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28章刘兆鳞

第28章刘兆鳞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0-17 18:54:37      字数:6081

  刘兆鳞(1900—1946)。字仲猷,四川秀山县城人。1922年,在酉阳联合中学毕业后,升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26年秋季毕业回乡致力于教育工作,1927年初任秀山县立初级中学校长,1928年任秀山教育局局长,1930年任省立第五中学校长,1932年任四川大学校本部秘书,1933年任涪陵乡村师范学院行政部主任,1939年回县任秀山民教馆馆长,1942年春,再次出任秀山中学校长,1946年因病逝世,时年47岁。
  刘兆鳞从事教育工作20年,对秀山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热爱教育,治校谨严,为人正直,追求真理,深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社会人士敬佩。他是秀山教育界的杰出人物。在整个川东南地区也有名气。
  青年时代的刘兆鳞,就富求知渴望,勇于声张正义。民国初年,秀山只有一个高等学堂,没有中学,省立酉阳联合中学,就是酉、秀、黔、彭四县学子聚读的地方,而当时个别有权势之人,声称边区生员不足,想把联中迁往涪陵,刘此时正在那里读书,他从自己辗转求学的经历中,深知边区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的痛苦,于是联合四县学生,与1915年上书四川巡按史及川东道尹,申述学子来求学往返之艰难,并以春秋大义责之,从而制止了这一不当的举措。此后,并先后于郁山镇(彭水、黔江)、龙潭镇(酉阳、秀山),分别设立省立完中代替原酉阳联中,以便利边区学生就读。
  刘在担任秀山教育局局长期间,竭力倡导新文化,弘扬教育救国思想,大力改良私塾,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他首先从宣传教育着手1929年10月,开始创办《秀山教育半月刊》以侧重宣传新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独特风格,刘本人并亲自发表《私塾要教新章》一篇文章,内写到:“秀山各乡村学校,近年来颇形廉驰,推原其故,皆由一般人封建意识顽固,不懂新学,所教皆为四书、五经、食古不化,常有读了十几年书,还不能执笔作文......在管教上,不是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便是示以萎靡不振的形象......致使国民懵懂一生,不问世事,外遭帝国主义侵略,内被军阀匪霸蹂躏......要是再不觉悟,赶紧整顿教育,陶冶提高国民意识,我们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下,将永远不会翻身。”
  与此同时。刘还于1930年初,以教育局名义,一连颁发了两个布告,规定全县私塾,一律要教育新章,指定三民主义、国语、算数、常识为必修课,体育、音乐、图画为随意课。还规定:凡原担任私塾教育员等,必需于二月向教育局进行登记,遵照规定之最低课程及设置标准,方准没馆。从此,秀山私塾改良和新学倡导工作,在刘任教育局长期内,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两次担任秀山中学校长,特别是第二次校长任内,正值抗日民族战争初期,为避免日机轰炸,学校迁往南城三十多年里的高修乡下衙继续行课,在客观条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他感到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物色好教工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先后从湖南大学、国立八中、茶洞师范等处,选聘来了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第二,建立健全学校组织,校长下设教务,训育、总务四主任及童子军教员,各班(组)设班主任。第三,指定各种规章制度,除每周必开由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外,还分别定期召开校务、训育、总务及班主任会议,以及总务(生活、伙食)各种会议;教师、寝室、图书阅览室、运动场、运动场、食堂等均张贴有规章守约。第四,学科安排除照上级课程标准规定讲授外,并加授地方自治合作、教育概论、农村经济三种,以适应现实需求。