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飞刀情>第三章 寺中奇遇

第三章 寺中奇遇

作品名称:飞刀情      作者:詹海林      发布时间:2016-04-15 14:08:42      字数:4967

  母子两人收拾些细软,沿着山后的石头路上山,沿路清泉潺潺,花香鸟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因为饱经洪水之苦,有村民在山腰筑起屋舍居住。开垦荒田自给自足,崔玲母子欣羡不已!
  半日功夫,他们来到了慈云寺山门之外。
  慈云寺是座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刹,建于隋朝,至今已换了七位主持。
  第一位主持据说是隋文帝杨坚的车骑将军莫深,深受杨坚宠信,立下许多汗马功劳。隋文帝去世,隋炀帝杨广继位,杨广性情暴戾,滥杀无辜,荒淫无道。莫深苦劝不听,深知再在朝廷混下去说不定株连九族,而是托病辞去车骑将军一职,避祸深山。某一天,他的船只来到李家村,见到村后雁峰云雾缭绕,山清气爽,是适宜隐居的好场所。乃出巨资修建慈云寺,并出家为僧,担任慈云寺第一代方丈。
  慈云寺方丈的衣钵传至第七代主持大丘禅师,此人曾是道君皇帝的太医院御医,因为得罪了童贯,刺配河间府,后逢皇帝大赦天下,从牢里出来后,决心不再回去东京,留在慈云寺出家,得到慈云寺第六代主持海深禅师信任,成为第七代主持。
  海深禅师俗名半山客,曾是广东神刀门的第十二任掌门人,善使二十四把飞刀。行侠仗义,黑道人物闻之为之丧胆。他原来在韶州南华寺出家,由于上门求学飞刀的人和寻仇的冤家实在太多,于是悄悄来到河间府雁山的慈云寺出家,担任主持。不久,他将主持之位让给徒弟大丘禅师,从此云游天下。
  
  话说崔玲母子来到寺里,看门小沙弥通报给大丘禅师。大丘禅师出来迎接他们,安排斋菜请他们吃。饭毕,大丘禅师倾听崔玲的来意,并得悉徒弟李桥的失踪,深感难过,连连合掌念道:“阿弥陀佛!”
  大丘禅师对崔玲说:“本寺还没有收过女尼的先例,但你的遭遇实在可怜,就暂且在寺里戴发修行吧。山寺后面有一间茅屋,附近有山田若干,你可带李应自耕自食,闲时念念经书,教育小孩读书,并随时探听李桥的消息。”
  崔玲含泪谢过。自有寺里的执事带崔玲母子去后山居住。
  茅屋建在半山,旁边是一条深涧,上有一道瀑布日夜川流不息。哗哗的水声如歌似梦。站在石头上观望水涧,升腾的水汽扑到脸上,具有清凉舒爽的感觉。
  茅屋旁边一株两个大人才能合抱的槐树看来已有两百年的树龄了。槐树在春天开花,芳香扑鼻。
  槐树紧邻茅屋,它是茅屋的依靠,是茅屋的坚实伙伴。
  推开茅屋大门,主厅一床一几两椅而已。侧屋为一小厨房,一土灶上,安放铁锅一口,灶台上摆放两只陶碗、一个陶罐、两只碟子、一双筷子。厨房还有一只竹筐,那里装着半筐糙米。细看地上,还有一只小陶罐,那里盛放着半罐子粗盐。
  窗台上还有油灯一盏,已经没有灯油,漫漫长夜,将是黑暗的,如果渴望光明,需天朗气清,让一个圆月照进茅屋来。
  将来是一个凄清寂寞的日子。
  崔玲有些心酸。
  趁太阳还没落山,她赶紧到菜田里摘了一捧白菜回来,熬了一锅白菜汤,放些粗盐,这是今晚她和李应的菜。
  舀了半升米,煮了两碗糙米饭。饭菜都很难吃,可是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小李应也没埋怨一句。崔玲望着这孩子,暗暗称奇。
  上山辛苦,当月亮出来的时候,母子俩已经进入了梦乡。
  天刚亮,崔玲就被叽叽喳喳的鸟声唤醒了,她准备去涧里洗衣服。李应也醒了,他说:“干娘我出去玩。”
  当崔玲回到屋子,早晨的阳光洒满了大地,门前的向日葵仰起金黄的笑脸,新的一天如此静谧安详而又温暖!
  桌上多了几只鸟蛋,那是李应从附近树丛里栖息的鸟窝里掏回来的。
  “干娘,我抓住母鸟了,可是我想起佛门不该杀生,放它飞走了。”小李应对她说。
  “吃鸟蛋也是杀生啊!”她本来想说这句话,可是看到小李应清瘦的小脸,她把话吞进了肚子里。
  她用清水把鸟蛋煮熟,放在李应的碗里。
  她想起了涧里还生长着许多巴掌大的黑鱼,这些鱼傻呼呼的,她用手一抓就是一条。
  第二天,小李应的碗里多了一条盐水煮鱼。
  她在邻近涧水的田里种上了稻谷,在缺水的山上种下了红薯,在通往水涧的小路上种下一排向日葵。
  
