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青春校园>我与青春发生口角>序言及全书后记

序言及全书后记

作品名称:我与青春发生口角      作者:经世致用      发布时间:2014-01-19 22:11:05      字数:3011

  著者序:
  这本书里,写的是“我”,却代表着你我他这一类青春年少者。其中一些事情,一点经历,一种思想与行动存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显形或隐存,总归有一丝痕迹。
  理想中的青春是绚丽多姿的,虽偶有僭越放肆,终归于宁静致远;现实中的青春是苦涩晦暗的,虽偶有耳目一新,终只是昙花一现。
  本书只是一部青春求学现形记——其中尽是一些小事、琐事与情感的杂事——并非刻意批判鄙弃某些人、某类人,更不要武断当代青年学生乃朽木,不可雕也。“不以小眚大德”,他们总有闪光点的,也未尝不可为将来祖国的希望与栋梁!
  
  全书后记:
  自从2010年4月份执笔,截至2013年11月末结束,这部小说花费了我三年七个月的时间,总计三十七八万字,如今搁笔思之,于感恩节这天著文记之,是为后记。
  其实写这部小说的思绪缘于2010的春节过后在家的一次胡思乱想,当时正值大二下学期(过完年后开学即是),深感时光流逝而有一种虚度的意思,在家里徘徊之际,一种强烈的无聊感袭来,想要去填充它、充实它,又回忆起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想到了高考,想到了自己是怎么来到大学的,故心生写小说的“杂念”。
  “杂念”既始,只好跟着杂乱无章地念下去了,那年回到学校,将自己的愿望告诉多禾兄,多禾兄深表赞同,随即俩人便热切密谋一番,关于小说的标题,我俩足足讨论了一月有余,当然一月之内,将我写小说的想法也告诉了5404的寝室八友,均获支持。
  经过与多禾兄的一番磋商,初步确定了小说的类型是青春校园型小说,写主人公是怎么来的大学(这就涉及到高考),怎么离开的大学(这就涉及到大学毕业及找工作),从“怎么来的”到“怎么走的”这一过程,也就包括了高三下学期与大学生涯这两个部分,当然了以大学生涯为主,高考只是前面的推引部分,而大学生涯中又以5404的寝室八友为主要人物,毕竟他们出现的次数较多,其次便是多禾兄及高中好友了。
  起初相将“我”的形象不只定位为我,虽然起名为孙维海,但想将寝室八友的人物性格集合起来铸成一个人,一个十分丰满而复杂的人,但难度系数过大,况且揉合而成的人物易成怪物,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手笔,故坚决舍弃,还是以自己为蓝本,用“七分真三分假”的方式来塑造小说的主人公孙维海。
  当初的想法是挺好的,准备大学毕业之时小说也能随之著成,岂料后来自己顺利毕业,而小说仅完成了三分之一,毕业回家(2011年11月份)时只拿着八万字的手稿,离昔日的愿望差之千里,原来一年半就想完成的作品被生生推迟了两年多才痛苦地宣告结束。
  小说是难产的,比哪吒还要难产(哪吒三年半就诞生了),并不是因为苦心孤诣谋篇布局,而是因为写不出来,不知如何续笔,所以前年将八万字的手稿搁置了十一个月,近一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动笔写过,虽然也有不少次命笔的心思,但笔最终没能拿起来,好像那小小的一支笔变成了张飞的丈八蛇矛而我手无缚鸡之力,根本拿不动它。曾想过将手稿付之一炬,倒也没了牵挂,落得个干干净净,但终究不忍也不肯下手,现在想来,幸好当年手下留情,要不然自己的处女作就化作灰烬了。
  小说绝对是断断续续写成的,现在掐指算来,从执笔到搁笔,至少停过一年半的时间,所以真正写作的时间不过两年左右(包括写作期间构思的时间在内)。其它的时间在干吗呢,一多半是荒芜,一小半是酝酿,还伴有那深深的惆怅。
  还是说说当年与多禾兄密谋的事吧,俩人似严肃又无聊地讨论了一月之久,关于小说的标题就有许多,只记得“心动如斯”“什么求学记”之类的,均未如意。后来,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我与青春发生口角”,用它作书名,我觉得还是挺合适的。
  既然提到“口角”,那么就有一种抗争的味道,而抗争的前提一定是不如人意,人不能开合自如。小说的序言中就提到了理想中的青春与现实中的青春的差距,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落差才造就了“口角”发生的环境与根本原因。值得说明的是,小说的序言也是颇花费了一番功夫的,记得是在自考的考场上写成的,感觉还是写出了那种味道,比较令自己满意的。
