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印象老街》>印象老街

印象老街

作品名称:《印象老街》      作者:丹水元平      发布时间:2017-03-12 20:51:09      字数:6056

  (五十八)
  
  水文站西头沟旁,一大丛毛竹霜打雪压,仍然凌风傲雪,郁郁青青地挺立着,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也给苍茫冬日增添了一抹生命的绿意。那一抹葱绿掩映之中,隐约可见一栋坐北朝南的红墙青瓦的房子。房子门前稻场边临时搭起了个瓦棚,瓦棚内是烧菜做饭的地方。这也是民主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所在地。
  前不久,党支部书记带着管农业的副书记、其他几位副职干部,前往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山西省昔阳县参观学习。重点看了“大寨”的——“七沟八梁一面坡”是怎样旧貌换新颜得动人事迹。正好也回来了,书记回到自己办公室刚落坐,思忖着根据本地实际如何能把“农业学大寨”掀起一个高潮。
  书记姓庄,名庄严,平时一脸严肃,组织原则性很强。长发、廋脸,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时而双眉紧锁,时而面露微微笑意,正襟危坐在办公桌前,他用钢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写画画,那上面飘着墨香味儿字迹清晰可辩,圈圈点点,划了又改,改了又划。直到字迹觉得比较满意时,他才从办公椅上霍得站起身来,向窗户外望去,在暖暖的阳光的照射下,梨花迎着轻风,张开了笑容。远看梨花,好似万树丛中一点白。那白色,白得朦胧,白得素洁淡雅,如许像漫天的大雪落满绿树呀!他想这梨花多得满株都是,花儿们你拥我挤,好像赶集似的。再细细一看!那绿叶,绿得如水,绿的发亮,绿得透明!
  此时的庄严书记,似乎在心中已经勾画出了,丹水老街的一幅壮丽的画景:在丹水岸边犬牙交错的柳林边,接原来已有的老河堤处,再新建一道高高的长堤从“五杨树”向西一直延伸到水文站上方,堤外杨柳成排成行,堤内丰收在望的稻花飘香。这就真正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他的一块心病,同样也是老街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大队要组织力量修建“丹水河”河堤防洪,以根治长期的水患。这次正好借毛主席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这一强劲东风,以实现他心中的多年夙愿。
  迅即,他又回到了办公桌前,在办公桌上再铺开一张白纸,庄严的、提起手中凝重的钢笔,落在了白纸上,几个白纸黑字,格外醒目:“根治‘丹水河’,换来子孙福”。庄书记,本来是土改培养出来的老干部,早就在县一级水利、粮食部门任过职。只是在毛主席、党中央提出“大力支援农业生产!”的号召之后,报名回乡支援家乡的农业生产,被当地老百姓推举为党支部书记。至于修个河堤、建个小型水利发电站之类的工程预算,是不在话下的。他迅即通知在家的所有干部,马上到支部办公室召开了紧急会议。当然我这个民兵连长自然也在通知人员之列。我们的会议白天进行了大半天,相关事宜还不是很完善,晚上,会议仍旧照常进行。晚上议题主要是针对设想、规划,补充说明还有那些设想的不够周密、细致地方,在施工中会出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议题开口很小,切入点更具体,要想的周密的再周密,想的细了更细,才会有利于在“丹水河”治理中,尽量少出现一些纰漏。书记要求大家集思广益、在场的所有干部必须要提出一个方面或者两个方面的问题,想得越细越好。
  “我认为,根治‘丹水河’洪灾不再次发生冲毁庄稼、房屋,在河畔垒起堤坝。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石材’从哪儿来?怎么搬运?用什么工具搬运?”樊松副书记一连串的问题,掷地有声。
  “工程施工必须要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分派专人来具体管理”会计是个长者,平时言语不多,一旦话从他嘴里蹦出,那是很有针对性的。
  “工程专班人员要多少?人员从哪儿来?”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多人参与,是不是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后勤专班?”
