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烽火浙西南>第四十三回 罗卓英强推连坐法,陈凤生设计送粮食

第四十三回 罗卓英强推连坐法,陈凤生设计送粮食

作品名称:烽火浙西南      作者:金龙      发布时间:2018-01-08 18:39:51      字数:3373

  在浙江江山的浙闽赣皖四省“剿共”总指挥部里,副总指挥兼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正在阅读第一期的《剿共通报》。通报的以下三块内容,引起了他的关注。
  第一块内容是十八军各部到位及驻防的情况。根据军部统一部署,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四四个师分别于9月上旬进驻龙泉、遂昌、云和、松阳县城。至县城后,立即布置“剿共”事宜,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在匪患严重的遂昌、松阳、龙泉交界的浙西南地区,凡五户以上的村庄,均派出一个连队驻防,稍大的村庄驻防一个营。此举谓“村村驻防”。2、五户以下的村庄,则强迫住户搬迁至五户以上的村庄,然后将其房子烧毁。此举谓“移民并村”。3、在大小路口,分别设置路障,派兵驻守,严密盘查过往行人,拘捕可疑人士。此举谓之“路口设障”。
  第二块内容是与“共匪”接触和战斗的情况。九月中旬,共匪一部突然进攻我十一师一零五团三营驻防的龙泉上田村,双方发生激战,战斗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4时许。由于共军使用了一种疑似大炮的武器,致我军遭受重创,战死及被俘虏者过半,营长被俘。驻龙泉的师部接到求援电话后,立即派出机动的特务营前去支援。增援部队到达东书时,遭到共军一部的顽强阻击,我部连续发动五次冲锋,均未奏效,始终不能越东书一步。
  第三块内容是当地群众受“赤化”的情况。由于受共匪的“赤化”影响,当地百姓对我军的行动均有抵触,采取的是不配合的消极手法。据报告:在当地,有人窝藏共匪伤病员,有人给共匪通风报信,有人给共匪送粮送盐。我军因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花钱请人带路,无人肯带,致使我军进山搜捕,因迷路无功而返。更有甚者,以带路为名,将我军士兵引入共军之包围圈,然后趁乱逃走。如此下去,如期完成“剿共”大业,恐成泡影。
  “这些受‘赤化’的刁民,太可恶了。”罗卓英放下通报,脸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于是来到了隔壁的卫立煌办公室。
  “尤青(罗卓英字),看你的脸色不大好。是什么令你心烦?”卫立煌看到罗卓英后,问道。
  “‘赤化’后的刁民不肯配合,我军行动举步维艰啊!”
  “这也难怪。共匪一直以为,红军跟老百姓是鱼和水的关系,他们也非常重视与老百姓处好关系,借以收买人心。”
  “这点我们却很难做到,”停顿片刻,罗卓英说,“因此,我们得制定一个条例,将共军和老百姓强行分隔开来。离开了老百姓这些水,我看它那鱼怎么活下去?”
  “你有腹稿了吗?”
  “我想到了几点,比如十户连座、十杀不赦等等。”
  “拟好后给我看一下。”
  罗卓英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绞尽脑汁,终于拟就了一份《“剿共”期间民间管制条例》。其中规定:当地百姓一家通匪,十户连座。窝藏共匪者,为共匪通风报信者,给共匪送粮送盐者,……均杀无赦。
  条例经卫立煌审核后,立即下发到各“剿共”部队,并在当地强制推行。一时间,整个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隐藏在大山里的陈凤生,这几天的心情很不好。虽然在躲入深山之前,他已经将挺进师留下的和民间收集的一点粮食,分别转移到了王村口和安岱后的两个秘密洞穴里,然后安排第二纵队和第五纵队的各两百来人住进去。但是,就那么一点粮食,四百多人吃不了几天,就难以为继了。看敌人的阵势,一时半刻是不会撤退的。二、五纵队粮食和食盐告罄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了他的耳边。
  《“剿共”期间民间管制条例》推行之前,敌人的管控还是比较放松的。陈凤生组织当地群众和游击队员,把粮食和食盐藏在箩筐的下面,上面放上一些其他的东西,经过哨卡时,哨兵只是问一下挑的是什么、送到哪里去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登记,连检查都不检查就放行了。这些粮食和食盐,便如期交到了二、五纵队的手里。
  《条例》推行之后,敌人的封锁越来越严密,尤其是对粮食、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检查,更是达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当地的人要出门,携带的东西要经过四五道盘查,还要被搜身。一旦搜出藏有违禁品,立刻拉出去枪毙。以前用过的给红军送粮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了。
