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山乍口青年勇当兵,陈丹山金竹筹粮款
作品名称:烽火浙西南 作者:金龙 发布时间:2017-11-04 13:57:42 字数:4837
随着士官教育团三营两个连被全歼,黄绍竑下令浙保一团、二团、三团全部撤出浙西南,自己则带着残缺不全的“怀中利剑”回杭州修身养性去了。闻知这一消息,陈兵闽浙、赣浙边境地区的保安团也相继撤去。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浙西南地区的军民,又可以挽起袖子大干了。
陈凤生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歼灭敌人的战斗,但也经历了敌人大兵压境时的高度紧张。根据粟裕师长的安排,他率领松阳片的游击队,配合挺进师三纵队,在蛤湖一带构筑防线,阻止浙保二团进入浙西南。而据探报,浙保二团已经进抵近在咫尺的大东坝。浙保二团是一个加强团,全团兵员有一千余,且武器装备精良,人员训练有素。而挺进师三纵队,只有五百余人,加上松阳各地的游击队,虽然勉强可以凑成千人,但武器装备落后;尤其是各地的游击队,自成立以来,几乎没打过什么仗。要是这仗打起来,谁胜谁负,就是傻瓜也看得出来。陈凤生虽然不露声色,但内心却难以平静。他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下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
接着又传来了探报,驻扎在大东坝的浙保二团,没放一枪就撤走了。后来才得知,是粟裕师长的排兵布阵产生了奇效。打掉了黄绍竑的士官教育团的一个营,触到了黄的痛处,他才不得不下令全线撤兵。陈凤生的心里,除了卸下千斤重担的轻松之外,就是对粟裕的崇敬甚至可以说是膜拜了。
“我一定要更好地工作,来感谢师首长的英明决策。”陈凤生在心里暗暗地发誓。
根据挺进师工作的整体安排,“扩红”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此之前,地方工作团已经在群众中开展了这项工作,但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有的村子青年参加红军非常踊跃,像安岱后、枫坪等地;有的村子的青年却如一潭死水,还没等到地方工作团的人上门动员,他们早已躲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与枫坪几村之隔的山乍口,就存在这种情况。每次地方工作团成员走村入户,访谈动员,都吃了闭门羹。
“他们连人都不见,我们这‘扩红’动员的工作怎么做?”工作团的成员向陈凤生叹起苦来。
“让我去啃这块硬骨头吧!”陈凤生自告奋勇地说。
有人嘴上不说,心里却认为陈凤生在夸海口。但陈凤生的心里却十分了然。根据他在浙西南山区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经验,他首先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那些躲藏起来的适龄青年;其次,乘着挺进师这次成功击退保安团“三省围攻”的东风,他坚信可以动员更多的农军子弟去挺进师当兵。这是他底气充足的一个表现。
这一天,陈凤生在山乍口的村口,碰到了一个老年人,手里提着吃食,好像要去送饭的样子。于是上前打起了招呼:“这位老哥,你老这是要下地去吗?”
那老年人瞥了一眼陈凤生,听他的口音像是本地人,于是放松了戒备,对陈凤生说:“我那儿子在山上干活,我这是给他送饭去的。”
“山上干活,挺远的吧?”
“说远也不远,过了那个山坳就是。”老人说着,指了一个方向。
“那为什么不回家吃饭?”
“看你是本地人,我就跟你说实话吧!你不晓得最近这段时间拉丁拉得很厉害吗?”
“那叫征兵,不叫拉丁。”
“还不是那么一回事?”
“征兵是志愿的,拉丁是强迫的,这就是根本的不同。”陈凤生说,“国民党为了找到更多的人替他们卖命,不惜采取强拉甚至捆绑的方式来拉人。而共产党为了保护贫苦百姓的利益,动员适合年龄的青年人参加自己的队伍,让青年人高高兴兴地参加革命队伍。”
“你怎么晓得这么多?”
“我也实话跟你说了吧,我叫陈凤山生,是安岱后那边的人。”
“陈凤生,这名字挺熟悉的。你不是拉着青帮的兄弟投了红军吗?”
“对呀,我现在就在为红军做事。”
“红军近来要拉丁,不,是征兵,有这码子事吗?”
“我就是为这事而来的。听说山乍口这边的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当兵,这是为何?”
“村里老班辈的人都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当兵可以吃粮,有什么不好?”
