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警世二十四孝列传>警世二十四孝列传十六 闻雷泣墓说王裒(póu)

警世二十四孝列传十六 闻雷泣墓说王裒(póu)

作品名称:警世二十四孝列传      作者:浪漫诗剑侠      发布时间:2012-02-25 09:55:13      字数:3754

警世二十四孝列传十六 闻雷泣墓说王裒(póu)

人物简介: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父亲给杀害,终身不事晋。
母爱又失去,泪流百年深。
三国魏晋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叫王仪。王裒的父亲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头当官,刚正不阿,为国为民敢于直谏。有一次晋文帝出兵征战,在这次出兵当中,吃了败仗,朝廷死了非常多的士兵,所以文帝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底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他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就直接陈说道:“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兴不义之师,匆忙出兵,又不了解敌人动态,以至于失败而损失了很多优秀的士兵。”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当时的文帝,所以文帝非常的生气,一怒之下就大喊下令道:“可恶王仪,目无君上,诽谤国君,出言有反心,来呀,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武士涌入殿堂,就把王仪捆绑给拖出去了,可怜王仪,就因为说了实话,死于非命。王裒面临父亲如此冤屈而死,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
高风亮节有高品,刚正不阿敢直言。
王兴不义自招败,却说别人有反心。

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母亲在世的时候,问安,照顾,奉养,没有丝毫怠慢之心,尽量事事都做得让母亲满意才行。当母亲过世后,他非常的悲痛。母亲生前胆子小,最怕的就是打雷。所以每当遇到风雨交加、雷声隆隆的时候,王裒他就会很伤心的飞奔到母亲的坟墓上面,去那里哀泣着叫道:母亲,孩儿就在此地陪你,,您不要害怕。”
百般孝敬不为过,当思十月怀胎时。
父母为儿操碎心,儿女孝敬能几日?

次天阴下雨,雷声不断,王裒在母亲墓前依在一棵柏树前号哭,想起慈爱的母亲,他的眼泪涔涔而下,滴落到柏树上面,想不到柏树也因感召到王裒的孝顺和伤感,竟然枯萎了。由此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
泪水流下柏树枯,万物凋零感天心。
自古孝子谁不敬,神仙下界配凡人。

二十四孝图中有则王裒闻雷泣墓的故事,他是三国时魏国北海郡营陵人(今山东省潍坊市境内)。现在昌乐县营丘镇王裒院村内有一座很大的坟墓,据传就是王裒的墓,其鼎盛时期墓层高达20多米。
王裒泣墓最感人,真诚孝敬一片心。
惊雷头上不恐惧,思念母亲忆慈恩。

王裒,字伟元,出生在三国时期魏国,小小年纪便懂得敬重、孝顺父母。他的父亲王仪因正直敢言,被骄横跋扈的晋王司马昭无辜杀害。
自小孝敬有品德,刚正不阿敬父亲。
为国为民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逐渐长大,他将全部的爱心和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母亲病了,他日夜伺候在床前,衣不解带地喂汤喂药。
母亲抚养恩情深,报答有爱更孝顺。
陪伴母亲逗开心,生病奉药无惰心。
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总是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她的手,绝不离开半步。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每天早晚都到墓前祭奠。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遇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
母亲胆小怕打雷,关紧窗户陪亲人。
父母合葬多悲痛,日思夜想泪淋淋。
巨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辑成《二十四孝》后,王裒故乡的民众感念其孝心,将村名桃花村改为王裒院村,建起了王裒墓,供人们祭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马宋街(现昌乐县营丘镇)乡贡生刘永贞庆贺其子刘约中武进士,捐巨资修葺王裒墓院,并亲手栽植66棵松柏于墓院内,时任昌乐县令徐人元作诗颂刻碑于墓院。从此,王裒墓院巍然形成,松柏葱郁,香火愈盛。清嘉庆二年(1797年),昌乐县令魏礼焯重修王裒墓院,将原来墓院扩成南北长近百米,东西宽约60米。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潍州知府(今潍坊市)窦炎再次捐俸修缮王裒墓院,新建八根八楞石柱凉亭三楹,雕梁画栋,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
孝子当为万民敬,故乡本是桃花村。
后世祭拜理当然,人文景观王裒因。

抗日争期间,王裒墓院逐渐凋零。解放战争期间,又遭到国民党部队的破坏。“文革”期间,王裒墓院被当做“四旧”魁首,凉亭被拆,坟墓被平。从此,王裒院村犹在,王裒墓院荡然无存。九十年代,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王裒,就在原先墓院旧址西旁重又垒坟立碑。现在,每年古历的九月十七日王裒诞辰日,方圆百里的民众自发前往举行隆重的拜孝子盛会。
乱世古迹遭破坏,孝敬墓园亦无存。
和谐社会重立碑,方圆百里拜诚心。

