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集之地的故乡
作品名称:八千里路云与月 作者:歌声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8-05-05 20:04:49 字数:5001
民国12年,父亲出生在山东省胶东道莱阳县西部——现属青岛莱西的一个名叫范家疃的村子。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自山西迁来的范姓人家在此落户建村,名曰范家疃。
范家疃是典型的水集之地,东面沙河,南近潴河,西临闻名遐迩的大沽河。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有着青岛人民母亲河的美誉。
人类的祖先总是择水而居,因为水给了先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们在河里捕捞,在岸边耕作,在水边洗衣,临水梳妆,捧水浴面,一幅人水合一的景象。
水是万物之源。有了水,土地有了生机,山有了耳朵,树有了眼睛,鸟儿有了鸣叫,在水边生息的人们也就有了歌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这两首名诗绝句,中国人不知道的不多。而你当读过千卷书,行过万里路,回首遥望,她们依旧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动人、最美丽的篇章。
河中露出水面的沙洲上,雄雌相伴的水鸟在歌唱,娴静美丽的姑娘啊,我多想和你结成配偶;
河边芦苇青青苍苍,深秋的露水结成了霜,我心爱的人儿你在哪里?她就在河水的那一方。
这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歌声来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311篇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
“风”的意思是土风、土谣,也就是当时十五个诸侯国的地方民歌与民谣。而当时疆域为“聊、摄以东,姑、尤以西”的齐国国风,就位列“十五国风”其中。
“姑”是源出黄县(现龙口市)蹲狗山的大沽河,“尤”是源自掖县(现莱州市)马鞍山的小沽河,小沽河是大姑河的支流。现在的大沽河与小沽河流域,是当年疆域西至当今聊城一带的齐国东部边界。
《诗经》中的江水河流有名有处,《汾沮洳》中的“彼汾沮洳”,说的是现在山西汾河;《汉广》里的“汉有游女”,是指现在的汉江;《鼓钟》的“淮水汤汤”,是指淮河。
而我翻遍《齐风》所有的篇章,却不见关于故乡大沽河的片言只语,也没有诸如“在水一方”“秋水伊人”“美目如水”“望穿秋水”“眉目传情”“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等水灵灵的语言。但《齐风》中描述男女痴情的外露与行动的大胆,在《诗经》中是绝无仅有的。
《诗经•齐风》中的《东方之日》讲:“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诗中以一个男子的口吻,向人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大白天跑到家中跟他约会的情景:东方太阳光灿灿啊,那个美丽的姑娘,就在我家的内房中啊。就在我家的内房中啊,悄悄依偎在我身边啊。
思无邪,因为上善若水。水,准也;准,平也。有道是,天下莫平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居住在江河之畔、水之岸边的人们,心地纯洁善良的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其言其歌其声也就没有顾忌,如同河水一样清凉透明。
《诗经》中不见提起的大沽河,却滋润了被称作“中华第一乐章”的韶乐。
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舜帝时期,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在距今3000年前的周代初期就被定为“六乐”之一,成为王室的专用音乐。
《尚书》中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其大意是说将韶乐演奏至九遍,灵鸟凤凰就会翩翩而至。韶乐的魅力,可见一斑。
夏、商、周时代,韶乐成了国家大典用乐,每逢登基、祭祀和封赏等重大活动,均要演奏韶乐。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今山东淄博)建齐君,韶乐自此传入齐国。
受齐国“因俗简礼”的国策影响,韶乐在齐国极为盛行。《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述而》都曾记载:圣人孔子来到齐国,听韶乐、学韶乐,极度痴迷,竟三个月不知肉的味道,并跌迭声赞叹:“尽美矣,又尽善也!”