“可当兵也会吃枪子。不是说‘养儿防老’吗?万一小辈吃了枪子,老辈就没指望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部队上会给发抚恤金的。”
“到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搁在谁的头上都不会好受的。”
“老哥你这话说的倒是实情。不过,我们送孩子去当兵,不能总想到死。万一他活了下来,到时候就是有功之人,就可以享受很多的荣耀。当兵战死的比例,其实并不如人家说的那么高。一支百把人的队伍,战死三分之一,应该算是很高的了,活下来的也有近七十。再说,即使战死了,那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死,后人将会铭记他们一辈子的。”
“听你讲起来,还有点道理。”
“这里面的东西,希望你细细地琢磨,暂时想不通也没有关系。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绝不会像国民党政府那样,用拉壮丁的方式来扩充军队的。”
与老人分手后,陈凤生又在村子里转了几圈,找到了几个人,用拉家常的方式,告诉人们送年轻人参加红军的好处。看看时间已到中午偏后,他于是按照那个老人所指的方向,直奔那山坳而去。
在山坳的一间灰铺里,他碰到了四个年轻人,正聚在一起闲话聊天。
“你们倒清闲,大白天的跑到这里聊天来了。”陈凤生明知他们是躲避征兵,却不挑明,主动上前打起招呼来了。
见来了陌生人,那四个愣头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晓得如何应对。
“最近红军打了大胜仗,你们知道吗?”
四个人有的点头,有的摇头。
陈凤生接着说:“在遂昌北界,红军把保安团的一个营三百多人全部包了饺子,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
看到四个人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陈凤生于是接着说:“那仗打得就是过瘾,不到半个钟头就结束了。红军未伤亡一人,却击毙敌营长一名,打死敌人一百多人,俘虏近两百人。你们想不想跟着红军去打胜仗?”
“我们老早就想参加红军了,只是家里人不同意。”一个小伙子说。
“当兵的都有枪吗?”另一个小孩子问。
“没有枪,那还算什么兵?”陈凤生说着,从内衣的腰间拔出驳壳枪,在四个人的面前展示起来。
“你怎么会有枪?”
“从敌人那里缴来的呗!”
“我就喜欢使枪弄棒。看得人家打猎,我的手就痒痒。真想过把使枪打仗的瘾。”
“打仗,可是会流血的,有时甚至要献出生命。”陈凤生说。
“像这样一整天窝在家里,脸朝黄土背朝天,混个半饥半饱的日子,还不如打仗死了的好。”
“你们真的不怕死?”陈凤生又问。
“不怕!”四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那好,请把你们的姓名报给我吧!”
“你是谁?”
“我是陈凤生,安岱后人。”
“你就是陈凤生?人家都说你可神了。有人还要花五百块大洋买你的人头呢!”
“我这人头不还是好端端地长在我的脖颈上吗?”陈凤生开了一句玩笑说,“像你们这样年纪的人,在村里还有几个?”
“除了我们这四个,还有六个。”
“希望你们回去后,多跟其他六个人说道说道。就说我陈凤生欢迎你们一起加入红军这个革命大家庭。”
“陈先生说话可要算数。”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凤生和四人一一击掌说。
几天以后,陈凤生又一次来到了山乍口,主持了十位青年应征入伍的仪式。使十位青年及其家人,享受到了披红挂花、敲锣打鼓欢送的荣耀。
一天,杨干凡找到了陈丹山,向他传达师首长的指示,紧急筹备一批军需物资,以备不时之需。陈丹山于是找到了陈凤生和卢子敬,商量筹备军需物资的事情该从何处入手。
“我看还是到根下、金竹一带去筹吧,”陈凤生说,“这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土豪特别多,个个富得流油。不把他们榨点油水出来,太便宜他们了。”
于是,三人一起来到了金竹。为了造成声势,卢子敬发挥了他善于书写的特长,在墙上刷上各种标语:“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农民协会!”“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没有墨汁,就将锅底的灰刮下来,放进脸盆,用水调匀来代替;没有毛笔,就用笋壳捆成把来代替。
他们原先以为,经过这样一宣传,村子里肯定会动起来,老百姓也会出来夹道欢迎的。没想到这标语刷出去后,就像石头沉入海底,没有一点回应。相反,当地的老百姓看到陈凤生他们,避之唯恐不及。
“这里的群众太落后了。”陈凤生愤愤地说。
“也怪我们的地方工作没有做到位。”陈丹山说。
卢子敬却提出了一个问题:“会不会有人在进行反宣传呢?”
