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黄昏少年>黄昏少年—前序

黄昏少年—前序

作品名称:黄昏少年      作者:千云      发布时间:2013-09-17 13:53:42      字数:5006

  我认为在写下我的故事前是有必要在此先介绍一番的,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不是轻易能读懂的。各位不必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之后我所讲的故事其实是那么的平常,但又如此的不可思议。这是如此令人感动的一件事情,以至于我能亲手把它呈现给世人去品读实在是我的荣幸!
  这件事情是五年前我在网上认识的一个网友告诉我的,我的这个网友现在具体从事什么职业我已经不清楚,但是五年前他还是上海一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他的家庭背景很好,按照现在的话说他是名符其实的高富帅。至于我是怎么认识他的,这是无关的事情我也不愿意多做口舌。那个时候,他的学校和美国的一所高校是伙伴关系,常年的派遣交换生到对方学校考察学习。他那时候对我说一年前他被选派成为这年的交换生去美国的兄弟学校考察学习,后来他被安排到当地的一户人家居住。就是这样才有后来的事情,以至于最终把这件我认为感人而不可思议的事情给抖露出来了。
  那户人家对我的这位网友很好,他也和他们相处的很不错。这户人家有一个儿子,这没什么,但是他有一个朋友,他的这个朋友和我的这位网友一般大,是个长相帅气的美国大男孩。但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我的这位网友就非常好奇,一个外国人竟然能说这么流利的汉文。后来接触的多了才知道,他不仅中文说的很好还精通中国文化习俗,就像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是哪天换了一副欧美人的面孔而已。我的这位网友越发的好奇,总想去他家看一看,但毕竟中国人的这种习惯,他不愿主动,倒是那个男孩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邀请我网友到他家去做客。网友欣然而往,去了之后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家大人三个,小孩两个:他的爸爸,他的干爸干妈和他俩的女儿。这明显是两个家庭,但却在同一屋檐下。但是更奇怪的是他的爸爸和干爸是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他的干妈是地道的美国人,他们的女儿则当然是混血女孩。后来了解了才知道,他的爸爸和干爸的确是中国人,这也就难怪他的中文那么好以及他精通中国文化了。
  不过这只是表面而已,更多的东西在他俩日益加深的友谊后也慢慢的显现出来了。原来他并不是他爸爸亲生的,这点大家也当然看得出来,毕竟父子长相不同不是一般。但是他的干爸其实是他的伯父,也就是说他爸爸和干爸是兄弟,但是却又不是亲兄弟。而且网友发现他的爸爸总是和他的干爸形影不离,而他的干妈没有丝毫的在意。网友问他为什么他爸爸不给他找个妈妈,他告诉网友他的干妈就是他的妈妈,他们是一家人,一家五口,不是两家人。网友始终不懂,直到回国后也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干爸是什么关系,但是他们俩的关系却是越来越好了。
  直到后来,他的妹妹,也就是他干爸的女儿也被选为交换生来到上海时,网友是高兴的不得了,因为他也要随同而来,更确切的说他们全家都来。网友主动向学校汇报说把他们暂时安顿在他家。俩男孩一见面别提有多高兴。可是对于我的这位网友来说,心中有一个疑问不解决是非常难受的,那男孩经不住网友多次的询问,在得到他的中国人爸爸的许可后才道出了他爸爸与干爸的秘密。网友听后不禁唏嘘,大为感慨。以至于后来他和我讲起这件事情后还不停的感慨。在和网友聊天中,网友知道我一向热衷于写作,他希望我能够把那美国男孩的两位父亲的事迹写下,因为网友是读经管的,对文学不擅长也不喜欢。
  我当时一听,便知道考验自己的时候来了,我答应了网友,承诺会好好的把它记录下来。后来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缘故,我与他的交流逐渐减少。他有好的出生背景,我只是一介草夫,他不愁吃穿,我却还在为生活而奔波,我们两个本来就不是同一路上的人。只记得我们最后一次聊的时候他嘱托我写好了给他发去。那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我才猛然想起承诺他的事情迟迟没有动笔。这几年我究竟忙什么了以至于忘了它?回过头来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还是庆幸我当时没有马上动笔的。不然我那稚嫩的文笔还不知道要把这样一份真挚而感人肺腑的事情写成什么样,如果我玷污了这件事情和事情的主人公,那我的罪就重了!
