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能走就走去拉萨(二)
作品名称:老凌游记 作者:天高云淡天 发布时间:2016-10-10 19:37:51 字数:18624
3.天域之路
兰州到西宁只有200多公里,虽然高原上的车速有限制,但我们乘坐的Z917次列车,是兰州至拉萨的直达快车,只用了不到两个半小时,就到了西宁站。在车上看西宁站,感觉非常漂亮。这个车站建造于1959年,去年年底完成扩建改造并投入使用。我们从拉萨返程时,也是乘坐的火车,并且在西宁火车站附近住了几天,充分领略了像航空港一样的西宁站的风采,以后的文章中会专门说说这个车站。
西宁是青藏铁路的起点,交通部有专门的青藏铁路公司驻扎在西宁。以前来青海出差时就听人说过,祁连山东部末端,西宁以西的日月山和湟水谷地,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这次乘坐火车从兰州到西宁然后行驶在青藏线上,确实感受到了两个高原的不同地貌特征。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就不去比较了。因为是行驶在青藏高原上,我们乘坐的列车配置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主要是根据青藏铁路的气候、环境和雪域高原风光等情况,重点解决了适应高原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的运营条件。首先是满足供氧要求,列车采用弥散式供氧与分布吸氧相结合的方式,在整体上既提高了车内氧气含量,又保证了旅客补充吸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环保要求,全封闭式的车厢内,装有废物、废水和垃圾回收装置;三是列车上有宽敞的窗户玻璃,旅客可以尽情观赏沿线风光。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公里,有些电气化路段的时速已经达到160公里,从兰州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其实我们小时候学地理时就知道,西藏是一个“孤岛”。东边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层层大山隔断了西藏与云贵川的联系,不仅无法修铁路,即使是川藏公路,至今也仍然是世界最险的交通线之一;南有横亘东西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西有冈底斯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北面是昆仑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所以过去的青藏高原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筏子和独木舟。美国人曾经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但是中国人是不信邪的,全国解放没多少年,中央就决策要把火车修到拉萨,铁道部1956年开始对兰州到拉萨的线路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青藏铁路自西宁市至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全线通车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工程到全线通车时,累计投资285亿元,其中用于环保工程投资达到12亿元,这在全世界单项工程用于环保的投资量中是相当罕见的。青藏线大部分处于高海拔地区和“无人区”,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公里,多年冻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上路程最长、解决了许多世界级难题的高原铁路。而且,这条铁路的经济、文化和国防价值,无以估量。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青藏铁路被人们誉为“天路”。
列车出湟水谷地和日月山脉,从东北方向接近青海湖,然后沿着整个青海湖北岸,向西行进。这时候的时间是下午三四点钟,列车左窗外的青海湖波光潋滟,右窗外远处的雪山若隐若现。这才刚刚踏上青藏高原,外面的景致就这样美轮美奂,让人陶醉不已,不知道雪域之上,又该是怎样的呈现?我几次到青海湖以及我们这次从西藏返回时来青海湖,都是游览的青海湖南岸的151景区,其实也就是青海湖东南一隅,一个小拐角,看到的青海湖虽然感觉很浩瀚,但实际不及青海湖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而在火车上观看的青海湖,是从东到北到西,几乎是4500平方公里的全部!不过窗外得来终觉浅,151景区虽小,却真正是身临其境,青海湖的无限魅力,给我们的是另一种视觉和感觉的盛宴,后面写西宁之旅的时候,我再详述。
溯祁连山南麓,列车西行三百多公里后,有一个比较大的车站,叫德令哈站。这里是德令哈市所在地,以前没怎么听说过,这次来之前临时补习了一下。“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市区海拔2980米,人口近10万,有19个民族,蒙古族为主体民族。德令哈有哈拉湖、柯鲁可湖、托素湖、尕海湖四大湖泊。离开青海湖后,在沉闷和冗长的山峦间穿行数小时,进入柴达木盆地边缘,第一个印入我们眼帘的就是美丽的尕海湖。这里的尕海湖与甘肃海晏的淡水尕海湖不一样,是距德令哈市30公里左右的一处咸水湖,是柴达木盆地的重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卤虫卵是水产养殖业中一种重要饵料,价格一度飞涨至每吨70万元,被人们称为“软黄金”。然后是德令哈站,然后又是高原湖泊,而且是列车两边都有大湖,左边是托素湖,右边是柯鲁可湖。前面的尕海只有30多平方公里,而柯鲁可和托素湖分别是近60和140多平方公里,可见前者的迷你与后者的宽阔。虽然列车到这里已经晚上8点多,但天空依然是那么蔚蓝,湖水仍然是那么湛蓝,若不是西边的一抹红霞将至,我们真不知道今昔是何时。
