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7节《风花奇缘录》之出征三韩
作品名称:风花奇缘录(下部) 作者:驿路风尘 发布时间:2018-10-11 10:17:13 字数:3983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战神李如松自题)
讨逆大军引水平阳湖,水淹凤凰城,叛军阵营不攻自破。癞蛤蟆父子盘踞多年的“苍头军”老巢全军覆没,宁夏之乱平息。
李如风师兄妹一战显神威,大江南北声威远播。很快消息传到朝廷,万历皇帝当即下旨,赐封李如风为朝鲜提兵总督,并接替父职辽东总兵,兼山海关总兵。立即提兵出征朝鲜。
江湖传闻:李如风师兄妹乃是天神下凡,拯万民于水火;济苍生引大泽。沿途老百姓看到英雄侠女的凯旋归来,纷纷献粮献物,一些青年后生江湖儿女主动要求加入李家军阵营,只愿追随心目中的大英雄,心遂报国之志。
日本国在应仁之乱后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于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基本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丰臣秀吉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自己逐渐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政策。他趁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占领印度,进而称霸亚洲,以北京为中心建立大东亚帝国。
彼时的朝鲜国处于李氏王朝时期,简直是宗主国大明王朝的翻版。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而朝堂之上而又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政治和军队日趋腐败。这恰好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侵略机会。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的不满,丰臣秀吉决定对朝发兵,以获取更多战略资本。首先派出使者通告朝鲜国王李昖,表示他有意假道朝鲜国境进攻明朝,帮助朝鲜脱离明朝附庸,并请予以密切配合。然朝鲜国王也不傻,受过中原王朝上千年文化熏陶,深知倭人假途灭虢的险恶用心,遂以久事明朝不忘圣恩而拒绝。
丰臣秀吉恼羞成怒,以朝鲜不听话为由。纠结二十万大军渡海入侵,任宁西多秀为总指挥官,正式发动了对朝战争。朝鲜国王李昖常年沉湎酒色、重文轻武,朝廷派系内斗激烈,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日军一来,朝鲜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日军进占王京后,毁王墓,劫王子、杀陪臣,剽掠兵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沦陷七道。在这种形势下,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虎父子感觉唇亡齿寒,率先出兵援朝。但辽东军被李如风带走一部分兵力,出征西夏尚在归途;另一部分兵力被李如龙秦良玉抽调去西南苗疆播州平叛。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幸免。
昏聩无能的朝鲜国王吓得脸色都变了,立即写书信于宗主国万历皇帝,请求朝廷派精锐之师出兵援朝。明廷得朝鲜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风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李如风东征军到达平壤城下,父子兄弟在朝鲜战场汇合。驻守平壤的守军是日军名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此人乃日本第一猛将,作战勇猛,守城兵力两万余众。自古守城容易攻城难。李如风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此城,和副总兵祖承训分兵两路强力攻坚。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重炮出击,击败了小西行长部,一鼓作气拿下平壤外城。但是日本军主力还在,困守内城。李如风下令,围困三面,留出南城通道。日本人本来抱着决一死战,与城共亡,看到一线生机,军心溃乱,纷纷窜逃。当时正值朝鲜冬季,气温零下二十多度,大同江上结满了厚厚的冰层。日本人踏着厚厚冰面仓皇逃窜,万余日军逃至江心。李如风突然下令,炮火猛轰江面。霎时间,日军或被炸死,或被淹死。一战下来,战死万余人。取得了平壤大捷。
平壤大捷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李如风受箭伤险些阵亡。
这几场战争打得可谓异常激烈。刚开始仗打得还算顺利,抗日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收复平壤,挺进开城,直逼王京。然而就是这个王京城,李如风的大军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李如风的军队每前进一步,军队伤亡很大,损伤吭员严重,增员困难。
主要原因是就是:粮草不继,军情不实,指挥不力。
首先,明王朝军队是不远千里,跨海征战,最担心的就是粮草后继问题。当初朝鲜国王请求明朝发兵时,信誓旦旦,承诺补给明军后继粮草。然而朝鲜王朝早已陷入内忧外患,对地方政权失去了掌控,道府官员相继逃难不见踪影,朝廷无法征缴粮草供应明军,导致军心不稳。
