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说走就走>第四章 峨眉山纪行

第四章 峨眉山纪行

作品名称:说走就走      作者:祁河仪水      发布时间:2017-05-07 19:47:41      字数:17623

  十八、初识峨眉
  乐山市到峨眉山市区也就一个小时的车乘。
  下了车,看看时间还早,所以也不急着往峨眉山去。于是就在下车的地方核对方位,对着公交站点感觉可以游玩的地方。
  我下车的站点是“大佛禅院”,那么,对面那座占地规模很大的寺院应该就是了。就先到大佛禅院看看吧。
  穿过马路一打听才知道我所在的位置是大佛禅院的北门,现在关闭,进去的话要从东门才行。
  我就按打听到的路线向东门走去。走了好长一段路,看到一个很大的广场,非常热闹的广场;广场右侧是一个由众多古香古色的建筑群组成的市场;走过这个市场右转,远远地望见一个金光闪闪的柱状建筑。
  向着那柱状建筑走过去,却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雕塑群——一个圆形喷泉池,中间是圆形的莲花座,上面是八头白象分朝八个方向,象背上驮着鎏金莲花座;莲花座上面有四头白象分朝四个方向,象背上还有一个稍小一些的鎏金莲花座;莲花座上面有一头向着东方的白象,白象背上驮着一个长长的柱状鎏金法器。我刚才远远地看到的就是这个法器。
  这个建筑群西面是一个三开门白色石材牌坊,中间门楣上写着“朝圣起点”,左侧门楣上写着“般若门”,右侧门楣上写着“菩提路”。
  单单看这雕塑群、这牌坊就已经把我震憾了。
  穿过牌坊往里走,中间是一条灰黑色石板铺的路,石板大小一致,沟缝匀称,一直远远地向里通着;路的尽头台阶高筑,台阶之上,再向里可以看到一个宫殿一般的建筑;路的两边是店铺,统一的仿古式两层建筑,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向里走不远,路右边的建筑向后退出几米,在退出的地方是一排挂着金黄叶子的银杏树,这些金黄的叶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光、透着亮,一直排到路的尽头;灰黑色路面上散落有一层金黄色树叶,信步走过,有种暖暖的感觉。
  上了台阶来到一个平台,后面远远的还是台阶高筑,上面就是刚才看到的宫殿式建筑,宫殿正门楣上写着“大佛禅院”。
  再看近处,却有一个圆形的喷泉,中间站立一名孩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孩童周围有九个龙头环绕,并且间歇式地向孩童喷水。旁边的文字讲得真切,原来这是指——“释迦牟尼出生时,天地震动、地涌金莲、九龙吐水、淋浴太子。太子即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为尊。’”
  接下来就到了这个宫殿式建筑里面。别看这个宫殿气宇轩昂非同一般,但在这个建筑规模庞大的寺院里,只是个山门殿。
  你可知道这“大佛禅院”是什么来历?原来大佛禅院是中国最大寺庙建筑群,也是亚洲最宏伟的汉传佛教寺院。误打误撞,我看的居然是拥有中国最大建筑群的寺庙。这个山门殿也与众不同,这里面供奉的是“大孔雀明王菩萨”。这在寺庙里是很少见到的。难得难得。
  再向里走是弥勒殿,供奉的自然是弥勒佛。这弥勒佛在一般寺庙直接就在山门殿了,与之相伴的是四大天王。为什么会把弥勒佛供奉在最前面呢?也许您也听说过那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我们暂且不去考究对仗是否工整,也不必说佛家应有平等心,不可取笑于人。单单这个笑和大肚就是希望有心向佛的人,首先应该做到慈善、有肚量,如果连这一点儿都做不到,那你再怎么学也难入佛门。
  接着是文殊殿。文殊菩萨位列四大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他右手持智慧宝剑,比喻大智慧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除一切无明烦恼;左手拿梵箧,代表佛经是智慧书。
  再往里走是观音殿。殿中供奉近16米高的乌木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底座为金刚须弥座,四条龙镇守四方,八位强壮的力士金刚袒胸露臂托起整座造像;整座造像中的饰物均用鎏金彩画,顿觉金光闪耀,巍峨肃穆。
  出了观音殿往里走就是普贤殿。因为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所以普贤殿在设计上采用一殿藏五殿,除主殿外,周角还有四个附殿。这座殿还有几个特点,非一般殿堂可以比拟的:东西两面的承重墙厚达3米;建筑上的斗拱全部用整块上等花岗岩制成,每个重达50吨;青铜大门为手工捶打而成,图案具有木质感,花纹也清晰可见。
  再往后走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阿难、迦叶随侍左右,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相背而立,十六尊者分立大殿两旁。殿内供奉的佛菩萨和罗汉像均用千年香樟木精雕而成。
  接下来是韦驮殿。一般的寺庙韦驮是在山门殿,也就是和弥勒佛在一个殿内,背靠弥勒佛,面朝大雄宝殿,但在这里却是专门为韦驮修了殿宇,实在罕见。
  主轴看完,再说下两边,右侧有药师殿,左侧有地藏殿。各种辉煌气派自不必说,还有众多匾额、楹联也集书法、佛家教义于一体,让人很受启发,特别是有一幅“智圆行方”的匾额深深印入我的脑海。
  参观完大佛禅院,便觉时间有些紧张了,赶紧回到下车的地方,坐上了去峨眉山的公交车。
  在西斜的阳光辉映下,沿途的风景既鲜亮入眼,也苍茫深远,两边的行道树枝叶茂盛、叶片五彩斑斓,远处群山绵延、牵连不绝。
  公交车在一个停车场附近停下来,我下了车,顺着斜阳望去,只是一个三开门的山门立在前方。那山门重檐挑脊,主柱都是用石材制成,山门正中有一个黑色匾额,上书四个烫金大字:天下名山。看来离峨眉山不远了。
  过了山门,沿着公路向里走,右侧较为空旷,左侧开始出现一排店铺。再向里走,右侧有一个警卫室,警卫室对面立一块石头,上面写着“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再向里走,直到这条路的尽头,正中是一个亭子,名曰“第一山亭”,亭子正中悬有一口铜钟,四周柱子上又有楹联题在上面,其中一幅是“一峰插入三辰上,万里眺之五岳卑”。
