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女娲故事集>中卷 有关女娲的传说

中卷 有关女娲的传说

作品名称:女娲故事集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6-09-13 16:59:54      字数:9951

  有关女娲的传说
  
  
  
  
  宝丰的由来
  
  宝丰镇啦,在竹山县西部中心地带,镇政府和镇机关,以及十四条大小街道,都在宝丰山下。原316国道现305省道线,就从镇主要大街“施洋大道”正东、正西笔直通过,是个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热闹的地方。
  至于宝丰这个地名儿呢,是因为镇南有座宝丰山而取名的。其实宝丰山呀,从前也没有正规名字,还是因为山脚下女娲成婚时住过的洞房里藏的宝贝特别多,宝贝种类特别丰富,才顺口叫作宝丰山的。山周围的地面也随着叫作宝丰了。这是一说。
  还有一说呢,就是共工、颛顼那两个神汉子打架争论的那个事;说宝丰山脚下大平坝地貌形状像是金钱系葫芦的模样。后来,有很在行的风水先生说,宝丰山脚下大平坝形状,像是金钱系葫芦的模样。后来,在很在行的风水先生说,宝丰山脚下这块地面哪,就是金钱系葫芦的风水宝地,葫芦里的金银财宝是取之不完,用之不尽,也正安得上是宝丰,所以地名就叫作宝丰。兆应着咋做生意昨发旺。
  除了上两个说法,还一个说道:“说是很久很久以前,这块地面上根本没有人烟。在插草为标,扔石为界的时候,来了一家姓包的和一家姓丰的人。划定了属于自己的地界范围。范围以里,顺口就叫做包丰包丰。这一个说道,很有点牵强。就是不牵强,叫宝丰也比叫包丰顺口得多是不?
  
  原讲述人:刘仁卿,男,商人,土改时光期故。
  转述人:刘布德,男,商人,与原讲人系父子关系1994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夫亡哭姊妹
  宝丰镇周边方圆百十里内的“屋里人”(指已成婚的妇女),一旦谁遭了不幸,死亡了“外头人”(指已成婚的男人),开口第一句哭啼都是:“我的姊妹呀,我的我的人呦……”
  为啥开口第一句都是这么个哭诉的开头语呢?这其中有个讲究。这个来源,就是因为伏羲发女娲是兄妹成婚,也就是姊妹关系成的婚,而且是在宝丰山下入的洞房。当年,伏羲帮着女娲补天,收集五彩石,挑运五彩石,和筑炉的重活儿都是伏羲干的,天补好时,伏羲就累死了。
  伏羲劳累致死,作为妹子、妻子双重身份的女娲,当然哭得很伤心。开腔哭诉时,横直对伏羲不便称呼,顺口第一句哭的就是“我的姊妹呀——”可又一想,伏羲也是丈夫,但还是不便称丈夫,就接着哭,“我的我的人……”所以,从当年的宝丰到现在的宝丰的“屋里人”,只要“外头人”遭了不幸,就照着女娲的这个哭法,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一直没有改变。
  
