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那神奇壮观的远方>【二】壮观的黄龙(一)

【二】壮观的黄龙(一)

作品名称:那神奇壮观的远方      作者:浅墨清语      发布时间:2016-09-24 01:24:01      字数:12833

  文/浅墨清语
  【二】壮观的黄龙
  一、出发黄龙
  昨夜,从九寨沟返回,就寝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多,因徒步九寨几十公里,又是一整天十多个小时没能按时吃一顿饭菜,唯一希望好好吃一顿饭的九寨县牙扎村温馨饭馆里,黑心店家安排的低劣生活耽误了辛劳一天的游客用餐,使得众游人到第二天早上精神状态不佳,加之导游规定早上五点吃早餐,五点半出发黄龙。大凡参加旅行团出游的,一般都是“半夜鸡叫,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对游人的身体素质和体力是个大大的考验。这种蜻蜓点水般的玩法当然是无法尽兴的!但大家既然已选择了团体游,尽管有诸多的辛苦,还是按照导游阿雍的要求起了个大早,天不亮,几十位团友就离开旅馆。
  而与浅墨一起的六位老乡中,有三位没有起床,其中就有和浅墨同坐一排的月琴,她们三位因旅途劳顿,一天没好好吃一顿饭菜,又是睡眠不足,早上怎么都叫不起来!于是,旅游车的座位上少了些去黄龙的游客。
  天色还早,并未大亮,大巴车亮着大灯疾驰,车窗外天色黑暗,车内许多游客在黑呼呼的环境中又开始睡起了觉。大巴车在朦胧的夜色中,将九寨县的小镇、村庄渐渐都留在了身后,导游阿雍又开始新旅程的导游讲解工作。
  “叔叔、阿姨、弟兄姐妹: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景区是黄龙,路途中要经过《神雕侠侣》电影的拍摄基地绝情谷、干海、沼泽地、羌碉、松潘县,藏寨、岷江源、红军长征纪念碑,最后到黄龙景区。”阿雍讲着。
  听着阿雍的讲解声天色慢慢亮了,车窗外的一切变得清晰起来。远处,山峦起伏;近处,灌木丛生;大巴车在一道道弯,一个个坡度陡峭的路上时而匍地而行,时而腾空飞扬。此时气候也不断变化,海拔一米米升高,天空云涛翻滚,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到云层,感叹高原的气候,此云此景,在低海拔地区难得一见。
  九寨到黄龙的公路是国内第一条环保示范公路,路况非常好。整个公路将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公路两旁种植着乔木、灌木和高山花卉,留给游人的印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高度统一。九寨牙扎村到黄龙约一百七十多公里,车程需要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黄龙景区。从九寨到黄龙的这条旅行线路中,在阿雍的讲解中游人首先领略了绝情谷外貌的翠绿与神奇、险峻与美丽。大家都知道绝情谷是《神雕侠侣》中最让人影响深刻的地方,也是剧中最虚幻的艺术场景的拍摄基地。至于干海就是没有雨水的干池,会因雨水旺盛的程度随时会自然形成湿地海子。沼泽地在飞速奔跑的车内清晰可见。旺盛嫩绿地高原草滇也是来自平原游客眼中的一道道风景。
  1、羌碉
  早就听说四川阿坝州特有的名族羌族"云朵上的名族"和他们著名的羌碉。一听导游说前面就可以看到羌碉了,浅墨的心情有些激动,她用期盼的眼神望着前方,在车行驶的这四十分钟里,那一座座羌碉便展现在游人的眼前。
  羌碉是羌族人生活居住的地方。羌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是中国西部地区四川所特有的一个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甲骨文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记载的就是羌字,这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常听人们自称“我们是炎黄子孙”,可有许多人不知道中国羌炎农业文化始祖——炎帝,就是羌族;中国家喻户晓的灭六国建中央集权制中国始皇帝——秦始皇,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战国七雄西羌王——秦昭王,也是羌族;浙江越国国王——勾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山东齐国创始人——姜子牙等数不胜数的古代历史人物还是羌族。这些著名人物都纷纷出自羌族,就充分说明羌族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名族。
