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记是拿来评说的>第五章第十节: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五章第十节:无可奈何花落去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7-29 18:19:00      字数:3763

  第五章第十节:无可奈何花落去
  
  周厉王闪得很彻底,闪到彘地,连儿子老婆都没有带走。周人恨极了周厉王,听说太子静藏匿在召穆公的家中,将召穆公的家,围得水泄不通,非要处死太子静。召穆公没法,只能李代桃僵,将自已的儿子交了出来并被处死,才平定的周人的暴乱。国难才知忠臣心,召穆公真无私!
  
  周厉王闪了,周朝的王位一时出现了权力真空。周人推荐召穆公、周定公共主周政,史称周召共和,简称共和。这是太史公圈字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据《竹书纪年》上说,当时共国有一个国君,叫伯和,有贤名,周人推举他为龙头老大,摄行天子权力。哪一种说法更为可靠呢?我取第一种说法。第一,从“共和”的本义来考证,共者,两人及多人也,和者,众口调和也,共和者,二人及多人一起处理调和之事情也;第二,即使历史上真有共伯和,也只是一个贤诸侯,其声望与能力,能超过周召二公吗?
  且不管是周召二公共同摄政,还是共伯和代理周天子,共和这一年,对于中国的历史纪年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公元前841,这是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年,再去争论这个时间点,其意义,真的不大。共和事件本身无足重轻,倒是共和所提供的时间,意义超过了这个事件的本身。请记住吧,公元前841年,一个炎黄子孙必须知道的历史时间.
  
  周召二公代理天子十四年后,周厉王在彘地,郁闷地死了。周召二公将政还给了太子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宣王。周宣王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史称“宣王中兴”,真的是个中兴的主吗?也对也不对。因为,周宣王是一个虎头蛇尾的人。早期的确励精图治,周朝的气象一时欣欣向荣,为之一新,如果周宣王一直这么中兴下去,可能周朝的好日子,还会幸福下去呢。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史记上说“十二年,鲁武公来朝。”。一个鲁国的诸侯王来见周天下,值得一书吗?非也,这事的确值得一书。当时,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少子姬戏前去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姬戏,打算立他为鲁国的太子。周的樊仲山父劝谏,宣王不听,于是册立戏为鲁国太子。看看,这中兴少主做的什么事啊,这不是自乱章法吗?你虽贵为天子,但也不能乱了继承制嘛。废长立幼,这样的后果,具有连贯性啊!试想,继承制能乱来,那么,进贡制是不是也能乱来?周朝其它的这制那度,是不是也可以乱来?这周宣王一时倒是痛快了,他这一折腾,令大好的“中兴”局面,瞬间崩溃!太史公惜墨如金,这一简语,真神来之笔!
  宣王一生的文治武功,主要表现在“不修籍于千亩”、“太原料民”与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上。谈谈“不修籍于千亩”与“太原料民”那点事。从史记的字面意思看,太史公是持反对意见的。不过,这事,没这么简单。“修籍千亩”就是在属于王的籍田上举行“籍礼”之意。要说清楚“籍礼”,就需要说清楚夏、商、周三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关于“井田制”,各家说法不一,有人说有,古之学者,持此观点;有人说无,近人胡适等,认为井田制不过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土地公有。井田制,到底是什么一种制度呢?简单点说,就是按文字的井,分为九块田,其中间的,是公田,也就是籍田,其它八块,是私田,为耕者自已劳动所得。耕者,要先完成公田,然后才能在自已的私田上劳作。
  公田,一般用作支付祭祀、救济、尝新等公共费用;私田归耕者自营,只交少量的贡物。社会不断发展,到了周宣王时期,公田已然荒芜,就产生了另一种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八人九田制,发展到了九人九田制,即公田慢慢私化,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周宣王是经历过生死,见识过“民”暴动的主,他岂能不知道民生民情,农业的重要性?周宣王不修籍礼,从提高耕者积极性的方面而言,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虢文公劝谏宣王重新举行籍千亩之礼,虽然不能说有什么过错,但历史的发展趋势如此,想再回到那一种“八人九田”的公社共有状态,的确是开倒车。无它,这是社会的步伐,没有人能改变,虢文公也不行!
  
  公田私有化的成果还是很有效的。宣王对外防御与讨伐,都得这种制度之利,国力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再简单说一说宣王的武功。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对西戎的猃狁进行反击,敌退至太原一带。公元前816年,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在洛水北岸击败猃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解除了猃狁之患。北线取得了较为重大的胜利。平定西戎后,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太师皇父及程伯休父率周六师征讨淮夷。周军击败淮夷势力中最强的徐国。周宣王还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车三千进攻荆蛮,大获全胜。周宣王南征胜利后,封周王之舅申伯于申,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的军事重镇,南线取得了重大胜利。一时之间,周宣王的威信,名动各诸侯。不过,一连串胜利的背后,同时,也削弱了本来不充实的周国国力。周宣王晚年,也就是周宣王39年,发生了千亩之战。史记说上说得简单,就一句“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连周国精锐的南国之师,也全军被歼!这样的大战,为什么史记没有详细记之呢?大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不得而知。历史很喜剧吧,总是不尽如人愿,这,或许就是历史的真实吧,我想。
  