后来,孔子把韶乐收入《乐经》,但因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导致《乐经》失传,官方的韶乐也随之消失。而大沽河养育的莱西人,却将韶乐保存到了明朝。
“莱人存韶乐,存于莱西的韶存庄。”在大沽河莱西流域的中游东岸,有一个名叫韶存庄的村子。2008年春天,莱西市文化部门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韶存庄曾经保存过“韶乐”。
韶存庄原名叫周家庄,始建于明初洪武元年,村西北的马家楼处有一眼古井,俗称庵儿井。井旁有一尼姑庵,尼姑庵里的尼姑精于演奏舜帝时期的韶乐。当时,有学问的人为村子起了一个雅名“韶存庄”,意为古之韶乐至今犹存于这个村庄。
早在1979年,莱西岱墅汉墓就发现了西汉时期能够自由活动的大提线木偶,被考古专家公认为中国木偶艺术的鼻祖。西汉大提线木偶属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于莱西市文物管理所。木偶戏的渊源十分久远,“起于汉而兴于唐”,是后世戏曲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昆曲和京剧等诸多大剧种,至今仍保留“傀儡步”等许多木偶戏的特点。
2001年4月,在莱西韶存庄以东、潴河西岸的肖家庄的战国墓,又首次发现了战国时期的石磬。
石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韶乐八音叠奏,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瑟)、木(柷)、匏(笙)、竹(笛、箫)。石磬为“八音”中的“磬石”音。韶乐演奏尤其重视钟、磬的使用,在表演形式上是“钟磬一声、歌更一字”。石磬的发现,说明以韶存庄为中心的莱西大沽河流域,在战国时期就有古韶乐演奏。
“柳枝影摇动,石磬响寒清”。韶乐在莱西的大沽河流域,至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莱西拥有民间戏曲表演艺术23种,“莱西鼓吹乐”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保护项目名录,莱西市民间艺人张红果受中央电视台“地方戏剧”栏目之邀,将有着百年历史的“莱西吕剧”唱响中国。
今天的莱西,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木偶艺术和戏曲艺术之乡,与古老的韶乐是密不可分的。
“膏腴大沽河,殷实桃花乡”。“桃花乡”是一个古地名,是指现在小沽河和五沽河与大沽河交汇的地带。
“桃花乡”的名称来源于“桃花寨”,“桃花寨”就是现在莱西店埠镇的桃花寨子村。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1260-1264年),元朝在莱阳设行中书省,在桃花寨子位置设立军寨,统管胶东一带的军事。首任军寨巡检崔琳在治军之余,命人在军寨内外种植桃树,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整个军寨春意盎然,于是崔琳将军寨定名为“桃花寨”。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在县以下设若干乡、社,因为该乡自元朝起一直属于桃花寨辖区,故名之为“桃花乡”。
亘古以来,大沽河就是一条文化色彩浓郁的古河。沽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文明的源头和摇篮地带之一。
莱西作为地理名词产生于20世纪的40年代初,而大沽河却很早就被载入古籍经典。《左传》记载,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齐国宰相晏子称大沽河为“姑”。北魏郦道元专事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也曾提及大姑河。
在中国的古文字里,称母亲叫“姑”,母亲在世则称“君姑”,母亲死后则称“先姑”,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叫“少姑”。大沽河在命名之初,我们的祖先就赋予了其浓浓的亲情。现在,人们称大沽河是莱西、青岛亦或抑或胶东人民的母亲河,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大沽河自胶东北部山区流出,蜿蜒南下,纵贯莱西全境,先后吸纳了小沽河、芝河、潴河等60多条河流。因而,莱西有“水集之地”的美誉。
春秋时期的大沽河也是一条界河。大沽河以西是齐国,以东是山东半岛的土著居民东夷族的一个分支——莱夷族建立的莱子国。
莱子国始建于西周初期,都城位于大沽河的源头——今烟台龙口市的黄城,疆域东至现在威海荣成市的成山头,西跨胶莱河,北临莱州湾,南濒胶州湾,捕鱼、晒盐和冶铁技术发达,是胶东地区的经济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可以随时参与周王朝的国事。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中记载:周武王建立商朝后,封姜子牙为齐国君主。在姜子牙赴营丘(今山东淄博)任职的路上,“逆旅之人”告诉他,莱夷人正日夜兼程赶至营丘。姜子牙挥兵疾进刚到营丘,莱夷人就像潮水一样扑过来。结果,莱夷人战败,退到了大沽河流域以东的半岛地区。
这也验证了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宰相的晏子所言:齐国的东部疆域,在“姑、尤以西”。晏子,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故里就在高密。
