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
作品名称:汨罗江民间故事荟萃(长篇小说) 作者:文坛楚辞 发布时间:2017-08-18 16:27:59 字数:3179
13、才女作诗救夫君
又是一次班会课,大王踏进教室,全班学生“啊”地一声齐鼓起掌来。大王带着笑容和善地望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心想,今天只怕又要讲故事啦。突然,班长王虎站起来:“老师,上次班会您讲的故事好听又有意义,今天还给我们讲故事。”大王笑了笑:“真的?”“真的!”同学们大声齐喊。“好,讲故事就讲故事。”大王停了停:“上次讲的是什么?”学习委员陈佳忙回答:“《才妇赋诗释夫刑》。”大王摸着颓头想了想:“好,今天就讲个‘才女作诗救夫君’,和上次讲的有点相同,但也很有意思,不过我要请一个同学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凿凿地望着大王。“有谁知道我曾讲过的‘推敲’的故事?”“我知道。”文艺委员李静忙站起来。“那你说一说。”“是讲唐朝韩愈出行,被诗人贾岛在路上思考诗句‘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时,碰着了韩愈的官轿的故事。韩愈是个大官也是个文学大家,他问清情况后,不但没责怪贾岛,还同他商议,说用‘敲’好。于是有了‘推敲’一词的故事。”“讲得好,学习认真,大家为他鼓个掌。”大王和同学们一起鼓掌。“古代时的官员外出要鸣锣开道,路上行人都要让道,不然就要受刑,今天讲的故事也和这个故事有点相似,故事是……”急不可耐的同学们忙喊“讲,快讲。”于是大王不紧不慢地讲开了。
从前,汨罗江边的胡家村,有一个富户人家的媳妇,名张聪颖、聪明伶俐、长相端正、读过私塾、能文会诗、处事能干,人称才女。
一日,和丈夫进城购货。她骑着驴、丈夫牵着驴,一路有说有笑,欢乐怡然。不料,在护城河的桥边恰遇县太爷台驾出城,锣鼓喧天,铳炮轰鸣,毛驴受惊吓,她被掀下了地,毛驴碰着了县太爷的大轿,县太爷大怒,心想今天出行不吉利,忙命衙役打道回府,并带回夫妻俩个。回衙后县太爷立即升堂,没收毛驴,拷打丈夫,才女张氏在衙门外听到县太爷狠拍惊堂木怒吼:“可恶的蟊贼,妄图谋杀朝廷命官,该当何罪?先重责四十大杖”。于是,她连忙向衙役求告,要求老爷不要杖责丈夫。衙役见是一妇道人家,不予理睬。才女张氏急不可耐便鼓起勇气大声告诉衙役:“你别小看我张氏,在我家地方上还是一个有名的才女哩,不信,你去告诉县老爷看他识不识才。”
衙役一惊,忙向县老爷禀告:“启禀老爷,外边有一才女讨保求饶,要老爷莫打她丈夫。”别说这老爷凶狠,原来也有学识,十分爱才,便说:“才女?叫她进来,我倒要试试她有才无才。”
才女上堂跪定,“民妇张氏恳求老爷莫打民妇丈夫。”县老爷说:“你号称才女,又连求不打,好,只要你当场作一首诗,暗含‘不打’,我也就不打你丈夫了。”
才女说:“老爷此话当真?”老爷一拍惊堂木,厉声回曰:“当真,堂堂七品命官,大堂之上,岂有戏言。”
才女稍一思索,不慌不忙吟诗一首。才女吟一句诗,老爷便掰着手指,轻声数说。
月移樵楼更鼓罢,“一不打更”;
渔夫收网转回家(gā),“二不打渔”;
卖艺小店去投宿,“三不打架”;
铁匠熄炉正喝茶,“四不打铁”;
猎人山中缚死虎,“五不打猎”;
油郎改行谋生涯,“六不打油”;
院中秋千已停息,“七不打秋千”;
飞蛾团团扑灯花,“八不打转”。
老爷望着自己还有两个没掰下的指头忙说:“且慢,凑成十个不打,老爷我说一个,你再凑补一个。黄梅时节下小雨,九不打雷”;
才女继续吟道:清暑解热满田瓜,“十不打棚”。
毛驴受惊碰尊驾,望求老爷饶恕他。
县老爷听后,一拍惊堂木,翘起拇指连连称赞:“好诗,好诗,确是才女。你丈夫免打,毛驴归还,退堂。”
衙役们“嘘”声带着笑声。
夫妇高兴地牵着毛驴购货回家了。
14、“大牛”骑牛
“大牛”户口登名孟健,是大王班上的学生,人长得如父母所愿,壮实如牛,故小名“大牛”。孩子很逗人喜爱,热心班务,是劳动委员,工作认真负责,能得老师喜欢,学习上过得去,但过不得硬。其实人很聪明,是个能把学习搞好的孩子,问题就在他上课时有点不专心,喜欢“走神”。
