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晏州寻梦(小说)>第三章 烤烟栽培 09

第三章 烤烟栽培 09

作品名称:晏州寻梦(小说)      作者:遇上你是我的缘      发布时间:2018-01-27 16:42:26      字数:7891

  在我都快忘记对开全说过想翻山去看石海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天气还算不错,尽管是灰蒙蒙的,但能见到一点阳光,感觉暖烘烘的。开全找到我笑哈哈地说:“邹富春,你不是想去看石海么?反正今天也没啥事,不如我们一起走路过去?”我喜不自胜,脸上乐开了花:“好啊好啊,那赶快走嘛。”
  开全又笑了:“时间上来得及,不用那么紧张的,看看要买点啥带在路上吃没?比如饼干和水一类的?”我点点头说:“要得,还是你想得周到。走嘛,去校门口的王八孃那看看,顺便买点就可以出发了。”
  说起这个王八孃,很多人都喜欢往她的小店子里跑。虽然当时的她身材不高,衣着整洁,两鬓早已斑白,梳着运动头,微卷的短发上也是银丝缕缕。可是王八孃走路还十分精神,干活麻利顺溜,对人热忱实在。不管是谁,无论男女老少,你只要招呼她王八孃,她都会笑呵呵地答应着,从来不会因为年龄上的问题而对称呼者发泄不满情绪。我估摸着,在她看来,只要对方先招呼你,那就是看得起你,至于怎么叫其实都无所谓的了,不就是一个称呼嘛。何必那么计较?王八孃这称呼不是挺好的吗?让人听着年轻,爽快,巴适(四川方言,就是舒服的意思)。不过呢,她若被有些爱钻牛角尖的人细细一想,似乎又能想出什么怪怪的来。如果他们把王八和王八孃对应起来看,也许会觉得好笑。王八是什么东西?不用细说,大家都应该明白。但是,王八孃是千真万确的大活人,不是那种动物,非要生硬地联系在一起的话,这只能说明那人的脑壳(四川方言,就是脑袋的意思)有问题,最起码丧失了对人最基本的尊重,哪怕是作为开玩笑也是有问题。原还以为,按照王八孃的平常性格,她那么乐观的,理应长寿才是。可惜等我后来再去母校的时候一打听,方知她已作古多年,在我时好时坏的晏州印象中,都还能清晰想起她当年的样子来。
  对四川人来说,开门见山的日子不足为奇,多山多水养育了一方勤劳善良和不怕吃苦的父老乡亲。在深山里长大的孩子,一般而言都要比城里的同龄人要多吃好些的苦,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我似乎要除外了。我一直都不否认这一点,就是我虽是七零后,但和同年代的相比,却要幸福很多,最起码我至今都还不会干农活。父母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他们的吃苦来让我们多读书,找份好工作,既能光宗耀祖,又能跳出农村,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情?话虽不错,但我们三姊妹到底还是让父母们失望了。我有时深思,我们三姊妹最终没能如他们所愿,兴许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心痛吧?普天之下的父母亲都是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自己吃苦能够让孩子们以后的生活都幸福美满。只可惜我们年少轻狂,实难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如今做了父母之后方才深知,但为时已晚,所以就只有把希望像接力棒一样又传给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其实都是在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只有自己努力,才能够享受未来美好的生活,别人帮不了你一辈子。
  和开全朝着陈叔指点的山区小路不紧不慢地前行,深秋的风景给人萧条,不少的树都掉光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在秋风中随意摇摆。只有那些墨绿葱茏的青竹,倒还可见修长低垂的叶子,微风送爽,响过沙沙的声音或者笋壳剥落的清脆断裂声。我们的头顶还是那片灰蒙蒙的天空,脚踏那片养育大坝人民的黄土地,所见到的还是那些修建多年的民居,耳朵里传来的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亲切乡音,甚至,在这条路上奔走的人,也许都还是故交好友,亲戚邻朋。偶尔在山道上相遇,认识的相互打打招呼,抽烟的彼此敬烟,顺便寒暄几句。不太熟悉的,或者点点头,浅笑一下,算是打个招呼了。还有不认识的,那就形同陌路,各人忙着赶路。