夜晚10点多,列车到达格尔木,这时候夜幕才真正降临。虽然我们只能在站台上活动活动筋骨,看不到城市的繁华,但丝毫不影响格尔木市的重要地位。格尔木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格尔木平均海拔2800米,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是前往西藏的必经之地,是内地游客进藏前抵达的最后一个大城市,很多游客会在此稍事休息,采购物资,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再行进藏。格尔木也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登山发烧友推崇的玉珠峰,以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惜我们只能在夜幕笼罩下,也可能是在梦乡中,悄无声息地经过这些神奇的地方。翻越唐古拉山的时候,我在硬座车厢,虽然迷迷糊糊不知道在哪里,但心慌胸闷气短的感觉越来越甚,赶紧含服了两粒速效救心丸。第二天听老伴说,那个时候她睡不着,看唐古拉山车站闪过,知道正在翻越最高峰,海拔5000多米!而且回程的时候,到格尔木是夜里12点左右,唐古拉山以北以及可可西里等数百里风景,什么三江源、五道梁的,都只能在黑夜中想像了。
好在无论是进程还是返程,西藏范围内都是白天里。安多、那曲、当雄、拉萨,大草原、错那湖、念青唐古拉雪山、堆龙曲、拉萨河,一切都尽收眼底。车到安多天已熹微,进入错那湖边天即大亮。安多县地处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位于109国道3420至3430公里处,距那曲镇135公里,距拉萨市464公里,离格尔木市700公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这里。安多县交通发达,幅员广大,地形复杂,草原辽阔,河湖众多,冰川纵横,气候独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安多的错那地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7060米,最低海拔18米,相对高差达7000多米。因此,在这里既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高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漫山遍野的草原牧场、还有蜿蜒而去的河流溪水。错那的藏语意为“湖的前面”,错那湖位于安多县境内,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海拔4800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也是怒江的源头湖,唐古拉山山脉南部河溪,均汇入错那湖流入怒江,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列车自北向南贴着错那湖前进,我们隔窗而望,远处的雪山,近前的湖水,静谧的蓝天白云,安详的牦牛羚羊,一望无际的草原,流金溢彩的河流,我们仿佛置身天堂之上,世外仙境。
当雄站是青藏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位于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县北部的纳木错湖,湖水面积192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18米。湖的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公里,南北宽30多公里,最大深度33米。是西藏第一大湖,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纳木错”为藏语,而这个湖的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两种名称都是“天湖”之意,是西藏高原著名的神湖,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到此转经朝拜,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旅游者光顾,这里的雪山、湖泊和草原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能偶而透过重重山峦,窥见一线湖水的光亮,无法一睹她的芳容,因为在她与青藏铁路之间,隔着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我们在拉萨时,因为高原反应严重,临时取消了去纳木错湖的行程,只能在返回的路上,隔着高大绵长的念青唐古拉山,想像着美丽传奇的纳木错湖的倩姿神影,默默地在心里吟唱着唵(an)嘛(ma)呢(ni)叭(ba)咪(mi)吽(hong),穿越时空,接受着天湖圣水的洗礼。我曾经在拉萨的公交车上,听司机一路心无旁骛地念叨六字真言,尤其是最后那个吽字,从鼻腔里发出的共鸣,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比宫殿寺庙里的感觉震撼无数倍。
进入拉萨的时候,因为忙乱于下车出站找公交什么的,倒没有觉得有什么稀奇。而青藏线上的奇闻逸事,我们其实也只是略知皮毛,这里能提到的更是了了无几。不过最后还是要提一下守卫铁路的解放军战士。进入藏区以后,透过列车的玻璃窗,我们一定会看到,每隔一段距离,也许是500米,也许是1000米,都有一位全副武装的战士,头顶烈日,孤零零地挺立在高原哨位上,向列车致以标准的军礼,直至列车远去。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脸庞,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是国家的卫士,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是血肉之躯,为了我们的安全,他们在受苦,他们在尽职……
4.徜徉拉萨
列车驶过当雄站不久,就有人开始整理行李,其实这里离拉萨还有160多公里,可见人们期盼拉萨的迫切心情。窗外的景色也在发生变化,原来列车从格尔木开始,大方向就是一直向南略偏西,安多以南多远山近坡,草原河流连片;进入拉萨郊县地区后,列车在当雄县羊八井镇开始改变方向,由西转向东南,进入著名的堆龙曲峡谷,两侧山势错杂,怪石嶙峋,压抑感扑面而来。