  ……
  针对大家提出的这些一股老儿的问题,支部做了详尽的安排和部署。
  要趁热打铁,说干就干。
  于是,“根治‘丹水河’,换来子孙福”的一场水里治理工程就这样打响了。
  砌河堤需要料石。石头从哪里来?有了石头又怎么运?石头运到后又怎么办?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早在大队支部会上都做了较为详尽、周密的设想。
  砌河堤的石料选在“丹水河”南岸,从南岸到北岸中间横着一条水流喘激的河。为了使南岸与北岸连接成一条通道,工程指挥部决定在河面上空架起一座木架结构的桥梁。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小草醒了,小树也醒了,河水缓缓地流着,时不时激荡着白色的浪花。河边一排排柳树发芽了。春风如透明的丝巾,看着滴滴晨露,飘飘然然地沐浴着万物。一只只活泼的小鸟飞来了,它带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对剪刀似的尾巴,凑成活泼机灵的小鸟啊!可爱的小鱼也探出了小脸来了。
  北岸的田野里,人们正在辛勤地播种。一位农民伯伯正在使劲地驱赶着那头大黄牯牛,一行行新翻的黑土在犁铧下伸展。倒映着蓝天的水田,有的已经插上了嫩嫩的、绿绿的禾苗,远看像地毡;近看像绿纱。插秧的年轻姑娘擦擦头上的汗水,抬起头,看看变得绿绿的水田,咯咯地笑了,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河面刚开冻,除流水外其它水域都还结着薄冰,凛冽的寒风刺骨的凉。架桥的民工搬得搬、扛得扛,老的老、抬得抬,两三尺粗,五六尺长的圆木,都已经整齐的堆放在了“丹水河”南北两岸,六七位木工师傅都到场了,还有不少人用钢钎、铁镐,挖得挖、刨得刨硬是把丹水河中的流水撇到了南边,只留出了一个窄小的出水口,河中还存留部分水潭。为了能保证较顺利的架起桥梁,大队又安排人员,抬来柴油机、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水,按原先设计师傅们在河床上定点、凿坑,然后又在每个凿好的坑里立起了粗大的圆木。北边河床上立好了柱子,又转战南边,就这样整个河床上从北到南都立起了圆木桩。在这同时,木匠师傅也在南北的河滩上摆开了“战场”。一些简易的工作台搭建好了,只见他们在粗重的圆木上用墨斗盒线头的一端铁质,造型像“葫芦”,小头朝下,大头朝上,深深地扎进原木的一端,然后快速的后退,墨斗盒顿时发出“吱扭吱扭”的声音,等到了圆木的另一端停下,蹲下,用左手按住墨线,右手把墨线往上只轻轻一提,原木上便留下了黑黑的墨迹。木工师傅旁边分别支起了几个三角架,那是盖锯师傅把木工弹好记号的圆木,搬上三脚架两边的顶端,搁好,用抓钉钉牢,用一把足有五六尺长的木手锯,站在横在三脚架左右两边,一个人是左弓箭步,另一个人是右弓箭步,双手紧握长锯的木柄,把带有锯齿的锯条,在木匠留下记号的地方下锯,耳边传来了“呲——嚓——呲嚓呲嚓……”一来一回,向前拉的时候声音低,往回拉的时候高,因为锯齿的尖是朝向你怀里的方向,往怀里拉的时候使的劲大。不一会儿圆木成了方木、成了足有两三寸厚的木方、木板。一部分木工师傅又把笨重的木方安装到河水面早已立好的木桩顶端,每逢接头处,木工师傅丝毫也不马虎。只见横七竖八的到处都是铆钉,钉实、抓牢,这样就使桥墩木柱与桥面形成了一个固定、牢实的整体。为后来桥面铺设木板奠定了基础。
  木匠师傅都站在高高的木桩上的木方上,我们一大拨人排成长长的队伍,用接力的方法,把锯好的厚木板,你传我,我递你,一直传到桥墩上面的木匠师傅手里,他们把厚厚的木方一块一块铺平在桥面上,用铁匠专门打制的七八寸长的铁钉,用八磅锤使劲的夯进桥面木方里,就这样在我们手里,眼看着“一桥飞架南北,两岸变通途”。
  这是一道很重要,也很艰巨的工程。但是,被我们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勇气攻克了。再接下来,我们又从山里砍来柏树枝,厚厚的铺在了桥面上,然后挖来黄泥,搬来碎石垫在柏树枝上,夯实、踩牢。
  按照设计,我们从南到北铺设好铁轨,铁轨乌黑乌黑的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直向前延伸,延伸,延伸到了水文站那丛葱绿毛竹掩映之中,隐约可见那栋坐北朝南的红墙青瓦的房子对面土公路旁的“丹水河”边。
