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烟雨春晓>【海蓝·连载】芳草萋萋(三十五)

【海蓝·连载】芳草萋萋(三十五)

作品名称:烟雨春晓      作者:红叶秋      发布时间:2011-01-11 18:53:54      字数:5112

第三十五章任重道远
总队领导为完成新闻报道任务而着急,报道员们为让自己的文章见报而挖空心思,然而,他们所有的努力效果都不大。四月中旬的《人民武警报》传到他们手中,一篇稿件让领导们大为振奋。头版头条加评论,新闻专业人员都梦寐以求的待遇,竟让七支队的一位新兵得到了。这位新兵没有学习过新闻理论,也没有投稿的欲望,只是给武警报写了一封信,不想歪打正着,完全符合宣传的要求,大得编辑的青睐。真是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夏之阳拿着那天的报纸,反复地读了又读,对那位新兵真是羡慕死了。他暗暗地下决心,一定也要让自己的作品在报纸上出现,那怕是在最不显眼的位置也行啊。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中队、支队的报道任务,一定要争口气。完成训练和执勤的任务后,他把业余时间全用来学习、写稿,并把稿件投向各大报纸。可他投了那么多的稿子,都如泥牛入海,连个退稿信都没有收到。
为什么呢?他反复地研读那位新兵的文章,文笔上一点也不出色,只是文章的角度好罢了。这件事也让他清醒了,只是盲目的写是不行的,必须开阔自己的视野,把握好新闻宣传的趋势,厚积而薄发。
新闻报道学习就要结束了,有位战友提议,一起到附近的山上玩去。新兵连训练时,他们常常神往地望着山的最高处的教堂,那哥特式建筑尖尖的塔项,在满山苍翠的毛竹映衬下,让人遐想翩翩。但由于训练特别紧张,一直没有机会去。今天,股长给了他们半天的时间,正好借此机会到山上玩玩。
战友们每人花了三角钱买好入山票,从山的东面拾级而上。天阴沉沉的,雾气在山腰缭绕,很闷热,没有走几十米就出汗了。山坡上的毛竹在微风里摆动,竹林湿漉漉的,更显得苍绿诱人。
山上游人很多,到了山顶,大教堂凸现在眼前。据说,这座教堂在东南亚都是有名的,每年慕名而来的游人无数。大教堂用红砖建造而成,是典型的西方式建筑,夏之阳只在电影里看到过。教堂旁边,有人在出售天主教方面的绘画、艺术品等,很多游客在那里欣赏、购买。夏之阳与战友们一起,好奇地围着教堂转了一圈,又从山的南坡下来。
离教堂没有多远,是一组雕刻画廊,十几幅表现耶稣受难的立体木雕画摆在那里。有人跪在一旁默默合掌,嘴里念念有词。到了半山腰,又有一座小教堂,在旁边的竹林丛中,有三个相距十几米的小亭子,亭子里有耶稣、圣母的彩色雕像,与真人一般大小。雕像前面有一大片人,围着看热闹的是衣着时髦的游客,跪在地上的大都是衣着陈旧或者破烂的中老年妇女,面带着虔诚、愁苦的表情。也有一个青年男子穿着补丁重叠、洗得发白的蓝上衣,跪在女人们中间,面无表情。跪在地上的人们发出一阵哭泣似的祈祷声,围在四周看热闹的游客则指指点点,嘻嘻哈哈。有一位妙龄女子,穿着紧身牛仔裤和宽大的红上衣,拉着男朋友的手,触景生情,边歌边舞:“我祈祷,那没有痛苦的爱……”圣像前放着一排燃烧的蜡烛,把前面的台阶都熏黑了。
夏之阳看到这一切,又回头看看东边山下的营房,相距这么近的地方,是两个多么不同的世界啊!他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他整理了一下自己崭新的警服,自豪地挺起胸膛。
满山的竹林在雾气里愈加苍绿。山上还有地震观测站,听说,这里有最古老的观测仪器,有最新式的数字观测器,还有发生过的几次地震的录像。
到归队的时间了,夏之阳和战友们没有心思再看下去,就匆匆忙忙地下山,回到了营地。
下午,来支队学习的几个业余报道员,闲着没有事,就在寝室里闲聊。一位老兵提议,我们开一个联欢会,庆祝一下这次的学习,战友们都高兴地同意了。马上就要回中队了,不知以后有没有机会再见。他们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共同的爱好,把他们的心早已连在一起。面临分别,他们都有些恋恋不舍呢。
首先,他们欢迎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战友每人来一首歌,然后再轮流下去唱。轮到夏之阳时,他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在高中时他曾学过,还能从头到尾地唱一遍。战友们看到夏之阳平时不善言谈,唱起歌来还不错,大家更兴奋了,一人一句地联唱了起来……直到天色已黑。
第二天,宣传股长给报道员们布置了写稿任务,并说三天后,他们要带上写好的稿件,到总队举行毕业典礼。报道员们带着领导的期望,各自归队了。夏之阳告别领导和战友们,独自走向公共汽车站。他一边走一边欣赏着满山青翠的毛竹。浓郁的春意,弥漫在山野。
“喂,老乡,什么时候过来的?”突然,一个声音传来,夏之阳吃了一惊。他回头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记得在“江申一号”客轮上时,这位战友常常同王斌在一起。夏之阳竟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
