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赤子情怀
作品名称:错位 作者:楚水 发布时间:2015-06-17 20:12:24 字数:6886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在伸展了一个懒腰之后,到处焕发出蓬勃生机:杨柳吐出了新芽,桃花绽开了笑脸,河水更是消融了它坚硬的冰块,一路奔跑着、跳跃着,唱着欢快的歌。各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们喜笑颜开地来到自家的责任田里侍弄着庄稼。他们知道,从今往后,庄稼长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家的经济利益,他们像怀抱自己的孩子那样,起早贪黑地照料着,什么时候该湆水,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打药……一件件,一桩桩,像绣花似的,他们要把浑身的力气倾注到庄稼地里——因为邻里之间暗地里在较劲呢,收获时看谁的产量高!
沐着和熙的春风,楚水大地上到处掀起了生产的热潮。经过半年时间的艰苦奋斗,各公社按照县里下发的“六五”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的指标任务已经相继接近尾声。唐文林将水产科研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分成四个组,由四位副局长带队,分别对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片42个公社的养殖基地工程按标准验收,自己则随着各组验收的进度,跟进检查验收结果,同时和各公社书记、社长落实下一步养殖计划。
6月29日,各组分头出发。第二天,唐文林便风尘仆仆,马不停蹄,下乡逐个公社一路检查,有时一天赶两三个公社,起早贪黑,天天连轴转,累得筋疲力尽,秘书让他躺下休息一会儿,他摇摇头说:“大家都忙成这样,我怎能躺下?”硬是撑着疲惫的身体,一天接一天地下乡检查各组验收的进度和质量。
7月14日这天下午,快艇驶到领头、东城一带,突然天色昏暗,狂风大作,宽大的湖面上波涛翻滚,把快艇颠簸得东倒西歪,左右摇晃。转眼间,蚕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直往下泼,整个湖面被笼罩在昏暗的水网之中。他登上甲板,风卷起他的衣服,雨劈打着他的脸,他眯着眼大声喊着,要驾驶员小陈赶快向岸边靠拢,小陈一边答应着一边转动方向盘拐弯向岸边驶去。可能是拐弯太急了,蓬上的竹篙顺势滑向湖心,唐文林急忙跨上一步伸手去抓竹篙。正在这时,一个巨浪扑来,快艇向一边六十度倾斜。也许是因为他太疲劳的缘故,就在快艇倾斜的一刹那间,脚下一个趔趄,手没抓住船篷上的护栏,整个身子“扑通”一下子跌落湖心。驾驶员听到声音,连忙停机出舱一看,唐局长不见了,他慌了神,再一看,在离船几百米远的后边,有个黑影子在波涛中挣扎。等到他把船发动起来,掉头驶向出事地点时,一个浪头打来,将唐文林压向了湖底。若是年轻时,凭着唐文林的水下功夫,这些风浪并不能奈何得了他,可现在,他毕竟是年近六旬的人啊,再加上十几天来,天天起早贪黑地连轴转,从来没有好好地休息过一天,他实在太疲劳了!当又一个巨浪向他扑来时,他感到无能为力了,若大的湖面上没有任何可以抓住、可以依托的东西,他挣扎着,不由喝了一大口水,呛得他喘不过气来,偏偏一身的衣服又包裹着他,让他浑身使不出劲。浪一个接一个地向他猛扑,他在心里想,这条命难道今天要丧在这湖里!不能死,还有好多任务没有完成,“六五”规划还没有实现呢!他拼命和浪涛搏斗,又连呛了几口水,此时,身体已不由自主地向下沉、向下沉,小船呀,你怎么还不来?来呀!来呀!
湖面上,风越刮越急,浪越扑越猛,雨越泼越骤!仿佛有意在和唐文林斗气。眼前一片汪洋,天阴沉得像一口大铁锅压将下来,压得湖面喘不过气,湖面上没有一艘船行驶,驾驶员小陈哭了,他拼命地哭喊着:“唐局长,唐局长!”可是,耳边只有呼啸的风浪,哪有回音啊!