  但是时间不允许我有丝毫怠慢,我已经成年了!到这里我愿意公布我的一些情况:我今年二十岁,我是一名大学生。我一向认同与我们中国的二十而冠的做法,把二十岁而不是十八岁作为未成年和成年的界限。既然我已经成年,那么我的思想应该成熟,那么我成人的第一件大事或许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把他们二位的事迹写成一本书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人,了解他们的事情,了解那段岁月时光中我们我们时常怀念又时常忘却的点点滴滴!
  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对我将要写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对此不存有什么疑问了。我忽然感觉我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它压迫着我必须去完成它,而且出色的完成它!我希望在座的读者无论是否对此存有兴趣,都能够去感悟去领会。不过我先在此说明一番,我所写的故事发生是在文革时期,但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知之甚少,有何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见谅!假使我拙劣的文笔如能牵出各位内心的情丝,那算是给我最好的回报了!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篇,实为凑齐字数,不然不大三千字我这篇前序发不了,但是不发,各位读者可能看到后面会有所迷糊。各位若有所了解,可以不用看,不了解就当补充知识吧!
  全面认识文革中的“红卫兵”
  
  对文革中的红卫兵问题,现在国内外许多人实际存在有不少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其中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文革中的红卫兵,其产生、发展、蓬勃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始终是同一批人,并始终是同一种观念与身份。实际上,文革中的“红卫兵”旗帜虽然飘扬了几年,但在文革的不同阶段中,“红卫兵”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往往是此红卫兵非彼红卫兵的。
  在文革中,红卫兵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老”红卫兵时期,造反派红卫兵时期,所谓“反军”与“拥军”的两派红卫兵时期,红卫兵下乡退出文革时期。
  现在对红卫兵问题认识常常有这样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将文革初期大破“四旧”的举动与整肃批斗迫害老师及其他文化人的暴行,都归罪于整个“红卫兵”队伍。而实际上,文革初期的那些所作所为,仅仅只是被后来称之为“老红卫兵”的势力干的,而与在以后奋起“造”省委市委及学校党委的“反”的红卫兵并不相干。所谓“老红卫兵”,即是文革初期以“红五类”子弟(即家庭出身为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的学生)为基本队伍,以高干军干子女为头目的第一批红卫兵组织,北京的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由原北京东城、西城红卫兵纠察队等组成,简称“联动”),湖南的红色政权保卫军红卫兵等,都属于这一类。而以后掘起的造反派红卫兵(如北京“首都红卫兵第三司令部”,湖南的“长沙市高等院校红卫兵司令部(高司)”“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造反有理军”等),则其组织构成已不注重家庭成份,其领导层也大多是平民子弟了。
  “老红卫兵”们大约在一九六六年底至一九六七年元月之前,便因“保爹保娘”(造反派红卫兵这样讥讽“老红卫兵”),保省委市委,充当了文革期间首批保守派,而基本被得到中央文革支持的造反派红卫兵击败而瓦解,退出了文革历史的舞台。
  “老红卫兵”组织虽只表演了半年时间不到,但由于他们是中国红卫兵运动的发起者,(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第一、二次接见的百万红卫兵中,基本是“老”红卫兵)是首先提出“造反有理”口号的始作俑者,而同时又是文革初期那践踏人权迫害文化人的基本力量,因而,“老红卫兵”便被远距离观察中国文革情况的外国人与虽身处文革时期但被迫或主动置身于文革风暴之外的中国人,当成了中国文革期间红卫兵的唯一形象。因此,现在的各种媒体无论用何种体裁,只要一讲到红卫兵,就会将其都形容为德国法西斯希特勒青年团一样的模样,而这,恰恰是对历史真相的误解与曲解。
  第二个误区则是:将红卫兵都视为造反派,以为红卫兵就都是造反派。其实,红卫兵组织在整个文革期间的不同阶段,其构成与性质也是不相同的。