藏语中,堆龙的意思是“上游峡谷”,“曲”即河流,堆龙曲就是上游峡谷中流出的河。堆龙曲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堆龙德庆县境南,海拔5800多米的高山地带,向北流经羊八井转向东南,在拉萨市西郊与拉萨河汇合,然后共同南下,在曲水镇东注入雅鲁藏布江。这里的景象与安多当雄辽阔草原的风景完全不同,铁路两侧山势陡立,从上游至下游,逶迤着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崇山峻岭,有许多5000米以上的山峰,峡谷中水流湍急,落差很大,从4300多米陡降至3600多米,降差将近700米。到德庆乡时,终于离开几十公里长的堆龙曲大峡谷。到达古荣乡后,地势渐趋开阔,汹涌咆哮的堆龙曲河流,变得宽阔平缓温柔起来。路旁出现成片的青稞与油菜花,充满藏族风情的村落散布其间,景色自然优美。列车一直沿着堆龙曲河,来到与拉萨河的会合处,跨过拉萨河大桥,开进位于拉萨市柳梧新区的拉萨车站。一走出站台,蓝天白云,天高云阔,炽日当头,光照强烈,我们既被天域严酷的紫外线所震慑,又为高原的奇特景象所吸引,忍不住四处张望着。
拉萨站现在是客货一等站,直属青藏铁路公司,2006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拉萨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的堆龙德庆县柳梧乡(现在是西藏柳梧新区)境内,海拔3600多米,距离布达拉宫约20公里。火车站为两层斜体建筑,整个车站站房建筑面积达2.36万平方米,高度22.9米,依山而建,被山体环绕。主站房矗立在广场南侧,隔着铁路与山对立。站前广场非常大,但无论是出站还是进站,除了极其严格的安检外,值勤的武警还不容许任何旅客进入广场,只能沿广场边缘绕道进出。我的相机是去年退下来后在网上花几百块钱买的,当时正在抵制日货,就选择了据说是美国货的GE/通用电气X60026倍长焦单反操控数码相机,主要看重的是倍数较高可以取远景,没想到便宜没好货,只要距离远一点,图像和画面都极差,加上拉萨站广场确实太大,虽然我多走了很多路绕到广场正面,却硬是一张好照片都没拍出来。广场对面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主题公园,叫拉萨之窗,远远看上去也是非常壮观,但我们被武警呵斥得烦燥,也没有心思去细细品味了。按照事先做好的功课,我们很快找到公交站,上了13路公交车,在旅游局站下车,过了马路就看到了德林酒店。跟网上看到的差距很大,在一个窄巷内,一个几层小楼,四周是房间,中间是天井,门脸和前台都极其局促,房间更是狭小,卫生间是后加的,只有蹲坑没有抽水马桶,各方面条件都不是那么回事。更重要的是续住要加钱而且服务态度生硬。看来网络宣传太厉害,就是这样一个小客栈,居然订单蜂拥。
老伴高原反应明显,躺在床上休息。其实老伴在到达兰州前的火车上,身体就不舒服,在兰州旅馆休息一夜后有所好转,当时我们准备好了如果第二天老伴仍然不舒服,就取消去拉萨的行程,在兰州玩几天算了。第二天上午尽管走了很多路,但老伴挺过来了,身体小恙没有发展,我们才继续了拉萨之行。我在平板上预约布达拉宫门票,被告知一周内都满员,便准备到现场看看能否直接购买,同时找找有没有更合适的旅馆。老伴要我休息一下再去,但我几乎没有什么反应,感觉很好,于是便兴冲冲地出门上了拉萨街头。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1960年正式设市,1982年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萨河流自东向西流经城区,在西郊与堆龙曲河汇合,然后南下注入雅鲁藏布江。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国和自治区其他地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等荣誉称号。我们的初步打算,就是先在拉萨市内活动活动,根据高原反应强弱以及身体适应情况,再向拉萨周边扩展。
德林酒店所在的小巷口是个三叉路口,罗布林卡路与林廓西路在这里交汇。罗布林卡路是联结罗布林卡公园与布达拉宫的道路,全长只有不到2公里,德林酒店居其中。而林廓路是绕着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和八廓街的环路,全长约10公里。“林廓”是藏语的音译,可理解为转经路外圈,因为大昭寺内的转经路叫内圈,八廓街里的转经路叫中圈,“套”在最外的“林廓”即为外圈。我沿着罗布林卡路向东走去,路的右边是商店旅馆餐饮等旅游商家和电视台职工生活区,背后是独立高耸的药王山,山上有电视台的发射塔。路的左侧是跟西藏电视台相对的药王山公园,主题雕塑是西藏牦牛,园林里草坪茂盛,柳树高大粗壮,浓荫蔽日。我钻到树荫下,从草坪中穿行,以躲避极其强烈的日光,很快就来到了布达拉宫广场的西门,红山之巅神奇的布达拉宫赫然眼前,虽然很激动,但我还是要等到跟老伴一起拜谒神宫时,再来细细了解它的究竟。
这里是罗布林卡路与北京路的交口,也是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两山相连的山口,山口两边各有一座白塔,中间是北京路路面,马路正中央有一座底下能通行的大白塔,俨然如马路的分割岛。西藏白塔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象征宝物,有用于藏经,有用于塔葬,也有用于周界,这里的白塔原先就是拉萨城内外的地界,两山之间的谷口为一座底部带通道的白塔,形成进入拉萨城的门户。20世纪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 1995年修建布达拉宫广场,恢复了“巴嘎噶林”三座古老白塔,昔日的过门塔又被复建在原址,既方便交通又维系了神山的脉络,也成为布达拉宫雄伟建筑的一部分。
在西门经过严格的安检后,我来到布达拉宫正面路上,虽然正是下午二三点钟太阳最热最毒的时候,路面上人流仍然川流不息,转经的藏民,观光的游客,叫卖的贩子,络绎不绝。我穿梭于人流之中,仰望着布达拉宫雄伟的英姿,尤其是在湛蓝的天空和低悬的白云下,红白宫殿放射出来的圣洁与空灵,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内心。我按压住激动的心情,在布达拉宫派出所旁边找到门票预订处,明天上午的票已经订完,售票员给了我明天下午1到3点的预订卡,告诉我可以提前半个小时进场。没想到网上预订那么麻烦订不成,在这里却很简单地就办成了。心下很是高兴,明天就可以进入向往已久的神殿布达拉宫了!