  我们起初走的那段小路还算平稳,没想到来到石家沟底之后,坡度增加,尽管石台阶层层叠叠,可以防滑。但还没走几步,我便气喘吁吁了,开全哈哈一笑:“看来你还是缺乏锻炼哈。”我囧的有点脸红,应付了一声:“好久都没这样爬坡了,还需要适应一下才能缓过劲来。”开全点点头:“没事的,我们也不忙,慢悠悠地就当锻炼身体了。”渐渐地,我感觉能适应了,呼吸也顺畅了许多,虽然浑身热乎乎的,细汗黏住内衣,滋味不好受,而这样可以节省车费,还能欣赏沿途的自然风景,还真的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不知道爬了多久的山坡,前方才出现了一个平坝,远看有点像两三块稻田的样子。我们穿了过去,没有坡可爬了。紧接着便是下坡路,最先都还好走,没想到越往下越难走,疑似小路悬挂在峭壁之上,几乎接近直角了。身旁是深不见底的深渊,早已不见小路的踪影,取代的就是台阶。我自是不敢大意,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去,像鸭子走路那样一摇一摆,胆颤心惊地启动着瑟瑟发抖的两腿。开全依旧笑呵呵地介绍说:“邹富春,你晓得这个地名不?”我摇摇头,表示不知。他就告诉我说:“你脚下这地名叫燕子岩,是连接大坝和兴晏两地的必经之地。我第一次走的时候也跟你今天一模一样,不过,在走第二回的时候就不再那么害怕了。你小心便是,注意安全。”
  等我们心有余悸地下到谷底,回头一看。天哪,这燕子岩简直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高兀挺拔,幽深怕人。岩上长满了小树杂草,吞没了那些陡峭的石级。难怪第一次走过,我的两腿禁不住要打颤了。开全是个乐天派,风趣地说:“你别小看这个燕子岩,从大坝过来的话,要比先到塘上再分路去石海能节省出至少一半的路程出来。这条路虽然难走了点,但还是常有人走过,我就听说兴晏这面的好多人都在走着这条路,过来大坝这面赶集呢。一天来回跑,还要带着东西,他们那才叫辛苦呢。”
  正说着话,忽然闻到一阵呛人的黄烟。循烟望去,只见两根高耸入云的烟囱里正徐徐不断地往上冒着浓浓的黄烟。开全介绍道:“这就是兴文县的兴晏磺厂,主要是生产硫磺等。如果石林要向世人开放,那这黄烟还真麻烦,恐怕游客只来一次就不会再来了。”我点头说道:“不是早听说兴文石海已经对外开放了吗?那咋还有这种黄烟存在,这不是污染环境么?”开全接过话茬:“谁说不是呢?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能管的事,这些才是政府当政领导们应该过问的事情,为了兴文的经济腾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磺厂必须要无条件地关闭。否则,没有游客过来,你就算有再美的风景也吸引不到人,又谈何振兴地方经济?”平时还真没看出来,开全说话不紧不慢地,似乎没啥条理,但上面这番话说得还蛮有水平的呢。
  虽然极力屏住呼吸,加快了脚步,弯腰低头想要避开这见鬼的黄烟,但鼻腔里还是多少都吸入了一些,呛得人都流出了眼泪,呼吸短促,胸腔内像被啥东西重击了似的难受。以前听说过父亲还在这里上过班,估计他可能也吸过不少这种黄烟吧?绕过和走出磺厂,空气又好很多了。就跟燕子岩一样,放眼四望,远远近近的石峰沟壑纵横,相互交汇,深邃的天幕下几乎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呈现出灰白的颜色。这一带全是喀斯特地貌,地表上的土极少,树木也不多。反正,随你怎么看,你已经被完完全全地淹没在莽莽苍苍的石海世界里了。忽然我的脑海里蹦出了一个短语,叫做“天地之博大”与“个人之渺小”。就在这无垠的石海群峰间,一个人当真可以忽略不计了,渺小的甚至连石峰间的尘埃都不是。我不知道,对于那些心高气傲的人,如果置身这里,是否会有这般感怀呢?在大自然中,人类虽是万物之灵,然终究改变和抗拒不了自然界中频发的天灾。为了生存繁衍,人类必须要紧紧依靠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是有句话说得很好吗?你不去改变环境,那么,环境就要改变你。这里所说的环境,其实也就是大自然。总之,人类只有敢于战天斗地,不怕吃苦受累,勇敢坚持,即改变环境,但又不过度破坏自然,注重生态保护,才能都融入大自然和主宰大自然。