  千亩之战后,周国的地盘迅速缩水。周宣王又做了一件大事,即“太原料民”。周大臣仲山甫劝阻,周宣王没听。其实,周宣王是对的。国家危在旦夕,如果非常时期,还采取温和手段,国将灭也。料民,其实就是清理千亩之战后流失的土地与周民,并在此基础上,按人头进行收税。前面我们说过,私田是只上贡,不纳税的,而此时的周宣王,又对此进行了改革,私田不禁要上贡,也要纳税。料民,是西周后期国力下降不得已的选择,周宣王没有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一点,令人佩服!
  
  周宣王在位46年,死了,另一位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千古名主出场了,这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在位,大约十年,对内对外,皆无建树。很有可能的原因是,周宣王时期,连连征伐,国库空虚,自保尚且不足,向外扩张,那是白天做梦了。周幽王时代,有几件事,直接影响着西周的灭亡。周幽王2年,泾、渭、洛三地发生大地震,给原本风雨飘零的周帝国,致命的一击。地震之后,造成堰塞湖,故“三川竭,岐山崩。”这本是自然现象,史官却趁机说事,认为是德政不修,国必亡,太牵强了,只能说周幽王比较霉,这样百年难遇的天灾,他居然遇到了。周幽王三年,更惊艳了,这小子不知哪里修来的桃花运,一个名扬千古的冷美人——褒姒,得到了幽王专宠。褒姒的来历,史记说得很玄乎,绝代佳嘛,好像都有这毛病。还记得夏朝时出现了二条龙吗?夏王不仅吃了一条,另一条,后来可能也死了,为了纪念这龙,夏王还将“龙口水”,用匣子封藏了起来。再经过商朝,同样相安无事。(我总是怀疑这能收藏吗?要臭的,更何况人有好奇心,是天性,能封得住吗?)好了,到了周厉王晚期,第一个敢开匣子的人,出现了。对,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周大爷。周厉王打开了这个国之“重器”,结果“龙口水”流得满地都是,扫都扫不清。周厉王很艳情,他想的办法,居然是叫一群赤裸的女人,对着“龙口水”大叫,方法很另类吧,不料,歪打正着,一个更为怪异的事情,发生了。不知是女人太性感,还是这“龙口水”修行不到位,仙人板板的,这“龙口水”居然变成了一只玄鼋。事情还没有完,更邪乎的事发生了,这玄鼋居然闪到了后宫,碰到了一个小宫女,上了她的身(史记没说这怪物到底闪到什么地方去了,上身之说,系我猜之),结果这个小宫女长大后,又是无夫而生子,很无厘头吧!小宫女很害怕(谁无夫生子都怕,人类常识嘛),把这个“小祸害”弃了,更传奇的是,这“小祸害”,命大,没死,一对卖桑山弓和箕木袋的夫妻俩,发现并收留了她。因为周厉王的儿子宣王,要杀尽做桑山弓与箕木袋的人(童谣说“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童谣,有时也能惹祸,并不都很纯真),这夫妻俩,看看在周没法活命了,就逃到了褒国。后来,这“小祸害”长大成了人,就是褒姒。
  
  周幽王三年,褒国人得罪了周幽王,周幽王准备发兵讨伐。褒国人怕了,将准备好的褒姒,送到了周幽王的后宫,作为赔罪的礼物。周幽王一看到她,惊为天神,什么讨伐啊,见鬼去吧,有此佳人,“从此君王不早朝”了。这褒姒很懂得专宠,这不,一年之后,很幸运地生下了一个男孩伯服。母凭子贵,周幽王很给力,马上就废了原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这个褒姒,的确很冰冻,封了王后,还是一点也不高兴,没有一丝笑容。周幽王太爱这个冷美人了,找到了当时心腹虢石父,商量如何让美人高兴?这虢石父,不知是脑残,还是别有用心,居然想了一招:烽火戏诸侯。这招,效果很立竿见影,冷美人终于笑了。一笑倾人城,三笑倾人国,这代价,这成本,不是空前,也是绝后。
  
  结果,这样的笑,让申氏的父亲申侯,很不开心。老丈人就是老丈人,一点也不含糊。纠结了缯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周幽王完败,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被掳,有300年历史的西周,就在几把峰火,几声轻笑中,那么有点无厘头,有点艳情,有点啼笑皆非地,落幕了.
  
  从周宣王到周幽王,他们的历史走势,多少都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如果周宣王在鲁武公的事情,不自乱章法;在千亩之战中,没有大败而威信扫地。周幽王呢,如果没有遇上百年天灾、没有专宠褒姒、没有废皇后和太子、没有烽火戏诸侯,他们会如此黯然地离开历史的中心吗?天未必不知,只是,花如此静静地落去,难免有一番滋味,上了心头,我那么多情地想!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