他驾着小艇在湖面上颠簸,四处寻找着唐文林。当他发现唐文林,将竹篙搭向他时,唐文林一动不动了,小陈心惊肉跳,一个人又不敢下水,只好用竹篙拢住,然后拼命用缆绳将唐文林慢慢地系上船,可是……驾驶员小陈失声痛哭!只好将船拢向岸边,大呼救人呀!救人呀!附近的农民听到呼救声纷纷冲进风雨,见是水产局唐局长遇难,大队支书连忙向公社打电话汇报,公社立即拨通了县政府办公室,不一会儿贾云副县长和刚刚走上副县级领导岗位的唐伟仪以及水产局的屈进武等一群干部,还有附近乡镇的负责人纷纷赶到,唐伟仪抱着一身湿漉漉的父亲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人们设法将唐文林运回县城,县委书记常万林闻讯大吃一惊,立即中止了手头工作赶到水产局。只见唐文林微微睁着双眼,却没有了一丝气息!秘书向书记送上唐文林在船上的文件,常万林接过,见是新通过的全县水产养殖发展规划和1980年水产养殖工程实施方案……常万林止不住泪如泉涌,他伸手轻轻地为唐文林抹上了双眼,悲痛地说:“文林同志,你放心,你的心愿我们一定会完成!”
绍仪、正仪两个儿子和女儿丽燕,儿媳李秀兰、等亲属相继赶来,看到爸爸静静地躺在那儿,一个个失声痛哭,悲痛欲绝。尤其是女儿丽燕、儿媳秀兰,更是伏在父亲的身上,哭得死去活来,一边哭一边数说着:“爸爸,你怎么能就这样走呀!连一句话也没留下就把我们抛下啦,爸……你吃尽了辛苦,临了,就落个这样的下场啊!爸爸,你怎么这么命苦呀,你这一生没有享一天福啊!爸……”
此时,院门外跌跌蹱蹱走进一个身穿黄尼军装的军官———军分区副政委宋子奇。听到唐文林遇难的噩耗后,宋子奇嚎啕痛哭,立即驱车直奔楚水。警卫员把他扶上车后,从分区一路哭到楚水,夫人张馨兰抹着眼泪劝他:“天灾人祸无法抗拒,你哭坏了身体我咋办呀!”可无济于事,他一边哭一边说:“文林啊,文林,你怎么丢下我独自一人走了呢!我们不是早就说好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你这一走让我怎么活下去呀!”到了楚水,他已是声音嘶哑,警卫员和夫人一人一个臂膀搀着架着,进了院门就跌着撞着奔到唐文林面前,伏在他身上失声痛哭。
一会儿,院门外又走进一个五十开外的老干部——地委行署专员梁恩来。听到唐文林遇难的消息后,仿佛五雷轰顶,忍不住泪水涌流,多好的同志啊,怎么就这样走了呢?他安排好工作,急急忙忙从地委赶来,进门后看到宋子奇伏在文林身上痛哭不已,强忍着悲痛拉起子奇说:“宋政委啊,我们是共产党人,人死不能复生,还得集中精力处理事情呢!”一边说着,一边泪水如注。他看到文林的一群孩子泪水滂沱,边哭边诉,既不忍心阻止,又要处理事情,悲痛地说:“孩子们,你们的爸爸这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你们的好爸爸,大家起来吧!”他让其他同志一一劝住大伙儿,拉过宋子奇、常万林、贾云、唐伟仪以及屈进武等人共同商量治丧事宜,决定马上成立治丧委员会,停柩一天让亲友凭吊,后天一早召开追悼会”。老家的亲戚故交纷纷赶来,领头公社党委、政府,溪桥区委、县电视台、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农行、工行、县工商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都送来了花圈。大院内哀乐低回,纸钱缭绕,水产局附近的巷道内,花圈排成一条长龙。
夜深了,灵堂内哀乐低回,烛光袅袅,纸钱烧成的灰仿佛幽灵在空中飘飘荡荡。伟仪对丽燕、秀兰说:“你们带着孩子先回去休息吧,明天一早还要参加追悼会呢,我和绍仪、正仪一起守灵。”丽燕抹着眼泪说:“不,我要守灵,我要最后陪爸爸一夜!”
“傻孩子,几天几夜不睡觉吃得消吗?你们都回去休息,这儿留给我和伟仪就行了。”不知何时,军分区副政委宋子奇来到了灵堂。他再一次看了看老战友的遗容,回想几十年来生生死死的战斗岁月,禁不住唏嘘叹息。听到孩子们在争着守灵,这才开了腔。伟仪说:“叔叔,岂能劳你大驾!爸爸已经去了,叔叔你千万要保重身体啊!”子奇说:“孩子们,听叔叔一句话,你们回去休息,让我和你们的爸爸好好相守这最后一夜,啊,我和伟仪说说话就行了,回去吧,回去吧!”丽燕、绍仪他们拗不过宋叔叔,只好依依地离去。
星星在云层里忽隐忽现。夜阑人静,宋子奇自言自语地说:“老哥啊,还记得活捉阎老五的那天晚上,你冷不防中了一枪,鲜血淋漓,吓得我哇哇大哭,和战友们把你抬到草垛内,医生在马灯、手电的微弱亮光中帮你取出了子弹,然后上药、包扎,我陪了你两天两夜,可是部队要转移,大队长下达命令,这才把你交给了灯花。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枪林弹雨没能奈何你,最后却在这和平年代被风浪夺去了生命!真是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说着说着,又禁不住泪水直流。停了一会儿,转身对伟仪说:“我和你爸情同手足,比亲兄弟还要亲,所以我懂他、理解他,你爸爸这一生,任何时候总是把自己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没错位,你信吗?”