  亭子北侧是山石瀑布,旁边题有“秀甲天下”的字样。亭子向里不远是一堵山,就是这堵山把路给堵住了;这座山面向亭子这面,有一块黑色的岩石,上面雕刻有峨眉山胜景图,看着如同旅行路线图一般;右侧向里面的壁画都是由仿红沙石制成,于一片红艳之中,有一组金色大字: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山之领袖,可以理解,峨眉山海拔3079米(据说汶川地震使峨眉山增高2厘米),高于五岳、五台、普陀、九华等山峰,再加之其巍峨秀美,冠以领袖,倒也不难理解。但普贤为佛之长子做何理解呢?不得其解。
  山的这一侧却也没把路堵死,有一条小路沿着仿红沙石一直通向里边,只是在山的转角处有一块石头上刻着“儒释道”三个金字;而在红艳艳的山体上是“梦象受孕”、“佛祖训导”、“华严经卷”、“十方来朝”等四个浮雕。
  这组浮雕与山体浑然一体,若不是上面的植被探出身来,反倒不觉得是刻在山崖之上;更让人虔诚之心骤起的原因是,这组浮雕向世人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峨眉山佛文化内涵以及峨眉山在中国佛教和名山中的重要地位。
  在“华严经卷”里,我也看到“普贤者佛之长子”一说,来源于《华严经》,其中的《普贤行愿品》云:“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意思是一切诸佛如来,都有一位行愿重实践、修行圆满的长子,这位长子的名号叫普贤。并且佛祖将其六牙白象赐与普贤做为坐骑。
  顺着小路往里走,就到了一个“儒释道文化长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进门之后,悬挂在正屋影壁地上的“三教会宗圆雕”,这个圆形雕塑上,中间是一个白净温和的佛教人物形象,左搂右抱着的是儒家和道家人物,但并不露出人物面庞,只是通过儒道两家的服饰发束等不同进行区别,这种融合如此巧妙,却不着痕迹,喻意为“天人和谐、一团和气”。
  这里能把儒释道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也需做一番说道:自春秋战国时起,峨眉山儒、道两家就是矛盾中统一,相互渗透、融合,如著名的“孔子礼问于老子”的故事,老子在峨眉山授道,孔子以“礼”为儒之核心,而求教于老子。
  而到魏晋时期,道佛两教已经在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了;待到儒家参加后,就形成了“三教同源”。
  后来,随着佛门禅宗的盛行、宋儒的推动,三教在意识形态方面更加融合。
  所以,峨眉山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以包容道教、佛教、儒学三教之宗的胸襟,历经多种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道之源、佛之始、儒之境。并传习至今,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峨眉山文化。
  从“儒释道文化长廊”出来,也到了该找地方休息的时间了。百度了一下周边的农家乐,还不少哩,价格也不贵。正在寻觅之时,见一店老板正在介绍她家的住宿情况,就讲好价钱,到她家里看住宿条件,感觉还可以就住下来了。
  这家农家乐在报国寺右边不远,处在西南交大的后边,住宿规模也比较大,一共三层楼,可以提供五十多个房间。由于现在是旅游淡季,女人就不停地在外面招徕客人,男人在家打理忙碌。
  休息了一会儿,我就按店老板告诉我的路线,来到西南交大的学生食堂用餐。
  在学校用餐感觉很温暖,一下子年轻了好多,胃口大开,一阵狼吞虎咽后,才觉得这是我这几天吃得最舒服的一顿饭,蓦然间,有种想家的感觉……。
  匆匆收住了念想,回到住处,写了一段游记后便早早安歇了。
  
  十九、走近峨眉
  第二天早上,收拾停当,就匆匆出门了。原计划到西南交大吃过早餐再出发的,但看看时间七点多了,怕误了行乘程,想着到路上再吃吧。
  从住宿的村庄走出来,就到了报国寺门口。这报国寺是峨眉山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峨眉山第一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儒释道三教会宗而著名。
  站在寺院门口,我仔细观瞧:三开门的重檐挑脊山门,正中挂“报国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御题;左边横匾题有“普放光明”四字,因峨眉山昼有神奇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所以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横匾既是取其光明普照之意;右边横匾题为“鹤驻云归”,感觉颇有道家之意。
  大门上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又感觉有亦佛亦儒之意。
  正门两边的门柱上有副对联,上联:凤凰展翅朝金阙,下联:钟馨频闻落玉阶。对联暗扣报国寺的周边环境,指报国寺周边环境整体来看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凰;同时,报国寺正对面有座“对积晚钟”亭,系明代嘉靖年间所造,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称;该钟原挂于圣积寺,圣积寺被毁后,移至此处。对于一座有相当历史的寺院来说,里面定然会有很多可以娓娓道来的人文典故,但因为我看峨眉志在金顶,便在大门口研读一番之后就接着赶路了。
  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来凤亭。这里是一个三岔路口,我向正在忙碌的清洁工人问清道路后,又寻了一根竹棍,接着向伏虎寺方向前进。之所以要带上一根棍子,是因为据扫地的师傅说,峨眉山多猴子,如果有猴子近身骚扰,可以用棍子敲击地面,把它们吓跑。
  过了一条不宽的马路,往密林深处走就是去伏虎寺的路。刚走没多远,就见一条小溪逶迤而下,见路边有石碑,上书:虎溪听泉,并告知游客这条小溪叫“伏虎溪”。
  立在岸边,看溪水清澈、潺潺有声,想必在雨季来临时,其溪流欢唱的意境也将更加明晰、深刻。
  顺着山道往前走,连过了三座桥——虎浴桥、虎啸桥、虎溪桥,再想起刚路过的伏虎溪和即将到达的伏虎寺,猛然间觉得这地方当年也是大虫出没极其凶险的地方,再抬头环顾四周,只见树木遮天蔽日、两边杂草丛生,仅有脚下的石板路于弯延之中通向不可知的地方。这地方,如果不是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如若一个人在此穿行,也是需要一定胆量的。
  忽然又想到唐三藏徒步西天取经,真的是置生死于度外之举。再想想这伏虎之名,却不知是谁在此降伏了猛虎,莫非是佛法无边,让猛兽也安祥蹲伏?
