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八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8-11 13:44:25 字数:3338
秦孝公一死,太子惠文君即位。好了,商鞅的好日字,走到尽头了。原来,商鞅变法时期,土地和兵功改革,触动了太子手下一帮人的既得利益。这伙鸟人,以为有太子这层保护伞罩着,就可以无法无天,对新法的实施,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击。商鞍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没有向太子狂挥老拳,但,对于太子身边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毫不留情地上了外科手术。打狗还须看主人,太子气得吞血,不恨死商鞍才怪。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被商鞍打压后,不服,继续攻击新法。商鞅呢,二话没说,看是我的刀硬,还是你的鼻子硬,这样吧,施以割鼻之刑,试试。商鞅有经世之才,治国之方,但,真不懂人情世故,致世之策,说穿了,智商高,情商,那就真是零。改革者,似乎都有这样的通病,都有点插眉插眼,很不合群。后世的王安石,不也人送外号“拗相公”吗?不过,没这一股土里土气的拗劲,改革,恐怕真不能成。
惠文君一上台,帝王们最喜欢玩的清算活动,开始启动,所以,商鞅必须流亡。他的第一反应,是跑到还算强大的魏国,打算东山再起,哪里跌倒的,哪里爬起来嘛。没料到,魏国人心眼特别小,记着前仇呢,哪能让他进入魏国,寻求政治避难?商鞅无法,只好阴悄悄地打倒回府,猫在自已的封邑商地,等惠文君的刀子降临。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就是一代法家商鞍的命运。历史上还有一说,是商鞅在商地造反。其实,略显说不通。如果商鞅要造反,何必要逃往魏国呢?没必要浪费车马费吧,是不?最后,惠文君很绝情地车裂了他。一代改革强人,就被五马分了,痛吗?难道改革的最后归宿,都必须以流血来作为收场吗?一缕鲜血,涂在了大秦的城门上,夕阳西下,一阵冷风吹来,吹得落叶满地打旋,我真的在无耻地流泪,江山如画啊!
好了,别伤感了,关尔何事,真是夜读红楼,替古人乱掉眼泪。抛开个人喜好的因素,说句大实话,商鞅所倡的霸术,势必会造成孝公时代的两大强人,一个,不说了,肯定是孝公;而另一个,正是商鞅。惠文君继位后,如果不对商鞍进行强势出击,惠文君的位子,坐不坐得稳,还真是两说。秦国就这么大一点地盘,一山有两虎,难免又是一场内乱。惠文君的及时出手,从他个人的角度,似乎没什么好乱劈柴的,不过,何必五马分之呢?又没夺妻杀父之仇,做过头了吧?不过,惠文君这个人,还真不是脓包,很有政客的天赋。一方面,对商鞍个人,快马斩乱麻,除之而后快,孝公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商患”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另一方面,制度不变,继续按“商鞅变法”的套路,出牌,太精明了。公子虔等人告商鞅谋反,好,受理,不客气地车裂之。最后,再查商鞅无造反的证据,又杀公子虔与公孙贾,更加毫不留情。这种手法,像不像后世的所谓的律师呢?吃完了原告吃被告,正反双方的好果子,一律通吃,格老子的,就是牛!