也许是熟悉了的缘故,往回走就觉得路途很短。把罗布林卡东段路上的旅店问了个遍,有好几家都比德林强的多。过马路进德林的巷口时,抬头看到一个旅馆的牌子,西藏天海天域大酒店,过去叫西藏交通宾馆,是我在网上查阅过的一家酒店,没想到就在德林的隔壁。进去一看,除了没有无线上网服务外,其他条件都比德林好,而且房价也便宜得多。让服务员开了一间房子看看,感觉可以接受,随即说定明天来住。回到德林后跟老伴一汇报,老伴也很满意,而且经过几个小时的休息,她的高原反应也有所缓解,我们便出门准备吃饭。经人指点,我们朝巷子那一头走去。这里是一片老城区,房子低矮老旧,七拐八弯,环境也不太整洁。巷子深处,有许多家庭客栈,我们也进去看了,但都没有发现更理想的去处。
在一个拐弯处,意外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寺院,一看碑文还真不简单,竟然是拉萨四大林(丹吉林、策墨林、次觉林)之一的功德林寺。功德林寺1792年修建1794年建成,当时,西藏八世达察活佛配合八世达赖,全力支持清朝派到西藏的军队,取得了抗击廓尔喀入侵的胜利,清朝皇帝为此拨款“白银7000两”,让八世达察在摩盘山上兴建文殊庙、关帝庙和在山南脚下修造功德林寺,作为西藏摄政达察活佛的永久府邸。八世达赖为功德林寺赐名“长寿法轮洲”,嘉庆皇帝赐“卫藏永安”匾额,乾隆皇帝赐“功德林”匾额,功德林此后一直沿用为寺名。功德林寺主体建筑高四层,内供宗喀巴镀金铜像,土丹贡布等身像,还珍藏有清朝历代皇帝特赐的奖匾和珍宝,现在该寺以占卜算卦闻名。我们进去时已经没有游客,只有几个僧人在里面转悠,我们也就大概看看便出来了。
功德林门前的巷子通往德吉路中段,快出巷口的地方有一家藏餐厅,老伴想进去尝尝藏餐,我看到门前环境乱七八糟,里面影影绰绰黑黑乎乎的,估计这藏餐店里的卫生状况难有保障,我们刚到拉萨,身体还没适应,吃坏了肚子就麻烦大了,就劝老伴别进去,等过几天适应和熟悉这里情况后再去吃藏餐。老伴也赞同我的意见,我们就走出功德林巷子,在德吉路上找了一家新开的重庆面馆,吃了到拉萨后的第一顿晚餐。
因为天还大亮,我们就沿着德吉路然后转向北京路散步。这一段是北京中路,就在摩盘山北麓,我们看到了文殊庙和关帝庙以及关帝拉康的侧门和院墙,只是院落里面的门都关着,已经过了观光时间,再者我们身体反应也没消除,显然也上不了山,就作罢出来,继续向前散步。前面不远就是药王山公园正门,我们在主题雕塑高原牦牛前拍照。老伴感觉身体状况尚可,我们就决定去布达拉宫广场看夜景。其实也很近,一会就到了白塔前,看到药王山口的塔山上是个收费观景台,有许多人在上面观景拍照,我们也交了钱爬了上去。这个角度看布宫又是一番景象,尤其是可以把三座白塔与布宫完整地拍进一个画面里面。而且,广场上华灯初放,巍峨的布宫在晚霞和灯影里,更具有神奇的色彩,更加奇幻靡丽,让人怦然心动。
考虑刚到拉萨,不能太辛苦,就依依不舍地离开广场,顺着回旅馆的方向,我们手挽着手,徜徉在夜色朦胧的拉萨街头的罗布林卡路上。
5.罗布林卡
昨晚从布达拉宫广场回来,老伴的高原反应虽然没有发展,但睡眠明显比平时差很多,几乎没有熟睡过。我也开始有些疲劳,脸上、胳膊上都有些火辣辣的难受,应该是中午顶着太阳出去被晒着了。睡觉的时候,呼吸机不能自动启动,因为在火车上没有电源不能使用,所以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好先手动开关,等回去后再维修了,所以这一夜睡得也不太好。
德林酒店有早餐,我们就去顶楼餐厅吃了稀饭大馍。然后收拾东西结账,转场到隔壁天海天域大酒店。这家酒店原来是西藏交通厅直属的西藏天域交通宾馆,现在属于西藏天海集团旅游公司管辖,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位置很好,客房很大,但设施老旧,正准备改造。我们登记的时候,因为我昨天晚上从网上预订了一天,现在我要求以同样价格住一周,前台服务员不能做主,就把经理叫了过来。经理姓崔,是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风风火火的,很是干练,我们一交流,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我的条件,同时希望我回去后在网上给予好评。崔经理为人十分热情,他让我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他一定尽力帮助我们,他不仅告诉了我他们自己使用的无线网密码,还让我们以团价去旅馆餐厅就餐,并表示如有问题他来协调解决。人还没进房间,崔经理的古道热肠就感染了我们,让我们的高原反应都觉得减轻了许多。我们今天的安排是,上午参观罗布林卡和西藏博物馆,下午拜谒布达拉宫。房间转换好后,稍事休息,我们就出门去实施观光计划了。
罗布林卡路西尽头就是公园所在,只有两站路。所以尽管出门时已经快十点,我们还是走了过去。罗布林卡藏语意思为宝贝园林,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类似于北京的颐和园。位于拉萨西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8世纪40年代,经过200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准增颇章、夏典拉康和达旦明久颇章为主体,(藏语颇章即宫殿、拉康即佛殿经堂),每组建筑又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三个主要部分,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为胜。园内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幽曲动人。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具有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林。罗布林卡究竟是什么时间被辟为人民公园的,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找到确切资料,干脆就人云亦云,模糊模糊算了吧。但我个人估计,应该是1959年平叛,乃至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后的事了。