  待到用尽力气登上最后一级台阶来到伏虎寺门前时,我已经是饥肠碌碌、脚下无力了。
  站在伏虎寺门前定定神之后,看看山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也是满身沧桑,想来也是历经风雨、看过世间变迁的智慧化身。
  佛门静地不可浮想连翩,况且我还得赶路哩,于是就向周边人打听上峨眉山的道路,他们竟然说这里除了通车的公路,没有供游客行走的道路,要想往路走,得折回去,从下边的公路走。
  于是,就往回走了一段路,却见往左真有一条公路,就顺着公路往前走,见路边有几家小饭店,就随便挑了一家点了碗面吃。
  吃完饭再向店老板打听上山的道路,老板问我:“你准备玩几天,什么时间下山?”我说最多也就两三天吧。她说:“那可不行,从这里到金顶没有一周时间是走不上去的;况且你一个人这样子上山也是很危险的,山路上很少有人走,都是坐车上去的。你还是在前面坐五路公交车,到车站坐观光车上去吧!两个小时就到雷洞坪停车场了,从那里上山还要好几个小时呢。”
  我看看饭店门前的公路,想想确实如此:这种两车道的公路,路边没有人行道不说,盘山而上,不知道有多远。这样险峻的大山里,确实也存在诸多危险。
  我再次想到了唐三藏西天取经的事,人家真的是为了信念全然不顾自身安危了。而我却不行,知难而退吧,因为尘世间还有那么多未了的缘。
  我接受了店老板的劝阻,选择了坐车上山。刚坐到车上的时候,我还为自己意志不坚决而有些懊恼。但汽车盘山而上半个小时以后,我感觉坐车还是坐对了:要想徒步登峨眉,除了安全和时间要有保障,同时,体力和耐力也要跟得上才行。听着汽车用力时的“突突”声,我也不怎么相信我的体力了。
  又过了一阵子,司机说明要加水,然后就把车停在一家商店门前,我和其他乘客下车休息了十多分钟。
  我端详了这里一下:这是山坳里的一个平场,估计应该叫什么坪或什么冲吧;公路两边有几家比较大的店铺,都是仿古建筑;周围是高山环绕,植被茂密;此时的阳光正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高山之巍峨广深、树木之苍劲挺拔。这里的气温明显偏低,已有一些寒彻透骨之意。
  短暂的休整之后,车辆继续前行。在高山之间,在树木可以透过去看到的远方,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等描绘美景之词已充盈脑海,想再搜肠刮肚找出一些词汇来,却发现自己学识浅薄、无任何文彩了。好吧,既然如此,那就“不求文墨浓,且看风景美”吧。
  且行且想,且想且行,临近中午时到达零公里停车场,下车来过了安检门,再过了一个悬挂有“峨眉山”匾额的大门之后,来到另一个停车场,找到刚才所坐车辆接着前行。
  在车辆行驶途中,我观察公路两边的树木,树木开始发生变化:树木更加粗壮高大,年代也貌似愈加久远,树皮也由较为细腻变成粗糙的了,树叶也由较为肥大的圆形叶或长形叶变成针叶形的;……天色也逐渐变得灰蒙起来,阳光似乎也消失了。
  “快看!雾凇!白茫茫的一片!”车上有乘客发出惊叫。我向着车前望去,远远的满是银白色的枝条,象堆放在公路上一样。
  车辆沿公路走过时,却发现原来就是路边丛生的树木,也不仅是路边丛生的树木,有的是长在公路下边的树木只把树梢探出路面,挂满白霜,点缀前方的路途。
  这样的美景,没有人愿意放弃,旅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对着窗外拍照,记录这偶遇的美景。
  再往前走,车里也开始觉得有些凉了,尽管车里一直都是开着暖气的,但刚才是暖烘烘的,这时却明显不同了。
  前方的树木上挂着的银霜更加浓厚起来,有的树干也由原来的黑褐色变成了浅浅的银灰色;乘客们不再惊叹了,因为满山遍野都是这样的景色了。
  当我和乘客们再次下车时,已经到了雷洞坪停车场。雷洞坪停车场就是旅游观光车的终点站,再向上去,要么选择索道,要么徒步上行。我当然是要徒步上行的。
  在还未找到上山的道路时,让我再仔细看看雷洞坪停车场:这是一个不算大的停车场,已经有十余辆观光车在这里停驻;停车场里也有一些高大的叫不上名字的树木,全身都披着鲜亮的银甲,迎着严寒傲然挺立,让人心生佩服!它们现在的模样也不该叫“雾凇”了,应该叫做“雪凇”了。
  此时的天空是雾蒙蒙的一片,低低地压在头上,隐约之中还可以看到上面有一些白云镶嵌,只是那白云象是棉花糖放在雪地上一样,不努力辨认,还找不出它们。
  上山!我将背上的行囊又往上耸动一下,既是驱走袭来的寒意,也是给自己鼓鼓劲儿。
  上山!我看到许多人都是从右侧的一个出口往外走,我想那里必定是上山的道路。
  小心!在我开始迈步往外走时,我感到地面一滑,好家伙,地面上的薄冰已被踩得圆润滑溜!
  再看出口处的店铺房顶上,被一层白白雪覆盖着,此时我才醒悟:这里竟下雪了!下面的晴天呢?
  不能站在这里瞎想了,寒意再次袭上身来。上山,走起!