第五,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整顿学校纪律,严格教学考核、奖惩、点名,请假等管理制度;每星期一国服纪念周时,安排教师轮流演讲抗日战争形势,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抗战必胜信心。第六,注重学生体育锻炼,除童子军训练外,每天午后,都安排有各种体育活动(打球、赛跑、跳高、跳远、单双杠);清晨升国旗、做晨操;每周爬山或野外运动1—2次;此外,还安排有音乐、图画、劳作(修路、打扫卫生)等课程;培养学生身心素质。通过这些措施,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断有新提高,学校秩序井然,校风、校貌焕然一新。
  刘特别重视女子教育。秀山原有分校,由于封建思想束缚,女子就学者极少。1943年,在刘再任校长其中,专文报请省教育厅,请求开办女子班,使青年女子有就读之机会,思想上得到解放,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了他的报告,遂于1943年秋专门招收二十三班(三组)近50名,实行分班授课,以后还单独设女子部,配专职部主任(女)具体管理。自此,我县女子教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进一步发展秀山教育事业,刘决议把秀山初级中学办成完全中学。他深知要振兴教育。培养人才,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全县人民多年的夙愿,于是积极进行筹备,报请四川省政府批准,于1944年秋开始招收高中第一班学生50多名(男女皆收)。以后逐年继续招收,办成了秀山的完全中学。
  完全中学起来了,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不搞挂牌高中,做到名副其实,这是刘兆鳞当时所办学的主导思想,他于是通过练习他的五兄弟刘兆丰(中共党员,原中央大学、后转武汉大学毕业,)在外地聘请了一些确有真才实学,具有大专以上文、理、工各科优秀教师谢书年、李声震、韦其莹、谢若英、邓光宇、刘锡恒等先后来校任教。这批教师,大部分是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刘兆丰同志接受中共南方局派遣,在学校秘密建立地下党支部,发动学生参加进步组织,进行革命活动,他们除在校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外,还举办附设民众教育班,开展时事宣传,通俗讲演,曾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码头工人歌》《五块钱》等等,组织学生办壁报,知道民众爱国卫生,激发群众爱国热潮。全校师生通过活动开展,思想觉悟、学生成绩都有显著的提高,学校办的有声有色,是秀山中学建校以来的高峰时期。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秀山中学从高秀乡下衙迁回秀城原址。同年底,刘以众望所归,并被选为秀山县参议会副会长,仍主要继续担任秀山中学校长职务。正当秀中声誉渐著,开始进入新的发展计划时刻,刘兆鳞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消息传出,全县乡亲父老、各界人士及全校师生,无不为之惋惜悲痛,地下党员教师们在悼词中誉之为“具有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进步人士......”全体师生沉痛哀唱者这样的挽歌——
  
  千百行眼泪,千百个哭声,诉不尽我们的悲情!
  你为秀山人民,发出了正义的呼声;
  
  你的遗爱,永在人心。
  安息吧,我们的校长!
  安息吧,我们的母亲!
  
  秀山,作为川东南角的一个小城,抗日战争时期,县城的城区居民只有1700多户,人口不过8千多,既无工业,也未设防,只有一条川湘公路相通。绿荫夹道,店铺林立,一派和煦之象。然而,如此一个远在后方的偏僻县城,也难逃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魔爪。
  1939年10月10日,天气晴朗,上午8点半,城区居民、学校师生、驻军官兵共约300多人聚集于南门外中山纪念堂前的广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28周年。
  此时驻秀山的第58防空监视队,由重庆防空司令部领导,其下还在洪安、梅江、龙池等地设有防空监视哨。这些防空监视哨用望远镜瞭望观察,如发现敌机行踪,立即用专用电话向监视队报告;监视队得到情报即向重庆防空司令部报告,并根据敌机飞行方向距县城的里程和飞行需要的时间,通知本县防护团及发布不同的空袭警报,指挥居民疏散,躲避敌机的轰炸。
