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坎坷的历程>第一章 美丽的故乡 璀璨的文化(二)

第一章 美丽的故乡 璀璨的文化(二)

作品名称:坎坷的历程      作者:武陵樵夫      发布时间:2017-04-26 19:28:37      字数:4086

  碧绿的昭阳河从小镇中间流过,河上建有三座造型精美的风雨桥。一到盛夏时节,人们便在晚饭后陆陆续续来到桥上,坐在桥上设置的长条凳上乘凉,有的“摆龙门阵”,谈古论今;有的漫无边际地闲聊,从年成丰歉,到天灾人祸,从油盐柴米,到生儿育女;有的在下“打三棋”、“五子飞棋”或象棋,有时棋手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有的还拉着胡琴哼几句当地的汉戏,“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唱词也引人围观。风雨桥成了人们平常偷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情趣。六里青石板街,高高耸立的牌坊,玲珑精美的六角亭,造型独特的风雨桥,既使小镇更显得古朴典雅,也给小镇增添了几份厚重的人文气息。昭阳镇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这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的熏陶下,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许多历史文化一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在人们口头传诵着,耳熟能详,童叟皆知,一直流传到今天。
  昭阳镇的南边,有一座叫“黄金堡”的小山,从平旷的平地上高高突起,山上长满了高大挺拔的枫树,从山麓直到山顶,层层叠叠。春夏时一片郁郁葱葱,秋冬季漫山红遍。辰州河和昭阳河在山下相汇,环绕着小山向西北流去。山顶上有一座魁星楼,建筑年代久远,据楼内碑文记载,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整座魁星楼全是木质结构,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的圆形粗木柱,支撑着七层高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魁星楼正殿里,有一座高大的魁星菩萨的全身塑像,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有两只角。昔日那些正在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要拿着供品来这里祭祀,祈求魁星菩萨保佑自己能早日金榜题名,高中“三元”,一举成名天下知,从而扬名显亲,光宗耀祖。许多一官半职的人,也到这里虔诚地供奉祈祷,希冀菩萨显灵,保佑自己官运亨通,加官进爵。有些喜爱舞文弄墨的人,也要在这里题诗作对,想借此来炫耀一番文釆,彰显名声。当时县里一位不学无术、花银子买官的教谕,游山玩水来到昭阳镇,也慕名来到魁星楼。他看到山上魁星楼内其貌不扬的魁星塑像,再俯看山下田间尽是一些身强力壮、挥锄耕耘的农夫,便心血来潮,吩咐楼内住持拿来笔墨,在楼的第一层门边的两根楠木柱上题写了一副楹联:
  楼内殿堂塑像五官丑陋犹如凶煞难怪此地鲜有风雅之辈;
  山下田畴男丁四肢硕壮俨然莽夫果真这里尽是粗鲁之徒。
  横批:目中无人
  教谕写完楹联后,就后退几步站在稍远的地方,对所写的对联自我欣赏了一会,感觉良好,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然后便趾高气扬,大摇大摆地走了,走时竟忘记拿走放在香案上的花折扇。
  黄金堡山下的郝家寨,有一个年仅11岁的名叫郝秋宾的小孩,聪明颖悟过人,熟读了不少诗书。这天,他与几个小伙伴游玩到这里。他看到了题写在楠木柱上墨迹未干的楹联后,连连摇头,觉得这个写对联的人才浅学疏,所写的对联不仅粗鲁庸俗,而且还亵渎神灵,有辱圣贤,鄙视农耕,全是一派胡言乱语,纯属沽名钓誉,不能登大雅之堂。他非常藐视这位不学无术的写联人。于是便找来了黄泥,涂抹在所写的楹联上,并拿起放在香案上的笔墨,在楹联的旁边另外写了一行字:“哉楠木,痛哉楠木,一身疥癞,何时痊愈!”
  一会儿,教谕的随员返回魁星楼,来取教谕遗忘了的折扇。他发现教谕刚才所写的楹联,被人用黄泥涂得一塌糊涂,还在旁边写了几句挖苦嘲笑的话,就问正在游玩的几个小孩:
  “小朋友,是谁在这些字上涂的黄泥?”