  
  二十、登临峨眉
  出了雷洞坪停车场往右侧走,不用问路,便知登山之路。
  前方的羊肠小路上满是行人,因为路滑,可以看见很多人或柱着棍子或被人搀扶着,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地走着。
  走了一段石板路、又上过一段石级之后,出现一小段平坦的路,右侧路边有几家小吃店,店员们都在大声叫卖着,饼子和稀饭的热气升腾,在这寒冷的环境下,让我的饥饿感陡然骤增。
  看看时间已近十二点了,我索性停下来,买了一个饼子和一杯豆浆,因为寒冷和饥饿的驱动,以风卷残云之势瞬间搞定。
  稍事休整,又买了根竹棍接着前行(前面的那根棍子在车站被收缴了)。
  接下来是一段弯道和坡道并存之所,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看,这里道路在左拧右转的同时,先是一个下坡,过一截涵沟一样的道路以后,就是随山而行望不到尽头的上坡。
  而那看似涵沟的地方,两边却如同悬崖一般深不见底,如果不是这大雾弥漫阻住了视线,估计站在路边就会让人两股战战了。
  然而,在这危险的涵沟上,道路却被行人堵住了,他们居然都站在那里,往左边张望。我透过人群的隙缝,看到路边的栏杆柱上蹲着一只猴子。
  原来他们是在看猴子。据说峨眉山猴子是有灵性的,能够分辨出行人所带的食物和饮料,或抢或劫只管占有,开怀畅饮、嬉笑食用,自在逍遥。游客大多喜欢在峨眉山看猴,并以此取乐最为开怀。
  借助行人走动的间隙,我看得更清楚了,原来不止一只猴子,约莫有四五只吧,要么蹲在栏杆柱上,要么在栏杆柱之间的横栏上戏耍,要么跑在较远的地方享用自己夺来的胜利果实,……行人们笑嘻嘻地欣赏着猴子,猴子们也在机灵地看着行人。
  而此时,在这茫茫白雾中,我竟不能分辨倒底谁在看谁、谁在以谁为乐了。
  忽然有只猴子从栏杆柱上跳将下来,要去夺一位行人的纸袋,这很让我吃了一惊,下意识地把自己带的纸袋往怀里抱住。还好,这时有个人用棍子杵地对着猴子喝斥着,猴子不情愿地离开了。
  也许那个人是出于保护行人的意思,但忽然让我感觉有些无趣了:如果有猴子在,又有人驯导它,那这岂不象路边带着猴子玩儿杂耍的吗?如果是玩儿杂耍的,那说不定还会搞出什么花样来呢。不看了罢,接着走吧。
  上坡的路本身就不好走,再加之路面又滑就更加不好走了。这下子,那根棍子就派上了大用场,成了登山杖。
  走过这段上坡的石板路之后,又有一个平台,路边还有一些店铺,这次卖小吃的很少,大多是卖一些小工艺品或防寒用品的,而卖得最好的却是“防滑套”。
  你道这防滑套是个什么物件?我看就是袖头嘛,原来是戴在胳膊上保护衣服袖子用的,在这里却成了套在鞋上防滑的工具。由此估计,从这里到金顶会经常下雪,早有人看明白了此项商机。
  站在这里回望那个涵沟,却见那里是个九十度的转弯,两旁边沟深莫测,一段狭窄的道路上挤满了人。
  有一只猴子远远地抱着栏杆柱踡伏着,雾霭之中,形成一个极其真切的灰黑色剪影,如石猴出世,又似顽猴远眺,一人一解,各自不同——就如同我看那挤满了人的涵沟,感觉是危险之处,而身在局中的人们,却又偏偏乐意挤进这危险之中。
  这不也恰如人生一般,当我们路遇名利场时,如果不避其凶险,而只图其快乐,其结果就会在名利场中迷失,也许有一天会再也走不来;而旁边的那只猴子,尽管把这一切看得真切,却因为不能语,只有任人折腾。
  这段路俗称“八十四盘”,就是言其难行,而此时又坡陡路滑,不一会儿就把我累得气喘吁吁了,身上已感到薄汗微涔;正待要歇息之时,看到上头不远处,有一个庭台楼阁的轮廊在大雾中隐现,于是,又鼓起劲儿沿着台阶走了上去。这是一个好大的平台:左边是索道的乘坐处,右边便是接引殿。
  接引殿这个地标我在导游图上是看到过的,因为位置重要,所以大体上先做了一些了解:
  这里海拔2540米。这条索道名叫金顶索道,全长1168米,从接引殿通到金顶的卧云庵,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单跨最长、坡度最大的客运索道。索道是1988年建成投运,比较年轻,而接引殿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更年轻建筑。为什么这样说呢?该殿宇宋时已有,但到明朝时已经朽坏;民国时重修,1953年经大火毁损,后在原址恢复一殿,而这一殿后来又成了索道站了;1995年在原址右侧100米外重新恢复,1997年方才落成。
  从我站的位置细看接引殿,却有许多不同之处:在一楼层面,正中间一个三开门的大门,正中间的匾额上写着“接引寺”,估计是新寺院建好后改的名;两边是布局一样的禅房,靠近我的这侧写着“禅素”两字,应该是香客用膳的地方;大门前边有两尊石狮立子两旁;再前面是一个比较大的平台,石栏围砌。一楼建筑两边都有上行台阶,上面是一重檐挑脊主体两层的大雄宝殿,殿前面就是一楼建筑的房顶,做成一个石栏围砌的平台。整个建筑的房檐全是瓦面,在沟槽里积雪尚存,与瓦檐一起构成一条条漂亮的玉带;更有趣的是,在沟槽的尽处挂着长短不一的琉冰,这使得整个房顶看起来象是刚用白雪粉刷过,沥出的白雪凝结物还未来得及清除掉一样。接引殿的后面全是雪凇,近处的还能辨其形貌,稍远的只有一抹淡淡的黑色迷失在雾色中。
  走到大雄宝殿前面的平台上,我在想:这接引殿供奉的是接引佛祖,就是人们常说的“阿弥陀佛”,规模稍小些的寺院很少见到供奉的。
  据《无量寿经》记载,他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就存在的而且迄今仍在彼土说法的,通常把他和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起,并称“西方三圣”。之所以称他为接引佛,是因为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
