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红楼隐士甄>10—12

10—12

作品名称:红楼隐士甄      作者:中者人一      发布时间:2016-12-26 12:00:40      字数:3648

  10、雨村如何会进士
  本府新升的太爷……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此处,作者有意模糊】,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
  读者切莫一带而过,雨村到底何时会的进士?遮遮掩掩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不妨对开篇部分的时间节点做个统计。
  以士隐中秋夜宴请雨村为起始:
  第二年秋,水旱不收,折变田庄;
  托岳父置房地,士隐又勉强支持了一二年,然后出家;
  雨村会进士赴任大如州,士隐已出家一二年。
  时间过去三到五年,雨村的确会了进士,那么,他何时会的进士?作者如此隐晦,深意何在?离开姑苏“三到五年”,就官至知府,可能吗?
  《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清朝沿袭明制,进士一甲授修撰、编修,部分选为庶吉士,余者需在京学习三年。期满称散馆,散馆前需经过考试优等,原二甲进士授编修,原三甲进士授检讨,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县。优等出来的进士,在京任职相当长时间后,外放为官,才可能授以知府。例如纪昀,乾隆二十年进士,二甲第四,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三十三年,授贵州都匀府知府。再比如袁枚,先中乾隆戊午(乾隆三年)科顺天乡试,次年会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散馆外调做官,改发江南省做知县。
  依雨村的“奸雄”性格,如果科举名次非常理想,散馆后自然会选择留在京城,以求获得更好升迁机会,绝不会选择立即外任,况且在京时间太短,不足以令他直接从知府做起。
  如此一来,可知他的名次并不理想,散馆外任,不可能自主选择到天下最富庶的江南任职。五年,除去学习期,最多还剩两年时间。
  综合考虑入外班候选、离京赴任、工作经历、公文往还等等诸多耗时因素,即便在最短时间内升任“知府”,最少也需一年。留给这位“才干优长”、“善结虎狼之属”的知县升迁知府的时间并不多。
  至此,讽刺味道渐渐显露,但是,作者的根本用意绝非隐晦讽刺这么简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蒲松龄穷其一生都未能高中,范进到老才中了举人,雨村的学问是否能保证他一次“会进士”?
  雨村曾夸下海口:“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口说无凭,且看他葫芦庙里偶吟的“前人之句”【如此谦虚,是真是假?】:
  1.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2.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3.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盘……
  即便吟诗作对功夫了得,科举只以“文章”为重,且录取率极低。他已历数次科举而名落孙山,仅“偶吟前人之句”,无法保证他突然间“鲤鱼跃龙门”。
  “题外话”:
  雍正元年秋,癸卯恩科会试(主考官张廷玉之弟张廷珩,二甲第一名;张廷玉系《明史》总裁官,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二年春,甲辰会试。 
  11、贾化大名说雨村
  按那石上书云……
  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大名“贾化”,清楚无误写在石上,既然有大名,且看第一回里众人是如何称呼他。
  (娇杏)“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
  (士隐)“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石头刚说出他的大名,就以别号相称,而且此后几十回,各种场合均称“雨村”,这个现象太奇怪。
  雨村的父母怎会给他起如此“不雅”的大名?雨村“善沽清正之名”,怎会以“贾化”示人?会了进士,金榜上不可能写别号,如果写“贾化”,岂不荒唐?当朝皇帝、同僚,更不可能以别号相称。石头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下这一部大书,怎能在一开篇就弄丢了雨村的“大名”?“别号”,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
  雨村唐.韩偓
  雁行斜拂[雨村楼],帘下[三]重幕[一]钩。
  倚柱不知身半湿,黄昏独自[未回头](ou)。
  细看《雨村》韵脚,似曾相识: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ou)。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可知别号出自《雨村》无疑。韩偓和李商隐之间,有过一段佳话——“雏凤清于老凤声”,北静王夸赞宝玉,曾加以引用;雨村的别号又恰巧与此相关。作者如何这般隐晦关联宝玉和雨村?
  雨村吟诵的这首诗,有数字“三”、“一”,明显呼应他的另外一首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看似信笔所写,实际隐藏了惊人的秘密。雨村的“便团圆”暗合香菱的“永团圆”,对看她的三首咏月诗,好戏即将拉开序幕:
  香菱咏月·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咏月·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咏月·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咏月诗的韵脚、文字和字数,都暗合雨村“三五”一诗;香菱咏月时,距葫芦僧判案,已过去数年,作者为何还要将两人紧密关联?每首诗八句话、八个字,谐音隐寓是什么?
  再聚焦雨村的对联。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旁边有批语:“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既然“玉”指黛玉,“钗”自然指“宝钗”,为何不缩写成“林薛”?如此一来,明显反衬出林黛玉。“先上玉人楼”、“雁行斜拂雨村楼”。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可称“玉人”,她的住所可理解为“玉人楼”。“玉人楼”暗合“雨村楼”;“雁行斜拂”,对看黛玉符码“雁”——“却是一只折足雁”;“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黛玉的丫鬟雪雁、黛玉酒令……
  如此紧密关联黛玉雨村,深意何在?北静王说“雏凤清于老凤声”,黛玉讨厌李义山和鹡鸰香串珠。
  是否因为雨村吟诵过那些诗句、对联,她才讨厌雨村,进而讨厌李义山和鹡鸰香串珠?如此一来,那可就太荒唐了!
  黛玉的仙界形象是绛珠仙子,绛珠仙子曾出现在士隐梦中;香菱、黛玉和宝钗,都去了贾府;三个人都同雨村的早期作品存在深度关联。“二仙”,曾出现在士隐梦里和贾府;雨村,曾出现在士隐家里和贾府。雨村吟诵时,士隐正巧听到……
  红楼的背面,正缓缓翻开。
  