  讲述者:汪连谟,女,1916年出生,街镇居民,1998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草鞋垭的由来
  宝丰镇西五、六里处,由305省道分支“水护”路口处,有个小山垭,名叫草鞋垭,但从前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藿麻垭。这是因为山垭上生长着很茂盛的藿麻草的缘故。你说这叫藿麻垭,咋又叫作草鞋垭呢?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说来,还是女娲娘娘把天补好的那年,天上的王母娘娘想到了人间的女娲娘娘确实劳苦功高,举行首届蟋桃大会时,要对女娲娘娘犒劳犒劳,就在参加蟠桃会贵宾的名单里列上了女娲的名字,让草鞋大仙去当年的宝丰地面给女娲娘娘下请帖。
  草鞋大仙驾云来在藿麻垭上空时,因为在蟠桃大会厨房里偷吃了准备招待客人的毛坯子冷肉食,这会儿肚子里“咕碌咕碌”直闹腾,立即就要拉肚子。他就连忙按落云头,两条腿岔开在一道溪水沟上蹲下来。拉毕了,一摸身上没揣手纸,没哈擦屁股,就顺手在溪水沟畔掐了几片藿麻叶擦屁股沟子。也怪他不晓得藿麻叶的厉害,望着绿森森的可爱,可一挨上草鞋大仙的皮肉,顿时像淋了开水一样,把他屁股丫子“辣”起了脸盆大一串亮浆泡。疼得草鞋大仙啮牙咧嘴地,又是蹦又是跳,把脚上一双草鞋给弹掉了。
  草鞋大仙当下心想,这里的草叶子都是这样的厉害,还不晓得还有哪些厉害东西会让我吃亏呢。忍着疼提起裤子就打了转身,连草鞋也不要了。不用说女娲娘娘也没通知到。
  王母娘娘见草鞋大仙没有接来女娲,就很生气。吩咐天庭后勤部,再不许发给草鞋大仙草鞋穿,让他每日里光着脚丫子。时间一长,就喊成了赤脚大仙。
  赤脚大仙那双草鞋留在请客拉屎的地方,上搭七里坡,下搭八里坡,人们上垭、下垭、好多年都是踩在那双草鞋上过路,很自然地就喊成了草鞋垭——至今不变,还刊上了《竹山县地名志》。
  
  讲述者:汪连谟,女,1916年生,街镇居民,1998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
  
  高望山
  
  紧挨着草草鞋垭下侧的南边,有一座高望山。为啥子叫高望山呢?与女娲娘娘有关。
  女娲当年独自驾云远行,来到女娲山上做泥巴人时,做出十个,还想做出一百个;做出一百个,还想做出一千个、一万个。可是,整天一个人又挖泥,又和泥,又要摆泥人,又要排列、晾晒泥人,有时天晴天阴还要把泥人翻翻面晾晒,实在劳累得很,就很想哥哥伏羲前来帮忙,每日里都要望一眼哥哥来没来。可是,总被草鞋垭挡着远望的目光。女娲盼哥哥盼得急切时,就登上紧挨草鞋垭的这座山向远方眺望。当年,那座山很高很高,经女娲登高望远,后来就叫作高望山了。
  讲述者:汪连谟,女,1916年生,1998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
  
  双龙井
  草鞋垭、高望山对面的西北边,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双龙庙。龙王庙前,长的有一颗几人合抱粗、月月都有开花的桂花树,桂花树前的十几丈高的岸坎下,是一片红石岩。红石岩山根下,有并排紧挨着的两口井,宝丰人称为双龙井。双龙井周围的地面,双龙大队呀、龙井大队呀,双龙公社呀、龙井村呀的名字都叫过。现在呢,公社改作了乡,大队改作了村。
  一般讲,红石岩山很少有山泉、水源。可这一片红石岩为什么留有并排的两口井呢?这又与女娲娘娘有关系。
  当年,女娲做出的黄泥人太多太多,女娲想给黄泥人增加一点好看的色彩。抬眼一望这一片红石岩,是很好看的肉红色和粉红色。就搂抱着几十个男男女女泥人,来到红石岩坡,用指甲刮下红岩粉,朝女泥人脸上抹,朝男泥人身上抹,黄泥人当下就很好看。可是,朝地上一放呢,人脸上身上的红岩粉就飘落了。因为干泥人对干岩粉,不相粘。
  女娲就想,这里要是有现停当的水,用来调和红岩粉该有多好?她这么一想呢,东海龙王和西海龙王就各分派了一条水龙,朝女娲急用水的地方赶。因为两条龙赶得急,冲劲儿大,连头连尾撞进红石岩山,对穿而过,恰好两个喘气大张的龙口穿出地面时,红石岩就越挤越紧,就让两条龙大张着喉咙,被山夹得再也不能动弹,夹得龙喉咙口直管朝出涌水。
  女娲见有了源源不断的水,就又刮下一大堆红岩粉;用树叶折迭成角杯,舀水调和泥粉浆,朝黄泥人身上涂抹。哈哈,这一抹上身呢,就滋润进泥人皮肤里去了。所以呢,黄种人是黄里透红,比其他颜色的人种好看几百倍。
  女娲给一些黄泥人涂罢了红,走了。可两条龙的喉咙竖在那里,就成了两口水井。宝丰人后来晓得了原因,就把这地方叫成了龙井。这双龙井,天干十年不干涸,雨涝十年也能盛,水总是保持着平井口,慢慢朝出流淌,流淌出一条清凌凌的寒溪河。据说,双龙井还有一奇,担水时,空桶从这口井里丢进去,满桶水就从那口井里旋起来。人来打水,不费力。
  