  而对于“阿弥陀佛”这个尊号,南阳人并不陌生,因为社旗“来佛寺”的释海庆法师,一生没有讲过什么佛经禅语,只念“阿弥陀佛”,持戒向善,修得肉身不坏之体。而六祖慧能更是了不得,一生不识字,但能得禅宗衣钵,有《坛经》传世。由此可知,人的一生都丰富多彩不尽相同,每个人天资不同后天的勤奋不同,所以取得的结果也不同;在信念追求上,念书多少不是关键,关键是执著程度有多高、悟性有多大。
  站在这个平台上向远处望去,我忽然想到“日暮苍山远”的诗句。可看看时间,现在才中午十二点半,哪里是日暮苍山远嘛,这分明是“雾浓苍山远,天寒大殿美。平台极目望,仅见眼前人。”
  忽又想起曾经看过的张大千的名画——《峨眉接引殿》,估计这是在风清气爽之时创作的,只可惜我没有神来之笔,将这般美景描绘出来;而他的那句“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让我相信他不但深爱青城山,也一样尊崇峨眉山;作品如人,越是深遂的作品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包容心。
  大雄宝殿周围的路面全是琉冰,让我更加小心起来,拄着棍子,每一步都走得特别小心。沿着大雄宝殿左侧的围廊向后走,就是上山的路,真不知上面的路会是什么样子。
  走上去以后,我就知道接下来的路更加陡峭了,有些路段甚至有垂直之感,真的是蜀道难啊!况且在石阶的里侧,稍微避风的地方,积雪也躲在那里变成了琉冰,万一踩上去,就有滑倒的危险。
  我一只手携纸袋拄竹棍,另一只手扶着路边的栏杆,艰难上行。
  好在,每隔一段距离,路边就设有休息的平台,我也就停停走走、走走停停。路上的行人也更加稀少,偶尔能遇到的只有从上面下来的人,或是从后面赶上来的人;风景也在混沌之中变成了简笔画:一条陡峭的石阶路,两边陪伴着的是在雪里浸染过的树木;树木的品种也只剩下两种——一种如松树般粗大高耸,一种如灌木丛般枝条繁密。
  又在一处平台休息时,我看那天地混沌、云雾变幻,有如无极之初,这让我想到了“晃腰抖腕”的松功之法,这么好的环境下,就借此宝地锻炼一会儿吧。
  我一边活动,一边看周围的风景。
  周围的“景深”(姑且用这个摄影名词吧)因为雾气的浓淡是变化着的——当雾气淡的时候,景深变大,高大的树木和灌木变得多了起来,呈绵延之势并与天空融为一体;当雾气浓的时候,景深变小,高大的树木和灌木也就少了许多,但立体感加强,形象更加突出。
  有一阵子雾气淡到极至时,天边隐隐飘出太阳的轮廊;而在云雾的边缘,也会有一缕蓝蓝的天空;但这一切如昙花一现,很快又会被大雾深埋起来。
  锻炼完毕,我看到一棵大树的树杆上挂有一个牌子,原来这种树名叫“塔杉”,像这么粗壮的需三百年才能长成。那这一路上所看到的这种高大的“雪松”就是塔杉了,那我是不是该称它们为“雪杉”了?也许不用吧,名号只是称谓而已,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说:山如人之骨,水如人之血,树木如人之毛发。那么,不同的山上所生长的毛发是不一样的:比如青城山上多是吊梢树;这峨眉山上又是塔杉;我们南阳的桐柏山上多是松树;……这是不是也象人一样,体质不同毛发不同!再说那些灌木样的树木吧,尽管没有被标示出来,但估计是杜鹃了,峨眉山的杜鹃花也是天下闻名的。
  在塔杉和杜鹃的陪伴下,我接着前行。
  忽然前方的路被夹在两块巨石之间,走过去以后,再往前的路就变得较为平坦了,这就到了七天桥美食林。因为这里也是索道的停靠处,所以游人也多了起来。
  我坐下来买了些东西吃。就在我刚吃完东西准备前行时,却见一位身背背篓的女人很吃力地停下来,随手用一个“T”字型的木棍将背篓支着。她张着嘴喘息着,清瘦的脸上嘴巴和眼睛显得特别突出;她的衣着朴素,看着也有些单薄,脚上穿着我们儿时很熟悉的“解放鞋”;她瘦小的身躯背着的却是混凝土料,那种用碎石子掺和好的料土。
  我的心猛然被什么东西刺到了,有些隐隐作痛——这是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重的纯体力活儿?而就在她停下来的时候,就有游客体贴地站在她的身旁;待她缓过气来以后,就询问她的情况——
  “你背的这些东西有多重呀?”
  “180斤左右。”
  “要送到哪里?有多远?”
  “要送到前面的工地上。有一公里吧。”
  “这能给你多少钱呢?”
  “100斤10元钱。”
  “你一天能背多少趟?”
  “差不多能背10趟吧。”
  妇人平静地回答完游客们的问题以后,又平静地背着石料艰难地往前走了。但她身后的这些游客们(当然也包括我)开始唏吁感叹起来——看我们几乎空手上来,还累得不得了,看看她们,真的让人心疼啊!
  再往前走不远,我就走了一个转台处,左侧的台阶两边是六牙白象,我抬头向左上方看去,普贤菩萨的金像就跃入眼帘,在这一瞬间,我只想到两个词:高大宏伟,金光夺目。因为距离较远,尚不能看得真切,但可以看出是普贤菩萨端坐在坐骑上面,俯看众生。
  而此时,刚遇到的背妇又恰好走到近旁的白象跟前,容不得多想,我祈愿背夫(妇)们能身体健康,过上巴适安逸的生活!
  这一路曾遇到不少背夫(妇),比如:在青城山月城湖遇到背矿泉水的背夫,在青城山顶遇到售卖雪莲果的背妇,都让我感叹不已。
  而面前这位背妇,让我更加感慨:人生于世,不管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要顽强地面对。生活就是修行,如果不能改变,那就要毫无怨言地承受,并且通过自己的修行努力改变它,泽被后世。
  金顶,我终于走到了!让我好好看看你吧!