  (五十九)
  
  一桥飞架南北,如彩虹卧波,给丹水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似巨龙飞腾,龙头在南,龙尾摆向北岸的西边。
  整个铁道线,乌黑的双轨随着南岸地势略高一点,逐渐往北,过“丹水河”向右转一个“一”字大湾,再向西可以做到浆砌的河堤,哪里需要石料,就可以随时运到哪里。铁道线总长度不得少于一里多路。
  “根治‘丹水河’,换来子孙福”的战斗一切准备就绪。
  大队领导还专门请来了师傅,装好了“土火车”。
  “土火车”装好后,我们这些俊男靓女们搭乘着“火车”,从“丹水河”南端起,驶向北岸后折身向西,大家坐在“土火车”上,一个个像凯旋而归的英雄一般,好不快活。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的革命队伍……”
  嘹亮的革命歌曲响彻在“丹水河”两岸,即使乘坐在长途班车上的来往旅客,听到这高昂的歌声,也要赶快拉开车窗玻璃,一睹我们的风采。
  “土火车”试运营,经过我们来回五六个回合的检验,运行平稳,快捷、省时又省力。
  在正式开山炸石,点响第一炮,运石拉料、砌河堤奠基之前,大队领导利用“丹水河”河滩平整开阔的地段,就地举行了隆重的誓师大会。
  只见红旗飞舞、锣鼓喧天、人群攒动。老街上所有的男女老少,以及“丹水河”南岸两个生产队的社员群众都纷纷前来参加。
  主席台就搭在简易木桥的北端。首先由大队书记庄严作报告,他向大家传达了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号召大家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向大寨人学习,苦战三年,把民主大队建成大寨似的榜样,大家在他的带领下精神振奋,激情满怀,口号声响彻“丹水河”两岸。他的报告很幽默,也很有蛊惑力,又很煽情。他说:
  “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
  说客人来家时请他吃面条,意思是用面条缠住客人,送客的时候请客人吃滚蛋饺子,就是让客人走得利索,听得大家哈哈大笑。
  向克涨也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与本生产队社员们学习大寨的先进事迹,并代表“根治‘丹水河’,带给子孙福”工程全体参战施工人员向领导表示了决心,他说: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誓把那山山水水重安排,把‘丹水河’这条‘恶龙’治理得服服帖帖,让它为老街人民带来福音。”
  铿锵的誓言,掷地有声的话语入心、入耳,在场的社员群众听后精神百倍。霎时,雷鸣般的掌声,哗啦啦的响成一片,经久不息。
  誓师大会结束后,大队安排参战的全体施工人员,在工程指挥部食堂会餐。
  大伙儿,都迈开脚步有说有笑往指挥部方向赶路的时候。
  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在大老远高声呼唤着:
  “等一等!等一等!大家等一等。我这有深藏在家中的十年老窖,趁这个机会,我拿出来犒劳犒劳大伙儿!”
  庄严书记先是一愣,这不是老街的人都公认的老“吝啬鬼”、“守财奴”吗?今儿个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还没等庄书记说话,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就先开口了:
  “我老汉今年已经是六十有八的年纪,隔天远离土近的人。看着你们为老百姓办好事,我千恩万谢:要不是你们这些好领导,这条河往后不知还要闹多少次洪灾,不知还有好多人要饿肚子。我这酒送给你们是心甘情愿的,是代表老街人们向你们表达感谢的。”
  “你们这一片真情,鼓舞着我们大伙儿!这十年老窖我们也不再推辞了,我先替他们收下、收下了!”庄严书记甚是感动。从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手里接过十年老窖,递给工程队的负责人老向。
  双手紧紧地握着大爷的手,握了又握,谢了再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不,就一个词:
  “谢谢!”