  正午时分,方丈派火工道人送东西来了。那是一罐香油,一包大米,还有一件大人穿的蓝色僧袍,一截蓝色布匹,几本经书。
  火工道人传话给他,明天方丈请李应到寺庙里去见方丈,方丈要教他念经书。
  崔玲把头发盘起来,戴上一顶蓝色帽子,穿上僧袍,涧水照出了她的容貌,她莞尔一笑!
  她给小李应做了一件小僧袍。
  第二天,小李应背着经书,穿着僧袍上学去了。
  从此夜晚的茅屋,响起了诵经的声音: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小李应念起《金刚经》,声音清脆悦耳,崔玲合掌静听。
  不多久,他们母子都学会了背诵《金刚经》,之后是《法华经》、《楞严咒》、《大悲咒》、《三宝歌》……
  
  山中不知日月短,当向日葵的花朵开了谢、谢了开,李应已经长成十二岁的男孩了。他身材高大,能吃三大碗米饭。崔玲另在屋中用竹子给他搭了一张小床,他像一个男子汉一样独自睡觉了。只是他晚上经常踢被子,崔玲半夜总要起来给他盖被子,以免受凉。
  这一天,崔玲把他叫到面前,对他说:“孩儿,我们平日总是接受寺庙里的资助,未有一丝一毫为寺庙做些贡献,实在惭愧。今天你也渐渐长大了,你把我捆好的两捆木柴挑到市集去卖,之后买些豆油回来,你夜晚读书也可读的晚些,也不用老是接受寺庙周济。”
  李应应诺,挑起两捆柴禾也不觉吃力,这与他平日在山里抓小鸟和帮母亲耕种有关。
  走了一个多时辰,他来到河间府。在市集上把柴卖了,得到了十五个铜钱。按照母亲的吩咐,用五个铜钱买了两升豆油。把余下的十个铜钱揣在怀里。
  毕竟住在山里时间长了,他贪看河间府繁华的街市风光。
  
  突然街上有人大呼:“鞑虏来了!鞑虏来了!”
  街上立刻慌乱起来,街边的小贩忙不迭收拾东西,一队队的宋兵手握武器,冲上城墙,一些百姓也加入进来。
  李应也随着人流爬上了城楼,夹杂在守城百姓中间。远处烟尘滚滚,旗帜飘扬,一支大旗上绣着“金”字的军队冲了过来,追杀准备进城的数百名百姓,宋军守将害怕金兵冲进城门,下令升起吊桥。走头无路的百姓被金兵围住,一阵刀光剑影,男丁被杀死在护城河边,财物和汉人女子被他们掳掠而去!他们像一阵风,来得急,走得快。待宋兵将领下令追杀,已不见金兵的踪影!
  站在城楼上的李应看到金兵屠杀手无寸铁百姓的血腥场面,恨得咬牙切齿!他后悔自己没有去学习武功,要不定然冲出城去,把百姓救回来。
  他对宋兵不及时冲杀出去救人的怕死怯战做法,感到深深的失望。
  看到金兵远去,守城的士兵才在将领的命令下,打开城门。一些亲人出城的百姓赶忙冲出城外,从被杀死的百姓里寻找自己亲人的尸体。
  一阵阵呼天抢地的哭声传进李应耳膜,他默默地注视着悲惨场景,心里悲愤难抑!
  “孩儿啊!你叫娘今后的日子怎样过啊!”一位老妇人的哭声尤其凄凉!他默默地来到老妇身边,将身上仅有的十个铜板拿出来放在她的身旁。
  他抬头望望乌云密布的天空,大步离开河间府,向着慈云寺的方向走去。半路上他才想起装着豆油的罐子放在城墙根下,忘记拿了!回去拿吧,天色已晚,城门要关上了。于是决心不要了,继续赶路。
  