  
  二十一、慈悲峨眉(上)
  我一边祈愿背夫(妇)身体健康,过上巴适安逸的日子,一边沿石阶上行。
  普贤菩萨的金像就在我的前方,我向着普贤菩萨而来——她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
  走过一级级台阶,终于来到普贤菩萨跟前,这里是海拔3079米高处,这里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的金像高达48米,也就是说普贤菩萨将峨眉山的高度增加了48米。而普贤菩萨把峨眉山作为显圣和讲经说法的地方,又岂能用增加了48米来简单概括?还是那句“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说得更确切些。
  普贤菩萨是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的代表,“普”为平等无碍之意,“贤”有无处不到之说,所以,普贤菩萨在峨眉仙山,实乃峨眉山之大幸也。
  经过这一路坎坷,我终于来到了普贤菩萨的面前,就让我好好看看你吧——
  面前的普贤菩萨金像,也被尊称为“十方普贤菩萨”。为什么被称为“十方普贤菩萨”呢?“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表示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
  面前的普贤菩萨金像也正是显露着“十方行愿”内涵:在须弥座上立六牙吉象,吉象背上第一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尊头像和两面身,第二层为普贤菩萨的四尊头像,第三层为普贤菩萨的两尊头像,最上面还有一个圆满宝柱。整座金像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我围着金像转了三圈,仔细端详普贤菩萨金像,只见普贤菩萨面容各异,但均有慈悲之意;头上所戴花冠均为透雕,但图案各异;正面的普贤菩萨面向西方,面容圆满,胸饰璎珞,双手一上一下共持如意,下裳覆盖在腹腿间,裳纹自然下垂至踩莲花的左足和横置的右足;背面的普贤菩萨,内著偏袒右肩的僧衣,外罩两肩覆盖的汉式袍服,双手在腹前结法界定印,双腿结跏趺坐,袍服下端垂覆于盛开的莲花宝座之上。整座金像真的是威仪俱足,一派庄严。
  站在普贤菩萨面前,回看来时的路,长长的台阶一直延伸到山的尽头,隐于茫茫雾气中;两边是驮着不同法器的六牙白象,白象背上的座垫和法器全都鎏金而成,显得白象更加洁净、持重。
  普贤菩萨金像后面是锡色的华藏寺,再后面是铜色的金顶。
  而我此时却不能再看下去了,我得寻找住处了。径直去了左边的卧云庵询问是否提供住宿,僧人回答说正在扩建,暂时不能住宿,再问哪里可以住时,他告诉我可以到左前方的气象站问问。
  我往左前方走,既没看到气象站也没看到去气象站的路,连问了几个人也没说清楚,我就又沿着普贤菩萨前的台阶走了下来,走到了台阶尽头,依栏杆小憩,只见远处云雾笼罩苍山,苍山在云雾升腾中若隐若现,异常壮观。
  再起身准备寻路时,却看到十几条汉子正在一尊六牙白象前的石阶前奋力拖拉推拽一个大轮子,那轮子很象是索道端头用的设备,极其沉重的样子,让那十几条汉子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去移动,它也只是微微动了那么一点儿距离;但这群汉子依然努力着、不断争取着,终于把这个大轮子移走了。
  这个位置恰是我又看到那位背妇的位置,两个场景尽管有所不同,但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却是相同的,悲悯之情再次从我心底喷涌出来:祝福他们都能有个强健的体魄,来更好地承担起这种生命之重!
  这个位置也真的很独特,就在他们倔强的身影后面,又恰好可以看到十方普贤菩萨金像。
  我暗想:不知普贤菩萨见他们如此辛苦地劳作是否动容?也不知普贤菩萨见他们如此坚强地生活是否会送给他们安乐?更不知道普贤菩萨什么时候能给众生轻松快乐的生活,以拔掉我心中的这份痛苦!
  收起心中的诸多感慨,再往普贤菩萨金像后边走,在金顶观景台上,我才看到有条通向左边的路,就顺着这条路向里走,但见远处在云雾里斜伸出一截山脉,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一会儿被动雾全部笼罩,一会儿又浮现在云雾上面。
  如此美景让我惊叹,也让我驻足拍照。
  再向里走不远,就见右侧有一处栅栏围着的场地,里面安放的是气象设备,气象设备后面有一座挑檐建筑,这应该就是那位僧人所说的气象站了。
  进去一问,果然是气象站,然后说了一番好话,竟然同意我在这里的招待所住下了。一股暖流瞬间侵蚀我的全身,有种到家了的感觉。
  安顿好住处稍事休息后,再出来看那截山崖,云雾下沉到山崖以下,无边无际茫茫一片,将那山崖显现得如同一艘在白色海洋里破浪前进的舰艇一般,极具诗意。
  沿着来时的小路,信步走到金顶观景台上时,云雾铺天而来,连不远处的普贤菩萨金像也渐渐消失了,去气象站的路也变得模糊了,远处的那个山崖早已不见了踪影。这里已开启混沌模式,我也赶紧回到住处。
  当晚无话,倒头便睡。夜里醒来时,才知道我是住在了机房对面,若不是我这般劳累,机房里的轰鸣声是断然让人睡不着的。
  正想着时,困意又将一切掩去,直到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
  
  二十二、慈悲峨眉(下)
  早上醒来时已经6点多了。想起昨天气象站的人说,早上7点21分日出,感觉时间虽早,可是想早些看看普贤菩萨,就起床洗漱完毕后,走出住处。
  外面依然是大雾迷漫,好在这条路我已经很熟悉了,就在裹着浓浓雾色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向普贤菩萨走去。
  整个金顶还是静悄悄的。除了观景台上有两三个游客的行走声以外,再无其他。这静寂的黎明正是我想要的,我想永远拥有的,我想就这样静静地、面对面地感悟下普贤菩萨的法力。我能受到她的加持吗?我不知道。我不一定是个纯粹的人,但我知道我是淡泊寡欲、内心宁静的人。
  我又站到了普贤菩萨面前——这时还看不清她的面容,只有一个巨大的轮廓在我面前威然挺立,这个轮廓让我看不清、摸不着,只有仰望,执著地仰望。而这种看不清、摸不着,恰恰是我憧憬的,是我认为最真的,这是一种脱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感觉;这种近乎混沌状态的看不清、摸不着,也许是普贤菩萨的暗喻吧,只是我太愚笨,什么也悟不出来了;我又想到了我,那肯定是又回到了我相。倒底我还是个俗人,但我知道,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话,那他肯定是一个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了。