  正是因为执笔写作的时间是大学二年级,所以就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写起,由过年之前与父亲一次的口角引出自己到校后的思绪万千,于是想到了十八岁的天空,便有了第一篇“回首十八”,顺理成章(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就有了“初来乍到”“崭露头角”“沟壑岁月”“还看今朝”等篇目标题,至于最后一篇的“万折必东”则是去年才思考出来的,当初并无此念。小说大致的布局就是:以主人公(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一次思绪为切入点,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经过一段漫长的回忆,然后回忆结束,回到他所在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还看今朝”的开始,再讲以后的大学时光直到大学结束。
  有了大的篇目标题,那章回标题自己也要去想的。大概当时有一种比较偷懒的想法:把每章的标题想好、拟好,写作时也就可以根据标题来任意发挥了,所以在“一鼓作气,再而衰”的情况下想好了前二十章的标题,也只能想这么多了,因为当时还是学生,已经想到“眼下”了。
  小说的标题、类型已定,那小说的内容中必有感情的部分,必有女主角,经过一番独自的思量,便有了将对伊人(女主角)的感情作为一条小说“暗线”的想法,后来果然贯穿了下来,实属难得。大概写作之前在见过伊人一面,故而构思时加入进去。而且孙维海心中是真正存有她的,写小说也算是寄托感情、表白心意的一种方式吧,虽然这种方式是要消耗大师脑细胞与许多精力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小说中的人名也是花费了一点小心思的,5404的八位兄弟——对他们的取名自以为是比较有水平而感到满足的,至于“黎百川”“沈梦溪”“穆晓凡”这些名字更是苦苦思索与征求意见的结果。
  小说原本是打算写个二十万字就收笔的,但后来坚持着断断续续地写到后面,发现还有许多话要交待——当然是二十章以后的事了,所以前面的内容比较单一而后面的内容相对充实,包括对伊人的感情变化也复杂了起来,总之是“口角”不断。
  小说是专注于细节描写的,也只有专注于细节描写了,因为其他方面的事明显有些不足,“其中尽是一些小事、琐事与情感的杂事。”而孙维海的心很大,心脏却很小,所以其它方面他无力承担,也就不必去刻画了。当然,其中不少的人物都有其原型,也没必要去深究,尽量不要“对号入座”,小说毕竟含有演绎成分,不是“刻意批判鄙弃某些人、某类人”,有时候只是觉得这样写比较有意思,能够更好地展现人性。
  当初构思之时的确想了许多,如今观之,想法过于美好,行动有些草率,虽然动笔前已经构思了两个月的时间,但毕竟底蕴不足,阅历空无,注定了以后的写作是较着劲琢磨着去写的,只那条“暗线”费力地穿引着下来,所谓“穿针引线”,在它连着的事件里,吃饭的镜头比较多,经世致用提出的口号也不少,真正写“实事”的并不多,只好在后面几章去弥补与完善了。
  所以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大学生活,也涉及到高中的一点影子,高考的一点事情,也涉及到一些工作与所谓的感情(不能说是纯爱,但其中有纯爱的成分),读者可以卧读,蹲读,没必要去拜读。当然,能够比较细致地去读一下,则是读者的莫大荣幸了!
  感恩节夜里,写下这部小说的后记,感恩孙维海的高中好友,感恩5404的寝室兄弟,感恩孙维海的大学同窗,感恩孙维海心目中的伊人,感恩这三年多的求学经历,感恩这其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最近头昏脑涨得紧,后记写得思绪混杂,信笔而作,读者谅之。
  小说不足之处甚多,语言重复单一,感情拖泥带水等等,但毕竟是二十多年来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特发一言,聊胜于无,聊以慰怀。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