简单说说此人的文治武功吧,这样,有利于分析与把握这人,到底有几斤几两,是不是一个狠角色?惠文君在位期间,的确有识人之明,一批著名的文臣武将,都跟随其左右。文如公孙衍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武如司马错,魏章等,都是百战之名将。能拥有这些顶尖级的人才,正好说明,惠文君较之秦孝公,虽然打击异已的手法狠,然,不失为一时明主。惠文君审时度势,一改孝公时期内敛强国的治国方略,转而主动出击,东南二面,遍地开花。这一点很重要,战略意图的转移,说明惠文君不仅有守成之志,也有扩张之心。再加上力挺张仪,用连横之计,一破六国的连纵之计,从这一层面观,称惠文君有一代战略家的山水,还真不是违心之语。
再谈谈惠文君时期,东南二线的战事功勋。惠文君5年,公孙衍任秦国的大良造(秦国最高军政长官),东线战事,取得重大进展。6年,魏国献阴晋,秦改名为宁秦。阴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秦人得此,东击六国,战略上的先机,让秦立于不败之地。7年,被商鞅所骗的名将魏章,与魏作战,大胜,俘虏魏将龙贾,杀卒8万。8年,秦人夺回河西全部土地。9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汾阴、皮氏,同年,攻击焦城,占领此地。东线这样的战绩,任谁都没有话说,干得那叫一个漂亮。王侯将相真有种,比如说惠文君。
14年,惠文君改制,称王,号秦惠文王,年号后元。惠文王7年,战国五雄韩、赵、魏、齐、燕,合力攻击秦国。结果嘛,令人大跌眼镜,很喜剧,多国部队不禁没捞到一点油水,反而,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还俘虏了韩国的大将申差,打败了赵国公子渴和韩国太子奂,杀卒八万二千人。又是一次军事大胜利。至此,秦国东线再无大战事。
好了,一场关于战略方向性的争论开始了。惠文王8年,秦相张仪向惠文王建议,继续东攻,解决韩国。偏偏这个时侯,另一个秦国名将司马错,却力排众议,向秦王建议,伐蜀。他的理由,有二点,其一,伐蜀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需,做长期战事的准备;其二,得蜀,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击楚国。又是这个惠文王,眼光独到,不计眼前利益,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伐蜀。这一建议,目光的确远见,如果商鞍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强大,国富民强的话,那么,司马错的建议,让秦国东南二线,均处于军事上主动攻击的架式。这两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惠文王9年,灭蜀,同时灭了巴、宜等国,秦国军事上的主动,更加明显了。秦军对六国的包围圈,已然形成,再没有什么天险与雄关,可与之抗拒了。
惠文王在位28年,死了,儿子秦武王继位。这个秦武王,是一个很奇葩的主,如果此人活在当下,参加世界举重比赛的话,绝对是冠军的料。他的死,说起来不怕人笑掉大牙,还真跟这举重有关呢。话说秦惠文王时,秦军本想继续东攻,因要南击蜀国,两线作战,两处烧钱,当时的秦国,还没这实力,只好暂时作罢。好了,武王一上台,这人,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马上给我组织人马,平定了蜀国的内乱,还别说,真的没悬念呢。然后,马不停蹄地攻打义渠,小儿科,二三下,就灭了西边诸部。二三年下来,左看看,右看看,真没对手了,全给打趴下了。那好,咱们到东边去玩,那边还有不少的国呢。武王我,最喜欢的,就是挑战强者。
武王四年,秦军进攻宜阳,并且,如意地攻克了。别小看了这个宜阳,它不仅是魏国的军事重镇,而且还是周都洛邑的门户,秦军一旦攻破,那意思很明显,他武大爷,想做天下的共主了。攻宜阳之前,武大爷不无豪气地对甘茂说:“我想打开一条路,哪怕只能容一车通过,也要到洛阳去看看,周天子的都城,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天下人这么爱这地,嘿嘿,即使死了,俺也不遗憾了。”呸,说什么生死啊,唉,这一句话,真成了武大爷的催命符了。秦军打通周都洛邑的门户后,秦武王亲帅任鄙、孟贲等精兵强将,兵临洛阳。周天子没法,只好出城迎接。秦武王激动得要命,根本不理周天下,径直奔向周室太庙,他要看看,传说中的九鼎,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武王逐个审视,走到雍州鼎时,朗声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鼎重千斤,没听说过有人能举起它。”武王问任鄙、孟贲二将:“你们谁能举起吗?”任鄙知武王好胜,很懂王心,婉言辞谢:“这,我真举不起,我只能举百斤。”孟贲就一粗人,直直地说:“让我来试试,若举不起来,大王,可要看你的了。”说罢,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鼎离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失败了。武王看了一眼孟贲,不禁大笑:“尔能把鼎举离地面,寡人还不如你吗?”任鄙劝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轻易展示神功”。武王哪里听得进,好胜心大起,任鄙拉着武王苦苦劝阻,武王大怒:“小子,你不能举,还不让寡人举?滚一边去”任鄙不敢再劝。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贲只能举离地面,我当举起后,再移动几步,方才显我的本事。于是,深深地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大喝声:“起!”鼎被武王生生举起半尺,紧接着武王迈了一步左脚,哪料,右脚独力难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好砸到右脚上,只听得武王一声惨叫,当场倒于地上。这晚,秦武王就气绝身亡了,果应了武王与甘茂的对话,仙人板板的,真是灵验无比。
虽然秦武王的死,有点另类,有点惊艳,不过,历史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朝九晚五,有时,拍起一点小浪花,也让人不禁感叹:天妒英才否?可能,真的有点呢。但,似乎又是必然。武王的这种争强好胜,玩刀的,终会死于刀下。这,也似乎是一个不变的常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