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3)
作品名称:竹山民俗志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6-09-10 05:51:17 字数:3982
民歌
【民歌】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例如“六月乱草厚,一锄挖不透,精壮小伙子,累得汗直流。”
【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的歌。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之类。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
【情歌】情歌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儿歌一词,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民歌句式】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
【民歌结构】以四句头和赶五句为最多。
【民歌用韵】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
【表现手法】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在大量运用谐音的同时,通常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
【民歌特征】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3、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劳动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得最早,劳动者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强烈的节奏感。
【搬运号子】包括装卸、挑抬、推车号子等。
【工程号子】包括打夯、打硪、建房、采石等。
【农事号子】包括车水、打粮号子等。
【船渔号子】包括行水、打鱼、船务号子等。
【作坊号子】包括打蓝、盐工、榨油、制麻号子等。
【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咏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
【小调特点】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常常寓意于叙说故事,或寄情于山水风物,或借助于传说古人,婉转地表现出内心的意思来;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和多层面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
【时调】音乐形式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也较丰富,汉族地区的时调分布很广。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山歌】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或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
【山歌特征】感情抒发的直畅性;编唱形式的自由性;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山歌的声调高亢嘹亮,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与向远方喊话口气语调直接相通,而且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
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拍古今儿”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主要特征】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4.多采用象征形式,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故事分类】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话故事。
【神话传说】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故事】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因此而编创反映才子佳人生活故事。
【公案故事】公案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办事的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
【幻想故事】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反映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某些社会矛盾。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
【动物故事】以动物为主人公,故事里的动物常被拟人化。这类故事,有的借动物之间的纠葛表现某种社会现象和人与人的关系;有的着重解释动物的习性;也有的寄寓着比较明显的教训意义。
【世俗故事】即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亦称“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它的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赞美正直、勤劳、善良、智慧的人;批评懒惰、自私、愚蠢的人;也讽刺剥削者和压迫者。生活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寓言故事】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它是人民的智慧、经验的结晶。民间寓言大多通过生活片断表现主题,作品的故事情节和寓意往往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其中一部分讽刺锋芒指向昏庸贪婪的统治者,但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