  讲述者:汪连谟,女,1916年生,街镇居民,1998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探花村
  从寒溪河翻过梁子,有一条偏东的沟,当地人就把地名叫作东沟,东沟庙咀下,有一个“探花”村,是因为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读书人隔三十年就要出一位朝庭钦定御点的“探花”——也即状元、榜元后的第三名。
  庙咀下的人户,都是吃东沟里的水。东沟的水,是从山梁西北边双龙井浸过来的水。滋养出来的人,读书特聪明。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有三个小伙子同时读完了《四书》、《五经》,三家的父母同时去请双龙庙里的老方丈,相问这三个小伙子能不能中状元,哪一个能中状元。
  那老方丈见问,并不答话,只是先伸出三个指头比划了比划,又伸出一个指头点一点,再伸出三个指头闪了闪,就挥挥袍袖让三家父母和三个小伙子走了。
  他们回到村里,咋也不明白老方丈指头比划的啥意思,啥讲究。但还是让三个小伙子进京去赶考。结果,只有一个小伙子中了“探花”。这才明白是三个人之中仅有一人能中上第三名——探花。再后来,那个院子的读书人每隔三十年就要出一名“探花”,才又明白老方丈指头比划的是两层意思,两重讲究。
  一个村院,虽然出不了状元、榜元,每隔三十年出一名“探花”,也很光彩,很荣耀,就把村子叫成探花村了。
  
  讲述者:汪连谟,女,1916年生,街镇居民,1998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
  
  花栗村
  高望山下边,宝丰街西边的韩溪河畔,有很大一块平坦的地方,地名叫作花栗村。但翻书查这种树名,却没有,应该是桦栎树。可能是宝丰方言之误,把桦栎树叫成了花栗树,约定俗成,只要大家伙儿都认可就成。
  可是,村名叫花栗树呢,左近周围却很难见到花栗树,这是啥缘故呢?——拍起来,还是和女娲补天有关。当年,女娲炼五彩石时,需要大量的硬扎柴禾做燃料,正好叫花栗树的地方密密麻麻生长的都是粗壮硬扎的花栗树,女娲为了赶快止住天河水搭救人类,就得赶紧生火燃炉,就叫伏羲就近取柴,把那里的花栗树都砍光了,都投进了炼石炉子。
  花栗树结实、性硬,在炼石炉里很耐烧,烧过了木柴,还在炉里留下了很结实的木炭,一直保持着炼石炉的温度,留下二次燃烧的火种。因为花栗树也帮了女娲的大忙,为炼石补天作了燃尽自身的奉献,虽然那块地面没有花栗树了,但宝丰人还是念念不忘花栗树。随着人户的迁住,就把花栗树作为地名,长叫着,永志纪念。
  讲述者:汪连谟,女,1916年生,街镇居民,1998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天池垭
  花栗树南边,高望山东边,有座山垭,名叫天池垭。垭顶上,从前有一口水既清亮又沁甜的大池塘。据说,是专门为方便女娲洗米才有的。
  原本,这座山垭上没有一丁点水。可伏羲与女娲生养的一拨儿女却分居到这座山垭上来了。分拨儿女的头一天,女娲驮了一袋子大米,还要亲手为儿女做一顿晌午饭吃,可转过来转过去,就是没有水洗米。女娲不经意地抬头望望天,天上造雷部的雷神只当是女娲要求他们帮忙,就在这山垭上丢下一个炸雷楔。只听“轰隆”一声炸雷响,山顶上炸开了一个大池子,当下池里就涌满了清亮亮的水,女娲就喜滋滋在池里洗起米来。
  很明显,山垭上的水池塘,是天雷炸开才有的。后来宝丰人就把那座山叫作天池垭。
  