  “是我涂的!”郝秋宾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回答说。
  “你为什么要涂?”随员生气地问。
  “写得不好,是在胡说八道!”郝秋宾理直气壮地说。
  随员什么也没说,就拿着折扇走了。不一会儿,教谕便和随员一同返回魁星楼。随员指着正在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郝秋宾说:
  “就是他!”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教谕走到郝宾宾身边,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问。
  “我叫郝秋宾。”
  “你读过书吗?”
  “读过一点。”
  “你会写对联吗?”
  “试试看。”
  教谕看郝秋宾小小年纪,料定他写不出什么名堂,就想为难他一下。于是便叫随员从香案上拿来笔墨,要他马上另写一副楹联。教谕说:
  “小家伙听着,你写的对联必须也要以‘魁星’为题!”
  “好,我若写得不好,请指教!”郝秋宾从容不迫地说。说完便从魁星楼内拿出一条高凳,放在另一根楠木柱前,再拿起笔,饱蘸浓墨,站在凳上,在这根楠木柱上写了上联,然后再移动凳子,在另一根楠木柱子上写了下联。不一会,一副对联便一气呵成。
  手执朱笔一挥点定朝朝忠相良将赤心昌文运;
  脚踏鳌头独占选就代代英雄豪杰慧眼识英才。
  横批:钟灵毓秀
  “写得怎么样?请指教!”郝秋宾走过去对望着对联出神的教谕便问。
  教谕呆呆地望着郝秋宾所写的对联,什么也没说。他的随员却反复看了几遍,觉得书法功底很不错,笔走龙蛇,遒劲洒脱。楹联对仗工整,语意隽永,气势不凡,无可挑剔,找不出什么瑕疵,只好哑口无言。他万万没有想到,在偏僻的昭阳乡野,竟然还有这样乳臭未干的才童。
  “我的对联写得怎么样?”郝秋宾天真无邪地望着木然无语的教谕再问。
  教谕没有回答,不声不响地走了。在下山路上,随员与教谕在谈到魁星楼写楹联一事时,他也感慨不已地对教谕说:“真没想到在穷乡僻壤的昭阳镇竟拱出了这么个才童,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侯王,人不可以貌相啊!”
  1862年(壬戌年)1月底,“长毛反政”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败退来到了湘鄂边境,路经昭阳镇,兵马就驻扎在西街的黑神庙。为了揭露朝庭的腐朽面目,壮大义师队伍,唤醒当地民众投入义师,打倒榨取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消灭一路围追堵截的清军,推翻清朝的残暴统治,便在庙门前书写了一副对联:
  清帝无道断送两百年基业;
  洪主有恩踏平十八省河山。
  横批:扭转乾坤
  郝秋宾与小伙伴们游玩到黑神庙前,他看了这副对联之后,便皱着眉头沉思,认为这副对联虽然表达了对腐朽的清王朝的憎恨,也显示了义师推翻清政权的摧枯拉朽的豪情壮志和磅礴气势,但是觉得下联中的“踏平”这两个字用得似乎欠妥。如果把“踏平”改成“拯救”二字就好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了洪主领导的义师扭转乾坤,除旧布新,拯救天下黎民于水火涂炭的主旨,才能更好地唤起黎民百姓投奔义军,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这时,两个在庙前大门口站岗的士兵,看见几个小朋友在军营门前追追赶赶,嬉戏打闹,一个士兵便走过来说:
  “小明友,到别处去玩,别在这里打闹!”