  “造反有理”的口号虽说是以清华大学附中一批“老红卫兵”率先喊出,在大破“四旧”中也的确显示了一些造反派的作风,然而,“老红卫兵”组织毕竟没有真正做成造反派。就是首先给毛泽东写信的北大附中高中六八届的“老红卫兵”首领彭小蒙与在天安门城楼上给毛泽东佩上“红卫兵”袖章的宋要武(原名宋彬彬,毛泽东亲自给她改名为“要武”),他们最终也都反被烙上“保守派”的历史印记而退出了红卫兵舞台。随着“老红卫兵”们的败退出局,受中央文革直接或间接支持的造反派红卫兵组织,如首都三司、北航红旗、上海红革会、湖南“高司”、四川八?一五、湖北“三新”(新湖大、新华工、新华农)等红卫兵造反组织则迅速崛起,又开始了一段新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光。
  在与以“老红卫兵”组织为代表的“保守派”作斗争中,造反派红卫兵是起了举足轻重的大作用,直到一九六七年一月夺权风暴时,以大、中学生为主体的造反派红卫兵基本上是这股造反潮流的领头力量,这个时期政治行动的中心,常常是由造反派红卫兵集聚。但是,随着所谓一九六七年“二月逆流”的到来,造反派红卫兵也开始了分裂。分裂为所谓“拥军派”与“反军派”。
  出现这种分裂的原因与催化剂有二个方面:
  (一)是工人造反派势力日趋强大,以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仅不复存在,而且必然退居次要,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必然是将上升为第一位置,但已领略“中心”风光的部分红卫兵头头试图抗拒这种现实的转变,进而发展到与工人造反派的对立。
  (二)由于军队的介入。中央让各地军队介入地方支持左派,但谁是“左派”却又没有严格标准,对于已都打着造反旗号的(那时已没有人敢自称是“保守派”了)群众组织,各地军队便只好按军人的标准(守纪律),来选择和支持一些他们认为是“左派”的造反派组织,这样,面临被选择命运的造反派队伍发生分裂便是必然了。
  一般来讲,青年学生红卫兵较易得到军队的青睐,因为学生红卫兵,就意味着单纯、可靠(不会有历史问题)。故,在这场分裂中,相当多的造反派红卫兵倒向了“拥军派”阵营(如湖南“高司”,重庆大学八·一五等)。而另外一些造反派红卫兵因种种原因,使他们依然站在了工人造反派组织一起,哪怕地位已降为次要。(如湖北的“三新”即新湖大、新华工、新华农。湖南的井冈山红卫兵,高校风雷红卫兵,四川的“反到底”红卫兵等)。
  所谓“反军派”,也并不就是笼统的反对军队的造反派,而一般只是反对地方军区对自己进行压制的造反派,这些造反派后来一般与奉中央命令支持造反派的野战军部队结成了联盟。实际上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不论有没有中央明确指示,各地军队也大都分为了两派,而这派别的性质就是介入地方支持造反派运动之后,受地方影响而各不相同的。在这个阶段,有相当部分的大、中学生红卫兵站到了以工人造反派为主体的所谓“反军派”一边,反对马上稳定政局,而支持继续造反。
  第三个误区,即是将“红卫兵”这个概念与“造反派”的概念等同起来。文革的造反运动之火,应该说确是红卫兵点燃起来的,红卫兵是文革造反的始作俑者。但做造反派的不仅仅是红卫兵,而且包括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工人、农民、医生、教师、机关、干部、学生甚至包括一部分军人,其中尤以工人人数为最多。而以大、中学生为主体的红卫兵仅仅是造反派的一部分。
  文革自一九六六起至一九七六年止,前后达10年之久,而红卫兵在这个舞台上的演出却仅仅二年半时间,即从毛泽东于一九六七年七月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写信,表示支持红卫兵“对反动派造反有理”之始,至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的指示后,作为红卫兵的大中学生们便退出了政治斗争而几乎全部被动员去了农村,从那以后“红卫兵”就不复存在了,而另一种身份“知青”(即“下乡知识青年”)便取代“红卫兵”桂冠而被戴到了青年学生的头上。
  红卫兵退出去了,在其后的七、八年间,但文革并未停止,造反派的活动更没有熄灭,只是造反派的队伍中从此少了“红卫兵”即青年学生这股力量了。到了文革末期的一九七五冬至一九七六年夏。“四人帮”及迟群、谢静宜等人又一次启动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为他们的政治斗争工具,发动两校的大学生们写贴了不少大字报,去“反击右倾翻案风”,去批判邓小平,似乎想重新祭“红卫兵”的造反精神。然而,历史已不会倒回去了,此时的大学生们也远非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如果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还多少带有很多理想与自发的成份,那一九七六年的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所写所贴大字报的举动,则已有着几近百分之百的官方指令色彩,已根本不能与当年的意气风发的红卫兵运动相提并论了。
  作者:陈益南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