有着巨型祥云雕塑的罗布林卡正门开在民族中路上,正对着罗布林卡路,远远地可以看到两公里外路尽头的药王山和电视塔。大门以南300米,就是民族中路与金珠路交口的川青藏公路纪念碑,碑后就是拉萨河。我们接受安检进入门内,迎面是一座宽敞的拱桥,同样宽敞的石板道路通向罗布林卡的门楼。我们在门楼北侧的售票处买了票,60元一张,票面制作精美,是一个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一进入门楼,满眼都是高大葱郁的树木,就仿佛到了另一个地界,空气都立刻变得凉爽起来。我们跟在一个旅行团后面,听导游津津有味地讲解着罗布林卡的历史,观看着华丽的宫殿和内部的陈设,感叹着西藏历史上上流社会的奢华。
罗布林卡这一带原来是一片灌木林,是拉萨河故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河道曲回,水流平缓,夏日堤草岸柳倒映其中,风景秀丽。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学经期间,时常到此,在一洼泉水旁搭帐消夏。后来清朝驻藏大臣知道了,便命令在泉水附近搭设一些帐篷,供达赖休息和诵经之用,这就是罗布林卡最早的缘起。后七世达赖在此建造格桑颇章,并经雍正皇帝批准,每年夏季来这里处理政务。再以后被历代达赖沿用,作为夏天办公和接见西藏僧俗官员之用。从此,罗布林卡逐渐由疗养地演变为处理政教事务的夏宫。以后的历代达赖均在每年的藏历三月十八日从布达拉宫移居罗布林卡,至藏历九十月之交返回布达拉宫。亲政之前的达赖则常年在此习经学法。经过历代达赖喇嘛的悉心经营,建筑各种宫殿、别墅、凉亭、水榭,栽种大量花草树木,罗布林卡最终形成庞大的园林宫殿。如果不是1959年的平息叛乱,或许黎民百姓至今仍然还无法自由出入这宝贝园林,无福消受这清凉世界。
转了几个主要颇章后,看看时间已经中午11多,我们下午还要拜谒布达拉宫,要保存体力。于是出罗布林卡,坐了一辆人力车,回到天域宾馆。按照老崔的指点,我们找到后院的餐厅,跟女老板提出按团餐(早餐每人10元、中晚餐每人各15元)吃饭,老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安排服务员炒了一荤一素两个菜,还有一份西红柿鸡蛋汤,菜的份量很多,米饭随吃。湖南籍的女老板跟我们说,照顾你们啦,在外面吃一碗面条都不止这个价。她说得没错,我们也感觉很划算,环境卫生也不错,不是外面的小餐馆能比的,而且吃得非常满意。这个餐厅叫天域餐厅,在天海天域大酒店后院里面,推荐去拉萨的朋友到这里就餐,绝对物有所值。
回房间整理整理物品,又休息了一会儿,到下午两点整我们出门。预约的去布达拉宫门票是3点以前,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我们踏着药王山公园的草坪,打着小洋伞,悠闲地向布达拉宫踱去。
6.传昭之地
下午2点半的时候,我们到达布达拉宫正门,离预约的最后期限还有30分钟。看着挤在右侧一人宽的铁栏杆里的长队,我们仍然悠闲地排了进去。
许多野导游盯在排队的游客边,不厌其烦地劝导他们看中的对象,希望能相信他们是最好的解说员,好像不请他们讲解和导游,大家进了布达拉宫也和白进去一趟一样,毫无收获。我们已经身经百战,当然不为所惑。顺利地过了安检,来到第二个关口,按照要求将预约卡插进读卡器,然后过关。可是,连试几次都没有成功,工作人员把我们的预约卡拿出来一看,说过期了,到预约窗口重新预约吧。任凭我们怎么解释,那个胖胖的一脸严肃神情的藏族中年女检票员,却丝毫不为所动。
我们只好原路出来,我让老伴慢慢跟着,自己一溜小跑,冲刺到百米开外的预约窗口。售票员平静地收下我们的预约卡,平静地告诉我们,一个星期后再来重新预约。我听了目瞪口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解释,可她不听,仍然平静地说,没办法,这是规定。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看到窗户里面有几个警察在聊天,再摸摸自己头上戴的去了帽徽的警帽,我急中生智,然后便放大声音跟售票员解释,说我们来一次西藏多不容易,一星期后我们早就离开拉萨了,要是不能进布达拉宫看看,那将遗憾终身,云云。果然奏效,那几个警察的目光被吸引过来,而且我的装扮显然被他们坚定地引为同行,一阵交头接耳后,一个警察走到女售票员跟前说了几句话,她的态度有所变化,说我给你看看能不能特殊处理一下。在电脑上捣鼓几下后,她告诉我给你重新预约明天上午的票吧,我怯怯地问了句能不能就约现在的票,她把眼睛一瞪,已经给你开口子了还提要求,明天再迟到,就别想再预约了!吓得我连忙收下预约卡,向里面的人千恩万谢,喏喏退下。
在布达拉宫的正面草坪围栏前跟老伴会合,然后我们商量去大昭寺看看。出了布达拉宫西边的安检门,穿过地下通道,上了康昂多南路。这条路的西边是布达拉宫广场,东边是商业店铺,拉萨百货大楼就在这一段。走了不到300米,向左有一条宇拓路,是拉萨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另一端与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广场相连,集中了各色的旅馆和土特品商店,各种藏香、手工地毯挂毯、藏药、珠宝、藏饰、佛教用品、香包、香囊等,摆满了店堂和门廊。据资料介绍,宇拓路全长920米,是拉萨第一条沥青路面的街道,后逐渐成为拉萨也是西藏最繁华的商贸大街之一。2002年3月,拉萨市政府投资2800万元,历时4个月把该路改建成拉萨首条步行街。除在整个城市首次实行暗埋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等管线外,更在道路两旁设置了植物和花卉观赏坛、彩色灯光音乐喷泉和各种灯光设施。改建后的宇拓路为促进拉萨对外开放、繁荣市场经济创造了优良的环境,给公众创造了宽敞舒适、环境优美,集购物、娱乐、社交、观光于一体的公共场所。我们在一家药店买了一盒感冒冲剂,营业员小姑娘一听我们的安徽口音,就热情地给我们倒开水,一问才知道药店的老板是安徽阜阳人,看来在拉萨这个遥远的地方,家乡情谊还是非常浓厚的。