“我来支队十几天了。”夏之阳笑着说。
“我是十二中队的,是王斌的同学,叫刘松。来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过来玩呢。”他友好地笑着。夏之阳感到很不好意思,好多老乡的名字他都不知道,而人家都认识他。
“每天不是学习就是上课,没有时间呢。”夏之阳回答说。
“你来学习的?好啊,混得不错嘛。走,到我们中队玩去。”刘松亲热地邀请他。
“有时间再去吧,还要回去报到呢。”夏之阳推辞说。他不喜欢到其他中队去,也不喜欢同老乡在一起胡侃。
“老乡聚在一起不容易啊。我不知你来学习,要不然早去找你了。”刘松惋惜地说,“你现在就回中队?请代我向王斌问好。”
“一定。”夏之阳答应着。
告别刘松,夏之阳走很远了,回头看到刘松仍在山角下站着,不停地向他挥手。直到他那身橄榄色的警服,溶入在满山毛竹的青翠中。
有的老乡说夏之阳是一个怪人,没有一点老乡的亲情,太孤傲。夏之阳也想改变自己,特别是学习新闻报道后,他意识到自己的性格是不适宜干新闻工作的。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才能开拓自己的眼界,发现新闻线索。如果固步自封,把自己囚禁在有限的空间里,怎么能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可是老乡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谈论一些无聊的话题,这让他无所适从。老乡聚在一起时,他常常呆呆地坐在一旁,像个傻子。自己别扭,战友们也不自在。
有时,夏之阳怀疑自己根本不是搞新闻的料。他没有铁脚板,也没有神仙肚,只有不着边际地空想和敏感得可怕的神经,写几首歪诗还差不多。他有时恨自己,渴望着尽快地改变自己,但总是一次次地失望,被顽固的本性拉回到旧的轨迹上。
坐在汽车上,望着窗外春意盎然的田野,夏之阳的思绪又飞了起来。小麦正在扬花,也许这里的小麦要比家乡的成熟地早吧?路边的水杉树早已郁郁葱葱,只是那绿叶像针,不像家乡田野边的杨柳那样婆娑多姿。不知不觉离开家已有半年的时光了,三年的时光转瞬即失,如果不好好地珍惜时间,混了三年回家又有什么意思呢?他又想到周敏,想起他们在学校共同学习时的美好时光。现在她仍在学校里继续深造,自己若不努力学习,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大吗?在部队的三年里,一定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学习,并尽力干好工作。可怎样才能干好呢?他心里又没有底。战友们常常谈起的那一套“关系学”,他一点也不会。若真像自己这样实干下去,会干出名堂吗?不过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学习好,训练好,一定会得到领导好评。再说,他还有专长显露自己的才华,他要全力以赴地写作,争取早日发表作品。
夏之阳掏出学习笔记,厚厚的几十页,认真地读了起来。
汽车到了S县城,在换乘汽车的时间,夏之阳在街上转悠了一会儿,他的目标是寻找新华书店。离汽车站不远处,正巧有一个规模很大的书店。夏之阳眼睛一亮,立即走进去,如饥似渴地看着那一排排让人神往的新书。好书很多,他掂量了半天,买了三本书: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雪莱诗选》,还有一本《伏尔泰小说选》,这都是他梦寐以求的书。
回到中队,夏之阳向队长和指导员报了道,班长和战友们都亲切地围着他问长问短。夏之阳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家里,心里热乎乎的,多好的战友啊。
王斌更是亲切地拉着他的手,好像分别了几个月似的。他看到夏之阳买的新书,高兴地捧着说:“我最喜欢雪莱的诗,上高中时,我们的语文老师还会背雪莱的《西风颂》呢。”夏之阳见他爱不释手的样子,就说:“《雪莱诗选》这本书你先拿去看吧。”王斌高兴地向他敬一个军礼。夏之阳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得了吧,这么客气干什么。对了,我今天见到刘松了,他让我向你问好呢。”
“那小子在干什么?我听说他调到炊事班了,小混混一个!”王斌笑着说。
夏之阳想起在风景如画的山角下,自己已走好远了,刘松仍在向他挥手,感慨地说:“很热情的一位老乡呢。”
让夏之阳喜出望外的是,通信员一下交给了他五封信!战友们都羡慕地看着他。夏之阳激动地看了看信封上的地址,有哥哥的,有周敏的,还有一封信是财会学院的。是同学朱军?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到信后的署名,正是朱军。夏之阳太高兴了,他当着战友的面就认真地读了起来,朱军那诚实而又热情的微笑又浮现在他的脑海。有一封信是从母校高中发出的,一定是郭成。入伍之前,夏之阳就知道,郭成经过三年的艰苦复习,终于考上了期望的重点高中。夏之阳看到郭成那熟悉的字体,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周敏的信他没有打开,他小心翼翼地放在贴身的衣袋里,晚上躺在床上再细细地读吧。