  羌族初始以刀耕火种发展农耕,使羌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北、西南及中原的广大地区,其绝大部分羌民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中消失灭迹了。唯有这岷江上游一段较好的保存了这一古老的民族。四川的汶川、茂县、理县、黑水、松潘一带就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据说5000年前炎帝的古羌部落与皇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皇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青海、四川、重庆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今天的羌族。因而,羌族与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都具有一部分皇帝炎帝部落血统,这就是兄弟民族。
  羌民把羌寨一般都建在半山腰上,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也称“白族”。白族是指羌族有三“白”。第一白是指羌族人信奉的白石神,羌族人热爱大自然,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因而他们崇拜天神、地神、山神等等,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羌族信奉着三十多种自然神,是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第二白指的是羌族文字的空白,羌族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很早就通行汉语,通用汉文而汉文的通行就导致了羌族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古老的羌族文化是靠口头吟诵才得以传承下来的。第三白是指羌族人热情好客的“白热化”,羌族山民普遍擅长唢呐,还有伴着唢呐热情欢快的迎客歌舞。
  羌族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记载文化了。这个特有的羌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平时以土豆,玉米,猪膘肉和咂酒等极具民族特色食品为主。说到咂酒羌族有一个特殊的说法,在汉族中,如果哪家姑娘吃东西老是咂呀咂的话,那人们总会认为此姑娘吃相不好,没有女人形象,那姑娘一定很难找到婆家。据说羌族人则相反,认为越咂就越能咂出生活的甜蜜来,这种说法与羌族古老的语言文化有关,也是羌族的一个风俗。
  羌族的土布和羌绣也是很著名的,羌族姑娘们的绝活就是羌绣了,羌族姑娘们的定情信物(荷包)、云云鞋,出嫁的嫁衣,都是心灵手巧的羌家姑娘自己一针一线绣制出来的。羌绣是中国著名的手工艺,远销美国、印度、加拿大和其它国家。
  看着许多颇具特色的民居房,这些就是著名的羌碉了。所有羌碉都是用石头和黏土砌成的,羌民就地取材,既经济又实用还牢固,据说这样建造的羌碉冬暖夏凉。
  走近羌碉,一般人家的住房大致都是四五层,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的布局呢?羌族是个极具智慧的民族,他们的房屋布局相当科学。他们把最下面一层用来圈养家禽家畜等等,中间两三层主要用来住人和做厨房,最高一层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用来打麦子,青稞,豆类和晒粮食。
  "你们可不要小瞧了我们这些羌碉,这种房屋一般都可以使用四五百年,甚至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安然无恙。"羌民说。可见它的建造工艺十分高超,其建造水平不是一般工匠所能做到的。
  "羌族的建筑师都是从小就学手艺,经过十几二十年,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羌族的建筑在阿坝州乃至全国都是很有声誉的。"阿雍说。
  "大家看清楚羌碉的房顶没有?"阿雍说。
  "看清楚了,那些房屋的屋顶上都有一块白色的石头。"大家说。
  "大家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阿雍说。
  "羌族崇拜白石神,供奉在最高处。"游人说。
  "不错,这些白色石头的确是羌族人民心中天神的象征。关于羌族人民对白石崇拜还有一段传说,大家想不想知道?"阿雍问。
  "想!"游人说。