  第一次过来,没带地图,所以就分不清东南西北。好在开全带路,自然省却了迷路的麻烦。不过,听他说的意思也是不太完全明白线路,之前是来过,但都是匆匆忙忙,没有细看。不管怎样,我们现在都已经来到了石海,只要想法子,还愁找不到路不成?边走边喝些水吃点干粮,继续向前。这个时候,躲在云彩后面的阳光钻出身子,天地之间变得明亮了起来,乌云散去,天空蔚蓝。我对于这种天气很是满意,对开全说:“老天爷都在关照我们,晓得我没来过,送我这个好天气。只可惜没带相机,要不然就可以拍好多照片了。”开全点头赞同,依然保持着笑呵呵的表情。正在这时,在一户人家房子周围,看见两三个当地小孩子在玩耍,开全上前先是分发些饼干给一个个子稍高点的,顺便问他哪些景点怎么走。那小孩倒也不客气,挺大方地接过来分给他的伙伴,自己也吃了一块后说:“我们晓得,要不你们出五块钱,我给你们带路咋样?”开全一听,哈哈一笑:“算了,要钱我找你们干啥呢?我就不信了,两个大活人还愁找不到路?你们玩你们的吧。”
  总算找到了连接石海景区的盘山公路,开全乐了:“那帮小家伙还真的以为,我们找不到路?现在不正对了嘛。嘿嘿。”接着又说:“好了,现在只需顺着公路走,就不会迷路的了,往下应该是通往石海前洞的路。我们先下去看看再返回怎样?”“好啊。不来都来了,尽量地多看一些吧,才不虚此一行嘛。”
  说话间,发觉人已穿行在巨石缝隙中,这条公路修建得异常艰辛,里边一片石壁,外边是悬崖陡坡,稍不留神就会跌入谷底,险象环生。路随山走,凉风徐来。细细一看,原来这里的地形地貌跟兴晏磺厂那面的又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就走在半山腰里,往外看,对面是连接天边的无边无际的石头山,光秃秃的,露出了灰褐色,但线条并不难看,在平稳中似乎有力量的互相连接。另外,从前洞延伸出去的山与之相交,就在这陡坡之下形成一个漏斗状的相对平缓的狭长地带,山下的公路隐约可见。尤其是那些民居,有点像世外桃源那样,白墙青瓦,偶有公鸡啼鸣在山谷中久久回荡,周围还有绿油油的菜地呢。陡坡上竹木丰茂,有的还种上了庄稼或者蔬菜。这里自然不能和车水马龙的县城相比,但这里却深藏着闻名于世的旷世绝景:雄浑博大的天坑,规模空前的穹庐广厦,勃然坚挺的生命之根,风雨相随的夫妻神峰,沧桑久远的僰人悬棺……
  看到了迎宾石,拔地而起的石柱绕着盘山公路转了大半圈,远远望去如亭亭玉立的苗家咪猜,穿着盛装笑
  迎天下游客。她可人的笑靥里装满了苗家米酒的热情似火,尤其是那双顾盼生辉的美眸,只需望你一眼,就会让你流连忘返。顶端的“迎宾石”三个大红字,在蓝天白云下如同咪猜们羞红的脸颊,忍不住在怦然心动时情不自禁地想亲上一口。
  继续下行,便到了前洞门口。哇,这里还有个小平坝子,左边的石壁上镌刻着红色的中英文“天泉洞简介”,右侧有个小花台,里面种上一些花草,前方中央立有上书“四川山河明珠孙文启”的红色字碑。而呈半圆的洞口上方,则镌刻着“天泉洞”三个绿色篆书大字,凝视之后就会惊讶地发现,《西游记》中那些妖怪居住的洞名也是写得篆书呢。为啥不用其它字体呢?难道说唯有篆书方能表达某种意思么?后来一细想,篆书最能代表年代久远的意思,中国的汉字自甲骨文之后,篆书便是当时最主要字体,从年代久远上来讲,“天泉洞”写成篆书无可非议。另外,在洞口前方平坝边沿,还有一个“兴文石海全景旅游导游示意图”的屏风,各景点之间划上了红黄绿三色符号,给人一目了然的印象。
  从我身后幽深黑暗的甬道而入,好像穿行在悠悠岁月的时光隧道中,让你在短暂的时刻里回忆今生的成败得失和忧喜悲欢,又好似和陶渊明老先生一起进入了桃花源,心中疑惑顿生,不知前方又有啥美景让人惊讶不已?几分钟后,忽然出现一道亮光,天哪,好大的一个天然大客厅啊。粗略一看,大约可容纳千把人,面积嘛至少也有上万平方。仰头一看,头顶那些石壁就像经过精雕细琢之后安放上去的,空间之大超出你的想象。游客在这里,渺小的如同蚂蚁一般,顷刻间不由得发出穹庐广厦,鬼斧神工的惊叹。售票处窗口紧闭,游客中心倒是有人走动。还有小餐馆里,也有食客在等候用餐。很快地,凉丝丝的风从洞内吹来,比吹空调都还舒服。开全像个小孩子似的说说笑笑,免费为我充当导游来:“今天是星期天,窗口都不卖票,所以就只能在洞外简单地看下。走嘛,到前边随走随看。”来到尽头,看到了那条暗河,深蓝色的河水水平如镜,岸边装有大铁门已上锁,紧挨着铁门还有一尊哪吒闹海的塑像,没看到作者的名字,不过塑像倒也栩栩如生。暗河的边上,还有好些依次刻着“天下奇观”、“四川山河明珠”、“别有洞天”、“洞府天光”、“神奇绝世”、“穹庐广厦”等红色的字碑。
