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苦乐人生>第三部 磨难 四十二章 劫后余生 (八)

第三部 磨难 四十二章 劫后余生 (八)

作品名称:苦乐人生      作者:老有所学      发布时间:2016-03-21 09:49:59      字数:3878

  十一承前启后
  
  我于一九七九年底退休。随着凤儿、飞儿相继大学毕业上了班,我觉得身心格外轻松。我想,人生在世肩负着承前启后双重重任,现在培养子女的义务完成了,但对上代祖宗还有事要办,那就是我心里盘算很久的两件事:一件是要把父母和祖父母的坟墓迁到一起,另一件是曾祖父的坟仍是孤墓,需把二伯父父子的坟迁过去。
  祖父去世已八十多年,当年祖母去世父亲没有将他们合葬在一起,直到六十多年后的文革后期才草草办过。当时农业社尚未解散,不便占队里的产粮地,他就把祖父母葬在一块荒坡上。那是一块沙质地,待父亲去世,我发现墓葬无法立穴,只得另择茔地埋葬,造成两处都是孤坟。
  
  我早有迁坟想法,曾多次向大哥提起,只因孩子们念书花钱经济紧张,一直搁置没办。在我六十三岁那年年初大哥找到我,说我俩都将近七十的人了,要办就抓紧办,不然年纪越大,身体越衰弱,那时恐力不从心,我于是决定当年清明就办。听说城里有一拨承办迁坟的专业队,我特意去问了行情,人家说土葬一个墓头五百元,我们需要迁两个坟,讲好一千块钱外加最后一天犒劳一顿午餐。但不能直接用城里的人,必须先和村里的本家弟兄大招呼,若他们不愿干才能用外人,不然会挨骂,说我们“胳膊肘往外弯”,钱给外人挣去。
  我找到大兄弟田炯,让他领头组织人员打葬。当时打工者一个劳动日的挣二十元,他给他们二十五元;打葬抬丧行规是八个人,需五天完成,算下来也是一千元。兄弟们听说挣钱,而且比盖房当小工工钱多,加之清明前所有工程都还未开工,都积极报了名。没想到我自认为给弟兄们的待遇已十分优厚,他们却并不满足,不断出难题要挟我。我和马炯协商时只谈到每人每天二十五元工钱,以五天计共是一千元,并许诺埋殡那天中午犒劳一顿,但没提烟酒。开工那天我给他们散了几根烟,他们只用两天就把两个墓穴挖好,第三天“倒葬”(即挖开旧葬起出父母和祖父母的骨殖)因祖父的墓已经塌陷我知道活较辛苦,又给他们散发了一条烟。预计五天的活实际只用了四天,第四天埋殡时我以为中午要犒劳,有烟有酒,就没再散烟。那知就惹恼了这帮兄弟,特意作弄我。收好墓要立碑了,他们拒绝从下边抬碑,要我和大哥背上去;二叔的三小子当面责骂:“看你弟兄两个毬毛鬼胎,连根烟也不给吃!”无奈我许诺回去补上,这才点了四个人把碑抬上去。
  收好墓人们都回去吃饭,我留下作善后处理。待我回到家人们已吃罢饭,在院子里歇息。我坐在饭桌旁吃着残茶剩饭,刚吃几口,马炯把我叫去,说弟兄们要求马上发工钱,否则不散。天哪,相煎何太急!我的存单上只有八百元,本想过几天发下退休金再给他们开,谁知他们们一天都不宽容。思前想后我决定满足他们的要求,立即进城取钱,设法凑够给他们。于是饿着肚子跑到城里取回钱,正巧大姐拿出二百元,他们拿到钱才陆续散去。我独自喝闷酒,喝的醉醺醺回家大哭一场。我每办一件事都会被人借机要挟、欺侮,怎不令人伤心!
  为二伯父迁坟也很不顺利。二伯父的坟里有三个墓头:他弟兄俩和他们的父母(我的大爷爷)。那年村里修大寨田要动那座坟,村干部通知迁坟;二伯父弟兄俩都是光棍汉,四叔死后磨兰就一直由二伯父照管,族人就把二伯父迁坟的事交由磨兰办理。二叔要磨兰把大爷爷两辈人迁到曾祖父坟里,按乡俗一座坟地至少要埋三辈人,曾祖父一直是孤墓,把大爷爷和两个伯父迁去就够三辈了。曾祖父的坟在柳滩,分开责任田后那块坟地由个人经营。那次迁坟我不在家,由田炯带着磨兰和几个兄弟办理,结果没有办成。几个弟兄没和土地承包户打招呼就动手打葬,被他婆姨拦住;马炯去山上找到主人协商,那人是远房本家,勉强答应了。没想到这边有个兄弟和人家婆姨撕拽起来,本家回去,他婆姨告诬状说打了她,那人一怒之下又反口不让埋了。下葬那天他召集二十几个村民等在村口,磨兰他们用平车拉着三副小棺材进村被拦住,不但不让埋,还逼着他们把打好的墓坑填平。交涉中间承包人提出条件,给他三百元补偿款就让埋。磨兰从村委领了三百元迁坟款,但他一分钱不想出,宁可把棺材拉回去另葬。
  事情没有办成,磨兰被二叔臭骂一顿,他又把二伯父父子草草葬在村后山上。
  