  "相传,远古时候,羌族在迁往岷江上游的时候,和戈基人经历了一场大战,眼看羌族就要全军覆灭,这个时候,羌族女神从天空抛下三块白石,化成了三座雪山,挡住了戈基人的追兵,挽救了羌族儿女,使民族转危为安。从此,羌族人民非常崇拜白石,就以白石为保护神了。"阿雍说。导游阿雍就是四川阿坝州羌族小伙子,所以,他讲的关于羌族的人情风俗颇有依据性。
  "白石根据所处的位臵不同而代表不同的神祗。比如大家看到的放在屋顶上的代表的是天神,如果是在山顶上则代表的是山神,放在地上的是土地神,放在父亲坟墓旁代表父亲神,母亲坟墓旁的就是母亲……当然了,在羌族人的家里都会供奉白石,因为白石在羌族人心中永远是最高的天神。阿雍提醒大家:以后您去羌族家里做客的时候,千万别去触摸白石,那样就触犯了他们的神灵,这可是羌族的一大禁忌。"阿雍说。
  2、藏寨
  大约又过了半小时,大巴车慢慢的停泊在一个砂石铺就的停车场,一眼望去远山近村被浓浓的烟雾弥漫,天空呼啦啦飘来一阵风雨,天气异常清冷,高原气候犹如孩子的脸,一会阴云密布,一会说下雨就下雨,一天几变天,让游人在忽冷忽热的气候里尝尽了高原风情。部分游客揉着惺忪的眼睛慢悠悠地下车,看见带着雨具张口打着哈欠在卫生间门口排队的游人,浅墨忽然想起导游们蔑视游客的几句话:“有些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区胡乱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这几句话道出了导游对参加旅行团队游人的辛苦和疲劳下所产生的一个愚钝的概括。而且有的景区的确是:‘抬头看脑瓜,低头看脚丫,挤了一身汗,还什么都没看见’。也难怪,游人虽只为此地的美景而来,但真正到了这,却又不得不面对这里的高额消费水准,加上长途跋涉,更是没有多少体力,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兴致。
  至于每个旅游团所非去不可的藏寨,这里水泥筑路、部分藏家牛粪糊墙,整个寨子是个旅游产业链,中年人安排在寨门口表演跳舞,年纪轻的人手一部对讲机挎在腰部,保持内外通讯、安排流量上课,讲藏情民俗,引导游客买银饰品。藏寨给浅墨的第一印象是神秘的,可却也是也是令浅墨向往的。尤其对藏族文化的内涵和藏族风情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购物反倒是没什么兴趣,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旅游景区诱惑购物的做法令许多游客反感,但在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营造的一个个诱惑购物链的操作下,所有游人不得不在导游的统一指挥下,一切按程序进行。
  当然,去黄龙,途经藏寨能领略民族风情也是一个乐趣,听藏人讲他们的生活习俗也有不少的收获,这个收获就是把随车导游讲的许多内容在藏家得以应验和证实,面对面领略藏情民俗,联谊名族情谊。据了解,当地政府把这些藏族年轻人按照文化层次的不同组编成一个藏文化的传输引导的团队。譬如:藏寨所有的女人都叫卓玛,只是编出号码来,叫XX号卓玛。从藏文化的传承,藏家习俗开始一步一步慢慢善诱到藏银羌银的文化上来,最后就是带游人进入大型的银饰购物中心,通过旅游业来发展壮大藏寨。
  浅墨一行人的团队在导游阿雍的组织下,一下车被交接到了身着藏家特制袍子的41号卓玛的旗号下。41号卓玛个子高挑,皮肤黄里透着黝黑,双眼皮下一双诱人的大眼睛是她脸部的最美。身材三围凸凹有致,头的后老勺挽着一团既黑又亮的头发,上身穿着立领偏襟包着边的白色短上衣,立领是藏家手工刺秀,很是精致。腰上系着一条有两寸宽的银腰带,下身是紫色寿字的长袍,旅游团队跟着41号卓玛穿过巷口,踏入一个红色的大门就来到了卓玛的家。卓玛的家里是二层木楼,走进院子,就被那古香古色的木楼所吸引,从卓玛家结实的楼梯,干净的院落,宽敞的客厅,和那好多个“铜盆”(这里是指从寺庙里由许多功德钱换来的功德盆),就得知卓玛家是藏寨里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家。
  "请各位不要在我的家里拍照。"卓玛说。
  客人出于对主人的尊重,也没有人拍照片。
  "我们藏族人的风俗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寄养到寺庙里去,由寺庙里的喇嘛教育做人,学习文化,孩子就一直在寺庙里长大。"卓玛说。
  藏族孩子的这种成长方法,其意义犹如汉族的孩子去学校上学受老师的教育一样。