伟仪静静地听着宋叔叔的话,尤其是最后这句话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回想爸爸这么多年来的所作所为,到底是对还是错?那年寒假回来,看到爸爸政治蒙冤,情感被骗,妹妹又病成那样,当时心里真的抱怨爸爸受了吴惠的骗,乾坤颠倒,大错特错,其实现在细细想来,以爸爸真诚待人的品德去对待这当中的人和事,爸爸并没有错。自己现在也到了县级领导岗位,分管科教文卫,设身处地为爸爸想一想,作为区委书记,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有责任去帮助每一个人。想至此,他对宋子奇说:“叔叔,这几年来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时常在我脑海中盘旋,自从自己走上领导岗位之后,细想其中的奥妙,忽然之间对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好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噢,是吗?什么认识说给叔叔听听。”伟仪把坐的椅子往叔叔身边挪了挪说:“如果世界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摆正位置,认识自己是什么角色,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不错位、不越位,这世界就会更加美好!怕就怕有些人不认识自己,总是利用自己的聪明、心机,试图去变换角色,做出一些超越自身位置,甚至扭曲人性的事儿,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该发生的矛盾,导致这个世界不得安宁!换言之,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之,都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违背良心、违背人性去寻找位置,就一定会错位,到头来必然会被人们所唾弃。而聪明的人一旦发现自己错位了,只要抓住机会修正自己,用心改正,还能回归本来的位置,人非圣贤,熟能无故嘛!这就是我从父亲的一生际遇中体悟到的道理。叔叔,我的这一认识不知对不对?”宋子奇欣喜地看着伟仪说:“好小子,你能产生这个认识,说明你对世界的看法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标志着你在政治上已经开始成熟,叔叔为你感到高兴!相信你爸爸在天之灵知道你的这一想法也会高兴的!”叔侄俩从家庭到社会,从单位到个人交流了很多心得,说了一夜的悄悄话,不知不觉东方露出了晨曦。
第三天一大早,梁恩来、常万林和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的负责人一个个胸佩白花,臂戴黑纱,前来参加追悼会。宋子奇和他们一一握手,自己也在胸前佩上了一朵白花。
追悼会上,县委书记常万林致悼词,他说:“唐文林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是人民的好儿子,全县人民要学习他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高尚品德;学习他勤劳朴实,甘当公仆的革命情操;学习他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英雄情怀;学习他永不满足,勇攀高峰的忘我精神!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唐文林同志的革命遗志,努力发展全县的水产养殖事业,用优异成绩告慰唐文林同志的在天之灵,为建设富裕、民主、和谐的楚水县继续奋斗!”
当人们向唐文林的遗体告别时,吊唁大厅里,悲憾之声震天动地,好人啊!就这么走了!人们唏嘘,人们叹惜!丽燕、秀兰、绍仪、正仪等子女们更是捶胸顿足,呼天喊地,痛不欲生:“爸爸呀,你走得好苦呀,你就这样抛下我们啦!”直到人们一个个将他们拉开……
县委常委们依次向伟仪、绍仪、正仪、丽燕、秀兰、等子女亲属一一握手,一再叮嘱节哀顺变,有什么困难,县委将全力帮助解决!
唐伟仪代表子女亲属,手捧父亲的遗像。他凝视着父亲的面容,往日的情景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世事沧桑啊!如今,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作为唐家的子孙,要为父亲争气啊!想到这里,他怀着无比悲怆的心情,哽咽着对三弟正仪说:“你现在在水产科学研究所,一定要努力继承父亲的遗志,为发展全县的水产养殖事业尽心尽力!”又转头关照各位弟妹亲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强奋斗,为爸爸争光!
吊唁大厅里,有两个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凝视着大厅上方悬挂的唐文林同志的遗像,回想这么多年来与他交往的点点滴滴,悔恨、感激、悲愤、痛不欲生!