  讲述者:汪连谟,女,1916年生,街镇居民,1998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出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白沙河与白桑河
  翻过天池垭,是白沙河的北岸。南岸一个大拐弯处,就是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用的洞房。那个洞房,到如今还在。有人曾看见一只金鸭子跑进洞里去,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追出那一边的洞口,不见了金鸭子,放眼一看,却是四川地面了。于是又走山面上的路回到白沙河。
  这白沙河,原本名叫白桑河。至今宝丰人还是混叫着。叫的叫白沙河,叫的叫白桑河,谁也不纠正谁的说法。其实是名有名的说道,各有各的来历。一是那条河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河两岸长的都是桑树,女娲为解决儿女后代们的穿衣问题,就给太白金星捎信儿,让他扔了一包“天虫”种下来,因为她晓得“天虫”会吐丝,吐出的丝结成的茧又剿成丝,王母娘娘和嫦娥们用来织绫罗绸缎,做衣服穿上身,漂亮得很。
  女娲把“天虫”种藏在胸前温着,八、九天以后,就温出一只只雪白的小天虫,后来世人把天虫叫作“蚕”,小白蚕们顺着河两岸朝桑树上爬,爬上树吃桑叶。因为桑树上都是密巴巴的蚕,一河两岸的桑树就像白色桑树一样;蚕们吃光了桑叶,又在桑树上就便吐丝织出密密麻麻的白茧子,远看近看也成了一河两岸的白桑树,所以人们把这河称作白桑河。
  二是白桑河垴上,有一个水牛大的石碾,架在田畈边一个碾盘上,每日每夜不停地碾出白米来,供女娲的儿女饭食。白天碾出白米,有人挑,有人铲,到晚上就没人管了。碾盘上碾出的白米多了,就顺河朝下流。把河里原本的黑沙、青沙都遮掩了。久而久之,河床上积存的白米都变成了白沙。所以这条河也叫作白沙河。
  讲述者:毛八爷,男,土财主,早故
  转述人:毛吉根,男,80岁,农民,民间送春艺人。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碾盘
  白沙河垴上的石碾和碾盘,见到白米淌下河没人去拾掇起来,就埋怨人们不爱惜粮食,从此,就再也没有碾出米来。
  石碾和碾盘不碾米,闲了下来,时间一长,就闲极无聊,石碾滚下碾盘,滚过来滚过去地耍着流嬉玩儿。有一天,滚着滚着,就滚没了踪影。那大碾盘见石碾滚没了踪影,失去了好伙伴,也闷得慌。有一天,它就支棱起来,想滚开,去寻找石碾。不料,它刚支棱起来,正准备开滚呢,天上却扔下来一个大雷楔,把它的下半圈砸进了泥土里。碾盘滚不开了,至今还像半边月亮样,深栽在田畈中间。没谁扳得动。由此也成为宝丰镇属一个小地名:碾盘。
  讲述者:毛八爷,男,土财主,早故。
  转述人:毛吉根,男,80岁,农民,民间送春艺人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新茶村。
  