  卓玛说:"我们藏族女孩子普遍没有太高的文化,初中毕业就算是有文化的人,她就是藏寨里选拔出来的文化人。"卓玛说话时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卓玛稍做停动,接着说:“我们藏家的大人小孩很少有杂七杂八的病,即使受了风寒,用你们城市人说的感冒了,或中毒(食物中毒,拉肚子之类的)我们从不上医院买药,我们藏人从不依赖西药,真正生病了我们都是拿家里的山药自己解决。虽然现在我们藏族人也建了医院,条件设施好,但我们藏族人不去医院看病去,因为那是专门给你们城市来的人建的。因为你们到我们高原来有高原反应呀!那就是专门给你们城市里人治高原反应的医院。我们藏族小孩子不分谁是谁家,小孩子出去玩耍,要是渴了还是饿了,就近谁家烟囱里冒烟,孩子就知道去谁家吃饭,能自己找食物填饱肚子,而且我们的孩子和牛羊从来都不用担心走丢,孩子渴了知道找山泉或牛奶解渴,牛羊自己知道回来,我们藏民就依靠与生俱来的质朴、诚信、善良、勇敢相互支撑和生存。不像你们汉人孩子出去一会,父母就担心孩子被丢,而你们的孩子饿了只会问父母要饭吃,自理能力太差!渴了就知道买饮料喝,知道那饮料有多少添加剂?对孩子的身体危害有多大吗?……”41号卓玛自信地说。
  接着卓玛指着客人带的一个小男孩说:"你们家长要是同意的话我可以寄养您的孩子,让他吃牦牛的肉,喝酥油茶,在马背上长大,那一定是个胸怀宽广有出息的阿哥。"卓玛热情洋溢,滔滔不绝。
  那小孩听藏人这么一说,一脸的不悦和害怕,抱着妈妈的胳膊就粘在妈妈的身边。
  "放心!有好吃的,我一定先给小阿哥吃,后给我女儿吃,我用我们藏族特有的真诚保证,过几年就会看到吃牦牛肉长大的壮实阿哥。"卓玛说。
  卓玛还给客人讲了一些关于藏家人防治一些常见病的土方法,有根治白癜风的,有治风湿……其中让浅墨记忆最深的是41号卓玛讲的治疗风湿和变形风湿以及鸡爪风的藏家祖传土方。
  “首先备好鲜生姜七八片,剁十段葱白,两个独头蒜,一块25公分大的的纱布和一直银手镯,将银手镯放在纱布的中间,白水煮两个老母鸡的蛋,等煮熟去壳,鸡蛋一分为二,去掉蛋黄,只把两个鸡蛋的蛋白放在银手镯中间,然后取粗盐一把在锅里干炒(不能放油),等吵到黄黄热热的取出放在银手镯的中间的鸡蛋白上,把准备好的独头蒜用刀拍扁和葱段加入在蛋白和盐中,再放两勺花椒颗粒,最后用纱布包好所有原料,顺时针(指朝一个方向)在有病症的关节和指头缝轻揉,因为指头缝容易有湿气,揉到盐没有了温度为止。每个月揉上三到五次,什么风湿,变形风湿,鸡爪风,寒腿,大脚指头的统统三个月以后就好了,年轻年老老都适用,也不遭罪。放心这个祖传秘方无毒无害,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吃了也不会死人。我们藏人谁都知道银子是驱寒除湿的,大蒜是打毒的,葱段是驱风的(若症状严重者可加大用量)。若有疑问,可找只狗狗来检验这个方法的真伪。如果狗狗只对你扔的东西闻闻就走,说明你的毒已经排除,如果狗狗吃了你扔的东西说明你的毒没有排除。”卓玛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卓玛讲起话来如打机关枪。无论这个办法可不可行,大家都听得很入神。
  这时有游客问“你们家怎么买了这么多铜盆啊?!”
  卓玛看着客人一脸的不解,便再三的解释道:
  “我们家的这些盆,不是你们城市人从商店随便买回来的那种普普通通的铜盆,这些盆是阿奶和阿妈两代人从寺庙里存的功德钱换回来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盆子,我们藏族人的钱是站着花的,而你们汉族人的钱是睡着花的。”卓玛说。
  "怎么是站着花,又怎么是睡着花的呢?"有几个游客异口同声的问。
  "我们藏族人不攒钱给后代儿孙,有钱就花,钱多了就存到寺庙里,那就叫功德钱,佛主会赐福给我们。而你们汉族人自己不舍得用,留给后代儿孙,自己倒下了才用"卓玛说。
  "哦!是这样的说法,本来是。"客人给卓玛说。
  大家似懂非懂地听着藏族卓玛的叙述,也不敢多问或冒犯猜测。
  "据说你们藏民是一妻多夫制,现在是新时代了,藏民的婚姻还是跟以前一样吗?"一个男游客问卓玛。
  卓玛听完客人提出的问题笑了,便很认真地回答客人:"起码我没有,呵呵!我和我的阿哥是一夫一妻制。以前这种事情真实存在,后来国家提倡一夫一妻制后,一妻多夫的婚姻逐渐减少,但有些偏僻贫困的藏家兄弟只能共有一妻,呵呵!"卓玛说。
  "那生了孩子,怎么才知道爸爸是谁?"另一个男客人问。
  "哈哈哈!哈哈哈!"这一问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卓玛笑着且耐心地回答客人尖锐的提问:“是这样的,我们藏家娶了媳妇进门,首先是要和老大同房,一直到生了第一个孩子出来,坐完一个星期的月子,给孩子办完满月的酒席后,妻子就可以和老二同房,一直到有了第二个孩子出生,以此类推,老三继续……等最小的丈夫的孩子生出来,又轮回到老大。”卓玛说。
  “哇!真遭罪。”有女客人说。
  "据说在你们藏区如果看到一家房屋上有7颗珠子(最后一个是半月型)表示这里是活佛转世的地方,5颗珠表示这家出了靠后天修行成为活佛的人,是这样的吗?"一位男性游客认真的问41号卓玛。
  "对!对!其他藏家就有,但不多见。"
  于是,浅墨特别留意41号卓玛家没有看见这些迹象,听来过黄龙的老乡说在通往圣山的通道始端有一藏家就有7颗珠子,所以说他们家是活佛转世的地方,从村子进往圣山的唯一通道就建在那个藏家。浅墨暗暗地觉着遗憾,因为她们旅游团没有被老乡说的那家接了去!