其次,朝鲜情报指出王京驻军不过千余名倭军,但实际交战后倭军何止上万人。致使明军将领误判敌情,深入腹地作战,反遭倭人吊打,损伤严重。
其三,指挥权不专,朝鲜君臣一直希望能由朝鲜将领李舜臣指挥明军,并且压迫明军在大局不利的情况下贸然出兵。明军对朝鲜军缺乏信赖。派去平壤作战五百名的朝鲜军,结果临交战时,四百名朝鲜军临阵溃逃,剩下的一百名则是很快被日军俘虏。同时,明军阵营多有遭弓箭射伤与射死,根据朝鲜人自己的情报,倭军只有铁炮与长剑,所以怀疑是朝鲜人背后放的冷箭。
为了扭转不利战局,李如风果断上书朝廷,要求朝鲜国军队。必须接受大明军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必须彻底清查内奸,方才继续作战。
李如风这一请求很快得到回复,朝鲜国王也生怕大明军按兵不动,不得不交出了指挥权,归于李如风统一调度。
有了号令在手,李如风师兄妹可谓如鱼得水。李如虎,公孙月为左右为先锋,奋勇杀敌,打了几场漂亮的翻身仗。李如虎率七百人的敢死队,烧了日本人放在龙山的粮草大营,断绝了日本人粮草供应;月儿和丁儿姑娘则率五百人在海边烧毁了日军大批船只。
丰臣秀吉没有了粮草供应,不得不放弃王京,带着残兵败将退守釜山岛去了。面对强势彪悍大明铁军,不得已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颅,接受了大明国君对日本国君的战败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该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大明附庸,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一轮抗日战争暂告一段落。
第十章8节《风花奇缘录》之播州平叛
五律:秦良玉
秦门有虎女,巾帼比须眉。北战南平处,夫征妇与随。
丹心气壮岳,英勇死如归。将相本无种,忠名史册垂。
丰臣秀吉没有了粮草供应,不得不放弃王京,带着残兵败将退守釜山岛去了。第一轮中朝抗日战争暂告一段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四百年后的日本也是凭借朝鲜为跳板,先吞朝鲜,再入满洲,而后全面侵略中原。给中华大地带来无尽的灾难,这是后话,姑且不提。
李如风带领二弟李如虎,师妹月儿和丁儿,驻守在中朝边境。此后中日朝两军三方进入了长期的相持对峙阶段。
再说苗疆这边。
统帅李如龙,先锋秦良玉、大将马千乘、麻贵,陈麟、董一元等,带领五万人马进入播州;一面拜访当地土司寨主,走访土著居民;一面张贴安民告示,宣扬汉苗一家民族政策。狡猾的杨应龙看到朝廷大军的到来,主动献城投降,并登门负荆请罪。常言道:老拳不打滚刀肉;开口不骂笑脸人。杨应龙家世显赫,从唐末先祖杨端起,打败了南诏王穆天星,割据播州世袭官位。历经五代、两宋、蒙元、大明,多个王朝统治。前后二十九代,家族长盛不衰,视为苗疆土司。万历十四年,杨应龙承袭播州指挥史。
就是这个桀骜不驯的杨应龙,纨绔子弟久居高位,根本不管民生疾苦。屡番纵容下属专抢汉族边民,烧杀抢掠,奸淫妇孺,成了危害一方的恶霸。完事之后拍屁股走人,又污蔑是汉人内讧,祸及苗疆安全。挑拨苗疆其他瑶、壮、白、布衣等各少数民族与汉人为敌,引发播州之乱。
李如龙深知杨氏家族,盘踞苗疆七百余年,树大根深,后裔子孙数以万计。如果强制使其伏法,搞不好引发更大的地区动荡,不好收拾。也就顺水推舟,采取安抚政策。大军就驻扎在播州城内,维护治安以观后效。杨应龙本人一面向朝廷佯称赎罪,出人出钱赔偿受害家属,以抵其罪;一面暗地里引苗兵攻入四川,湖广,云贵等数十个屯堡和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
彼时,杨应龙家族控制着地方经济,拥有大量的田产庄园和纺织作坊。李如龙的五万军队生活口粮还是个大问题,不可避免的和杨应龙家族发生摩擦。
苗疆少数民族多是种植茶叶果树桑麻等经济作物,口粮本来就不多,要想从他们牙缝里征缴军粮,实在困难。当地汉人本就不多,加上杨应龙家族集团的多年打压,汉族人口急剧减少,根本筹集不到应有军粮。于是,李如龙便带着师妹玉儿姑娘找杨应龙商量帮忙筹备军粮。
杨应龙哭丧着脸,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不行不行不行!我的粮食也不多啊!我手下那么多兄弟要我养活,家族还有恁么多人口,后宫十八房王妃,五百御女,老少妇孺,需要我这个大家长供应口粮嘞!”(注意了:杨应龙自称妻妾为王妃,野心可见端倪。)
“地方治安自有朝廷军队治理,你就不能少养一些兄弟,少纳一些妻妾,让他们从事农桑,自给自足,免得给你惹是生非,不行吗?”玉儿姑娘直言道。
杨应龙看到眼前的玉儿姑娘长得如花似玉,燕语莺声。后宫的十八房王妃与之相比,简直是庸脂俗粉不堪箕帚。立即魂飞天外色心顿起。
“呵呵呵!有道理有道理啊!如果玉儿姑娘能够委嫁与我,我愿意将后宫佳丽全部遣散回家。倒可以省点口粮资助军队啊!”
“啊呸!你想得美!我才不稀罕做你的填房!你怎么不说遣散你下面千万打手呢?”玉儿姑娘噌怒道。
“常言道: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些兄弟跟着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我怎么能随意遗弃呢?再说了即使后宫佳丽三千又怎能跟眼前美人你相比呢?”杨应龙恬不知耻道。
面对杨应龙的无耻嘴脸,李如龙知道跟他要粮简直是跟叫花子借碗,泥菩萨借船,土地奶奶借内裤一样困难。
“好吧,既然杨指挥使,不愿借粮,本帅就只好奏请皇上另想他法了。师妹,我们走!”
谈判破裂,李如龙带着玉儿师妹拂袖而去,留下杨应龙望着玉儿背影痴痴地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