哀哀父母已不在,生我劬劳常在心。
孝子心里有父母,家庭有爱四季春。
孝感天地故事多,德行人间处处闻。
自小长大父母恩,敬爱父母受人尊。
父母从不骗子女,回报父母有几人。
无私爱心父母送,儿女孝敬留几分。
父母不在永难逢,人间父母情最真。
孝敬父母乃德行,为人子女负责任。

裒从小就有良好操行,用礼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身高八尺四寸,容貌绝俗,声音清亮,修辞的气度典雅方正,博学而且多才多艺,悲痛死于非命的父亲,不曾朝西向而坐,用来表示自己不愿入朝廷为官。于是他就隐居起来教授弟子谋生,朝廷的三征七辟他都没有去应召。他在坟墓旁边盖起草庐,早晚经常到坟墓那里跪拜,手扶着柏树悲伤地哭泣,眼泪滴落在树上,树都因为这样而枯萎了。他的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母亲死后,每逢打雷,他就到母亲墓前说:“儿王裒在这里,请母亲别害怕。”他只要读《诗经》一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没有不痛哭流泪多次的,他所教授的门人就废弃不学《蓼莪》这一篇了,因为怕老师伤心。
少小礼仪已学通,良好德操人人敬。
多才多艺哀父亡,母逝相伴居草庐。

王裒家里贫穷,就亲自耕种,用田里的出产来糊口谋生,用自养的桑蚕来量身成衣。有人想要帮助他,他不听任这种做法。他的诸位门生秘密地为他收割麦子,王裒就把麦子丢掉。认识他的旧友有馈赠他东西的,他都不接受。他的门徒被当地县里抓去服役,请求王裒撰写文书给县令,他诚实地说:“你的学问不足以保护身体,也就是说你的学问还没到可以不服役的水平,我的德行也很浅薄,不足以庇荫你,写了也没什么意义!而且我已经不执笔四十年了。”于是他就徒步担着干饭,儿子背着盐、豉和草鞋,送服役的学生到县衙,门徒随从的人有千余人。安丘县令以为王裒拜访自己,于是穿好衣服出来迎接他。王裒就走到路上到了土牛旁边,弯腰表示恭敬,而后立直,说:“我的门生来为县里服役,所以来送别。”这样就拉着学生的手流着眼泪而去。县令看到这样就放了该生,一县的人都把这当作羞耻。王裒名声太大了,县令搞到要去让步。
躬耕陇亩谋生存,自养桑蚕做成衣。
不要馈赠不求帮,人间乾坤出正气。
学生服役老师送,相随千人乃门徒。
县令不敢触众怒,放了学生做让步。


同乡有个叫管彦的人年少时就有才气但还没有出名,那时候就王裒独自认为他必定飞黄腾达,引以为自己的朋友,两家各自刚生下男孩女孩的时候,就互相许婚。管彦后来担任西夷校尉,死了以后安葬在洛阳,王裒后来改变了初衷嫁他的女儿。管彦的弟弟管馥(就这件事)问他,他说:“我的志向浅薄只是想守在山野,昔日姐妹出嫁得都很远,连她们吉凶的信息都断绝了,每每我都用这来自我警示。现在你哥哥的儿子把父亲安葬在洛阳。这样就是京城附近的人了,这怎么是我当初想结两家百年之好的本意呢?”管馥说:“我的嫂子是齐地的人,要回临淄。”王裒说:“哪有把父亲葬在河南而跟随母亲回齐地的道理!像这样的用意,还讲什么成婚!”
淡泊名利守乡野,不愿女儿嫁帝京。
亲人吉凶需知道,悔婚只为理不通。
邴春自小就怀有志向,贫寒困苦独自居住,背着书箱游学,乡里的人都认为他又将是一个邴原式的人才。而王裒却认为邴春这个人阴险狭隘而且爱慕虚名,最后必定不能成材。后来邴春果然没有德行,学业也没有完成,有见识的人就用这来归罪。王裒一直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期望它归于善道,没有必要用自己所可以做到的来责备别人不能做到。
百善孝为先,行为归善道。
高士修德行,首先乃贤孝。
西晋王朝覆灭,盗匪像蜂一样四处都是,亲族都想渡过长江移居到江东去,王裒恋栈父母的坟墓而不肯离去。等到了盗匪横行的时候,才离开,还思虑依恋着不能前进,于是就被贼人杀害了。
盗贼四起西晋灭,留恋父母不愿离。
身遭杀害终不悔,浩气长存在天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