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作品名称:谋变 作者:trumanedu 发布时间:2012-05-28 15:35:44 字数:3980
前面提到,胡志新的先河一开,紧接着就有十多家同样的公司出现。在将近两三年的时间里,高级人才租赁曾经出现过勃勃生机。
这里摘录一段《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的一个记者手记:
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今天,人才的流动更替频繁高效,其热闹景象让我想起父辈们走南闯北的“全国大串联”,同样地满怀激情与无限幢憬;当然有不同的,免费的“万里江山巡回游”如今只有自己掏腰包,弄得囊中羞涩。
人才的自由流动无疑是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对职场推波助澜的催热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作为一种新的用人方式,风生水起的人才租赁行业有点类似于足坛的自由转会制度,人们如球员般的可以更加任性地将自己变成自由人,等待中意自己的企业来“摘金”。在合同期内努力工作,安于本分,合同完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互不相欠,再聚还是朋友。人才的自由流动繁荣了市场,也富裕了自己,“整体与个体的统一”的市场魅力在这一行业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
面对强大的市场潜力,有人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人才租赁业是继汽车租赁、房产租赁之后最具市场竞争的新兴行业。当然也有不看好的,他们觉得,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比较广,综合能力和开发能力比较强。而现状是行业人才流失严重,活跃在租赁领域中的专家屈指可数,这对急需发展的朝阳产业极不对称。
所以,如何抓住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人才租赁这一新兴行业在市场中立足成为了人们思考的焦点。本人认为,首先,高定位租赁公司容易立足。定位在高级人才上,从事专门的项目,如管理制度制定、项目策划、市场分析、工程技术等。这样使得公司与其他人才服务机构区别开来,具有自己鲜明的企业个性。
其次,根据公司的业务量蓄养涉及各个行业的属于公司自己拥有高级人才。同时,公司要拥有一个相当完善的人才库,储备有各类型的高级人才,甚至是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才,供用人单位挑选。
再次,是良好、健康而完善的管理工作运行体制。
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能避免地会有不完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唯有这样,事物才会长久持续地发展。虽然人才租赁行业尚在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规范,但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人才租赁行业的将来。
在这篇记者手记中,留给人们思考的其实就是最后的一段文字。
那么,作为广州人才租赁行业创始人的胡志新,是否敏感到了呢?
笔者在查阅了当年数十家新闻媒体对胡志新的报道后断定,他一开始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公司要在不断地“规范”和“完善”上下功夫,而没有考虑到或者是很少考虑到其他的人才租赁公司因运作“失误”而给朝日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人才租赁的法律问题。
由于人才租赁行业这种打短工的行为具有保密性,大多数人才只能“暗箱操作”。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被租赁的人,都存在着一定的疑虑和担忧:这个新兴的行业到底能不能保证各自的利益?
对此,有关人士说,人才租赁公司在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扮演着相当于经纪人的角色。公司在具体操作上应依法办事,与人才和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协议,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那么,规范和制约人才租赁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呢?
广州合帮律师事务所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人才租赁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还不健全,人们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租赁,是否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还没有定论,出现法律问题如何解决还没有依据。
由此不那么看出,看似欣欣向荣的人才租赁行业,在当时的背景下,其实潜藏着许多危机!
2001年6月的一天,《羊城晚报》的一个记者来到朝日公司,与胡志新进行了这番对话:
记者:胡总,朝日公司从成立到现在,租赁出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有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
胡志新:没有。
记者:租赁的人才与他们原单位之间有没有发生过矛盾?
胡志新:目前还没有。
记者:胡总的意思是,不敢保证以后会出现?
胡志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过,我在为人才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的时候,我会想到这一点的。也就是说,在不损害人才原有单位利益的前提下,达到人才与现有用人单位双赢的目的。
记者:如何才能防止人才的原有单位的利益不受损害呢?
胡志新: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资料库。朝日公司在收到人才的相关资料后,会派出专人进行秘密调查求证。当人才将要与现有的用人单位发生聘用关系的时候,我会在租赁合同上特意附加几个制约的条款。
记者:也就是说,在人才租赁的法律问题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人才的道德水准非常重要。
胡志新:可以这么说。
那位记者走后,胡志新才了解到,在他和三江忙于电视大赛的那段时间里,人才租赁引发出了不少技术专利的纠纷。有些人才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出卖原单位的绝密资料,令人才的原单位感到恼怒的是,想追究“商业间谍”“吃里爬外”的罪过,却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来支持……
一时间,人才租赁公司需要出台相关法律为其“保驾护航”;拥有高级人才的单位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来保护其知识产权;“不安分”但却讲道德的一些高级人才,也需要出台相关法律为其“扬名正身”……
尽管因人才租赁而引发出的官司越来越多,尽管“旁观者”对此行业的褒贬越来越激烈,但是,每个人才租赁公司的生意却越来越好。
胡志新知道,这是市场需求的所带来的结果。
胡志新同时也明白,如不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人才租赁行业将会昙花一现!