“肯定有,”陈凤生说,“我一定要将这个家伙挖出来。”
他们开始走家串户地找人谈话,在这当中,陈凤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人,好像跟定了他们,他们前脚刚迈出家门,那人后脚就进了这家的门。而这家的思想工作必定会出现反复。
“这是不是那个进行反宣传的人呢?”陈凤生将自己的疑问向其他两人提出,两人都赞同他的看法。
“我去查一查他的身世。”卢子敬说。这一查,就查出来了。那个跟在三人后面进行反宣传的,既是村里的大地主,又是当地的伪乡长。
“我们就拿这个家伙开刀吧!”陈凤生说。
于是,三人带着一帮红军战士,来到了这个伪乡长的门前。却见大门紧闭,叫了半天也没有人来开门。
“砸锁进去!”陈凤生说着,捡起路旁的一块大石头,一下子就将那锁砸开了。众人一拥而入,打开谷仓,将里面的稻谷全部搬空。打开柜子,将里面的金银首饰全部拿走。临走时留下告示一张,限他们在三天之内,再交出五百块现大洋。
可是,三天过去了,还是不见伪乡长的踪影,就连他的家人也看不到。
“难道他们土遁去了?”陈丹山看过《封神榜》,知道那里面有一个会土遁的人,叫土行孙。
“不是土遁了,是藏起来了,”陈凤生说,“我们到哪里去找他们呢?”
“我有办法将他们引出来。”卢子敬说。
“什么办法?”
“这办法叫以退为进。我们假意撤出金竹,其实就在村旁埋伏。伪乡长获知,必然返家。我们再来个回马枪,不怕他不上当。”
“好主意!”
当天下午,三人及红军战士全部撤出金竹,埋伏在村庄旁边的一片树林里。并且派便衣对伪乡长的家进行监视。
傍晚时分,监视的人报告,伪乡长及家人全部回家了!
事不宜迟,马上行动!陈凤生等人立即出动,首先派人包围了整幢房子,然后三人一起进入家中。
“你们是……”伪乡长见到陈凤生一帮人,故作镇定地问。
“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地方工作团的。你家的粮食和钱财,我们已经全部征用了。我们留下来的告示,你看到了吗?”
“是这一张吧?”那人说着,拿出了那张告示。
“是现在交现大洋呢,还是改日再交?”
“数目太大了,容我筹集一下。”
“要几天时间?”
“三天吧。”
“你的儿子,我们要带走。”
“凭什么?”
“一手交钱,一手放入。这样的道理你都不懂吗?”
“我懂,我懂。”
伪乡长儿子被扣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群众纷纷向陈凤生他们反映:这个伪乡长的儿子,仗着老子是乡长,在村里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因为他的上头有人罩着,老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
三天以后,那个伪乡长送来了五百块现大洋,还有电池、香烟等物品。看到陈丹山在哪里登记财物,他又将一个小包塞到了陈丹山的手里。
“这是什么?”陈丹山问道。
“一百块现大洋,专门孝敬你老人家的。”
“你这是想收买我吗?”
“区区小礼,不成敬意。”
“那我就跟你明说了吧!我们红军一律不准私自接受人家的东西。这一百块现大洋,我就拿来充公了。不过我们还是要公事公办。”
“不是说好,一手交钱,一手放入吗?还有什么公事要?”
“都怪你那不成器的儿子,在村里太霸道了。不办了他,老百姓这关过不了。”
听说要办了自己的儿子,伪乡长“扑通”一声跪下了:“我只有这一根独苗,办了他,我们家就绝后了。”
“这点我们可管不了。据群众反映,你在他们面前说了许多红军的坏话。而且,子不良,父之过。你还是考虑一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命吧!”
伪乡长见已无通融的余地,只好一步一踉跄地走了。
当天下午,召开了公判大会,在宣布了伪乡长儿子的种种劣行之后,一粒子弹送他去了阴曹地府。
“你们红军真是为民作主的青天大老爷。”在处决了恶霸之后,老百姓围住了陈凤生等三人,说出了发自内心的话。
“我们红军本来就是替老百姓作主的。今后,希望大家积极配合我们的行动,不要相信坏人散布的各种谣言。”
“那是一定的。”
筹措军需物资初战告捷,而且在这过程中,惩办了恶霸,发动了群众。三个人喜不自胜。
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根下村。由于金竹、根下是毗邻的村庄,红军在金竹筹粮筹款、惩治恶霸、发动群众的事情,马上就传到了根下村。陈凤生他们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将粮款筹到了。所不同的是,这次都是土豪们自动送上门的。
两个村的土豪打下来,共筹得粮食五百担,现大洋五千块,以及其他金银细软。但这个数目,离师部的要求,缺口仍然很大。陈凤生他们,于是开始寻找另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