  "艾!卓玛,你们藏族都是那些人系银腰带?"有客人问。
  "我们藏族是无银不成婚,无酒不成席,还包括无腿不成婚"卓玛说。
  "哦!说来听听"客人说。
  "这银腰带是必须的,还有我左手腕上带的这只银手镯、右手腕带的玉手镯、银耳环、银戒指、像我带的这种银腰带两三万块钱就能买到,这只宽宽厚厚的银镯一万多可以买到,这只镯子它主要是贵重在成分和手工。这都是我出嫁的时候阿哥送我的婚嫁礼物。因为我们藏族人讲究的是银腰带佩带腰部可给身体排毒除湿,特别对女人坐月子好处多,你们汉族女人做月子要一个月或四十天,有的一百天还不干活。而我们藏族女人生完孩子只坐三天月子,娇气一点的最多坐七天也都下地干活了。相反你们汉族女人坐月子三十天还多病,而我们藏族女人坐三天月子却没病,就因为我们靠这一条相伴一生的银腰带除湿珍断身体,真正身体有问题,首先这条银腰带就会带给你信息,其现象是银腰带会发黑,这是一个准确的信号。若你带的银手镯发黑,说明你的身体也有问题,还有我们藏族羌族都带银头饰都是很科学的,对头部颈部都有护身防毒的作用,我们藏族羌族的小娃娃们最起码都有银碗银筷吃饭,那是因为凡有不干净或带毒素的东西都会在银碗和银筷中解毒,所以我们的孩子很少生病,尤其没有拉肚子的现象。所以你看我们藏族人出嫁都用白银做赠予,从来都不用你们城市人稀罕的黄金做陪嫁。"卓玛说。
  "原来银子的作用这么大,难怪你们藏人都用白银做首饰。"有游客说。
  "关于无酒不成席的说法是:我们藏族是个勇敢豪爽的名族,习惯大声说话,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卓玛说。
  “那无腿不成婚呢?”游客问。
  "还有无腿不成婚的意思是:我们藏族人还讲究谁家长腿的牦牛、羊羔多,谁家就富有,谁家就家底厚,所以我们藏族人出嫁女儿最低不能少于几头牦牛和一群羔羊。我们祖祖辈辈相继传承,以草原、牛羊、蓝天、白云独守这块家园,银饰是藏族羌族女人的终身伴侣,缺一不可。下面卓玛建议我尊贵的客人们有需要的可带些我们的藏银羌银回去,首先对妇女儿童的身体有好处。"卓玛说。
  这时浅墨心动了,她之前去过国内一些旅游景区,尤其去过银饰多如牛毛的云南,在导游小姐的威胁下她都没有动心买银饰,因为西北大部分人不太喜欢银饰。可这次她要买一只手镯带在自己的手腕上,她认为自己平时身体差,41号卓玛以科学为依据发自内心的诚恳讲解,让浅墨折服了,也心动了,她现在的心情不是那时在云南银饰店里的那种"貌恭而心不服"。于是,从卓玛家出来,又在卓玛的带领下来到了银饰购物中心,他们藏人在购物中心设有验银子真伪的地方,最原始的办法是火烧,因为有一句话叫做"真金不怕火炼,白银不怕火烧",整个团队中包括浅墨也有那么几个购物的。
  停车场已经停满了旅游车,旁边有家藏民在卖烤肉串,浅墨上前一问,烤的是牦牛和羊肉,每串10块,浅墨买了三个牦牛烤肉串,拿上车送给老乡每人一个,两位老大姐赶忙把鼻子都堵上了,说不好闻。没法带,还好给外地人送出去一个,剩余两个浅墨只好一个人吃了,肉鲜串大,很美味。边吃边等车,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在藏寨消磨过去了。
  接下来坐车走了一段路后,游人又被大巴车拉到游人购物中心,导游让所有的人都下车,车就停在购物中心门口,游人只能无奈走进购物超市,超市里货物丰富,叫卖声震耳"哎!尝一尝啦,不买不要紧,尝一尝准可以,哎!免费尝,免费吃啦!"。
