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茶香四溢临风亭,细讲黄庭茅山宗。
作品名称:浪子江湖笑狂沙 作者:飞翔的鹰耿彪 发布时间:2018-03-29 22:02:19 字数:3272
话复前言,书归正传,话说赛武大郎李中州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这时,小道童双手托着一个木制托盘走进了八角凉亭。萨忠臣急忙站了起来走了过去,帮助小道童将托盘接了过来。萨忠臣一转身便走到了赛武大郎李中州、鬼无影面前,小道童拎着大南泥茶壶跟着往几个南泥杯中倒入茶水。这时,赵楠巽、欧阳山走了过来急忙拿起来托盘上的几个南泥杯,并且转身一一递给了围栏处坐着的老几位。
不一会功夫,三个人便把茶水递到了每一个人手中,萨忠臣又把红木托盘放置在凉亭中央的石桌之上。
这时,赛武大郎李中州喝了口茶水忙说:“好茶、好茶,正宗的秀水岩茶。”。鬼不灵也喝了几口茶水,一个劲地感叹到:“不错,正宗,江西茶好,清热、解五毒,润燥、保肝、护肾、清心明目,醒神镇静。”。欧阳山品了品笑着说道:“江西,地处白土、
红土、褐土、三土交织,百江、百河、百湖交替,千座大山纵横,全年云雾缭绕,自然天成的茶叶上百种,其中啊!秀水江岩茶,长年生长在高山悬崖边上,昼吞阳罡之气,夜入万物阴凉之湿,故有“百里悬崖高,清雨润碧玉。”之美名。
此时,赛武大郎李中州喝了一会茶水接着说道:“我刚才讲三清并源,七宗开派。上清、玉清、闾山、正一、都信仰《黄庭经》。其中,上清派的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的功课经。《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上清派的《黄庭经》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女道士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
上清派是在晋朝时形成的一个道教派别。以《上清经》(《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为主要经典,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以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为最高神。在上清派发展史上,发展和传播上清经系的主要是杨羲,许谧和许翙等。上清派强调人体内精气神的修炼,重登斋入靖、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该派开创人物认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士大夫)道教发展的变化。
东晋兴安二年道士杨羲声称南岳魏夫人魏华存传授给他上清众经31卷。到东晋末年,道士王灵期加以增饰,开始广泛流传。至陶弘景时,茅山成为上清派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以后的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茅山紫阳观元静先生碑》称赞茅山宗为道门华阳,亦儒门洙泗。
该教派始创于东晋中朝。兴宁二年,道教徒杨羲声称魏夫人(指故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与众仙真下降,授与上清众经31卷及诸真传记、修行杂事等。用隶书写出,传与句容(今属江苏)许谧、许翙父子抄录修行。东晋末年又经道教徒王灵期改写增广,遂广泛流行于世,从而形成一个新道派。后陶弘景搜集杨、许手迹,编为《真诰》并纂集上清法术,撰《登上清派创始人真隐诀》,上清经法更臻完备。该派称修行得道可以升入"上清天",比天师道的"太清"境界更高,乃自称上清家;因以茅山为圣地,故后世又称茅山宗。
尊奉上清经系的道派。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许谧、许逊。晋哀帝兴宁二年,杨羲扶乩降笔,称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魏夫人降授《上清真经》31卷,命杨羲用隶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谧及其子许逊,二许又传写上清经,并修行上清经法得道。东晋末,王灵期至许黄民(许逊之子)处求上清经后,又增删润色,造作上清经法至五十余篇。江东道士慕上清经法丰博,争相传抄,故在江东地区形成传授修习上清经法的上清派。上清派以晋代女道士魏华存(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宗师,杨羲为第二代宗师。杨羲以下依经法传授次序,第三代至第九代上清派宗师是许穆、许翔、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陶弘景齐梁时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
上清派的《黄庭经》上清派以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为最高神灵。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囗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上清经186卷,有127卷流播于世,其代表性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和《黄庭经》。上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
永明10年,36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南史·陶弘景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上清派代表陶弘景。归隐以后,陶弘景仍"知时运之变,俯察人心,悯涂炭之苦"。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年,正式创立了上清派,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他编写的《真诰》一书记录茅山道教的传授历史,人数在百人以上。
上清派传至南朝梁陈时第九代宗师陶弘景,他隐居茅山,并以茅山为祖庭,他继承上清派道统又开创茅山宗,使茅山上清派不断发展壮大,在道教史上地位显赫,影响深远。
经过五胡乱华后,中原基本已经佛化,南有梁武帝下诏合道事佛,就连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道教著名人物陶弘景躲在深山修炼,也要在道馆两旁各修青坛和佛塔一座,以表两教双修,死后更是要用佛教的袈裟入殓,陪葬器物。齐文宣帝高洋崇信佛教,于天保六年 ,齐文宣帝高洋便灭道兴佛,强迫道士 削发为僧。据《资治通鉴》记载,高洋下令境内穿黄衣的道士要么归俗为民,要么剃度为僧,并连杀四位抗拒者,自此之后,北齐境内再无道士踪迹。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的下场。
后人皆将此事视作齐梁佛道交融的例证来宣讲,却从未分析陶弘景礼佛的真实原因。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约诗云:"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之心境。苏东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
就在这个时候,远处传来一个声音:“你们在这里呢?”!
要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