  “我看看对联就走。”郝秋宾回答说。
  “你认识字?”士兵问。
  “认识一些。”
  “那你把对联给我念一遍听听。”
  “好。”郝秋宾很流畅地念完对联后说,“对联写得很好,但是有两个字改改就更好了。”
  “对联的字要改?”站岗的士兵惊奇地问。
  “嗯。”
  听郝秋宾说对联要改字,这个站岗的士兵便走进庙内,不久便领着一个当官模样的人走了出来。
  “小明友,你说这副对联中的哪两个字要改?你给我说说要改的理由好吗?”当官的问。
  “下联中的‘踏平’应改为‘拯救’。”郝秋宾回答说。
  “为什么?”当官的问。
  “十八省中最多的是贫苦的黎民百姓,他们现在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痛苦不堪,怎么能‘踏平’呢?这一‘踏’,岂不是雪上加霜吗?要‘踏平’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黎民百姓应该‘拯救’,给他们一条生路。”郝秋宾手指着贴在墙上的太平军《告示》说,“你们贴在墙上的告示上,不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洪主的主张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薄赋税,均贫富’吗?而且还盖着斗大的红印。洪主的这一主张,正是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着想,也是黎明百姓的愿望。所以,他才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赴汤蹈火,一往无前,再所不辞,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
  “小朋友,你说得很对,也很有抱负,我们心中应时时刻刻牢记着黎民百姓,“民为贵’嘛。希望你长大以后一定要为老百姓去谋取福利。”这位官就是石达开。说完他便叫士兵拿来笔墨,将对联中的“踏平”改为“拯救”。
  有一天,郝秋宾与小伙伴们在昭阳镇风雨桥上玩耍的时候,遇到了来游山玩水的县太爷。县太爷大揺大摆地迈着方步,一大群人前呼后拥,显得威风凛凛。这位县太爷是个贪官,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怨声载道,但是敢怒而不敢言。郝秋宾也目睹了老百姓的疾苦,就想用个巧妙的方法,来好好地挖苦嘲讽县太爷一番,以发泄一下老百姓的心头之恨。郝秋宾用手抓着脑袋想了一下后,就走到县太爷跟前,在大庭广众之中对他赞不绝口:
  “大人好官,大人好官!自从大人到了我们这个地方之后,天都高了三尺!”
  “小家伙,真聪明,这么小小的年纪真会说话,长大了一定有出息!”县太爷听了这番恭维的话,心里非常舒服,眉开眼笑,喜不自胜。他就急忙走近郝秋宾,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说,“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
  “我叫郝秋宾,住在镇南边的郝家寨。”
  这时县太爷的随从听小孩说是郝秋宾,就想起了人们平时常常提到的昭阳镇郝家寨的那个出了名的才童,没有想到今天竟与他不期而遇。他听说郝秋宾不仅聪明颖悟,饱读诗书,而且伶牙俐齿,说话含蓄诙谐,果然如此。这位善于察言观色、揣度他人心思的随从听了郝秋宾赞美县太爷的那番话后,经过一番考虑揣摩,觉得一个从未与县太爷谋面的小孩,突然说出这些溢美之词,觉得有点蹊跷。他想了又想,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终于领悟到了郝秋宾说这番话的用意。觉得这话并非这个小孩的本意,另有意图,是在转弯抹角地讽刺挖苦县太爷贪得无厌,大肆搜刮地方百姓的钱财。于是便在县太爷的耳边轻声说:
  “大人,这个小家伙在挖苦你,他的言外之意是嘲讽大人为官不亷,搜刮民财,意思是说大人到任后,把这里的地皮都刮去了三尺,所以天才高了三尺。”听随从这样一说,县太爷恼羞成怒,但心想又不好把一个11岁的小孩怎样处置。假若把一个11岁的顽童抓去问罪,就反会使百姓对自己产生睚眦必报的看法,认为自己心胸狭窄,更体现不出宽厚仁慈、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形象,有损自己的名声。他只好忍气吞声,勉强装做皮笑肉不笑的样子。县官看到在场的百姓听了郝秋宾说的这话后,也都在交头接耳叽叽咕咕地议论,他也仿佛意识到了什么。这时,他面如土色,非常尴尬,就气急败坏、急急忙忙地走了。在场的老百姓看到县太爷那副狼狈不堪的样子,笑得前俯后仰,感到特别解恨。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