  12、担风袖月游淮扬
  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
  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
  在大如州任上不到一年,雨村就被革职。他安排好家人以后,先到金陵甄家处馆,后又到了淮扬林家,最终在如海的帮助下,成功赴任金陵应天府。
  看来“游览天下圣迹”,只是托词,“处馆”不过掩人耳目,为官复原职,走门路才是真的。金陵体仁院总裁甄家,并未给“奸雄”提供实质帮助。“因孙辱师”,甄家很可能为最后覆灭,埋下了定时炸弹。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巡盐御史)点的是林如海”。
  “偶又”,说明他此行淮扬,别有用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投奔新任的“盐课林老爷”。尽管写的很隐晦,却暗合雨村的“莽、操”做派。
  “偶又”,还说明他以前曾来过淮扬,何时来过?他曾在姑苏葫芦庙停留,匆忙离开之后,“会了进士”。在此过程中,他买舟入都,必然要经过淮扬、瓜洲渡,走京杭运河。
  瓜州渡,位于今天扬州市邗江区,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是古代重要的航运交通枢纽,往来客商必停之地,是京城和江南的信息集散地。
  “盐课林老爷”、“捐馆扬州城”,明显影射扬州两淮盐运使司;“暂且住在扬州盐课林老爷家”,说穿了,明显在影射康熙、乾隆南巡,走京杭大运河,驻跸淮扬,还有曹寅和李煦接驾的那些事儿。后文曾明点“四次接驾”,此处却隐晦指向“大运河”、“瓜洲口”,是何缘故?“啥时候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细想很恐怖,贾家,到底在影射谁?
  “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清朝皇帝多笃信佛教,又以康熙、乾隆最甚。在南巡途中,康熙、乾隆几乎遍访名山大刹,驻跸扬州期间,又会去哪些寺庙呢?
  查阅相关史料,原来,淮扬地面的瓜洲渡附近,坐落着高旻寺塔湾行宫。暂时抛开曹寅、李煦以及两淮盐商等等“政治映射”,仅把目光投向高旻寺。
  松梢【二木为林】香[露滋]瑶[草],庭[畔]薰风和[玉]琴——[康熙]题邗[江]高旻寺。
  映窗[黛郁]千年[树],插架芸芳四库书——康熙题北京南红门南宫前殿。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
  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他是甘[露]之惠。
  “四次接驾”、“曹雪芹”,足以影射曹家,又何需隐晦拆解皇帝对联?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