  “怎么办?难道说让红军战士活活饿死吗?”陈凤生想破了脑袋,还是想不出送东西的好办法。于是召集了安岱后的陈丹山、陈德义、陈德佑等一帮人,一起来商讨用什么办法给红军送东西。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经过这番商讨,你一言我一语的,办法终于想出来了。
  这一天,在安岱后通往外面的路口哨卡前,出现了一批背着毛竹的农民,每人的肩上都有好几根。他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的,向哨卡走了过来。
  “停下检查!”哨兵横枪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大家于是放下肩上沉甸甸的毛竹,排好队耐心地等待检查。
  哨兵对他们进行逐一的搜身。没有搜查出违禁品。于是就将它们放行了。
  “等一下,”就在大家将毛竹重新上肩,准备过关时,一个哨兵突然叫了起来,并且盯住了大家肩上的毛竹,问道,“这么一些毛竹,背到哪里去?”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高个子,他冲着哨兵微笑着,说:“老总,我家种的猕猴桃要上架了。我这雇了人,砍来了毛竹,正想背去搭架呢!”
  “你家的猕猴桃园,在什么地方?”那哨兵怀疑地问。
  “比较远,要拐过五道山湾才能到。背到了还要搭架子,没有十来个钟头,是搭不好的。被你们这么一折腾,耽误了时间,我这人就算白雇了。”
  “赶紧走吧!”哨兵一伸手,终于放行了。
  一行人背着毛竹,迈开大步向前奔去,拐过一道山湾后,马上直奔目的地而去。
  到了一处树木比较稀少的空旷处。领头的高个子叫大家放下毛竹,他学了几声猫头鹰叫。马上从树林中跳出十几个人,将它们放在地上的毛竹背走了。高个子叫大家在原地休息,抽几袋烟,扯一些闲话,看看太阳快要落到山背后去了,这才叫大家往回赶路。
  原来,这批毛竹是经过特别处理的,里面已被弄空,装上了大米或食盐。在毛竹的顶部,有一个木塞子。拔掉塞子,将毛竹倒竖起来,用东西敲打竹竿,那大米和食盐就会“哗哗”地流出来。那些将毛竹背走的人,就是五纵队的人化装的。他们和高个子约定在这个地方交接,以猫头鹰的叫声为暗号。
  事不过三。这种用毛竹给红军送东西的办法,最后还是让敌人给发现了。
  那一天,又有一个人背着毛竹,出现在哨兵眼前。哨兵感到奇怪:最近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背着毛竹出村去?于是在检查时,就多长了几个心眼。这个人虽然背的是一根毛竹,但看那分量,似乎超出了毛竹本身的分量。于是对毛竹仔细检查了起来,终于发现了毛竹顶部的木塞子。
  “这个东西,做什么用的?”哨兵问道。
  “搭架子时,要将毛竹剖开,加上木塞子,剖开毛竹时,就省事多了。”那人还想搪塞过去。
  那哨兵将木塞子一拔,白花花的大米顿时流了出来。那人顿时吓得脸色煞白。
  “将这个给共匪送粮食的家伙抓起来!”随着叫声,上来了几个哨兵,将那人五花大绑后,押到营部去问话。
  任凭敌人的严刑拷打,那人始终没有说出受何人指使、有哪些同伙、粮食要送给谁,怎样接头等。敌人见实在问不出什么,就把他拉出去枪毙了。
  受此人牵连,“连座”的其他九户,被限制出行。每天门口都有大兵把守着,全家人不能出大门口半步。就是上茅坑,后面也有持枪的大兵跟着。
  敌人本打算倒追原先那些背毛竹出去的人的责任。但苦于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且追究起来,自己也有失察的责任。于是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又一天,在同一个哨卡前,来了三个挑着粪桶的人。
  “停下检查!”哨兵喊道。
  三个人放下粪桶,其中一个径直将粪桶放到了哨兵的眼皮底下。
  “这东西挑哪里去?”在搜查了三个人的身体后,哨兵盯住粪桶,捂着鼻子问道。
  “挑到村外田里种菜去。”那人说着,故意走到粪桶旁边,将粪桶晃了晃。几滴粪水溅到了哨兵的身上。
  “臭死了!赶快挑走!”哨兵一只手捂住鼻子,一只手做了个放行的手势。
  三个人挑起粪桶向前走去,在离开了哨兵的视线后,马上直奔目的地。
  还是在上次接头的地方,还是几声猫头鹰叫后,出来了十几个人。看到三个人挑着的粪桶,那些来接头的人一脸的茫然。
  “怎么不背毛竹来了?”一个来接头的人问道。
  “毛竹中藏东西被敌人发现了,还枪毙了一个人。以后不能再用老办法了。”
  “你们挑粪桶来,什么意思?”
  “挑回去,倒出来就晓得了。”
  接头的人将粪桶挑回驻地,将粪水倒去时,从里面出来了一个个油纸包。将油纸包放在水里洗干净,打开多层包裹的油纸,里面全是大米和食盐。
  这种送东西的办法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就连这种办法也行不通了。敌人的哨兵发现有挑粪桶的经过,就要让他们将粪桶挑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倒掉粪水来加以查验。
  这时,陈凤生又绞尽脑汁,替红军战士想出一个就地取材解决吃饭问题的好办法来。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