第三十三章 都市煤矿
作品名称:血色枫林 作者:枫林老矿工 发布时间:2019-02-17 14:21:57 字数:3881
煤矿工人其实是这个社会最为艰辛的一个群体。矿工的工作就是与黑暗、冒顶、透水、瓦斯、煤尘和顽石打交道。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采掘工作,这是极其辛劳的工作,是当今社会上工作最艰苦、条件最危险、环境最恶劣的劳作,但它也充分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的坚强精神和人类忍受性的极限,对人的精神、体力都是很残酷的折磨和考验。但在七十年代,东南省严重缺煤,一批城里的青年,也打上行囊,走进了矿山,开始他们的煤矿人生。有的人,一生就都留在了矿山。
东南省的枫林煤矿其实合并到枫林矿务局之前,还有一个旧名字,叫“东福煤矿”,它在划归东南省属煤矿的序列之前,是属于东南省省会城市东福市的。因此这也是一座“都市之矿”。从东南煤矿六十年煤矿发展历史看,在上个世纪的整个七十年代,是东南省煤矿建设中继一九五八年代以来的第二个火红的年代,这也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1970年4月,全国煤炭工业会议提出:大干三年,扭转北煤南运,实现江南9省煤炭基本自给,力争在1975年煤炭产量超过美国、苏联,跃居世界第一。根据这些精神部署,虽然东南省五大煤炭生产矿区的数量没变,但每个矿区之中又新建扩建了不少单个矿井,这使全东南省的矿井数量增强了三分之一,煤炭的产量也扩大了一倍,矿区生活工作的人数也从五万多人增加到八万多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矿工,以知识青年、矿区内部子弟和其它行业的男性青年为主,还有不少是退役的士兵。大量年轻人进入矿山给昔日的深山老林中的各个煤矿都增加了青春的气息,使矿山焕发着无比的年轻活力,其中枫林煤矿的枫林工区就很有代表性。其实也是枫林矿务局筹划新建的枫岭矿区的建矿工作的一个部分,枫林煤矿有枫湾工区、枫林工区、枫岭工区、枫坪工区和运输工区,共计五个工区,这五个工区也以不同的工作侧重,其中枫湾和枫林两个工区以采煤为主,枫岭采煤和掘进兼而有之,枫坪以掘进为主,运输工区则以煤炭、矸石和各类材料的运输为主。
为迅速解决东南省煤炭短缺的问题,东福省决定自办煤矿。一个最简单快捷的办法,就是向东南省燃化局直接划拨一块井田或者一个小矿,自己再投资扩大煤矿的生产规模,而且可以边生产、边设计、边扩大,他们得到的井田就是枫林煤矿这一块。
枫林煤矿的枫林工区就是原福东煤矿的采煤工区,建在一座叫做十八橡山的巨大的山岭顶端处的一片树木茂密的斜坡上。十八橡山这个山脉仿佛是一座巨大的连绵几十里的金字塔,它屹立在东南省的中部、九龙溪水系的上部。她的山脚下,有一条公路蜿延盘旋而上,正面还有一条长年山涧流水,仿佛是山脉的胸膛上悬挂了一条银色领带的小溪流。山脉中长年有茂密的森林覆盖,其中主要是枫林和松林,还有一种当地人叫“柯”的树种,其实是叫锥栗树。在秋天的时候,是枫林工区最美的季节,山林中的红枫象火焰一样,这种能结出锥栗果的野生栗树会开出满树的白色繁花,并结出果实,人们称之为小毛栗。在这些有着蓬勃生命色泽的山岭下又埋藏着的巨大宝藏——黑色的煤炭。
十八橡山整座山都是宝物,最早发现煤炭的年代已经十分久远。当地的村民在挖掘地表出现的煤炭,也叫露头煤用来精炼焦炭进行烤烟和打铁之用,这个历史已经有近百年。露头煤也就是地表下的煤层也称煤线延伸到地表的煤层,也叫浅层煤,浅层煤的小规模开采比较简单,只要延着出现煤层的地表向煤层深处开拓巷道就成,巷道长了就再安设风机等矿用设备。原始的开拓方法是采用自然通风,即在下部巷道延伸后,再向上部再开拓一个小眼通向地表,使放炮后的烟尘能通过上部出风口自然排出,这样整块地层中就都有一定的新鲜风流进入巷道,以供井下开拓者使用。当地人还用一种松脂制成的松灯照明,获得松脂的办法也是就地取材,用刀子将松树的皮割成一个V字型的缺口,松脂就会慢慢顺着油V口流下,滴入收集松脂的桶中。
在建设兵团时期,虽然东南省五大煤炭生产矿区的数量没变,但每个矿区之中又新建扩建了不少单个矿井,这使全东南省的矿井数量增强了三分之一,煤炭的产量也扩大了一倍,全省煤炭的产量从200来万吨增加到500多万吨。全东南省矿区职工的人数也从五万多人增加到八万多人,号称八万煤矿职工,其中绝大部分都是25岁到35岁的年轻矿工。
这是一个以采煤为主的小工区,它有另一个名字,也叫枫岭工区。这个工区在东南省的中部,是建在一座叫十八橡山的山岭上。虽然在大山岭的岭头上,但工区倒是不缺电和水,主要是生活以及住宿条件很差,工区交通困难、住宿困难、用水困难、一切生活条件都困难。比如厕所,全工区的公共厕所就一间,卫生极差极脏。经常让人作恶梦。这个条件与1958年东南省建矿初期的条件是一样恶劣的。