大昭寺广场西端正中位置,有一个八廓街的石碑,我们在石碑前拍照后,就进入了大昭寺广场。广场上香烟缭绕,人流熙攘,烧香磕头五体投地者众。我们购票进寺,里面的人流更是密集,香烟味、酥油味混合着汗水味,熏得人简直透不过气来。殿堂楼阁虽大,但却架不住人太多,显得空间极其狭窄,老伴跟在人流中,边看边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讲解,还不时将随身之物让僧人拿到里面佛像上开光显灵,非常虔诚。我是真吃不消,跟老伴打个招呼,就快速地把寺里上下转了一遍,然后出得寺来,在正对大门的墙角坐下,一边静静地等候,一边默默地看着转经逛街磕长头的人们,在眼前往来穿梭,无限遐想在脑海里回荡。
大昭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松赞干布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所建,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大昭寺建造的时候,以山羊驮土,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
传昭大法会又称为莫朗钦波节,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格鲁派创世人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藏历正月间,在拉萨发起了一个大型的祈愿法会,以此联络藏传佛教诸教派共同戮力,振兴佛法,严守戒律,继而筹集资金,将大昭寺的殿堂、佛像、法器、供物、幡幢、壁画、修饰一新。宗喀巴本人还特意集金500两,为大昭寺佛像制作了五佛金冠。这一年,从各地来到拉萨参加法会的僧人有1万多人,这是一次不分教派,不分地区的西藏佛教教德的大集会。在这次法会后,宗喀巴又建立了甘丹寺,标志着宗喀巴及其追随者以独立于其他教派的姿态出现在西藏佛教界,1409年也成为格鲁派创建的头一年。在传昭大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西藏与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纷纷前来朝佛布施。自此以后,传昭大法会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节日,大昭寺也因此成为著名的传昭之地。
大昭寺内环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拉萨的藏文意思是佛地,藏族人过去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以后才成为城市的名字。即使没有来过西藏的人也知道,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平均每天能晒到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几乎多了一半,比四川盆地多了2倍。拉萨位于温暖的拉萨河河谷地带,3658米的高海拔,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尤其好,在晴朗的天气,阳光灿烂而明亮,眺望远处的雪峰,清晰异常,湛蓝色的天空更加衬托出耀眼的阳光,所以拉萨又被称为日光之城。
大昭寺包括小昭寺的修建,其直接原因是为了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陪嫁的两尊释迦摩尼佛像。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摩尼8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带来的是释迦摩尼12岁时的等身像。这是两尊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也标志着西藏历史上佛教的正式传入。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大唐。当年西藏一代英豪松赞干布把政治文化中心从山南移到拉萨,并遣出使者分别向大唐和尼泊尔求亲。为迎娶大唐公主,松赞干布还修建了巍峨壮美的布达拉宫。文成公主用了三年多才到达拉萨,而路程近的尼泊尔尺尊公主早就到了。所以大昭寺供奉的是尺尊公主带来的佛像。文成公主的佛像就被供奉在了小昭寺。若干年后,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被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并逐渐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八廓街一带永远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佛教逐渐成为藏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老伴从大昭寺里出来后,虽然天色依旧明亮,但天时已晚,我们沿八角街丹杰林路向北走到北京东路,这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一副山雨欲来的架势。我们赶紧坐上一辆人力三轮车,年轻瘦削的藏族师傅一路猛蹬,很快就到了天海天域宾馆。
下车的时候,一切又风平浪静,天空又放出湛蓝,哪里还有一丝风雨的影子?
7.红山之巅
吸取昨天的教训,我们早早地就来到布达拉宫的正门前。昨天傍晚的狂风虽然没有吹下雨水,但今天早晨的天气显然凉爽了许多。或许是红山之神的眷顾,有意让我们避开烈日酷暑,才不让我们昨天下午进宫,而改在舒适的今天上午?