他在焦急地等待着相关法规的出台。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样的法律法规就是迟迟没有出台。
胡志新心想,他虽然没有权利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地出台法律法规,但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道德和良知来为企业提供急需人才,为“宝刀未老”者和一些闲置的社会精英多多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可是,2004年春天,公司却发生了一件令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他的助理是跟随他多年的朋友,在创办朝日公司的时候,此人以心细、精明而被他招募麾下,负责人才资料的保管和对外不少业务。两年下来,他支付给助理的薪水足以在广州买到车子和房子。助理无数次地对他说:胡总,没有你的提携,就没有我的今天,你对我的帮助胜过了我的父母。胡志新听了很不高兴,严肃地批评了助理违背孝道精神的言行。助理在一阵脸红过后开始检讨,并提出请假回老家看望老人。
胡志新当即准假一月,因为,助理有两年没有回过老家了。
一个月过去了,可他的助理却没有回来,他给助理拔打电话,想问明原因后再延长假期。
可是,助理的手机因欠费停机了。他让文员去给助理的手机充值,工夫不大,文员回来告诉他,助理的手机号码已停止使用。
他这才感到有些不妙。
有过了一个来月,广州一家此前名不见传的小租赁公司突然生意火爆起来,不少媒体对这家公司进行较大篇幅的报道,称其为是“雨后春笋”。最初引起他注意的,是电视台播出的那家公司的老总与记者的一番对话:
记者:人才租赁虽然在广州出现时间不长,但竞争十分激烈。请问您是用什么办法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一个小小的人才租赁公司发展成了行业的老大?
老总:(禁不住大笑起来)我凭的是智慧。
记者:能否说得具体一点?
老总:我能为急需高级人才的企业提供人才,我为什么不能为我的公司租赁人才呢?
记者:您的意思是,您在广州的人才租赁界,挖走了一个高级人才?
老总:(笑着点头)
胡志新注意到,记者对于那个老总的如此回答感到有些惊讶,但被能言善辩的主持人用别的话题遮掩过去了。
胡志新决定去那家公司看个究竟。
在那家公司副总经理的办公室里,胡志新见到了“回家看望父母”的助理。他本以为,跟随他几年的助理会因他的出现而感到面红耳赤。可是,他想错了。助理见他进门后,从容地起身,从容地走到他面前,从容地与他握手,就仿佛他是他提前约来的老朋友。
“胡总,我知道你回来看我的。”助理微笑着说。
“本来早就想过来,只因公司事情太忙,一直抽不开身。”他说得也很从容。
“公司最近还好吧?”
“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好一些吧。”
“那就好,那就好。”
“你怎么样?瞧你的起色,应该不错吧?”
“……我挺好的……”
“好了就好,好了就好啊……”
“胡总,您坐下说话,我给您沏茶。”
“大老远跑来,不喝你一口茶水,好像说不过去吧?”
“那是,那是……”
他在助理对他从“你”到“您”的称谓中,感觉出助理的心开始慌乱了。
“这儿的待遇相当诱人吧?”他看着助理。
“怎么说呢,比您那儿要高出一倍。”助理的眼睛没有盯住他。
“你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啊!其实,像你的能耐,应该得到的薪水更高一些。”
“……”助理感到莫名其妙。
“你想啊,你来这儿打的是短工,也不是扛长工。当你把在我那儿窃取的资料抖露完后,你就拜拜了。我真为担心呀,人家那些人才都有原单位,完成任务后可以回去继续上班。而你呢?想没想过下一步该怎么办?啊?”
助理的嘴唇哆嗦起来,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
“胡总,我、我对不起您啊……”
“你说什么?你对不起我?言重了,言重了。你那有对不起我的地方呀?”
“胡总,你别再挖苦我了……”
“看来你是赶我走啊!好吧,见也见你了,茶水也喝了,确实该走了。”
“胡总慢走……”
他都出了房门了,猛一转身,吓得助理倒退了一不。他盯住助理说:
“对了,我忘记告诉你一件事情:我听朋友说,国家将要出台一个惩治商业间谍的法规,到时我给拿来,你好好看看。”
回到公司,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呆了很久很久。他由助理联想到那些在利益驱动下而丧失品格个道德的人,这些人在“盘活”一家企业的同时,就意味着另一家甚至是几家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别说是他个人,恐怕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后,也很难遏制这种现象。当初,他是满腔热情地想干一番有非凡意义的大事情,现在看来,他当初的考虑并不完善。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在平心静气中再规划自己的未来。
就在他想着去哪儿放松一下自己的时候,他得到一个可怕的消息:他的恩师杨老师因肺气肿病突然加重再次送进了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