  摇钱树
  白桑河南边沟垴上有条沟,名叫曹家沟,摇钱树就长在曹家沟一个小村院东边,到如今干粗枝壮,兴旺茂盛,结着一串串一咕嘟一咕嘟的铜钱,风吹枝动,摇摆得“哗啦啦”响,可已经不是真正的铜钱了。是个啥讲究呢?
  说起来,是女娲补天以后要上天去做娘娘的时候,她对众多的儿女以后的日子很不放心,担心他们日后缺钱花,临上天之前,讲了一个条件,让天上扔一棵摇钱树苗下来;栽下了,她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宝丰镇这块地面。
  女娲上天之后,还时不时留意着这颗摇钱树,连阴雨天,她要送几缕太阳来照耀摇钱树;大旱天,她又给四海龙王捎信儿,别忘了给摇钱树布一点儿雨水。一直把摇钱树关照得能摇下钱来,她才彻底放心下来。
  摇钱树能摇钱了,女娲的儿女后生们谁都不缺钱花。谁要用,谁去摇几天,当下就有现钱用。那时候,人都还不贪心,摇下的钱够办事儿就行。可是后来呢,有些人的心眼儿变坏了,只顾拼命去摇钱,一点正经事都不想干了,变得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女娲在天上瞧见了,很生气,怕后人越混越坏,就暗地嘱咐了财神,别让摇钱树生钱了,好让后人干正经事出气力挣钱花。这样以来,摇钱树再也摇不下钱来了,只风长铜钱模样的叶子。
  可是,后人依旧怀念摇钱树摇钱的轻松事。至今宝丰人在打闹丧鼓待天明时唱《谢神歌》,还老念叨着这个茬儿:“谢了神啊,谢了神,呃,打起锣鼓谢财神。谢你送给孝家一棵摇钱树呢,摇钱树上架着聚宝盆;摇钱树上拴金马呀,呃,金马那个金鞍骑着金人。摇钱树落叶你快揽,把那金银财宝揽进门……”
  
  讲述者:毛八爷,男,土财主,早故
  转述人:毛吉根,男,80岁,农民,民间送春艺人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白沙河的石头
  
  当年,伏羲与女娲成婚的洞房正是在现在的白沙河口,白沙河口的石头,很特别:一是石性精脆;二是无论大小,总是棱棱正正的条块状,大体上四棱八面都平整;这是啥原因呢?
  那是因为当年太白金星给伏羲女娲兄妹指婚的时候,伏羲坚决不同意,就从女娲山跑到白沙河口的石洞里藏了起来。洞旁的老乌龟多嘴多舌,多管闲事,给太白金星指明了伏羲的藏身处。
  伏羲被太白金星拽出山洞,伏羲对乌龟发脾气,拣起白沙河的石头,就朝乌龟背上砸。不仅把乌龟背砸得七炸八裂成了八卦图案,而且由于用力过猛,把石头掼成了条条块块,所以白沙河口的石头到后来一直还是精脆的条条块块。这也有个好处,宝丰人从前砌墙垒岸下屋基,总是喜欢用白沙河口的石头。一是因为垒砌方便,容易做得美观;二是还能镇邪;三是还能防治多管闲事的是非嘴。
  
  讲述者:毛八爷,男,土财主,早故
  转述人:毛吉根,男,80岁,农民,民间送春艺人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新茶村
  
  石头干老
  宝丰山下何家沟后山坡上,有近些年才建成规模的园林场。园林场后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独立的房子大一个石头。这个石头,人老几多代的宝丰人都称做“石头干老”。一直到“文革”前夕,逢年节,总会有人给石头干老贴上大红对联,然后烧香,磕头。这是个啥讲究呢?
  当年,太白金星把伏羲女娲双双拉扯上宝丰山顶,劝兄妹二人结为夫妻,那兄妹二个不答应。太白金星说看看天意如何吧,就把一副小石磨分开两扇,朝山下滚。滚开的石磨,合拢了上下扇的原样,就说明是天意之合,让伏羲女娲兄妹俩成婚。当两扇小石磨从宝丰山顶滚下来,恰好就是碰到了园林场后的那个大石头,回力一迸,就合拢了两扇分开滚的小石磨;促成了伏羲女娲兄妹的婚事。留下了人间趣闻佳话。
  后来,宝丰人说那个大石头硬是个灵石,是美好、吉祥的象征石。不少人生孩子,就抱着孩子去参拜大石头,送给大石头作干儿子。大家你也去拜干老,我也去拜干老,就把那个石头亲亲热热称作石头干老。拜石头干老的目的,就是祈求孩子身体健康,成人后婚姻美满,夫妻之间像兄妹一样亲切。据说,拜了石头干老的人,后来都称心如愿。
  