  办完祖父和父亲迁坟之事的第二年(二OO三年),我决定完成磨兰半途而废的事,重新把大爷爷和两个伯父迁到曾祖坟里。我的曾祖有六个儿子,迁坟是六门后裔共同之事,此时六门里的长辈只有二叔在世,我须先与二叔商量,取得他的同意和支持。我对二叔说这次迁坟各门弟兄可以各尽所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搞平均分摊,二叔表示同意;我提出需准备三副小匣子(薄皮材),问他统一购置还是雇用木匠割制,二叔说他还有两根木料,可以用人割制。消息传出后,二门的磨兰和三门的田茹扬言他们只能出力,出钱则没有;二叔唯恐他扛大头也变了卦,不同意办了。他费尽心机想出一个变卦的理由,对我说:“这几天我思前想后觉得不合适,常言道人死‘入土为安’,多次迁坟对后代不好。”他还举了村里张姓为例,说他们刚迁过祖坟就把个孙子夭折了,其实那个孩子是因患抑郁症寻了死。
  本家都打了退堂鼓,我决定全部由自己出资迁坟,只要求弟兄们出力帮忙。我首先叫上二叔的长子马炯带着烟酒去柳滩找到村里的支书主任和那个承包户,分别给他们送了礼,商谈迁坟之事,把上次的纠葛讲清,说明几个弟兄不懂礼鲁莽行事,表示歉意,以取得他们的谅解和同情。那个承包坟地的本家表示:“今天你两个来,我没什么好说的。”意思是他不会再阻拦,可以顺利办理了。我回去向二叔通报事情的经过,我说:“知道您老身体欠佳就没惊动您,让大兄弟马炯代替您去柳滩交涉好了。”二叔对我在他不同意的情况下硬干很不满意,恼恨恨地说:“他怎么能代替我?”过后对村人说:“现在咱东湾田姓大有人才,可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明里看似赞扬,实质是贬抑。
  在这种情况下我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自掏腰包花费一千余元终于把事办妥,并给曾祖立了碑。碑文是“承前启后光宗耀祖生生不息人才辈出”,顺便又把另一坟地高祖塌陷的坟墓重新填好。埋殡那天灵车进村又拉鞭又放炮,村人都高兴地说:“你看人家懂情懂理的,不似上次招呼不打就硬干,怎会不阻拦?”路过石花村人们都一迭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你们办得好!”
  二叔却依然不高兴,埋殡那天细雨纷飞,弟兄们冒雨而回。乡俗认为发丧遇雨是吉兆,二婶高兴地说:“好哇,‘雨打墓,必定富’。”二叔怒冲冲反问道:“富?谁富?”二婶说:“去坟里的人都富呗!”他才不再吭声,如果上天只给我这个主丧人降富,二叔心里肯定不平。
  直到第二年清明节,我雇车拉上二叔去柳滩上坟,他才略显高兴,发自内心说了句赞扬的话。对着曾祖的坟头说:“你的曾孙为你办了件好事,还给你立了碑哩。”
  自此我不但完成了对社会的责任,也完成了对祖宗、对家庭、对子女应尽的义务,再无未了之心事,可以心安理得颐养天年了。
  二OO七年,飞儿在威海买了房,让我老两口来此养老。威海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我历经九死一生,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上天并未忘记我,它对我还是很眷顾的,让来威海这样的城市养老,就是它给予我最大的福缘。
  正是
  承前启后心事了,耄耋之年不服老;
  一生磨难过眼云,笑向黄泉应自豪。
  
  后记
  
  从最初萌发写自传念头至今,前后历经四十个年头,八次重修,自传《苦乐人生》终于审结定稿。它很像我的人生,历经诸多曲折和坎坷,最终得以重见天日,还要感谢今天宽松自由的社会。
  我这支拙劣的笔写不出脍炙人口的文字,太过倔强务实的性格又决定了我绝不会杜撰故事。因此这份自传虽然平铺直叙,难免使人读之乏味,好在它反映了一个真实的人生,一段真实的历史,可藉以让你了解一段真实的过去,尤其叫后代子孙不要忘本。那个荒唐的时代,那些荒唐的世人,再加上我荒唐的性格,造就了我荒唐的前半生。不过,从我悲怆凄凉的荒唐人生故事里,也不乏一些做人的道理可供后世子孙借鉴。
  我多想写完《人生》之后立即变成一个失却记忆的人,把那段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史无前例”的痛苦年月彻底忘怀,但恐天不遂人愿。人们常说“往事如烟”,在现实中往事确实像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并很快被人们忘记;而在人的心灵深处则会留下深深的烙印,那些记忆将永远挥之不去。正如章诒和女士的回忆录《往事并不如烟》,它会像魔鬼一样缠着你不放,人年事越高越容易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直到天堂。
  
  毛主席在他最后的岁月大概已经认识到社会动乱带来的危害,临终前发出了最后一条“最高指示”:“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要马列主义不要修正主义”。那时他已经无法控制局面,建立安定团结和谐社会的任务要由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完成。
  当前社会十分稳定,中央领导集体空前团结,党的执政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总书记到总理时时把人民装在心里,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空间。现在的青少年太幸福了,只要你有恒心、有毅力,只要你肯努力奋斗,你就一定能展翅高飞,达到理想的目标。我肚里没多少墨水,只能借用电视剧主题歌词表达我此时的心情,以结束这篇短短的后记:
  多几风云几多春秋,风霜雨雪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便衣警察》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
  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渴望》
  
  全文完
  作者于威海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