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烽火浙西南>为了三十年前的一个承诺(代后记)

为了三十年前的一个承诺(代后记)

作品名称:烽火浙西南      作者:金龙      发布时间:2018-01-20 18:22:25      字数:3002

  五十二个章节,近十九万字,长篇小说《烽火浙西南》终于脱稿了,我的心情顿时轻松起来。
  我为什么要写长篇小说《烽火浙西南》呢?说实在的,是为了三十年前的一个承诺。
  三十年前,我在松阳县第一中学担任语文老师。有一次,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活动。说是党员活动,其实参加的不仅有党员,而且有团员,还有如我这样的党外人士;不仅有老师,而且有学生。大概是组织者认为我这个“党外人士”有发展成为“党员后备力量”的可能吧,所以破例地让我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这次活动的地点就在本县安民乡的安岱后村。安岱后村是浙西南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达浙西南后,首先就在安岱后落脚。这个村子里,曾经出现过风云一时的青帮首领陈凤生和陈丹山,正是他们把粟裕、刘英等人接到安岱后的。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影响下,在挺进师里的共产党人的启发引领下,陈凤生、陈丹山,还有枫坪乡斗潭村的卢子敬等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将青帮组织逐步改造成为游击队,并且配合红军开展了诸如打土豪分田地、创建工农苏维埃政权、筹措粮款、保卫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革命活动,并迅速成长为共产党员和地方干部。
  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甚至是蒋介石的恐慌,他们频繁派兵出击,企图将革命力量扼杀在摇篮里。在严酷的斗争环境里,以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积极配合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以游击战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斗争,保卫新生的工农苏维埃政权。
  由于红军和游击队的力量过于单薄,也由于革命根据地尚处在初创时期,各方面的经验明显不足,更由于敌人过于强大,在敌人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大举“围剿”面前,红军主力被迫撤出。为了吸引敌人,掩护红军主力的撤退,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等人配合一部分红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最后,他们都落入敌手。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招降,他们毫不动摇,最后慷慨赴死。
  这当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卢子敬。他出身地主家庭,早年曾留学日本,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国,担任过教书先生,后来和陈凤生、陈丹山一起,参加过青帮组织;在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到达浙西南后,他们三人携青帮帮众投奔了红军,并迅速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对他印象深刻,一是我们有共同的职业,尽管当教书先生,对于他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过渡。二是他那传奇般的经历。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又有着留洋的经历,按理说他的人生一片光明。他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工作,并且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呢?他和陈凤生、陈丹山不同,他们参加革命是因为出身贫苦,要改变命运必须起来造反。卢子敬凭什么要造反呢?这个问题不仅我理解不了,书中审讯他的国民党军师长李树森也难以理解。正因为如此,我要用我的笔触,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安岱后村的干部们接待了我们,除了给我们安排吃饭外,还带着我们参观了陈氏宗祠。那里曾经是安岱后革命活动的中心,一些比较大的活动,都在陈氏宗祠举行。宗祠外面的墙上,还保留着革命斗争时期书写的标语,如“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等。
  从村干部的介绍中,我第一次听到了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的名字,并且为他们传奇般的革命经历所动容。平时爱好舞文弄墨的我,鬼使神差地说出了一句话,“回去之后,我一定要用我手中的笔,将它们的革命事迹写下来”。
  村干部听了后,非常赞成我的计划。为此还专门向我敬了酒,希望我为安岱后、为陈凤生、陈丹山、卢子敬等人的后代做点好事。
  承诺许下后,我并没有付诸实施。或许是当教师太忙了,在写书的这一件事上,我一直没有动笔。直到将近三十年过去了,我才想起此事来。或许当初接待我们、给我敬过酒、等待着我为他们写书的村干部已经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我顿时感到一种亏欠,一种道义方面的拷问。
  好在今年9月份,我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有人问我如何继续“发挥余热”,我说我首先要还债,还安岱后人一个感情上的债,一个三十年前欠下的人情债。
  从今年9月份动笔,直到现在,前后经历四个多月。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务,我坚持每天至少要写三千字。就这样,到昨天为止,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怎么写?我觉得要把握好两点。首先要尊重历史。虽然所写的不一定是真事,但一定要是真人,即在党史材料中有记载的人;其次要符合小说的特点。小说不是真人真事的翻版,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可以有合理的虚构。至于这真人真事与虚构内容之间的比例如何安排,有说三七开的,有说五五开的,有说七三开的。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就是采取“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比例写成的。我则认为:三七开虚构太多不可信,七三开太拘泥于真人真事,还是五五开比较适宜。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我允许自己发挥一些“合理”的想象,进行一些“适度”的虚构,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至于成败得失,还望读者公断。
  小说的人物怎么塑造?我觉得要防止片面地拔高,以至塑造出来的人物个个高大全,甚至不食人间烟火。英雄人物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各种错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对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塑造时的弊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为什么这两个人会给人“似伪”“近妖”的印象呢?就是因为罗贯中太喜爱这两个人了,因此对他们进行了“拔高”的处理。你“拔高”一点没什么,“拔高”过分了,其效果适得其反。
  我在对英雄人物进行塑造的时候,把握的就是这个“不拔高”的原则。对其优点不过分张扬,对其缺点也毫不隐晦。陈凤生行事果断,雷厉风行,但有时会头脑发热,鲁莽偏激。他为了革命工作舍生忘死,有时也会儿女情长;卢子敬处事谨慎,老成稳重,但有时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黄富武政治工作经验丰富,军事斗争谋略却明显不够。这样来处理英雄人物,其可信度是否强一些呢?
  附带谈一谈对反派人物如何处理的问题。一般人认为,反派人物就要拼命往坏处去写,写得越坏越好,最好是十恶不赦的。我认为,这就走到一个极端去了。即使是一个很坏的人,他偶尔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有时也会做点好事。就说国军师长李树森吧,他被称为“杀人魔王”,到处滥杀无辜,但看到警察霸占“多福寺”不肯归还时,他能够主持公道,要警察局的人限期搬出。一方面,他下令枪决卢子敬;另一方面,他又警告下属,不许动卢子敬家属一根毫毛。这样的处理,我想读者诸君不会有意见吧?
  从一些党史资料上看到,当时革命根据地的一些做法,显然有悖常理,如凡是地主,不管他们是否有民愤,一律当作土豪来打;凡开会必须先唱歌;英雄人物在向公众讲话时,清一色的豪言壮语;一些人反复卖弄自己的革命经历,拉大旗作虎皮;追求形式主义和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等等。这些东西如果进入我的小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要大打折扣。于是,我对此进行了大胆的舍弃。即使出现了以上的情况,也要让小说中的人物出来“纠偏”,以引领革命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对参考资料的“取”与“舍”的问题。“取”是必须的,但不是全盘照搬;“舍”也是必须的,就看它对我是否“有用”。有用的,就拿过来;没有用的,要大胆舍弃,或者经过我的手,将“无用”化为“有用”,化腐朽为神奇。
  其他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还是让他们来评判吧!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些资料。参考较多的是杨金宝老先生的《战斗的一生》,还有遂昌县委党史办编的《戎马仙霞》,在此深表谢意。
  
  二零一八年一月二十日于南明湖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