  讲述者:鄢从顺,女,1928年生,街镇居民,2004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第二沟
  从宝丰山东边顺右手下山,再右拐,是宝丰大平坝的下坝。下坝下面,再右拐,有条山沟,名叫第二沟。第二沟口,有严丝严缝的一道很古老的石拱桥,方便着沟两边的庄户人家往来。
  说来,这条沟的名字原来并不叫第二沟,而是叫“递儿沟”。这名字,也与女娲有关;伏羲女娲成婚后生养了很多儿女;儿女们首先把宝丰上、下坝都住满了。那年,共工、颛顼两条神汉子为争论宝丰的地形地貌打了一大架,撞倒了不周山,天柱子倒了撕破天,天河水直管朝人间灌。眼看洪水灌满宝丰上下坝,伏羲和女娲就领着儿女们朝高山坡处转移,不料却被我们说的这条山沟挡着了去路。女娲叫伏羲蹦过沟那边,她就在沟这边朝过递儿女。
  伏羲蹦跶在沟那边,连说直说要女娲先递儿子过沟,女娲只好依伏羲的话办。恰好把一群儿娃子递过沟,沟里更大的山洪却泻下来。女娲身边还站着一大群女娃子,还没有递过沟。女娲她急得直望天,正好被王母娘娘瞧见,打眼一瞅,是女娲遇到了洪水挡路,就把卡头发的一支半圆发卡一取,丢了下来,正好架拱在沟口女娲面前,成了一道拱桥,女娲就很高兴领着一群女娃子从发卡桥上走过去,母女们就脱离了危险。
  就是因为这条沟在危险关头只递过了儿子,所以地名叫递儿沟。再后来,宝丰人觉得这段故事说明了伏羲重男轻女,不够美气,就随音不就字地改了名,叫第二沟。
  
  讲述者:鄢从顺,女,1928年生,街镇居民2004年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铧场
  宝丰镇东,女娲山南绵延的一道山梁上,上上下下分布着许多村院,地名统称为铧场村。为什么叫这样个名字呢?这事啊,还是得从女娲说起。
  当年,女娲抟土造人以后,在女娲山左右的山梁上留下了很多取过泥土的平场子;补天以后,留下了炼五彩石的高炉子;待到神农出世时,他要教给天下人种庄稼,兴五谷。种庄稼,兴五谷,得首先耕出田地,可苦恼的是没得犁铧。
  要铸犁铧吧,又没有现存的铸铁炉子。有一天,神农忽然想起了女娲娘娘曾经在女娲山炼五彩石筑有冶炼炉,就想方便省事儿,来到了女娲山,看那高炉还在不在。一看哪,那高炉还是完好无损的。他就招集了好多人,开采出铁矿石,朝女娲炼五彩石的高炉里投放,开始炼铁。一边又吩咐人挖做过人的黄土,做铸铧的土模子。铧模做了很多很多,一直朝女娲山南的山梁平场地上摆放,排列。
  
  高炉炼了三天三夜,就炼出了铁水,就用大铁瓢盛着,朝铧模里灌注,等冷却以后,掀开土模,就是明光耀眼的一只只犁铧了。犁铧铸很多了,又摆满了山场,供给整个天下的农人使用。四面八方的人来买铧耕地,老远就瞧见这里堆满场的犁铧,所以这地名就叫铧场。
  
  讲述者:鄢从顺,女,1928年生,街镇居民,2004年病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镇。
  
  凤凰堰
  由铧场直过女娲山,也即宝丰镇北面,就是宝丰大平坝的上坝。上坝的几千亩良田,生五谷,长庄稼,靠的是凤凰堰的灌溉。
  很久很久以前,上坝的良田并没有水灌溉,念叨起来这个事儿啊,还是多亏了女娲娘娘。当年,女娲炼石补天时,炉火燃旺了以后,伏羲一个人收集五彩石,忙不赢手脚,看着看着供不上炉里冶炼了,总不能让炉火空空燃烧哇?天下的凤凰晓得这个消息,不用谁打招呼,都用嘴衔来了五彩石,径直朝炉火里投。
  凤凰们一趟飞来一趟飞去地帮忙采石、投石,路途上累出了汗,投石时在炉前炉上又烤出了汗,累得凤凰们直到天补起,还汗流不止。女娲为了感谢凤凰们的大力帮助,就在宝丰山西紫竹林中,砍了些紫竹,做笙、箫、筑、笛,吹出优美的曲调,让凤凰们听,要凤凰们歇歇汗。
  凤凰们见补天的大功告成,也就心安理得地排成长队听优美的曲调。凤凰队,一直排到上坝河垴上,当凤凰听完女娲第一回的笙箫演奏后,身上的汗落到了列队的地面上,形成了一道渠堰。从此,这条渠堰就再没有干涸过。灌溉得千亩良田年年都是好收成。宝丰人怀念着凤凰,就把那条清凌凌的堰,叫作凤凰堰。
  