  自从李应挑柴出去之后,崔玲一直牵挂着。她站在槐树下,从日中一直望到日落,最后月亮爬上天空了,还不见李应归来。正当她决意下山寻找的时候,才见到李应黑乎乎的身影摸上山来。
  崔玲见他空手回来,神色凝重,也没有马上问他。她将桌子上的灯花挑了一下,茅屋显得明亮了一些。接着,她把放在锅里保温的饭菜拿出来,叫李应吃饭。
  “孩儿,今天遇到什么了?”她忍不住问道。
  “干娘,金兵真残忍!当着宋朝守军的面,在城下杀死了好几百百姓,并将汉人女子财物掠走!”李应说!
  崔玲叹了口气!
  “干娘,我要学功夫!”李应说。
  “学功夫?现在兵荒马乱,学会功夫可以防身,娘是支持的。可是我不会功夫,怎样教你啊?”崔玲一脸无奈。
  因为白天受到的刺激,李应一个晚上都睡不着,他在竹床上翻来覆去的,竹床发出吱吱呱呱的声音。
  月明如洗,月光从窗户照进屋子里。
  李应为了不影响熟睡的妈妈,轻轻打开门走出来屋外。
  他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月亮西斜,将整个槐树的影子洒在他的身前。
  他盯着树影看,忽然发现树影里有一个人影,仿佛是一个僧人,正在打坐。
  他吓了一跳,跳了起来。站在树下,对着树上喊道:“你是谁?”
  一个人影轻飘飘跃了下来,他明明是从树丛跃下来的,可是一点声音也没有,形同鬼魅!
  “阿弥陀佛!小施主有礼了!”那人说话了。
  李应定睛一看,从树上跃下的是一个老和尚,胡子眉毛都白了,显得十分慈祥。
  李应也不害怕,他合掌施礼道:“老师父为何躲在槐树上?”
  老僧哈哈一笑。说:“老衲不是躲在树上啊!这树就是老衲的居室。你们在这里住了两年,老衲一直在这株树上住着,与你们为邻。小施主与我有缘啊,要不你是发现不到我的。”
  李应太奇:“老师父一直都住在树上啊?下雨和冬天怎么呆在树上啊?”
  老僧说:“你没留意树冠上有个可容半个人藏身的树洞吗?老衲一直住在那里。”
  李应说:“那老师父岂不是像一只大鸟了?”
  老僧呵呵笑着。
  “敢问师父法号是如何称呼?”李应问。
  “老衲海深。”老僧说。
  “啊!原来您是武功高强的海深大禅师啊!”李应大喜,他从慈云寺的僧人口中早就对这位奇人敬仰不已!他俯身就拜:“请师父收我为徒,教我学功夫吧。”李应恳求!
  海深禅师把李应扶了起来。说:“你今天晚上和你干娘的谈话我听到了。但是,学武之人要有更高的心灵境界,而不要单纯为了家国仇恨而学武。你和我有缘,我就收你为徒吧,但是有一个条件,你一定要遵守,不能将跟我学武的事情告诉任何人。”
  李应点头答应了。
  海深禅师问李应:“你要学那门功夫?”
  “飞刀!”李应抬起稚气的小脸。
  海深禅师说道:“飞刀是我的成名绝技。你资质不错,学飞刀应该不难。但飞刀不是硬功,要做到百步之外一击即中,必须修炼吐纳之功,等内功功力浑厚,你的绝技必定练成了。”
  
  海深禅师带着李应来到水涧之旁,他指着涧中一块宽厚约五十米大小的巨石说:“我们到那里练功!”
  涧水非常深,水流汹涌,人一下去肯定会像一片叶子一样被冲走。李应吓得吐了吐舌头。
  海深禅师叫他闭上眼睛,夹起他向巨石跃去。
  李应耳畔只听到呼呼风声,待他睁开眼睛,已经站在巨石上。
  海深禅师教他吐纳之法。待他学会了,托着他的左手,以自己的右手将内力注到李应身上。
  这股气纯正而温暖,沿着李应的左手进入他的丹田,李应按照师父的教导将内力导进肺腑,从身上的太阴脉慢慢流到到身体的其它穴位,再循环往复地练习。
  当他停止练功,站了起来,发觉身体轻捷了许多。
  “你已经拥有了我的一成功力。”海深禅师说,“只要再过十天,你自己就可以从悬崖上跳到巨石上来了。”
  李应拜谢。
  第一声鸡鸣,练功结束,海深禅师目送李应推门进入茅屋,自己纵身一跃,飞上“鸟巢”。
  “真是可造之材啊!”他满意地闭目养神。
  从此每到夜深人静,李应就偷偷跑出去跟师父学习功夫。他悟性好,像一块原始的璞玉,很快就能领会海深禅师的教导。到了第十天,他已经能独自从悬崖跳到巨石上了。
  当他轻轻落到石面,内心充满惊喜。
  到了第十一天,海深禅师的手上多了十二把用精美牛皮套装着的飞刀。这些飞刀乃上等镔铁所造,锋利异常,月光下发出冰条一样的银光。
  李应以为师父要教自己练习飞刀。谁知海深禅师却严肃地对他说:“徒儿,你已学会六成功力,按照这个内功修为,你可以学习飞刀绝技了。但是……”
  李应露出不解的眼神,他以为师父突然后悔,不肯教自己绝技了,眼睛流下委屈的眼泪来。
  海深禅师叹了一口气,说:“徒儿,你听说过广东神刀门吗?”
  李应摇摇头。
  海深禅师说:“神刀门有个铁打的规矩,凡是要学习神刀门的二十四把飞刀绝技,必须先立下重誓,一生忠于神刀门,这样才可以先学会前十二把飞刀招式;然后提神刀门仇人的头颅来给师父,这才能传授后十二把飞刀招式。我这飞刀绝技就是神刀门传授的,也不能坏了这个规矩,你年龄幼小,如何杀得神刀门的仇人?”
  “师父,我能!你告诉我仇人的名字吧!”李应说。
  “仇人?他们在哪?”海深自言自语,陷入往事的回忆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