  就在纪念活动的当天上午8时,重庆防空司令部防空情报所打来电话:由武汉、洛阳、九江各机场集中的敌机,向四川方向飞行,其中一批向成都方向飞行,其余两批有空袭重庆之势,各地要密切监视敌机动向,必须立即传送情报。8时55分,又接湖南常德防空指挥部电话:桃源于8时50分发现敌机32架向龙山方向飞行。9时10分,龙山防空来电:敌机32架在龙山上空盘旋侦察后,有26架向阮陵、芷江方向飞行,有6架向秀山方向飞行。
  得此情报后,监视队立即通知防护团于9时15分发出敌机空袭警报,同时通知驻军派出部队挨家逐户地强迫疏散居民到城外四处隐蔽。沉浸在庆祝欢愉之中的群众立即散会,分散躲避。22分,里耶、茶洞均已闻及敌机声响,随即发出紧急警报。30分,6架敌机出现在县城上空,由远而近的隆隆声浊重而沉闷,它们分成2组,每组有战斗机1架、轻轰炸机2架,排成"品"字形,以3000公尺的高度从南向西经县城上空飞至清溪城镇。尔后又掉头飞回,并下降到2000公尺的高度,在县城上空盘旋侦察。先用机枪向整个县城扫射,随即投掷燃烧弹30余枚,100磅至200磅轻型爆炸弹75枚。一枚枚炸弹呼啸而下,爆炸声一浪高过一浪,一时间浓烟滚滚,大火冲天。城区内天昏地暗,白昼如午夜一般……20分钟后,日机向东飞去。
  监视队确认敌机已全部返航已是10时15分,当即鸣钟解除警报,居民如从噩梦中清醒,纷纷回城救火。此时的秀山全城已是一片火海,火乘风势,越烧越猛,完全无法施救。一时间,还在作响的炸裂声、燃烧房子和树木的噼啪声、街头巷尾的惨叫声混在一起,砖石、尘土漫天散落,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恶心的臭味,夹杂着浓烟烈火的刺鼻,绝望的气息中,人们的呼吸仿佛要凝滞了。而当时的消防队技术不足,消防工具也只有两条水龙,对于控火已是无济于事。大火一直延烧到晚上8点,才相继熄灭。五分之四的县城成为了焦土,残垣颓壁,惨不忍睹。商业较为集中的大西街、小西街、南街、连升街、吉祥街、双凤街、顺成街、清正街、麻阳街、朝阳街、兴隆街、三元街、城隍庙街、八卦井半边街、鸡市街及南门外水巷子等处均被烧毁无遗,繁华街市顿成瓦砾场所,一片废墟。女子小学、文庙小学、公立小学等3所学校也被烧毁,县政府和县监狱则部分被烧。举目之处,皆惊心惨烈:有新房落成的庆喜客宴,取而代之以一家老小八口全被炸亡、房屋俱毁的惨状,也有疏散途中惨遭炮弹甚至尸身焚毁的无可计数,市场百业萧条,学生无法上课,家财付之一炬,人们一时无家可归,生活无着。据当时县政府向省政府汇报电文统计,当日炸死27人,炸伤31人,受灾1260户,灾民5700人,炸毁烧毁房屋2千余间,物资财产损失在1千万元以上。
  1940年9月10日,正逢秀山县城赶场。下午3时许,隆隆的机声又在天空由远而近,一架日机由湘飞蜀而经秀山县城上空。事前,驻县第58防空监视队因故未发出敌机空袭紧急警报,以至日机当空,群众未得疏散隐蔽。突然,一声巨响震耳欲聋,一枚炸弹在东门外龙王庙侧爆炸,所幸无人遇难,4人被炸伤,房屋建筑无损失。
  据秀山防空监视队1939年底的统计,从1938年至1939年1年多时间里,敌机经秀山空袭重庆及芷江机场即达69次,出动飞机共809架。
  日本侵华的疯狂之举,激起了秀山各界的无限愤慨,人们纷纷行动起来,抵制日货、义卖募捐、组建义军、修飞机厂……积极投身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中。
  秀山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汹涌澎湃的抗日救亡浪潮席卷全国,同样也波及到交通闭塞的川东南门户--秀山。一大批爱国志士、热血青年,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国,激发了秀山人民澎湃的爱国热忱和抗日决心。1932年,秀山中学三、四、五班的学生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并请学校职员冉启富担任教官。他们从团练局拨得几十支废枪后,每天早晚操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奔赴抗日前线。同时,"义勇军"还组织排演了话剧《黑籍冤魂》,在秀山民间引起了轰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年仅21岁的爱国青年杨通惠从重庆回到家乡秀山,在县城内的文庙小学任教。他邀约从上海回秀山的青年王孝益(国民党立法委员会委员王宏实之女)一道,联络了秀山中学、国立八中等学校的青年教师、学生及社会人士李万霖、颜学曾、伍升猷、戚琼芳、施云珍、邹家淼等30多人,在教育科长杨士先和民教馆长刘兆鳞(系北大学生,参加过"五四"运动)等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于秀山城内成立了"抗敌救亡工作团",下设宣传、慰劳两个组。成员们穿上土布衣服,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开展了一系列的救亡活动。