布达拉宫是世人瞩目的地方,也是我们拉萨之行的首选之景。在进入宫殿之前,有必要从拉萨全景坐标的不同维度,来观照了解一下这个神奇所在。拉萨市区(不包括市辖县和柳梧新区,下同)坐落在拉萨河中段北岸的冲积平原上,面积59平方公里,也就是合肥滨湖新区三分之一强一点那么大,人口不足30万。从大环境看,拉萨市四面环山,西北有念青唐古拉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山涧谷地。谷地西部是堆龙曲河,东中部是拉萨河,两河在市区西郊汇合,南下曲水,注入雅鲁藏布江。在拉萨市区内,还不规则地分布着几座小山头,尤以市中心的玛布日山最著名。玛布日山海拔约3700米,因山体岩石及土壤略呈红色,所以又称为红山。红山高不过百米,占地面积也只够建一个宫殿的。但是,它的名字叫红山,藏族、藏传佛教崇尚红色和白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永恒和勇敢,白色代表圣洁,江山永固的风水理念和吉祥寓意融于一体。所以红山之上建筑宫殿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相传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拉萨古称),经过仔细勘察,决定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使红山富有了生命和灵气。
随着吐蕃王朝的日益强盛,吐蕃王松赞干布希望与大唐联姻,几经周折,唐朝终于同意。为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松赞干布下令修建布达拉宫,当时称红山宫,规模很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干间宫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解体,西藏陷入长期战乱,红山宫逐渐废圯。公元17世纪(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重建布达拉宫,历时3年,于公元1648年建成了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公元1690年,为纪念圆寂8年的五世达赖喇嘛,并安放他的灵塔,由当时执政的最高官员桑杰嘉措主持,修建了集宫殿、佛堂和灵塔殿三位一体的红宫。以后在红宫中又陆续添建了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同时还建造了许多佛殿、经堂等建筑。布达拉宫的范围,除红山上的建筑群外,还包括前面的南广场和北广场、龙王潭,构成了一个巍峨的整体环境。布达拉宫始建时规模并不太大,以后历朝历代不断进行重建和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建国以后,国家多次拨出巨款,对这座自17世纪以来没有大修过的宫殿进行维修。现在的布达拉宫,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整个建筑依山修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是西藏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从拉萨火车站向北进入市区,一上拉萨河大桥,就能清晰地看到,东北方向红山之巅,直立着的高大巍峨、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
我们从安检门进入宫殿院内,发现院墙到宫殿山脚间面积很大,房屋建筑很多。一看牌匾说明,才知道这是布达拉宫的雪城。雪的藏语意思是下方、山下,顾名思义,雪城就是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附属设施的总称了。布达拉宫雪城东西长317米,南北宽17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22处。雪城是布达拉宫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功能划分,主要有三类:一是三大领主(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设立的集行政、司法、监狱、税收、铸币等职能为一体的办公场所;二是为统治者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三是僧俗贵族、官员的宅院及低等职员、工匠、农奴的住所。这些建筑现在大都对游客开放,不过我们没有一一参观,只是一路随意看看,上上厕所,在游客中心问问情况,就直奔宫殿入口,交钱换票,拾级上山了。
一片九曲十八弯的栏杆通道,加上一段自东向西的陡坡台阶,然后是验票进山门。一过山门有一个小平台,平台上有一座像石柱一样的立碑,高三二米,宽厚都不足三四十公分,这就是著名的无字碑。该碑是为纪念布达拉宫红宫落成而立的,1693年(藏历水鸡年),红宫完工;同年藏历四月二十日红宫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并在宫前立无字石碑一座以示纪念。站在石碑前,可以俯瞰南广场全貌。碑旁就是登上布达拉宫的宽大石阶路,在这里我们意外地碰上了一个肥西的旅行团,虽然乡音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喜悦,但这里其实已经地势很高,我们也已经气喘吁吁了。据说另有一条路是专供达赖喇嘛等达官贵人骑马上山的,我们也没有见到,不知道除了骑马外,有没有抬轿而上的?沿路曲折而上,可见布达拉宫正面的东、西两个大门。西大门不对游人开放,游客只能从东大门入宫,再通过幽暗的阶梯式复道,便到达白宫正门外1600多平方米的大平台——德阳夏。 德阳夏是专供达赖喇嘛及高级僧俗贵族观看藏戏、歌舞的场所。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达赖喇嘛每次都在德阳夏西面白宫第八层东日光殿里,居高临下地观看表演。届时,噶厦、译仓的高级僧俗官员、三大寺堪布要出席陪伴。拉萨居民也可上山观看表演。 平台南北两面有回廊建筑,居然还有公共厕所和商店,东西两侧的楼房是僧官学校旧址。西面就是高大的白宫,高高的台阶上,正中是进入白宫的大门。我们在平台上休整了很长时间,然后开始去白宫参观。
白宫门前的台阶上面架着三道陡峭的木梯,常人只可走两边,中间一条过去唯有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才能行走,现在也不让游客通行。我们从左边的木梯爬上白宫大门厅,门厅的墙上遍绘壁画,有7世纪修建大昭寺的场景、7世纪时布达拉宫的景象和唐太宗五难婚使、文成公主入蕃经过等故事。南面的墙壁上还有盖着五世达赖喇嘛手掌朱红模印的诰令,大意是让第司·桑结嘉措代行其权,全藏僧俗都要服从等语。穿过门厅,就真正进入了白宫。白宫位于红宫之东,内有东大殿、目光殿、摄政王和达赖喇嘛经师的寝室、噶厦政府办公用房等。 东大殿藏语称措钦厦,是白宫内最大的殿堂,有44根柱子。这里是举行重大政治、宗教活动的场所。自清顺治皇帝1653年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之后,历世达赖喇嘛的坐床、亲政、册封典礼都在此由清朝驻藏大臣主持举行。大殿正北是达赖喇嘛的宝座,宝座上方悬挂着钤盖“同治御笔之宝”印玺的“振锡绥疆”匾。殿内壁画斑斓,其中有两组壁画最为引人,一组是描绘“猴子变人”传说的,另一组讲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白宫的五六层是地方政府的办公地,历任达赖的摄政王和经师也都曾在这里办公,目前不对外开放。我们直接上到第七层顶层,日光殿就位于白宫顶层,现有东日光殿、西日光殿两座寝宫。西日光殿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东日光殿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晚年所建。日光殿是达赖喇嘛一年中日常生活起居、办公议事会客、学经颂佛作法的主要活动场所(夏秋时节则多在罗布林卡)。十三世达赖喇嘛以西日光殿为寝宫;东日光殿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寝宫,宫中纯金的佛像、玉雕的观音、成摞的经卷、古代瓷器、西方钟表、金壶玉碗、锦缎被褥等,都是当年的原状原物,光是达赖曾经用过的一个金壶,就重达120余两,可想而知这里的物品真是价值连城。