  讲述者:梁仕位,男,农民,民间皮影艺人,83岁。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北部山区。
  
  黄鹂与黄栗
  宝丰镇北面,有一大片青山秀水的山乡,总地名叫作黄栗。说起讲究来,与黄鹂、黄栗都有因由。
  当年,女娲娘娘为了感谢凤凰帮忙衔石投炉补天,举行了一场新做的笙、筑、笛、箫演奏晚会,让凤凰们听一支又一支优美的曲调。宝丰镇北面山乡的黄鹂们晓得这个好消息后,就轻轻飞来,尾随在凤凰队后面听便宜。
  那个晚上,凤凰听着女娲的笙箫演奏,如醉如痴;黄鹂们虽然是前来听便宜,听得也很认真。不仅听懂了曲调,而且还记熟了每一支曲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歌唱着。
  听着黄鹂们悦耳动听的歌曲,那里的男男女女的人都长了精神,耕地种田都成了一把把好手。为了感谢黄鹂的美妙歌唱,那里的人们就赶紧种出一坡坡一丛丛栗子,好让黄鹂们吃,以便黄鹂有劲儿地歌唱。那年秋天,人们等不及了要用栗子喂黄鹂,栗外毛刺壳初发黄时,就从树上打下来,砸开外边的毛刺壳,剥开黄栗仁喂黄鹂。哪晓得毛栗壳初黄的栗子,吃了胀劲大,把一只只黄鹂给胀死了。
  这里的人很怀念黄鹂的美妙歌唱,就把地名叫黄鹂。后来,有人提议,要记住黄栗胀死黄鹂的教训,就把地名改称作黄栗,至今没变。
  
  讲述者:梁仕位,男,农民,民间皮影艺人,83岁。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宝丰北部山区。
  
  绿宝石
  宝丰名叫宝丰,与盛产绿宝石有关;当然更与女娲炼石补天时舍不得炼绿宝石,专门留下绿宝石有关。
  很久很久以前,宝丰地面的山里,蕴藏着很多很多的绿宝石。在女娲吩咐伏羲收集五彩石时,绿宝石们自动蹦跳到炼石的高炉旁,要参与补天的大行动。可是,女娲见绿宝石绿的绿莹莹、蓝的蓝森森,玲珑剔透,光彩照人,实在不忍心投进高炉里去冶炼。她想,这么好的东西,留下来给儿女们制成首饰配戴,制成装饰品在屋里摆放,那该多好哇!所以就让绿宝石各回各的窝,等以后儿女们用得上再说。
  临分别时,女娲还叮嘱绿宝石,以后,你们都很宝贵,千万不要自动跳出地面,让后人轻易得到你们,要他们出力流汗辛勤挖掘,才晓得得到绿宝石的不易,才晓得十分珍惜看重绿宝石。
  绿宝石很听女娲的话,似乎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从此再不轻易跑出地面上来。有的绿宝石知道人们挖掘、开采,还专门躲藏不露面。女娲很放心了,就又嘱咐儿女们,以后哇,你们打扮自己,要装饰屋子,可以去开掘我给你们专门留下的绿宝石。还有一条,开出了绿宝石,千万别说是绿宝石,要防着变坏了心眼的人抢劫,就说成了绿松石,免得有人起贪心。从此绿宝石也叫作绿松石。可现在满世界把宝丰出产的绿松石还是叫作绿宝石,是因其太美太名贵吧?
  
  讲述者:袁修简,男,著名画家袁伯涛子,农民,教师,后在县修志,已故。
  记录整理者:陈新民,男,1951年生,文化干部
  流传地区:竹山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