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悟法传衣第一(2)

悟法传衣第一(2)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09-29 18:56:24      字数:4845

  五祖问惠能:“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些什么呢?”
  惠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平民百姓。大老远赶来礼拜大师,只求作佛,不求别的。”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作佛呢?”
  惠能说:“人虽然有南北,而佛性并无南北之分;獦獠的身份虽然和大师有所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五祖内心充满了喜悦,想跟他进一步交谈,但见众弟子都不离左右,怕他们嫉妒他,于是差遣他随众人去做事务。
  惠能说:“师父,请听弟子一言:弟子内心中时常生出智慧,从来未曾离开自己的本性,这本来就是福田了,不知道师父还要叫我去做什么?”
  五祖说:“这獦獠根性太锐利了,你不要再说什么了,到槽厂去吧!”
  惠能退到后院槽厂,有一位行者分派了一份劈柴、踏碓舂米的活儿让他干。
  很快八个月过去了。有一天五祖来到后院,见到惠能,对他说:“我考虑到你的见地可用,但又害怕有恶人会陷害你,所以到今天不和你说话,你明白吗?”
  惠能回答说:“我当然也明白师父的用意,所以不敢在法堂前行走,这样别人就不会觉察到。”
  
  有一天,五祖将他的门人全部召集来。“我对你们说啊,世人有生有死是为大苦,而你们终日只知道修福,却不求怎样摆脱这生死轮回,如果自己的本性迷失了,修再多的福也不免仍要经受生死轮回、流转六道。你们各自回去,看看自己的智慧,取你们本心可以亲证诸法实相的般若智慧,各作一首偈,拿来给我看。如果能悟得大意,我就将袈裟传给你,作为禅宗第六代师祖。赶快去作,不要再耽误时间了,也不要产生太多的思索,那样就不中用了。自见本性的人,从他的偈中就可以显见。这样的人,哪怕是在挥刀上阵的紧要关头,当下也可显见本性。”
  众人听完五祖的吩咐之后,退下来交头接耳地说:“我们这些人就不要认认真真地作偈呈给和尚看了,即便是作了又会有什么用处呢?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的教授师,袈裟肯定是他得了,我们不识时务地作了偈颂,也是枉费心力。”
  众人听了这些话之后,都打消了作偈的念头,说:“我们以后都依止神秀禅师就可以了,又何必费心去作偈?”
  神秀暗自思索:“众人不肯作偈给和尚看,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因此,我必须作偈给和尚看。我要是不呈偈,和尚怎么能知道我心中的见解是深是浅呢?可是我写偈颂的用意,只要是为的求取真法就是最好的,要是为争取第六代祖师的地位,那就错了,同那些只为争夺五祖祖师地位的凡夫又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如果不呈偈给和尚看,又终究不能得法,太难,太难了!”
  五祖法堂前有三间走廊,本来打算请卢珍居士来画楞伽经变相以及禅宗五代祖师承传的血脉图用以供奉。神秀做好了偈颂,几次想呈给五祖,但每次走到堂前,总是感觉心中恍惚,浑身流汗,想呈又不敢呈,就这样经过了四天,十三次徘徊着都没敢呈上,于是在心中思索:“我不如把偈颂写在堂前走廊的墙壁上,任和尚自己看见,如果和尚突然赞叹说好,我就出来礼拜,说是我神秀作的;要是说不好,自己枉来山中这么多年受人恭敬礼拜,还修的什么道?”
  夜里三更天时,不使别人知道,神秀自己提着灯,把偈颂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呈露自己心中的见解。
  偈上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原经文: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悟法传衣第一(2)浅解
  
  五祖见到惠能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呢?”惠能的回答是“只求作佛。”这一回答便证明了惠能绝非常人,已摆脱了五欲六尘的束缚,没有任何杂念。
  这句话不禁让我想起了现在的许多人,他们到庙里去拜佛,或者是请佛像请观音,自己在家里烧香礼拜,其目的不过是求财的,求寿的,或祈求佛祖保佑他们全家平安,多子多福的,他们对于“佛”的真正用意却是根本不了解,只想祈求一个外来神的保佑。但越是这样,自心就越迷。而六祖的这句回答,却已是自见本性,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五祖又问他:“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能作佛呢?”五祖以世俗的偏见来考验他,他以佛性并无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和野蛮人来回答,又一次证明了他的见地。
  尽管自身早已见性,但惠能八个月的破柴踏碓,正是他慈悲心的显现,以身作教,成为后学的榜样。
  五祖训大众时所说的一句话更是寓意深刻。他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世人多以为修佛便是做好事,却不知道这偏执于“好”在修学中也是一种病态,它不能使人摆脱生死轮回、流转六道的命运。唯有自见本性,才可成佛,才可不受轮回之苦。自性若是迷失了,只满足于所得的福报,却不知道世间的一切皆是镜花水月,最终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带走的。在离世的那一刻,东西还在,唯独你消失了,带着贪婪的心性又开始奔忙于下一次的轮回。
  