  购物中心主要是销售多种藏药与各种丝和条以及真空袋装的牦牛肉,有的人东瞧瞧,西看看,像幼稚园的小朋友一样,慢无目的随着拥挤的人流绕着圈,有的人用牙签扎起一点肉沫尝尝,接着就是呡着嘴巴,皱着眉头,好像一副吃不惯的样子。有的人在看一克98元的藏红花,高原的冬虫夏草,还有许许多多高原的土特产。浅墨转了一圈,最后她看着挑选了一块牦牛肉称斤装真空袋,排队付费95元.前门进后门出,发现有一半的游人买了东西。据导游说这里买东西给他有提成,难怪导游会如此尽责。一来二去又是一个小时,真着急见向往已久的黄龙。
  3、岷江源
  大巴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迤逦而行,时而发出"呜呜"的声响。一条绿幽幽的河流顺流而下,在丝丝雨落里看见左前方有一条河面不是很宽,水流不急不躁,极为舒缓平静。
  "大家看,左前方那条河就是岷江。"阿雍说。
  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当地人把它称作母亲河。岷江是从川藏边缘的雪山发源,一路劈开沙质岩层流向川西平原汇入长江。岷江平缓地流淌着,仿佛一位安静慈祥的母亲,不愧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江两岸重重叠叠地耸立着峥嵘的山峦,烟雾弥漫的山上长着茂盛葱茏的树木,地面爬满了苔藓之类的植被。山坡上散落的那一幢幢的石木房屋,造型精美别致,而又不乏古朴。墙壁上雕刻着各种牛羊形状的图案,明显的标志就是羌寨臧村。这里是羌藏后裔世代聚居生息繁衍的地方,也是岷江一段藏羌族传承保存较完好的一段。这充满了原始气息的莽莽山区便是他们长年累月劳作栖息的家园。
  继续前行,河床骤然开始变窄,并且随着山体的走势蜿蜒曲折了起来,江水愈加湍急。那些躺在水中的石头极不圆润,表面绝不光滑,被水冲击了千万年,却一无更改,仍只是那么突兀着,跟着岷江穿行,忽有一种寂寞滋生,感觉涩涩的,仿佛是母亲对儿女的那份迟迟说不出口的思念。岷江与那些岸边、远远的山顶散落的石头砌成的羌人碉楼一样,安详,沉静,在天底下默默地守望着。
  岷江的水很清,有时忽然跌落在某个山谷里汇聚成一汪凝脂的碧绿,更多的时候则欢腾着晶莹的浪花穿行于山间。越往前行,就越接近岷江的源头,河岸越宽,水也就越显清澈。
  走过一程,江面又宽阔了,清冽的江水稍作湍急,浩浩汤汤,闪耀着粼粼的波光,滚滚滔滔地向前流去。
  岷江——母亲河,以乳汁般的江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孕育着千里草木,哺育着一代代的藏羌山民。养育了藏羌人强健的体魄,造就了藏羌人顽强的品格,赋予了藏羌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引领着藏羌人满怀千年的梦想,向着神圣的天堂阔步前行。
  走近泯江的源头,在高原上,雨丝朦胧了大巴车的前挡风玻璃,透过侧面窗玻璃依然看见碧草连天,牛羊满坡,那股很小的溪流泯江之源由远到近,慢慢变得清晰。因为是旅游景区的原因,马路边灌木丛生。在绵绵细雨下行走松潘的草原上,伴着岷江下行,赏一路绿色,看肥壮牛羊,领略藏羌风土人情,听着阿雍专业的讲解词,那种感觉真是惬意无比。
  体验过黄海的惊骇巨浪,领略过黄浦江的汹涌澎湃,听过黄河的咆哮,再来看民江的发源地,感觉是深沉的。岷江犹如一个承载着它特殊使命的守卫者马不停蹄的前行。尽管历尽坎坷曲折,沧桑之变,但它百折不挠,忠贞不渝,始终未能停止前行的步伐。这是何等的坚韧,又是何等的顽强呢?岷江不舍昼夜,不辞艰辛地穿山越岭,倔强而执着地追寻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奔流。这就是岷江性格,这就是岷江的精神!
