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粗粮(三)
作品名称:中年人的那点事儿 作者:安格格 发布时间:2016-10-31 09:09:55 字数:4075
三
星期天,英子随着刚子去农村看望婆婆。寡居的婆婆很高兴,乐颠颠地为他们准备午饭,看着老人家身体健康,精神极佳,英子心里也是已很高兴,靠着火炕上的被褥垛打起了盹儿。婆婆看到了,小心翼翼地和面,绞馅,为他们包饺子。
婆婆七十多岁了,但手脚利索,不需要英子插手,不大一会儿就把饺子上了锅,刚子帮着整理碗筷,拉开碗柜的门,几块金黄的玉米面窝窝展现在刚子眼前,刚子拿起一块儿咬了几口,嘴里还说着“香——香——”
婆婆喊:“一会儿吃饺子,吃那窝头干什么,小时候每天吃还没吃够!”随后,婆婆讲了刚子小时候的往事。
婆婆家贫困,孩子多,刚子是最小的一个,上有三个哥哥,还有三个姐姐。生下刚子后,婆婆奶水不足,孩子饿的哇哇直哭。隔壁是供销社,供销社主任姓刘,是城里人,妻子有病,生了两个女儿后就再也不开怀了。刘主任见婆婆家的几个孩子都聪明伶俐,健康可爱,就想抱养刚子,并开出了前所未有的条件:给婆婆两块背面,二斤红糖。在当时,这样的条件是前所未有的。别人家抱养孩子,一般就给产妇一斤红糖,最多再加一斤鸡蛋。至于那种全新的背面,在当时可是奢侈品。一般人家孩子结婚才舍得买一块。
刘主任和公公谈好了条件,下午就来抱孩子。婆婆可不同意。刘主任说:“大嫂,你看孩子在你们家连饭也吃不饱,到我家就可以享福了。我会像对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婆婆还是不同意,孩子再多也都是从娘身上掉下的肉。婆婆知道孩子去了刘主任是享福了,也不是完全不同意把孩子送人,她气恼的是公公连和她商量也没有商量,就要把孩子送人。倔劲儿上来了,说什么也不同意。
刘主任跨在炕沿边,扭头看着趴在炕沿边一个比一个高一点的四个孩子,那是刚子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他们四个人之间都相差两岁,当时,他们分别是三岁、五岁、七岁、九岁,在农村,所说的岁数一般是虚岁,刚子最小的姐姐当时还差一月才满两周岁。真替他们一家发愁。不过,他发现,这些孩子哥哥白白胖胖,壮壮实实,禁不住问:“你们给孩子们吃什么,都长的这么好看?”婆婆实话实说:“能吃什么呀,玉米面窝头能吃饱就不错了。”刘主任说:“我们孩子每天吃着白面大米也没有你们的孩子长得壮。”
临走时,刘主任给婆婆留下一斤红糖,婆婆说什么也不要,孩子也不抱给人家,怎么能拿人家的东西,刘主任坚持要给:“大嫂,你就留下红糖给自己补补营养,没有奶水,这个孩子你怎么能养活呀。”一句话说到了婆婆的痛处,留下了刘主任送的红糖。这一斤红糖起了大作用,和着玉米面给刚子当了奶水,把孩子喂养活了。
英子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说:一个人的饮食嗜好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里面还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个结论,比如在南方长大的人爱吃鱼类就是从小养成的,而北方长大的人,长大后到了南方,无论在那里生活多长时间,还是吃不惯鱼的那种腥味。再比如北方人爱吃的莜面、黄糕,而在南方长大的人,长大后到了北方,无论生活多长时间,还是不喜欢吃莜面和黄糕,因为他们的胃都受不了。
英子想,刚子爱吃粗粮是幼儿时期养成的,而自己不爱吃粗粮也是幼儿时期养成的,记得母亲告诉过她:
妈妈在怀孕期间,水饭不能进肚,怀胎十月,就吐了十个月。生下英子时,瘦的都没有人形,连婴儿都不像,用妈妈的话说,就像一只刚出生的小猫。妈妈因为怀孕期间营养不足,所以几乎没有奶水。爸爸走后门花高价钱买了二斤白面,妈妈用白面糊糊代替奶水把英子喂养活了。
英子四五岁时,赶上了十几年不遇的大旱灾,颗粒无收,国家救济粮都是玉米,一点白面也没有。这可苦了英子,每天吃饭如吃药,就是一两口,宁可饿着也不吃饭。妈妈担心英子能否活下去,会不会被饿死。有一次,一个亲戚的儿子娶媳妇,席间有一个白面馍馍,妈妈没舍得吃,给英子装了回去。当时,英子躺在炕上,脸色发黄,眼睛暗淡无光,当看到妈妈掏出白面馍馍时,眼睛一下子亮了,爬起来吃了半块,又活蹦乱跳了。妈妈本来是一个很要脸也能很为别人着想的女人,为了英子,她竟然厚着脸皮又去那位亲戚家讨要了三个白面馍馍,把它们晒干,每当英子饿的卧炕不起时,就掰一小块给她吃。妈妈说就是那几个白面馍馍救了英子的命。妈妈还说,英子之所以没有长高长胖,就是因为长在长身体时挨了饿,以致于本来应该粗粗壮壮的北方姑娘,娇小如南方秀女。
英子想,刚子喜欢吃粗粮,是不是也就喜欢粗粗壮壮的北方姑娘,红脸蛋、大嗓门的那种,泼辣的、坦诚的那种,而不喜欢自己这样柔柔弱弱的似水女人。要不,他怎么会喜欢小玲呢?
吃完饭,坐在炕上闲聊,英子问婆婆:“妈,您是不是不喜欢我这样的媳妇?”
婆婆一愣:“傻孩子,说什么呢?我怎么能不喜欢你呢?说实际话,四个媳妇里,你是我最满意的。”
“可……刚子不这么看……”
刚子正在看电视,扭过头,狠狠剜了她一眼,英子的眼泪马上出来了,婆婆看出了端倪,冲儿子使了一个眼色,刚子出去了,婆婆坐在英子身边,问:“英子,告诉我,是不是刚子让你受委屈了?”
英子不说话,抽抽搭搭地哭了。
“有什么委屈告诉妈,我不会袒护他……”
“没有,就是心里不痛快。”
“妈知道,你肯定是受委屈了,只是顾及面子不愿意说,刚子是个大大咧咧的男人,不怎么会照顾人,这点随他爸爸了,都是一个样子。他也够不细心……”
“不是那样的……”英子突然不想再说下去。
婆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妈妈打来电话,说父亲钓了许多开河鱼。冬天冰封水面的时候,鱼出于休眠状态,很少进食和活动。经过一冬的净化,鱼体中的一些异味物质渐渐溶于水,鱼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肪、肝糖的转化、消耗,让鱼的肉质更加鲜嫩和纯净,所以开河鱼有最纯正的“鱼”味——健康而且鲜美。英子爱吃开河鱼。古语有“冬初河水,鱼在冰中不食不动,至来春冰开取之,极肥美,其封河时所取则味稍逊。”可以证明,古人就早已懂得享受开河鱼。许多渔产丰富的大河、大湖周围的人们,至今讲究在河水或者湖水上的冰封被春风吹化的时候吃开河鱼。家乡也有一水库,每年开河之时,父亲总要去钓鱼。
妈妈炖了一上午的开河鱼,英子觉得食之无味,如嚼僵蜡。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她想起了儿媳妇梅梅(英子的弟媳妇)说过的一件事儿:大约半年前,刚子到省城出差。恰好儿媳妇和几个姐妹也去省城玩耍。无巧不成书,在一家大型服装超市,梅梅看到了姐夫刚子,她正要上去打招呼,却发现刚子身边有一个女人,那个女人她认识,在姐姐家见过,叫小玲。梅梅急忙躲在姐妹们身后,看着刚子和小玲并肩从身旁走过。看两人的亲热程度,绝非一般关系。梅梅没敢对英子说这件事儿,却悄悄告诉了二姐二英子。梅梅说:平时看姐夫挺正派的,没想到还挺花心,就是品味差远了,居然能看上小玲那样的女人。二英子没敢告诉姐姐,却悄悄告诉了妈妈。还让妈妈提醒英子要注意刚子的行踪。难道英子的烦恼就是因此而起?