  临走之时,在场的大伙儿,都邀请老爷爷也一同去参加会餐。但是,老爷爷怎么也不肯去。
  直到大伙儿已经走远了,看见老爷爷还在不断地挥手,向他们表示致意。
  (六十)
  
  临街的“丹水河”南岸,也就是采料石的地方。
  这是地名为“小山”山势的延伸段,桥南头,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裸露的青石一大片,几乎整座山都是青石,光滑呈青。顶部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松树、柏树夹杂的还有榉木、龙木、棕榈树,高大的树下杂草丛生,花事旺盛。山雀成群结队的掠过树梢,远处森林里隐约传来百鸟的鸣和。
  工程指挥长向克涨,站在桥南口,如巍巍铁搭般岿然耸立在采石组、爆破组十多人面前。
  粗黑的头发,蓬松显得有些凌乱,宽阔的脸膛,浓眉大眼,再配上高大的身材,厚实的肩膀,粗壮的臂膀。他往这一行人面前一站,那架势,就能威震四方,什么困难、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在他的话下。只见他伸出右臂,对大家说:
  “眼前的这片大青石,就是我们的战场。由于设备器材不足,仅有一台风钻,剩下的就只是钢钎、八磅锤和人啦。大家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搭配,尤其是爆破人员,在给炮眼里灌炸药,放引线时一定要小心加小心,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在场的所有施工人员,眼睛睁得大大的,凝神注视着前面的他。似乎要把他刚才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嚼烂了咽下去,装在肚子里。
  “你们都听明白了么?”向克涨接着又问大家。
  “听明白了!”大家异口同声的齐声回答。
  粗狂的声音,激荡在“丹水河”岸边,回旋在这片大青石上空,连林中的小鸟都被突起的如雷般响动,惊得“扑哧——扑哧——”扇动着翅膀,飞向了更高一层山的丛林之中。
  “开——工——”向克涨拖着长长的尾音,掷地有声。
  参加本次施工的人员有:
  向克涨:工程指挥长。
  丛维赞:民兵连连长。
  姚宝平:记工员。
  向忠佐:事务长;秦一莲、王璐萍炊事员。
  向江来:爆破员。
  武阳春:宣传员。
  其他成员:柳钢直、方正祥、胡大红、李良阳、华春贵、赵宝康、张启祥、顾公纯、刘希杨、李良才、龚向河等。
  “铁姑娘战斗队”:柳飞絮、方春喜、苏小红、马春花、等等。
  顿时,工地上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这块大青石斜坡上,民兵连长丛维赞目测了几个点,先用石匠用的钻子凿开几个能使人放脚的蹲位,你看他左手紧握钢钻,右手举起铁锤,“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响声不断,由于青石密度大,坚硬,每一钻凿下去,溅起了星星点点的火花,火星伴着石沫四处飞溅,灰尘扬起与微风搅合在了一起,丛维赞顿时成了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啦:白头发、白眉毛、嘴唇周围也抹上了一圈粉白的石沫灰。
  功夫不负有心人。再难,他也没有被困难吓倒;石头,再硬也硬不过丛维赞的坚强意志。经过他的一番艰辛努力,每个点都被他一锤一钻的凿好了。
  手工凿炮眼的共分成了五组,柳钢直——胡大红、方正祥——李良阳、华春贵——张启祥、赵宝康——顾公纯、刘希杨——龚向河。
  李良才使用风钻单独作业。
  别看扶纤这活儿,由于这块青石太硬,老街人叫它“火镰石”,一锤子下去,钢钎在石头上乱蹦乱跳,震得掌钢钎的人手臂酸麻,而石头上只留下了个小白印痕,加上这里是一片足有七十多度的斜坡,抡锤和掌钢钎的人往往要采用跪着的姿势。防不胜防抡锤的要打脱靶,一八磅锤下去,正好打在掌钢钎的人的肩膀上或者手臂上,疼得叫人钻心的疼,往往还哭笑不得。
  华春贵一八磅锤抡下去正好打在张启祥的后脊梁上,张启祥一阵“哎哟——哎哟——”的叫声,疼得他眼泪如飘纱般的纷纷下落,等疼稍微缓和下来后,张启祥脱下脚上的一只鞋,狠狠地打向华春贵的身上作为报他眼前之仇。这样尴尬的场景,在这片斜坡上时不时地经常发生着,不过,后来打顺手了,也经常提醒着抡锤的人以后要多加注意便是了。
  连长丛维赞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加巧干。初春的天气,一般人穿着棉袄都觉得春寒料峭。可他脱下棉袄,只穿一件衬衫,只顾干活,从来就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时间的劳累,患上了胃炎,有时病犯了,就把早已准备好的小苏打片,咽几粒,等胃疼稍微缓和后又抡起了八磅锤……
  那丁儿当儿的响声,在“丹水河”南岸汇成了悠扬的催春之曲,要不然怎么说来着,植物也是特喜欢音乐的,“丁儿当儿——丁儿当儿——”的一片响声中,柳绿了,花红了。大地原野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