还有一个大大的、厚厚的牛皮纸信封,沉甸甸的,里面好像是本书,是《中国建设》杂志社寄来的。夏之阳突然想到一个多月前,他在一家大报上看到“《西行漫记》与我”的征文,是《中国建设》杂志社主办的,就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文章。《西行漫记》是他上高中时最喜欢读的书,中国历史上那一段最辉煌、最艰难的岁月,在斯诺的笔下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一名外国记者,在那样的历史时期,能够写出影响全世界的著作,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最初的名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热爱和崇敬。艾德加?斯诺,是夏之阳知道的第一位著名记者,也是他最崇拜的记者。从《西行漫记》这本书里,夏之阳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书中介绍的一些个人经历,这些知识是在教科书里是学不到的。
夏之阳没有想到,杂志社不仅给他寄了一封感谢信,还赠给他一本厚厚的书,内容是纪念美国的三位著名记者斯诺、斯特朗、斯沫特莱的。书名是《敬礼!三S》,英汉对照排版。
“你给杂志社寄钱了吗?”王斌看到那本崭新的书,好奇地问。
“没有,就写了一篇文章。”夏之阳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说。这可是他写作的第一次收获。
晚上,班长领着他们训练军体,夏之阳看到战友们都做得很好,有几个新兵单双杠五练习都能完成了,而他连三练习有时还做不下来。他心里暗暗着急,一定要赶上去!新闻报道是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要努力干好。但作为一名武警战士,军事素质搞不上去,那是最丢人的。
第二天,中队进行“三查”整顿,即查制度、查思想、查言行。队长要求每一个人对照条例条令,写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但谁愿意写自己的缺点呢,查了一天,队长看了交上来的总结,在晚饭前的会上,队长带着嘲笑的口气说:“你们查的是什么问题和缺点?简直就是嘉奖报告。干脆就根据你们的自我炫耀,每人发一个嘉奖令算了!”
听了队长的讲话,战友们都笑了,站在一旁的指导员也禁不住笑了起来。夕阳西下,几片火烧云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了。在春风吹拂下,警营旁几棵枝叶茂盛的香樟树更加生机盎然。
晚饭后,夏之阳正和战友们在营房前红砖铺成的场地上聊天,指导员走了过来。他亲切地问了他一些学习的情况,并对夏之阳说,回到中队,在搞好执勤工作和训练任务的前提下,要用心地观察生活,多写一些文章,就是不能发表,也可以让领导了解一下情况。夏之阳虚心地听着,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学习,不辜负领导的希望。他深情地看着指导员清瘦的面庞,不住地点头。
青青的小草从红砖缝隙中露出,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一阵优美的吉它声从二班的宿舍里传出,飘荡在温暖的晚风里。
几天后,夏之阳写了三篇小文章,第一篇是反映“三查”活动的。他这样写道:
大地,在春风吹拂下变绿了,充满生机。战士们的心,在整顿的热潮下,变得明亮了,充满活力。
四月的天空,明净而高远,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在警营里,战友们的学习热情也毫不逊色于大自然。学习室里,战友们围坐在桌子旁,畅所欲言。他们从制度上、思想上、言行上挖掘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借助整顿的春风,决心把自身的缺点一扫而光。
整顿刚开始时,战士们都存在着顾虑心情。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只讲成绩,不讲缺点,写出的总结或者像嘉奖令,或者空洞无物,不着边际。中队领导感到这样根本达不到整顿的目的,必须让战友们排除顾虑,真正把缺点和不足找出,以便改正。于是,领导又重新动员,耐心地说明了整顿是为了改正缺点,决不是抓辫子,扣帽子。
战士们终于理解了领导的苦心,每一个人都毫不隐瞒地写出了自己工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又回到了警营……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