  黎明前的黑暗过去了,茫茫雾色好象较淡了一些,周围的一切虽还是朦朦胧胧的,但轮廓都逐渐清晰起来。不时有游客从下面的台阶走上来,也将我的虚空打破。虚空一破,又让我感觉到了寒冷,索性走起来吧。这一走不打紧,我一口气围着普贤菩萨走了十圈——
  人生于世,如何能安身立命?在我小的时候,一位研究易经的叔叔对我说,这世上有四种人可以安身立命:一种是有钱,一种是有权,一种是能说会道,如果前面的都不具备的话,那么就要做一个忠诚老实的人。这是第一圈。
  那么我拿什么安身立命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一个忠义诚信之人,也不失为最好的选择。这是第二圈。
  当然,作为社会中人,如果再能摒弃杂念,精进一步也是再好不过的。如果能做到佛家说的那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则会成为人中楷模。这是第三圈。
  人生于世都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以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理论来说,主要有入世和出世之分。但出世的哲学太理想主义、无实用性、甚至消极,入世的哲学又太现实主义、太肤浅,中国哲学的精神就是解决入世与出世的统一问题,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这是第四圈。
  如果再往明白处说,那就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第五圈。
  说到具体实践,就应该脚踏实地,既要知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时也要铭记“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这是第六圈。
  生活是多彩的,同时也是充满诱惑的。有什么样的诱惑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有什么样的追求也会滋生出什么样的诱惑。人们有时就陷在这个怪圈里,忘了初心,到头来也毁害了自己。莫非古人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也真有可取之处?这是第七圈。
  人该怎样才能保持轻松自在的状态?佛家说:看破、放下、自在。这其中是递进关系吗?能不能逾越或省略?人们常言“四十不惑”,其意思就是人到四十岁以后就不要去计较什么了,看破的就看破了,看不破的就算了,总之都是要放下,但能不能自在就看自己的肚量和修为了。我有放下的能力吗?这是第八圈。
  如今对我而言,父母已驾鹤远游,兄弟又相距甚远,孩子在异地求学,夫妻又各忙其事,有时觉得自己就象一缕轻烟,被工作搞得飘来荡去,但除此以外,却再也找不到感觉了。这种感觉象是孤独,可又不是,因为我会用文字滋润自己的心田,让我找到自娱自乐的快感。这种快感是我需要的吗?靠得住吗?这是第九圈。
  百年之后,何方是我的归处?我的归处又在何方?家乡的山林已被承包,将来会搞出个什么样子还不知道;家乡的水井已经干枯,再也淘不出甘甜的水来。城市除了混凝土以外,也变得越来越拥堵;家乡一步步失去了儿时的模样,感觉也越来越难回去了;那么,我该情归何处?这是第十圈。
  恍惚之间,天色已白;雾不知何时已经淡去,可以看清山顶上的一切了。普贤菩萨庄严端坐,开始迎接各方礼拜。我也不叨扰了。再向金顶的观景台上望去,靠着栏杆的地方已经站了一圈游客。我也要过去看日出了。
  来到观景台上向远处看,大雾依然弥漫,只不过都压低了身子,躲在金顶以下的地方,将个金顶显露出来,如同与上天相连一般。金顶之所以巍峨,也就是因为传说中这里与天宫的南天门相连。
  我看金顶观景台上人多,怕日出景致看不全,就转到金顶下面不远处的断崖台上等待。说是等待,其实也知道看不到日出了。眼看着就七点二十了,云雾还没有褪去的样子,怎么可能会把阳光露出来呢?站在这里回头端详金顶,却是恁般迷人模样:金顶处在断臂悬崖之上,铜色的飞檐高展,如果这时日出,肯定也会把它照得金光闪闪,但现在不是,没有阳光的泽被,它只是美丽的铜色;悬崖上面,与金顶观景台相接的部分,有着密密的一层低矮植被,就是这层植被,因为上面都挂满了霜花,所以看起来如同莹亮的岩石,与悬崖融为一体,就象是独山玉摆件中俏色出来的雪松一般,成为这片美景中的点睛之笔。
  时间不早了,快八点了。不等了。我回到住处,到一楼食堂交待了早饭,就和那里的厨师闲聊。因为还有几位搞摄影的游客也在这里用餐,所以厨师用一个比较大的高压锅做饭,厨师说:我们这里海拔高,用一般的锅做饭,开水的水温只有八十多度,就是用高压锅也只是九十二三度。他还补充说这里的电热水器也是带压力的。我暗想:他说的不假,这么高的海拔,气压才懒得跟着上来玩儿呢。
  吃过饭以后,我又拎着棍子、背着我的行囊出发了。走出气象站好远,我又回望这里:这座楼房依山而建,从这边看只能看到半层高度,其实却是一座三层楼。也许以后有机会来,我还会住到这里。
  在薄雾缭绕中,我走过金顶观景台,走过普贤菩萨金像,走过那长长的朝拜路,右边就是返程的路。我就再回头看一眼普贤菩萨吧,她还是那么庄严威仪;朝拜路两边驮着法器的六牙白象,也还静静地待奉在主人两旁。
  别了,普贤菩萨;别了,金顶;别了,这里的一切。
  尽管我在这里有那么多所思所想,但我离开以后,也应将这里的一切放下,用苏东坡的诗句来说就是: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二十三、惜别峨眉
  下山的路并不好走,地面上的琉冰虽然已开始融化,但还是非常滑溜,稍不留神就会一个趔趄。那根竹棍又派上了用场,拄着它才能放心前行。
  天空还是雾蒙蒙的,虽有变幻但并不明显。路上的游客也很少,下山的就我一人,上山的也只是偶尔有三两个擦肩而过。又到一处路边平台休息时,我打量了一下周边环境,觉得这里很熟悉:一圈护栏,在石阶处留有出口;居上山一侧有供歇息的长凳,长凳对面有一棵塔衫。
  这棵塔杉非同一般——树干是中空的,只留下外侧的饱受摧残的树皮支撑着;那树皮也不完整,靠近长凳的这一侧只剩下中间的一小截突起,既像是后面弧形树皮的扶手,又像是一颗利齿显现在张开嘴的树皮前。
  这棵塔杉的独特造型不时吸引住上山的游客,他们纷纷站在树干里面照相留影,甚是开心。
  他们的开心也影响了我。我笑看远方——云雾弥漫的天际又裂出一条缝隙,微微现出一线深蓝。那条深蓝色的美丽,让我着迷让我畅想:莫非那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莫非那就是当年盘古留下的斧印?