  "工作团"编导了反映沦陷区人民悲惨生活和奋起抗日的《放下你的鞭子》《在铁蹄下》《沈阳之夜》《保卫卢沟桥》等短而精的话剧和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文艺节目。除在县城街头、机关、学校演唱外,"工作团"还走向官庄、平凯、石耶、梅江、洪安、清溪场等集镇、农村的边远山区进行广泛宣传,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了秀山城镇和山乡。为使运动进一步深入,"工作团"利用当时秀山仅有的一部收音机收听前方的抗战新闻,如首战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保卫大武汉等胜利消息,散发油印传单配合演出与宣传,鼓舞和激励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必胜信心。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利用卖票和组织女生绣手绢、扎纸扇、做鞋子,开展"义卖"募捐活动,筹集抗日经费;发动城镇街道、农村的广大妇女义务做军鞋;派出慰问演出团,送去了大批募捐款和慰劳品。
  与此同时,进步人士颜学曾和王伯弼还创办了由民教馆长刘兆鳞担任主编的文艺月刊《晨曦》,专门刊载一些青年师生的进步思想文章,如《女性的呼声--一封给爸爸的信》,内容是为了走向社会、投身抗日,女生邹家淼在学校停办时给父亲写了一封要求男女平等的信,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女学生冲破封建礼教的家庭封锁,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晨曦》还为学校提供了不少关于抗战的音乐、体育内容,以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作品,亦对当时秀山的抗日救亡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助和引导作用。但该刊物由于言论高亢激昂,发行广泛,影响较大,受到了当时县政府的百般阻挠,并力图迫害《晨曦》的创办人,刘兆鳞也不得不逃往贵州避难。秀山的抗日救亡活动遭受挫折,但这份热情并未消褪。"七七"事变不久,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共同抗日"之主张,停止了内战。
  秀山,这僻静的山乡,抗日救亡活动随之点燃,更加活跃起来,县城的中和镇尤为突出,广大居民、爱国人士、知识分子、学校师生手持三角旗,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打杀汉奸!"、"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抗日标语和口号贴满了大街小巷。秀中与文庙小学的广大师生还利用节假日在万寿宫、老飞机坝等场所进行公演话剧(当时群众称之为文明戏),其激昂的情绪、逼真的演技,撼动了在场的观众。一次,在万寿宫演出时,剧中分别扮演汉奸和日本军官的学生,竟被一个突然冲上舞台的观众抓住猛打……秀山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1940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秀山修建抗日军用飞机场,以备适时将芷江机场转移秀山。在秀山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下,经过2年多的艰苦劳作,飞机场于1942年5月完工,为西南大后方的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抗战期间,秀山县政府发出了"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士绅之家、工商富户和广大民众积极回应支援,捐钱捐物。许多人还主动到县政府机关报登捐献力所能及的金额和物资。据民国32年(1943年)秀山县政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书反映,全县民众共募捐抗日金额达49550元。秀山县城全民抗战众志成城的爱国激情,为后人铭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