一次上课,大牛走神啦,坐得端端正正,似在认真听课,可他不时露出笑靥,大王发现了,知道他肯定走神了。于是边讲边走近大牛身边,突然问大牛,“孟健,山高水低是什么意思?”大牛一惊,霍地站了起来:“山在高处,水在低处。”“柳暗花明呢?”“江边的柳树到了傍晚就看不清了,花也看不明了。”同学们窃笑。“解释得还不是全错。”大王在打圆场,“你是刚才没听课走神了,现在我不要你更正刚才答错了的问题,而是要你讲一讲你刚才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让大家听一听一起高兴高兴。好不好呀,同学们说。”“好,好。”同学们都拍掌齐声。大牛不好意思地歪着头,抿着嘴羞涩地笑而不答。“不要怕,不要怕不好意思,讲出来让老师也高兴高兴,保证不批评你,不扣你上课不认真的分。”大牛慢吞吞地,“我刚才想起了骑牛。”“骑牛?请讲,慢慢地讲。”
“这个星期天,爸爸要我到湖洲上去放牛,早上送去傍晚牵回,一路上我都是骑着牛的。”“牛要你骑吗?”大王饶有兴趣地问。“听话,很听我的话。”“什么牛,你怎么骑上去的?”“大水牯,我经常骑的,有时从它的头上踏着角爬上去的,有时把牛的前左脚朝后,牛脚的插骨凸起,正好踏脚,我便抓住牛前背上的鬃毛,踏在插骨上一跃就上去了。”大王听得全神贯注,“啊,有意思。有味吗?”“有味,骑着它悠哉悠哉,穿行在河边的柳树林里,绵软的柳条在头上身上摸过,像奶奶的手摸我一样。”“你刚才在笑是笑这个吗?”“不完全是。”“是什么?”大牛露出两口虎牙笑得很自然:“我是想,我骑在牛背上,若有一个人折一根柳枝在后轻轻地打牛屁股,牛不紧不慢地小跑,我坐在牛背上一闪一闪地那真有味。”“所以你想着想着听不进课,笑啦。”“嗯。”大牛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确实有味,怪不得你笑得这样得意,开心。来,到讲台前来,你就当骑在牛背上一样,我就在你屁股后抽牛,试一试,当一个小品一样演给同学们看高兴高兴。”大牛不好意思地被大王拉着手走上讲台。“现在开始,我们演大牛骑牛的小品。”大牛在前,大王在后,拉着教鞭在大牛的屁股上轻轻地抽着,“咋,咋。”这下教室里笑翻了天。
待同学们安静下来,大王在黑板上写上“牧童”二字,问:“大牛是当了一天有趣的牧童,有哪位同学就‘牧童’联想到什么诗、文、人吗?”“我有。”一个叫小慧的女生站了起来:“牧童遥指杏花村。”“好,非常好,这是谁写的什么诗?”“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好,你说得对,请坐下,哪位同学能背下这首诗?”这时,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没等大王指名,一个叫小珍的同学便呼地站起来背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时全班同学都跟着背起来啦:“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王高兴地为同学们鼓掌:“大家背得好,这首诗写得好,这首诗也很有历史意义。杏花村在山西省,杏花村出了一种酒叫‘杏花村’酒,还是名酒,你看一首诗产生了一种名酒,多有意义呀。”大王深情地讲着,“由牧童,我想起牛,由牛,又想起了一个典故,由典故又想到一个人。”大王停了停,似在卖关子,调学生的口味。教室里鸦鹊无声,渴求知识的眼光齐刷刷地射向大王。“典故是‘牛角挂书’,隋朝时,有个叫李密的人,喜欢读书,每每外去总要带书看,古时候的书是用竹筒写的,不好放在身上,于是他就把书挂在牛角上,李密后来成了很有学问的人,当了大官。”同学们听得入了神。“再说,我们汨罗江下游,现在屈原区的河市镇复兴村(也叫孟家村)有个叫孟启谟的人,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正式进过学堂,自己学着认字看书,帮村上人看牛。在湖区大都是水牛,他去看牛时,怕把带的书打湿了,便用油纸包着绑在牛角上,就这样他自学成才,于清朝雍正五年考上了进士,后来村里人都叫他典光老爷。这真了不起,牧童成进士,值得我们学习。”同学听得认真,很受感动。大王笑着对大牛说:“孟健呀,以后上课时不要骑牛啦,好好学习,像你们孟氏的祖先典光老爷一样考上大学成为有用的人。”同学们都热烈鼓掌。
下课铃也似在鼓掌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