  岷江源即岷江的发源地,它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与九寨沟县交界处的的弓杠岭,是一片开阔的沼泽地,它是所有大江中唯一以沼泽为源头的。岷江也是中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水电站分布广泛。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干流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天然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极其丰富。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和灌溉了成都平原;乐山以下为下游。
  旅游车到了岷江源头停靠站,有一个身着藏服的讲解员上前来接待,带游客参观讲解完,最后就是自由参观和拍照,接着就是计划内的自助餐。
  川主寺,可以看到藏族居住区内那些典型的藏族风格建筑,另外还会经过松番地区很有名的小西天尕咪寺。尕米寺是一座本教寺院,免费对游人开放。
  到了岷江源头,当自由参观时,看到最多的是浓厚的藏羌民俗和随处可见的"石头神",繁华的石头街有一尊很大的石头山,上面有小喷泉循环喷出,有小溪缓缓流淌,溪水清澈见底。石山的顶部有红丝带和正在燃着的香烟、蜡烛,由此就能感受到羌民信仰的虔诚。
  自助餐厅很宽敞,排队领取饭菜,饭菜丰富,可浅墨就是吃不来藏羌区的饭菜,尤其肉类,总觉得像没熟一样。勉强对付了一碗白米饭,几块土豆疙瘩,就跟着团队上车,离开(泯江源头)了。
  继续前行,车行驶到四川省川主寺的元宝山下停靠路边,有一个身着白大褂酷似医护人员模样的人上车给大家讲:
  "前面就是高原地带,大家要带上预防高原反应的药,以防不适。每盒90块,每人一盒。
  "怎么这么贵?这平时才买多少钱啊!"有游客说。
  "不贵,我们这是高原。"穿白大褂的女人说。
  "大家动作放块,不要耽误景区的旅游时间。"阿雍说。
  浅墨想:既然在这里有这么个药卖,也是有必要的,毕竟高原反应已在威胁着自己,虽说价位比当地贵了好多,但又非买不可了。
  经过卖家和导游阿雍的轮回劝说,多部分的人还是买了"西洋参口服液"。此地海拔已升高到3800米。大家都及时地服用了西洋参口服液,继续前行。
  4、红军长征纪念碑
  车顺着陡峭的山路盘旋上行,前方山上不远处,有一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虽然天色暗淡,但可以看出碑的上面是一个红军,双臂向上展开呈“V”字形,右手高举一支步枪,左手举着一束花。从红军的动作可以感到他在欢呼,而“V”也代表了胜利。
  这个纪念碑是著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被“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围绕着。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过5次重要会议,其中两次是在松潘境内召开的,即“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因此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就坐落在这里。
  "中国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红军在这里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卓绝,创造的业绩多,付出的牺牲也大。所以,在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之际,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四川建立一座纪念红军长征的总碑。"阿雍说。
  "导游,那我们在这下车去参观吗?"浅墨说。
  "这里不停车,车里看和下车看是一样的,再说纪念园没有对外开放。已经都12点钟了,来不及了,再晚一点的话,黄龙就没办法游完了。"导游说。
  据说,1985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将建碑任务交给了成都军区党委和四川省委,由当时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亲自主持建设工作。奠基于1988年6月12日动工,1990年8月25日落成,并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园名"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有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碑题词。碑园由纪念碑、大型群雕、大型浮雕不口陈列馆组成,被誉为中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
  主碑堪称“中华第一金碑”,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红军长征纪念碑是面积19.27万平方米的立体雕塑,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红军三大主力紧密团结,坚不可摧。它富有悲壮气势,表现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前赴后继,英勇向前,历尽艰险,流血牺牲,付出极大代价的主题,也反映了当时一、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的史实。