布达拉宫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布达拉宫观光主要是三块,一是雪城,一是白宫,一是红宫。我们在白宫转了一圈后,自然就进了红宫了。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心,东靠白宫,西邻僧舍,加上许多灵塔的金顶和吐蕃王朝的建筑遗存法王禅定洞和圣者殿,使红宫的建筑群更加雄伟、庄严而又绚丽多姿。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主体建筑是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红宫内安放着前世达赖遗体的8座灵塔,以五世和十三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五世灵塔是一座修建在大殿里上下贯通3层楼的大金塔,高14.85米,从上到下全部用黄金包镶,外镶无数宝石,仅此一塔就用了黄金11万两。大殿的墙壁上,是记述五世达赖喇嘛生平业绩的系列壁画,东壁的一组“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皇帝图”,描绘了他此次入觐过程中皇帝派大臣远迎、受赐乘坐金顶黄轿入都、觐见皇帝的场景以及在京城时游乐观剧等项活动。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灵塔殿1934年动工,三年后竣工。塔高14米,塔身用590公斤纯金皮包覆,錾刻有精美图案,镶嵌有相当于所耗黄金十倍价值的奇珠异宝。灵塔前面陈设的一座坛城,是用金丝将20万颗珍珠和珊瑚串缀而成的。殿内墙面上,是有关十三世达赖喇嘛生平的壁画,其中有他1908年赴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时的一组连续场景描绘。殿内的书架上存放的是一套当年由他主持刊刻的拉萨版《甘珠尔》。
西大殿内,还有康熙皇帝1696年为祝贺红宫落成而御赐的一对用金线编织的巨大的锦绣帐幔,两幅帐幔上分别绣有宗喀巴和五世达赖喇嘛像。织造这对锦幔,历时一年之久,耗银一万六千余两。这对锦幔精美无比,是稀世之宝。殿内还悬挂有乾隆皇帝御赐“涌莲初地”金字匾额。匾下有达赖喇嘛宝座,称无畏狮子大宝座。西大殿的西面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东南北三面各有一座配殿。十一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在北配殿,殿中有历代达赖喇嘛造像。东配殿主要供奉高2米的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铜像,南配殿主要供奉莲花生银像及其8种化身像。七世、八世、九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规模较小,但都建有歇山式金顶。红宫的最高殿堂是殊胜三界殿,藏语称“萨松朗杰”,是布达拉宫中一座有特殊意义的殿堂。堂中供有乾隆皇帝画像和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每年藏历新年等日子,达赖喇嘛按例要率领噶厦官员和三大寺堪布到这里跪拜。西墙有尊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时用万余两白银铸造的。布达拉宫里,保留至今的吐蕃时期的建筑,只有“曲吉竹普”和“帕巴拉康”。“曲吉竹普”的藏语意思是法王修行洞,所以俗称法王洞。在布达拉山顶,扩凿岩洞为殿,面积不足27平方米。传说松赞干布曾在这里静坐修行。洞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等人的彩塑,传为吐蕃时期的作品。洞中保存的炉灶、石锅、石臼等据说都是松赞干布时用过的原物。帕巴拉康也叫观音殿,在曲吉竹普的上方,是布达拉宫中的早期建筑之一,但屡经改建,原貌今已不存。门首悬挂有同治皇帝御笔“福田妙果”匾额。殿内主要供奉帕巴·洛桑夏然佛,传为松赞干布的本尊,被认为威力无边。
布达拉宫在开始修建和以后的扩建中,由西藏地区的优秀画师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精美壁画。这些画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技法细腻,色泽明艳,不愧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加上木构件上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都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布达拉宫还收藏近万幅明清以来的卷轴画和大批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品、贝叶经等历史文物及藏毯、卡垫、经幡、华盖、幔帐、陶瓷、玉器、金银器物等大批藏族传统工艺品,还有大量的经书和其他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1000多年来藏汉等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布达拉宫内保存的近万幅唐卡,大部分为明清以来西藏地区各画派著名画师的作品。布达拉宫甚至专门建造了一幢340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当作画库。布达拉宫收藏的精刻精印或精工缮写的各类古代文献卷帙浩繁,有不少是孤本。其中仅所藏来自天竺等地的贝叶经就多达100多卷,占我国贝叶经收藏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最早的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布达拉宫这座宏伟建筑本身也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布达拉宫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的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修建,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比的高度,构成了一项建筑创造的天才杰作。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干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布达拉宫从多方面反映了古代藏族在建筑工艺、雕塑绘画工艺、五金锻造工艺等诸多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以及艺术成就,堪称是一座展示西藏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博物馆。布达拉宫于1961年由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们一路观赏,一路听讲,一路被人流簇拥着走出宫殿的后大门。站在后山的平台上,仰望天空和俯瞰大地,天空没有最蓝只有更蓝,云彩没有最白只有更白,拉萨的山峦河流和房屋没有混浊只有清明,回望布达拉宫圣殿没有迷离只有空灵。在网上看到一个藏行者感叹:穿行在布达拉宫内部,是全然不同于外观的错综复杂,仿佛坠入一座迷宫,狭窄曲折的走廊,低矮的通道和陡直的楼梯连接着各个房间楼层,似乎蕴含着佛法的高深莫测。墙面的壁画满墙铺陈绵延开来,所以墙上的窗户开口特别小,即使外面阳光乍泄,窗口却只能透进来几缕清冷的白光,与日夜闪烁的长明灯相互辉映,总透出些迷离与空无的境界。也许这就是佛学的一些禅理:禁欲、超脱又渡人无边。我感同身受。
下山的时候,我们都很疲惫,高原反应也不小。再一次感触机缘巧合没让我们昨天下午高温时进宫,否则还不知道会出什么状况。现在,我们随着转经的人流,向西出口走去,准备回到天海天域,好好吃顿午饭,再好好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