莱子国虽是一个小国,但齐国是联合了鲁国才打败了莱子国。可以想像,当时的莱夷人是多么的勇猛。齐国也正是因为灭掉了莱子国,才率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战争年代,开国将军许世友、聂凤智特别喜欢带胶东兵作战,应该是有历史渊源的。
距离莱西市区北约5公里的周格庄乡,有个叫古城庄的村子。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子国后,在古城庄建起了一座古城——邹卢古城,秦统一中国后,归属齐君管辖。
1950年,父亲从陕西汉中回到家乡工作时,邹卢古城还存留有一个完整的西城门,城墙约有二三米高。如今,古城庄现存的城墙遗址仅有半米多高,城墙古砖上依旧留有烧铸的巨大手印。古人为何要在砖上留下手印?这究竟是谁人的手印?他们通过烧制的手印又想告诉后人什么呢?这千古之谜,至今无人知晓。
大姑河流域的莱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是在西汉的初年。汉文帝时,曾在周格庄的古城庄设邹卢县,属胶东国。北魏时期,在周格庄南、大沽河西畔的牛溪埠乡建立长广县城。隋文帝十六年,又于邹卢县城的旧址设立了卢乡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卢乡县并入莱州昌阳县,唐庄宗同光年间改名为莱阳县。
时光轮回,经年不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国时期的莱阳,在乡下有31个集市,水沟头是第一大集市。水沟头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村庄位于南北走向的大水沟之一端,取名“水沟头”,随后设立集市,以清代胶东四大集市之一而闻名。
水沟头集市俗称“水沟头大集”,有近400年的历史,明末清初成为山东半岛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重要集散地,清代中期即载入《山东通志》,有“胶东四大集,水沟头第一家”之称。后来,“水沟头大集”形成了每年农历十月二十至二十五日的山会,一直延续到今天。
民国17年(1928年),莱阳国民政府设水沟头镇。民国22年(1933年),父亲10岁那年,莱阳县野头村财主赵明辉在水沟头建起了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名曰“富顺德”,这是水沟头乃至莱西历史上的第一座楼房。
儿时的父亲,对水沟头最深的记忆就是这座二层小楼:“‘富顺德’楼,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瓦盖顶,楼后的正房(3间)、东西厢房(7间)与小楼相连,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那古朴典雅的建筑,别具一格的院落,进出衣着时尚的人们,曾经无数次吸引着父亲的眼球。
“福顺德”是当年烟台福顺德钱庄的一个分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占领原属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在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军港和兴建铁路,急需大量劳动力,人口稠密的山东遂成为大批劳力输出之地,成千上万的山东人经烟台去海参崴和满洲。“福顺德”的创始人梁善常(又名梁富),这时就在海参崴当苦力。
在海参崴的大量劳工对服装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于是梁善常弃工经商干起了贩卖服装的行当。在经营过程中,他看到劳工向家乡汇款不便,所以在贩卖服装的同时又增加了为同乡免费捎钱、带信的业务。从中,梁善常又发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商机。
1900年,梁善常在烟台的朝阳街成立了“福顺德”客栈,主要汇兑山东人来自沙俄远东和东北的汇款。
“福顺德”有一套严格的行规:包送到家、迅速不误、多少不限、严格保密。假如收款人指定是汇款人的妻子,那么即使是其父母也不能代为接收。由于良好的信誉,“福顺德”名声大振,生意兴隆。
那时的中国,各地币制不统一,如黑龙江使用的是哈大洋,吉林使用的是官贴,辽宁使用的是奉票,大连使用的是金票,而烟台使用的是大洋和铜元,东北各地的钱币无法在烟台流通。于是,梁善常又在东北和胶东各地设立了许多分号。
当时的“福顺德”的股份共设十二成,梁(梁善常)家占六成,赵(赵明辉)家占二成。水沟头“福顺德”是作为六大股东之一的赵明辉名下的一个分号。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福顺德”陆续撤销各地分庄,只有烟台、青岛、济南、北京、天津地区的分号办理业务。1940年,日军占领莱西后,“福顺德”先后租赁给“寿康医院”和“普爱医院”。“寿康医院”由中共地下党姜孟九开办,成为地下抗日力量的秘密联络点。
新中国成立后,“福顺德”曾是中共莱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办公楼。1958年,父亲调往莱西县政府机关学校任教时,就住在“福顺德”后面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里。是为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