  去纪念碑时要登上609步梯子才能到达,而这609级梯步则象征着红军长征途中大大小小600多次战役。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东侧的元宝山上,主碑41,3米,背靠雪山,面向草地,耸立于元宝山顶,由14,8米红军战士铜像、24米碑体、2,5米汉白玉基座组成,在24米高的碑顶巍然矗立着近15米高的红军战士铜像,在满山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格外庄严肃穆,是九环线上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主要这里距红军长征通过的亚克夏山,走过的水草地,著名的包座战场遗址,以及长征史上重要的毛尔盖会议、巴西会议会址都不远,其次这里位于去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的交叉路口,是必经之地,所以来这里的游客都可以到纪念园缅怀先烈,回顾历史,学习长征精神,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纪念碑园东南距“人间瑶池”黄龙42千米,东北临“童话世界”九寨沟97千米,距松潘古城17千米,是九寨到黄龙的必经之路。
  旅游安排明明有这个项目,可车就是在这里没有停下来,大家又不能离团单独行动,在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路上回顾长征壮举,走近碑园却只能远观"红军长征纪念碑",没能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牺牲的先烈默哀悼念,只在大巴车内听导游讲诉了纪念园的故事。这样与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历史的园地和红色旅游景点近在咫尺却擦肩而过,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5、千里岷山
  车行驶在山中,一望无垠的岷山山脉,尽是绝壁悬崖,岷江则根据山势而改变着它的流速,或急速奔流,或缓缓流淌,一刻也没有平静过。不宽的江面,河床也时深时浅,那卷着雪白浪花的水,一路激荡着,有时在游人头顶飘着的白云和重重的山峰之间,有时则从那卧雪的高原奔流而来。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越爬越高,一路的悬崖峭壁让人头晕目眩。大巴车一会儿走在江的这边,一会儿又跨过江上某座桥走到了江那边。路边的山体如同刀削斧劈,江中有白浪翻滚,有礁石嶙峋,惊奇不断在浅墨心底滋长蔓延,甚至不愿意将视线离开。
  车沿着从山腰开出的并不宽的道路走,越走越高,越走越险,虽然山永远都在头顶,云永远都在头顶,但山却愈发地清晰,云也愈发地让人感到触手可及。而水却永远都在车身外、在山脚下,哗哗的水声终日响彻山谷。一会路是山腰的水,一会水是山谷中的路,车坐久了,海拔越走越高,总有那么一丝一缕的高原反应晕绕头脑,路与水常常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路其实是在山谷中那么激荡着的,而自己是在水上走着。
  在急速行驶的旅游车上,越过一个高峰,海拔已上升4007米,透过车窗可以看见不远山坡上的隐隐约约的牦牛,烟雾林霜笼罩着整个岷山山脉,即使在车内依旧让人感觉有些冷。
  这时天色昏暗,大雾弥漫,道路能见度相当低,大巴士轰鸣着开着大灯喘着粗气向高海拔的黄龙景区疾驰,顺蜿蜒的公路盘山而上,游人经过了好多弯弯的山路,云彩越来越低,雾越来越大,已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雪宝鼎梁,此时雾气朦朦,虽看不到雪山,但浅墨总有种感觉:它就在前面不远处。在岷山山脉的山梁上穿过一道道拐弯,在岷山最高峰的脊梁上攀爬,此时的岷山公路险峻逶迤,触手可摸到云朵,触目就是万寡石涯,这时浅墨的心里打了个寒颤,这是她平生以来第一次胆颤,千里岷山第一次让她降服。坡陡弯急,忽上忽下,有的游客在黑呼呼的环境中又开始昏睡过去。
  "大家请不要睡觉啦!现在正行驶在海拔4007米的雪山梁,这里睡觉会很危险,有可能会因高原反应昏迷,快拿出你们的零食来嚼一嚼,赶走瞌睡虫。"导游阿雍提高了嗓门喊着。
  高原气候变化无常,刚刚还烟雾弥漫,眨眼的功夫就能看到天边光芒四射的太阳,过下一个山峰车却又行在云烟中,这边群山被雾笼罩得严严实实,远处天空又是一片蓝天,如此反差让坐在车中的游人不断地发出惊叹声。
  时不时山上偶有一群群牦牛、羊、马悠闲的行走。
  汽车经过松潘县一路盘旋,在终年积雪连绵的岷山山脉的褶皱间蜿蜒穿梭,从海拔最高的雪宝鼎梁盘旋而下,前面不远处就是此次旅游的主要景区--黄龙。
  刚刚进入景区,急促的喘息,沉重的步履,凛冽的空气,饥饿的侵袭,双腿甚感沉重和疲惫,脚步变得蹒跚和迟滞,真正意识到高原反应的威胁,自然减缓了前行的脚步。此刻不由得质疑未曾出现的状况,颤抖的手在斜挎包里摸出西洋参连喝三支,只一会,心脉就安静下来了。导游阿雍让大家先坐下稍作休息,补充些能量,而则e收取了游客每人80元去排队买坐黄龙索道的门票去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