  正欲转身离开,忽然听到从洞口传来一阵悠扬清脆的汽车喇叭声,回荡在这穹庐广厦中,那声音真好听,感觉市面上最昂贵的音响,可能都达不到那种独有的效果。迟疑间,小汽车已疾驰过来戛然而止,车门打开,最先钻出来一个兵哥哥,光着头,年纪不大。但人挺精神,他打开了后面的车门,陆续有几个人下来车,其中还有个小女孩,欢呼着,尖叫着,张开双臂向前奔跑着:“啊,妈妈,你快来看,这地方太漂亮了!”那位母亲衣着华丽,盘着发髻,皮肤很白,个子高挑,连忙对小女孩说:“慢点,宝贝。”我想,这应该是他们第一回过来看兴文石海吧,要不然怎会有这种惊讶和欢呼呢?
  开全说:“走了,今天洞内又不开放,再看也没多大的意思,还不如我们转到后洞去看看吧。”说走就走,走出洞口沿途返回,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后洞。当时的石海都还没像今天这样新建了那么多服务设施,只是在半路上建有一座小房子设有栏杆,端坐着一个老头,黑不溜秋的,约摸六十多岁的年纪,戴着蓝色的帽子。我们径直向前,他也没有阻拦我们。
  公元1991年时的大漏斗都还没有护栏,我和开全小心翼翼地接近边沿,朝下一望,还真的像天然漏斗的形状。四周悬崖峭壁,漏斗底部长满青草,竟然还有黄牛在斜坡上吃草。开全也不无赞叹地说:“这就是天坑了,真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哦哟,面积还不小呢。你信不信,就这么绕一圈步行的话至少要一个小时左右。要不待会儿我们就亲自去走来看,后洞就在天坑的尽头。”
  沿着峭壁之下那条羊肠小道低头弯腰前行,稍不注意的话,对于个子高的人随时都会碰到头,况且那小路还不平坦,紧紧连接着路旁的斜坡直达漏斗底部,所以我和开全行走的十分小心。我们边走边谈,时刻提防着脚下的小路,一不小心掉到谷底再想上来的话那就很麻烦。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你不小心都不成。总之,我们俩都有些战战兢兢地朝前挪动着有点发抖的双腿,无论是对于头顶还是对于脚上,都得两者兼顾而有之。这时我就在想,也许现在走的这条小路和过来经过的燕子岩时走过的路,应该就是自己19年人生中走过的最难走的路吧。但我已在路上,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走到底了。唯有如此,方能看到前方美丽的风景,方能概叹大自然馈赠给兴文喀斯特地貌所留存下来的独一无二的天下奇观,方能近距离洞察让千千万万的世人为之向往,为之青睐的造山运动为兴文石海带来的无穷魅力。
  也没有看表,我们就这样慢悠悠,小心谨慎地一点点挪向石海的后洞,等于说就是绕着大漏斗转了一个大圈,结果都花掉了我们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沿途还看到了有段绝壁上颜色暗红,开全说那便是“红军岩”了。当时还以为是红军路过此地后,当地人为纪念他们而那样命名的呢,也就没有太在意。谁知道当中竟然还有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呢,直到我拜读了刘大如老先生编著的《兴文红色记忆》一书,和查看了2009年9月18日的石海新闻网后方才搞明白了有关“红军岩”的来历。这两处说的都是:“1935年2月4日,中央红军长征红一军团红二师进驻五村(今石海镇)。第二天,红军后卫部队在龙君庙脱离追敌后,继续向建武前进,留下一个红军连住在龙君庙,防止敌人追剿红军。
  这支小部队在经过平寨村小岩湾时,队里的女卫生员发现一位苗族妇女抱着个不满两岁的小孩,站在茅屋门前哭泣。看见她那焦急不安的神情,她离开队伍跑上前去问个究竟。苗族妇女听不懂汉话,只是用手指着怀中的小孩,焦急地比划着。见小孩脸色苍白、气息奄奄,发着高烧,女卫生员连忙从挎包里取出药来,用手势示意大嫂把小孩抱进屋去喂药。发现苗家大嫂独自在家,这位20多岁的女战士不顾部队已经走远,留下来帮助苗家大嫂烧水。
  正在这位卫生员帮助大嫂给小孩喂药的时候,川军部队追来了,一路狂叫着“抓红军”。在这紧急时刻,苗家大嫂急中生智,把红军战士推到阴暗的灶房里,用包谷杆掩藏起来,随即又抱着小孩站到门口。
  “你家藏有红军,快交出来!”几个川军端着枪冲到她的面前吼道。
  大嫂不慌不忙地回答:“老总,我没有见到。”