  这一段中最有趣的便是写神秀禅师作偈的经过。众人皆是凡夫,不以自性考虑,却以人间的地位来思考,以为神秀是教授师,理所当然是衣钵的继承人。而神秀禅师在左思右想后终于做好了偈,却徘徊于法堂前,十三度欲呈而又不敢呈,由这些细节便可显见他未曾见性。
  神秀想:“我呈偈的用意,如果是为的觅得真法就是最好的;如果是为的争取第六代祖师的地位,那就是错的。”无疑,他的意识只是徘徊于“对”与“错”(也就是“好”与“坏”)之间。他一心想着“我要做好事!我要做好事!”,这就注定了他没有到达圆满智慧的境地,只是在此岸徘徊,努力追逐于一个“好”。
  而这种思想表现在他的偈中,理所当然就作成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尘埃”便是他错的观念的象征,而“明镜台”便是他追逐的求取真法这个好的念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应该任何一个念头都没有的,他努力排除“浊”,而追逐“净”,所以说他未见本性。
  
  比如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人捡到了一个钱包,他心里想着:“我要做一件好事,把钱赶快还给失主。”却不知自己的本性正是如此,而不是存在着做好事的念头。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是出于本心这样做了,但大众和媒体又难免会给他加上“做好事,大公无私”等帽子,反而会让人觉得还钱是做好事,不还钱是理所应当。于是有的人难免就想到了他这样做就是为的受表扬,为的出名。当这话传到捡钱人的耳朵里,于是他下次再捡到钱的时候就不得不思索到底是还还是不还了。由“一念”而生“万念”,这就是“净而不净”。
  
  【由六祖的“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一句,不由得想起自己07年去蚕沙口庙会烧香的情景,那是自己唯一的一次进寺庙烧香拜佛,将那段文字收藏如下:
  
  *逛庙会
  
  今天是蚕沙口庙会,早就听说过这一处景致,可是由于自己从来不相信什么仙啊神的,所以就一直没有去过。
  见到许多人都租车去了,自己也有些眼热,想去凑凑热闹,于是和几个人一商量,也找了一辆车去逛庙会。
  一路上,车中优美的音乐陪伴着自己放飞的心情,久久封闭的心扉突然敞开了,大自然的景致是如此的美丽,路旁生机盎然的小草,河沟里片片的芦苇,还有远的近的一排排的白杨,用柔柔的绿色装饰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地,偶尔有一个小村庄从车窗里闪过,微风从敞开的车窗吹进来,让人感觉空气是那么的清新,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不由不使人感叹大自然奇妙的造化。或许我的生命是由水做的,不管是路旁的河沟还是虾池,那清清的水让我感觉如此的亲切,微风荡起的粼粼波光,还有只有自己的心才能感觉到的水的那种生气,就仿佛是我生命的力量,永不止息。虽然马路有的地方已被碾压的坑坑洼洼,但颠簸丝毫也没有减弱人们游览的兴致。
  当车窗中一股浓烈的海腥味吹进来的时候,我们才发觉已经快要到了。听说昨天还戒严了,可今天却没设一道卡,车一直开到了庙的跟前才停下。
  长这么大岁数都没有烧过香,也从没进过庙门,感觉很新奇。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庙,却也有一种古寺的味道,就好象自己已经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另一个世纪。于是也学着别人买了几捆几尺长的香,抱着进了庙门,仿佛进了一个大蒸笼。烧香的大坛子里香灰已经堆积如山了,可是人们还是不断地把自己怀中的香点燃然后用力的扔进去。
  又买了三根许愿香开始拜祭三仙娘娘,三尊神像微笑着把自己的仁慈毫无保留的施布众生,我这才发现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和对生活美好的期盼,竟会在千百年后仍能发挥如此巨大的力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好奇,也坚定了对自己实现梦想的信念。在许过愿后,人们才能更努力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相信神可以赐财赐福这样的话,可是我仍希望能把这种传统的习俗融入人们科学的态度而发扬光大!
  跪在三仙娘娘的神像前,最吸引我的是中间那尊神像,她就好像有了生命,我感应到我所祈求的正是她想要赐予的,一时感觉自己已经和她合而为一。然后我们又分别看了财神和观音,也施舍了一些钱财后才走出庙门。
  我们又在庙外闲逛,突然有个人把我拽到路旁,对我说“你有佛缘,拜拜财神,观音,会赐福给你的。”同伴们已经走的很远了,我不禁心里埋怨他们太大意,并肩走着他们竟没有发现我落后了。我对那人说想去追同伴,怕走散了,可那人一再拽住我说:“这是你的缘分!”不得以我只得按那人所说的去做,对着神像,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口念“阿弥陀佛”,鞠了三个躬,然后她在我的耳边说一句,我重复一句,最后给了我一道护身符并讨要了二十元钱才让我走开了。
  在回来的路上,人们开始抱怨,说如今曹妃甸建起了,可是我们正在三不管的地界,无论哪个城市发展,也不会扩展到我们这里。可是,我却在心里暗自庆幸,我喜欢这美丽的大自然,我喜欢这美丽的土地,这里是人间的天堂,没有污水和废气,也很少有丑陋和罪恶,就连这些淳朴人的心都是透明的。不信,你捧起一捧泥土来闻闻,那清香的气息沁人心脾,让人陶醉。土地是最洁净的,也只有土地才可以养育我们,我这才理解为什么诗人和作家喜欢把土地比做母亲。一时间,自己就好像变成了那三仙娘娘,默默地在心中许愿:我要用我的智慧和仁慈保住我这片土地,哪怕有人用一座金矿来换,我也不稀罕,我要让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我要用这片宝地带给人们永世的安康!
  写于2007年5月9日晚】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