  稍事休息接着下行。有一外国姑娘从下面攀爬而上,非常友好地微笑而过。不需要语言,一个微笑就够了。笑容是最简单、最方便的布施,将自己的微笑布施出去,我们可以拥有灿烂的阳光。看她背着行囊健步登山的样子,很是让人佩服。
  忽然想起一位朋友说的事情:他以前经常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游玩,爬到尽头的游人很少,并且大部分都是外国人。连那里卖矿泉水的阿姨见到他都会很亲切地说:终于又见到一个中国人。
  想想我在青城山和这里的际遇,游客几乎都是坐索道上下的,我不排斥使用这种便捷可行的方式,但我不会轻易选择;我相信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修行,只有脚踏实地地走过的路,才是最坚实的!
  再到接引寺大雄宝殿前的平台时,幸福感油然而生:终于走下来了!这一路崎岖,这一路踉跄,这一路远山苍茫,终于又来到这个让我感觉踏实的歇脚地方。
  大雄宝殿还是那么雄伟、那么安详地接引八方来客;屋顶上的积雪已无影无踪,琉璃瓦的尽头还稀疏地分布着一些白亮亮的琉冰。大雄宝殿后面的树丛因为部分积雪融化更显出强烈的层次感——塔衫已褪掉白衫,显现出葱茏刚劲的体态;那杜鹃树还裹着白裙,依附在塔衫下面,稍稍铺展开来,一律向高山上舒展着、奔腾着……这情景让我的思绪也不断地舒展着、奔腾着……最终清晰成“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接引寺再下来又到了八十四盘。再看八十四盘,已没了来时的崎岖感,与刚才的道路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坦途了。
  再走过一处商摊时,我看对面过来一位老者,就很为他的脚下担心,索性把竹棍送给他了。原以为再往前走就是停车场,但不是,却又到了大家看猴的地方。猴还在,猴子的主人(暂且说是猴子的主人吧)也在,停在那里看猴的行人也在,这里的热闹仿佛是凝固的,让我分辨不出这是今天的热闹还是昨天的热闹。
  瞥了一眼之后,就急急地想离开,不曾想在急着下台阶时,一个不留神仰面摔倒在地,屁股立马像摔碎了一般疼痛,右胳膊也一个劲儿地疼痛。走了几步停下来,放下手中的东西将疼痛处使劲揉了揉,还行,还可以忍受!就安慰自己道:这一跤,跌掉了2016年的晦气,前方全是吉利坦途!这样一想,脚下不由得加快了速度,很快就到了雷洞坪停车场。
  下行车辆较多,排队时间不长,就坐上了下山的大巴。车辆下行,陡坡、急转弯交相出现,但已感受不到惊险和刺激了,倒是生出一丝倦意;经过这一路的奔波,大巴车上竟也成了一个惬意的休息场所,索性借了这倦意将双目微闭,静心体会车辆转来转去的感觉。这感觉就像是一股飘动的风,一股伴着生活转动的风,抑或是一股推着生活转动的风。
  不一会儿,大巴车到了万年寺停车场,我下了车,找了饭店吃了碗面,想想万年寺也是一个绝妙之处,就往万年寺方向去。而现在真的是疲惫了不说,还想着下午能赶到重庆去,犹豫了几次,终于决定求助于缆车。一经决定,我又自嘲起来:缆车,懒人坐的车!懒人坐懒车!坐在缆车上,鸟瞰下面的山林沟壑,猛然生出一丝恐惧来;转而又看到高高的竹林就在脚下,忽然又有种在竹林之上剪步飞行的感觉,便又把恐惧丢在脑后了。
  时间不长,万年寺站到了。走过一条商铺街道,不知往左还是往右,看右边又是爬山的石阶,就选择了向左走,走了下去以后又知道走反了,再折回来,爬了那石阶来到万年寺的山门前,却没了进去参观的念头。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看过金顶以后,竟然感觉再往下没法看了。忽然又想到去重庆的事情,时间有些紧张了,如果这样看下去,下面还有“一线天”、“清音阁”等等,何时才能到重庆?再衡量一下自己的体力,感觉还是就此下山去重庆才是上策。
  于是又徒步来到万年寺停车场,坐了大巴赶到旅游车站,竟被告知下午没有去重庆的大巴;而后又坐公交去高铁站询问,也没有直达重庆的高铁,但可以坐到成都再转车。想着转车的话,折腾到重庆也是半夜了,但不如在这里住下,明天早点儿坐大巴去重庆。这样想着,又找到来时住过的农家酒店安顿下来。晚上洗澡时发现,胳膊摔着的地方已经青肿了。出门在外,也顾不上自艾自怜了,收拾停当倒头便睡。
  第二天一早,在西南交大吃过早饭后,沿着校园内的道路向旅游车站方向走,在一个体育场不远,有一处破败的院落,明显让我感觉这就是西南交大峨眉校区的老校舍,如今却因无人修葺而冷落于校园一角,让人颇感悲凉。再往前走,顺右侧有个岔道走下去,只见有一个呈半圆形的喷泉围绕着一座假山,那假山上刻有“竢实扬华”四个大字。
  这“竢实扬华”可非同一般,这是1916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授予西南交大的荣誉,而这一荣誉沿用至今,成为西南交大学子的个人最高荣誉;再说当年为西南交大争得此项殊荣的是茅以升和另外一名同学。作为唐河人,对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也是心存感激的,因为他就是唐河大桥的设计者;而唐河大桥早已成为唐河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唐河人的骄傲。
  “竢实扬华”,多好的一个词啊!这个词不仅告诉我们,求知求学问的目标是展现才华、服务于社会;更告戒我们,求知求学问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都变得功利起来、浮躁起来,学问也不例外。不是曾有学生要抹黑这一荣誉吗?幸亏被人举报及时得以纠正。而我感觉,要抹黑这一荣誉的不是这名学生,而是当下众多人内心深处滋长出的精致的功利心!这才是最可怕的!与民国时的大家相比,有些学者只是产业链上的膺品。
  历史是厚重的,生活是从容的;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加从容地前进;我们从容地生活,只是为了书写更加美好的历史!我们且莫再舍本逐末了!
  无论何时,唯有心怀慈悲,才能厚爱苍生!峨眉,我要带着您的教益走向更远的地方!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