  “他娘的,刚才看见你家门口有人,烟囱冒烟,你还说没有?搜!”匪兵们一把推开大嫂,冲进屋去乱翻了一阵。一无所获的匪兵恼怒地用枪口指着苗家大嫂吼道:“你敢窝藏共军,老子毙了你!”边说边动手要把大嫂拉出门。
  女战士在包谷杆堆里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她不顾个人安危,一下子从包谷杆堆里跳出来,大声喝斥:“住手!放开她!你们要抓我,与她无关。”匪兵们一时惊呆了。几秒种后,缓过神的匪兵们松开了大嫂,几支枪都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卫生员。
  匪兵们押着这个红军战士向五村走去,苗家大嫂抱着小孩紧跟在后面走了很远。当走到小岩塆岩口附近时,女战士乘敌人松懈,挣脱绳索,向小路上跑去。匪兵们在后面一边开枪,一边追赶。小岩塆岩口杂草丛生,乱石林立,不熟悉地形的卫生员最后被敌人追到了大漏斗边上。
  站在大漏斗岩边,女卫生员的脚下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在她身后,是追赶的敌人。就是死也不能落到敌人手中!危急时刻根本容不得女战士细想,望着已经越来越近的匪兵,她一咬牙,闭上眼睛转身跳下了几十丈高的悬岩。
  红军战士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行动让跟随其后的苗家大嫂悲痛不已,她哭着将红军战士为自己孩子治病而英勇牺牲的事告诉了附近的老百姓。当天晚上,大家打着火把下山找到了女战士的遗体,又找来几块木材做了一副简单的棺材,偷偷将女战士安埋了。
  为了纪念红军战士,苗家大嫂把孩子的名字改为“陶红生”,意思为红军给与的生命。女战士就义的山岩,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岩”,每逢过节,当地群众都要备办祭品来到红军岩为女战士祭扫。红军岩的故事也被当地老百姓传诵到现在。
  如今,兴文石海大漏斗边上的红军岩,已经成为兴文县红色旅游的重要遗迹。红军岩的故事,也随着导游们的讲解,被天南海北的游客口口相传。”
  到了后洞,里面黑乎乎的。眼前又是一个宽敞无比的巨大客厅,虽不及前洞的大,但至少也能容纳两三百人。隐约可见一条小路前行,爬上一个小坡又见铁门锁上,透过缝隙,我和开全都看到了黑暗之中的那束亮光,开全用手一指:“这个景点叫做‘天星眼’。”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仰望,透明的光束其实就是一泓飞瀑,从离地七八十米高的岩石上倾泻而下,发出哗哗的响声。要是被阳光照耀,说不定会绽放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呢。可惜,别说是阳光了,现在就连灯光都没有。看来我们过来的真不是时候,对洞内的景观一无所知。这主要是人为的因素,要不然肯定会走入洞中一探究竟,自然就不会留下遗憾了。真是没有想到,自这次初见石海之后,我却是在20年之后和叙永战友兴文相聚时,才正儿八经(四川方言,就是真正或者正式的意思)通过买票和早已耳闻的神奇石海来了一个零距离地亲密接触,忽然发现20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大漏斗边沿加装了护栏,后洞峭壁上新增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词“天下奇观”,镌刻上了原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部长张爱萍开国上将写的《西江月.题兴文石海洞乡》,在大漏斗通往电梯的路口醒目可见由兴文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罗少模老先生亲笔书写的“天下第一漏斗”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还有在后洞的半山腰里增加了观光电梯,直达后洞口。另外让小朋友们惊讶的是还安装了滑行索道也已投入运营当中。洞内的灯光璀璨闪烁,漂亮的苗家导游咪猜带来的精彩解说。连接前后洞半小时一趟的公交车专线,后洞新建不少宾馆酒店和农家乐,以及从县城古宋通往石海的快速通道……等等,恕不一一枚举。都说百闻不如一见,朋友们如有时间,不妨亲自前来,保证会让你惊喜不断和颇有收获。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