一个是美女何孟莹。她想起那年元宵节后的那天晚上,溪桥区公所里,唐文林当众宣布伟仪与秀兰即将结婚的消息后,自己跌跌撞撞跑回家,蒙在被子里痛哭了几天几夜,那时候她恨唐文林硬生生地拆散了人世间一对有情人,那种恨,可谓是恨之入骨!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她渐渐懂得了: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除了爱,还有个缘,缘份未到,爱也无效!尤其是前天,当副局长屈进武将她参加招工考试的前后经过以及这次要给她压担子的事情告诉她后,她才在心里真正认识了唐文林。啊!这样的胸怀,这样的修养,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呀!她从内心深处痛悔自己过去的不懂事,倘若他还活着,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她还想到了自己的夫君杜兴烨,世事沧桑啊!当年那么潇洒英俊的一个人,而今,名缰利锁将他变成了让人陌生、让人可怕的另一个人,这次竞选受挫,竟然疯疯颠颠,精神错乱……这又怪谁呢?当初没能等到和伟仪再见一面,一念之差,便匆忙决定,从而铸成了今天的遗憾,诉不得爹告不得娘,我向谁忏悔,又向谁倾诉?上帝呀,这难道就是报应?想到这里,止不住泪如泉涌。
另一个人就是唐文林曾经的对立面,现在的水产局常务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屈进武。面对唐文林的遗像,他惭愧、他悔恨、他更自卑。同是男子汉,同是共产党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对是非的评判、对人的真诚,对党的事业的执著,为什么就不如他呢?他恨自己这么多年来犯了多少错误,他更恨自己错将无赖当朋友!虽然,庞光明最终受到了应有的处分,可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吸取了多少教训?他手捧唐文林生前撰写的楚水县“六五”水产养殖事业发展规划,泪眼婆娑,这个规划通篇闪耀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的赤子情怀,自己能做到吗?屈进武啊屈进武,从今往后,你要以唐文林同志为镜,谦虚慬慎,忘我勤奋,一心为民,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他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向唐文林同志好好学习,带领全局同志为实现“六五”规划去拼搏、去奋斗!他抹去泪水,猛地一转身,突然看到从大厅另一角向他走来的何孟莹,两个人四目相对,无语凝咽,泪水涟涟,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很久,很久!
后记
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卢兆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被区革命领导小组抽调,参加了县革委会组织的“一打三反”运动。亲身经历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一些故事,那些鲜活的身影一直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用手中的笔记下这段历史,献给那个难忘的时代,献给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们。转眼几十个春秋过去了,世事沧桑,很多事情均己在记忆中消失,唯独这个念头不但没有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愈来愈清晰,愈来愈迫切。
波澜壮阔的生活,多姿多彩的人生,在那段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人演译出多少可敬可佩、可喜可贺、可歌可泣、可爱可憎的故事,回味这些故事,给人启迪:人生在世,每一个人均处于一定的位置之上只要顺应时代潮流,守住自己的位置,不错位,不越位,世界就会更加美好;让人警醒:损人利己者,自以为聪明,到头来只能是扭曲人性,聪明反被聪明误!每念及此,便感到一种使命在身,作为一名从事文字工作30余年的资深记者,有责任将这些经验教训写出来,让人们透过当年的人和事,感悟世情,品味人生,在生命的航程中高歌向前!于是,在2011年春夏之交开始了这段漫长的旅程,自那以后,整个身心时时被写作中的情绪所激荡,欲罢不能。
小说是一种虚构文体,它不是克隆生活,而是作者利用平时的积累,在生活的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鲁迅先生说过,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是用这些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至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因此,小说需要想象、虚构,在生活的基础上去典型化。因为“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遵循这一法则,于是我把广东人的衣服,北京人的帽子,山东人的鞋子揉和在一起,合成了自己笔下的人物,随着情节的推移,情感完全融合到人物身上,跟着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甚至泪湿稿纸,笔墨氤氲开来才知觉,不禁掩卷唏嘘。
更为神奇的是,每当夜静更深,思绪随着人物的足迹东奔西荡时,一些事先未曾想到的情节有如神助,自然而然地涌到了笔下,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实为平生所罕见,一章写完,搁笔回顾时,常常诘问自己,这些情节从何而来?思之良久,其实这正是想象的魅力沿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流露,这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里“加以改造,生发开来”的结果,心中不免升腾起一阵阵喜悦之情。
而今,书稿己然呈献在广大读者诸君面前,肩上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此时此刻,自己的愿望倘能收效于万一,也算完成了一项人生的使命,吾愿足矣!
借此机会,我要向南艺博导沈义贞、泰州市作协主席庞余亮、秘书长戴中明、作家毛家旺诸君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的热忱帮助、鼓励和支持!
是为记。
2013年6月16日
卢兆璋
2012年7月22日一稿于秦淮河畔
2013年5月25日二稿于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