当时在枫岭工区如果有工人想买一点黄豆,一点白酒都要到工区去找一个管行政的副区长去拿批条。这个副区长叫阿四,是一个无论口才、长相、文化都提不上台面的一个一九五八年在东南省煤矿开矿初期就参加工作的老工人,他当年的队长是阿四的远亲,凭着这个关系,后来他的队长当上了矿务局的领导,他也就帮助阿四用“以工代干”的名义转了干,让他到四八二工区当了一个管生活和后勤的副区长。可以想象阿四的管理水平能力如何。工人下班经常都没有热水洗澡、工人上班之前到井口也没有地方上厕所。
当年枫岭工区唯一可以去走走的地方就是工区的阅览室,但是书并不多,两个书橱,几百本而已,加上一些杂志。再有就是在一个很小的工人运动室中有一台兵兵球桌,但打球的人很多,日常要轮流“考试”,你只有打败擂主,才有机会进入打一局。乔子坤的球艺算可以,常常可以打上个几局。
枫岭工区的青年职工比较多,其中外来的青年职工主要是招工来矿的知青和各矿区内招的矿上子弟。原来的工人,则主要是枫林城里一些工厂支援煤矿建设的青年技术工人和学生。那时规定,枫林城里的青年要到煤矿招工的,户口还留在枫林城里。这个枫林煤矿生产的煤炭,几乎全运到枫林城里,供城里的各个工厂使用,象化肥厂、发电厂、钢铁厂等等。到煤矿招工后的小伙子们,手上有钱,加上劳动的锻炼,使他们个个孔武有力,人也因为少晒太阳而显得特别白净,一个个都是帅哥。
矿工们一天下来,除了睡觉,就是赌博。虽然青年矿工中有不少人还是很优秀的,但也只是少数。有的年轻人喜欢拉手风琴,小提琴。有的喜欢读书,有的喜欢画画,也有喜欢数学的。虽然工区的生活很艰苦,但大家还是这么年轻,个个充满理想,积极性也高。工区还针对年轻职工多的特点,还发动喜欢打球的年轻人自己动手平整了一块地,修建了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实际上,如果从单纯的生活的角度来看,在四八二工区过日子,也不是那么不堪。有些人还看上了这块风景美丽的高山之地,尤其是这里的天然的红枫林,到了秋天,所有道路的两边,全是这种红枫的色彩,就是走上几公里,也还没有走出红色的包围。
当年有一个建设营的队长受伤后,他在枫岭工区的工公路边上自己盖了房子养伤,期间还娶了妻子生了孩子。这里远离工区,实际上吃饭用水都不方便,但这个地方确实是风景如画,而且空气十分通透,的确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在东南省1969年年底在省属工业企业推行建设兵团建制后,东福市有各类市属工厂大小上千家,有发电厂、化肥厂、钢铁厂等用煤大户,还有上百万居民的生活用煤以及所有宾馆都是用锅炉供热等,加上七十年代外省煤价比省内煤价几乎高出了两倍多,加上铁路运输的困难,当年经常是由省革委会的主任,后来是省长、副省长出面来协调城市煤炭的供给以及外省煤调运进入东南省等各类事项。市区内煤炭告急的电话和电报不绝于耳。不少工厂和发电厂因用煤问题几乎停工,因为煤球厂停工,居民的生活用煤也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东福市为了实现煤炭自给,向省主管局要求划归东福市自办,以解决东福市区的煤炭供应问题。东福市1971年又再次对枫林煤矿进行了扩建,还配套将乡村公路改造成等级省级公路。并与新建的枫林工区、枫坪工区、枫岭工区一起,合并为一个全省生产能力最大的矿井,取名为东福煤矿。
在七十年代,就是省会东福市这样的城市中的待业青年要找一份正式工作也是相当困难的。在筹建东南省福东煤矿之初,东南省革委会工交局下达了筹建东南省福东煤矿的设计方案和工期计划等事项要求。并首先最紧迫的工作是招兵买马,一是建立了筹备组,二是招集各类煤矿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筹备组在东南日报和东福日报上刊登了办矿的消息和相关的招工报名通知,同时也把一部分人员指标分配给省直机关以及市直机关各部委局和街道,让愿意到煤矿创业和工作的子弟报名,要求有文化、身体条件好、政历清楚。虽然是到煤矿工作,但个人的户口和粮食关系也都还可以选择留在城市或者迁移到矿山。换句话说,就是当了矿工,依然还能算是东福市区城里居民。在获得煤矿高收入的同时,还能保留城里居民的子女教育、文化等各种福利,户口依然是东福市区的居民户口。这个条件无疑是吸引人的,也使愿意参加煤矿建设的人没有后顾之忧。到煤矿去,到困难的地方,参加煤矿建设,吸引了一批城市里的优秀青年,到枫林工区开矿的先遣队也成为这座城市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批矿工。
东南省城福东市办矿的第一批建设人员由福东市委军管会的一个副主任成员乔英带队,对外称为福东煤矿“建设营”。这个乔志英是一个师级高干,三八式老干部。他的办事处有一批从本市的借调的高校采矿专业的老师和省内地质部门、煤炭设计院工程师和一批援外的矿建专家团队组成。另外还有一批几百人的、由省市各国有企业的年轻技工和矿场的开矿工、打石工等人员组成。
煤矿建设营全休人员特意在东福市的中心广场举行了向矿区进发的誓师大会,省市级分管工业的主要领导都参加了大会,以城市年轻人为主的全体成员热血沸腾,大家都恨不得一夜就建成矿山,为东福市提供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