“妈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怎么了,英子?”妈妈心头一惊,“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
“没什么,就觉得没意思。”
“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儿了?”
“没有……”即使在自己母亲面前,英子还是开不了口。
“遇到不愉快的事儿自己想开点,”英子不说,妈妈也不好说什么,“人的一辈子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不如意,关键时候要自己开导自己……”看到英子耷拉着眼皮,妈妈只好不说了。
母亲悄悄去院子里给二英子打了个电话,让她回来劝劝英子,姊妹们说起话来还是比较方便。二英子放下电话,天擦黑赶了回来。夜里,她和英子睡一个屋。
“姐,你心里是不是有事儿?”
“没有,就是觉得烦,”英子叹了口气,“觉得生活没意思……”
“烦恼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二英子停了停说,“你是拿谁的错误惩罚自己呢?”
英子没说什么,又叹了口气。
“姐,有什么不痛快你就说出来吧,不要憋在心里,这样会生毛病的。”
英子说不出话,竟然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
“你想哭就哭吧,哭出来也舒服点。”二英子摸索着握住了姐姐的手。听着姐姐哽咽声,二英子心里特别难受。
伴着声声哽咽,英子沉沉地入睡了。
二英子把姐姐的手轻轻放在一边,给她掖了掖被角,悄悄出了屋子,来到母亲的屋子里。,母亲果然还没睡。
“你姐姐睡了?”母亲很关切。
“睡了。”
“怎么了?是和你姐夫生气了?”
“没说,她不愿意说,就是哭。”
“唉——”妈妈长叹,“这孩子,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真让人担心。”
英子就是这个样子,让人担心,遇事不是哭就是自己闷着,从小就是这样,她虽说是姐姐,总比不上二英子让人放心。记得小时候,英子上五年级,二英子四年级。临近小学毕业的一天,英子放学后就爬在炕上哭个不停,任凭妈妈怎么问就是不说话,一个劲儿地哭。一旁的二英子急坏了“你到底是怎么了,说话呀!”英子还是不说话,反而哭的更厉害了。二英子一跺脚出了院子。妈妈一边开导一边哄着,直到半夜才问出个大概,原来是班里的一个男孩子给英子写了一封信,要和英子做男女朋友。英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着急,就哭个没完没了。二英子听说了,第二天早晨没和姐姐一块儿走,提前出门走了,她找到那个写信的男生,大大方方把那封信递给他说:“我姐姐不愿意和你做朋友。”扭身就走开了。那个男生拿着信,满脸通红,急急忙忙跑了。那时是小时候,妈妈哄着还能问出点实情,现在就不一样了,英子什么不说,就是哭。看着英子这样,妈妈怎么能不担心呢。
“是不是你姐夫……做出了什么事儿?”妈妈本来想说刚子和小玲的事儿,又觉得说不出口。
“姐姐肯定是知道了……”二英子分析,“要是别的事儿,她这么也露点口风,就是这样的事儿,她说不出口。”
“刚子怎么能这样呢?!要不,你去找他谈谈……”
“古语说得好‘帮腔的上不了台’,这种事儿,别人可不好插手,再说,姐姐也没说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即使是捉奸在床,也是姐姐自己拿主意,别人都不好出面,如果我们出面,事情会更糟。”
“唉——”
第二天早晨,英子起床像没事儿人似的,给刚子带了点煮熟的开河鱼回去了。
妈妈长舒一口气,暗自庆幸:“看来是自己想多了,好在昨晚没提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