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作品名称:沧桑 作者:河杨 发布时间:2013-08-06 23:24:31 字数:6106
二十一、老董四打粥逢难又逢救
崔成云育秧遇雪不认输
第二天,是农历己亥年的大年初一,天气很好。突击队的队员们,分班在秧田旁边的农具屋里(这个农具屋,就是原来董庄小队的队屋,现在收稻的时候,也还做仓库用)为秧田升温而值班。他们是半天半夜为一班。大年三十的下半夜和初一的上半天,是吴祥余他们五个人。因为炊事员们回去过年之前,把大年初一供应社员们早饭的炊事任务,交给了在这个班次的突击队的队员们。于是,清早四点来钟,这五个值班的突击队员们,只留下一个人在农具屋里,四个人都到食堂里来炊造供应社员们的早餐。
昨天晚上,炊事员杜二丫交给了吴祥余六十斤大米,叫他们代她煮好早上粥,并且供应给社员们。食堂里的锅灶,在小食堂并大食堂时又进行了改造,现在是三口大闷子锅和一口平头锅。杜大个子告诉吴祥余说:“你们把三个闷子锅都上足大半闷子的水,将米淘一下,均匀地分成三份,放进三口锅里。将锅早一点烧开了,再在锅洞里加点柴禾,任其煮着,就成粥了。”
这四个人来到食堂里,按照杜二丫的说法,只上了大半闷子水,便烧了起来。吴祥余又想,今天过年,外出的人回来不少,水上少了怕不够,又往三口锅里各加了两挽子①水。天亮以后,粥煮好了,舀起来一看,还是稠得很,甚至稠得比炊事员们平时供应的一碗能化成三碗来。他们没有烧过这样的锅,这粥里又没有参胡萝卜英子,有点像当年人们家里吃的淖粥样子了。三口锅都已经装满了,又不好再往里面加水。
太阳出山一尺高了,来打粥的人果然不少,向着打饭的两口缸,站成了两队。突击队员们把粥打进一部分倒进缸里后,就开始打给人们。眼看着这么稠的粥,仍然按照一分饭票一勺的打出去,又怕饭票卖不够;蚀了本会被炊事员们责怪。可是,现在来打粥的人都站在眼前,不好再往粥里加水了。在这两难当中,这四个人只好提心吊胆,硬着头皮,由两个人掌勺,两个人收饭票,打给人们。打了一程,停下来,又将大锅里的粥舀往大缸里来。人们站在跟前,多有催促的声音,因此,他们很有点手忙脚乱。掌勺的人本来就笨手笨脚,又怕蚀了本,有意扣着份量,粥打的份量都不多。还由于不熟练,打得多与少很不均匀,悬殊也大。因此,许多人打过粥转身后就骂了起来,说他们“还没有做狗,就咬起人来了。”
昨天是大年三十,晚上人们打饭的份量多了许多,以为今天还是过年,还能多打一点。一般人都比平时多拿了一些饭票来,加上外出的人回来不少,因此,人多,打的又多,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老董四站在队伍里,好不容易挨到了。他将饭钵伸了过去,递上二角钱饭票。其实,他只与瘸腿老婆黄桃花两人吃饭,平时一角钱也不可能有,今天却要打二角钱的。吴祥余将粥打给了他。老董四看着打在钵里的份量少得很。生性耿直的他,本来就有些倚老卖老,以为与吴祥余的父母关系不错,加上今天暂时掌勺的他又不是干部,不怕他的权力,又听得许多人都在骂他,他也都没有回应。于是,便胆大起来,发着老脾气,对着吴祥余破口大骂道:“你这个小狗日的,眼睛长在头顶上啦?老子做社员的,两毛钱饭票,打的可有当干部的一毛钱的多呀?”
吴祥余正在忙着给人们打粥,早就隐隐约约地听得许多骂声,心里已经窝着火。见老董四竟敢当面骂他,索性拿出掌勺把的权势来。他不声不响地将老董四手里的饭钵夺了过来,老董四瞪眼望着他,以为他会给自己添加一点粥;岂知,吴祥余却将已经打给他的粥,又倒进了缸里,并且历声喝道:“老子今天就是不打给你吃,看你老狗日的能翻得了老子的手板心!”说过,竟撇开老董四,忙着给别人打粥。老董四本来想耍卖一下老面子,这时候却傻眼了。因为,没有了粥,他和瘸腿老婆,这大年初一的早上就得挨饿了。
一个小时过后,来打粥的人陆续走了。缸里还剩有四五斤米的粥。吴祥余他们数了数饭票,不仅没有少,还赚了两元三角钱的。于是他如释重负地笑着说:“咳!这炊事员真能干,我们这么稠的寡米粥,不单没有蚀本,这一餐就赚了一二十斤米的饭票,还多了这许多粥呢!”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杜二丫称给他的是足秤的大米,而炊事员们平时下锅的米都是管理员给的,全是假数字。王元新说:“大炊事员给了我们六十斤米,我们就煮出了这许多粥来。今天是大年初一,许多跑了出去的人,都回来过年了,比平时的人多了许多。大家看,今天究竟有多少人吃了这粥啊?”这几个人叽叽喳喳了好半天,说:“大概总有三四百人吃了吧。这大过年的,我们打粥都忙得慌了张,哪还数了不成?”王元新在肚子里算了一回账:这六十斤米,就算是三百人吃了吧,每人平均也只有二两米,这粥的质量完全可以抵得上平时的三倍,可见,平时人们打二两米饭票的粥,至多只吃到了七钱的米!难怪二十八连饿死不少人。
老董四还站在等待打粥的地方。看他们嬉笑颜开的样子,想趁他们高兴的时候,能把粥打给他。于是哀求着说:“你们赚了,该高兴啊。可是,我还没有打到粥呢。求你们做点好事,把我的粥打给我吧。祥余呀,你不看我董老四,也要看你四妈呀!你四妈平时待你多好哇!我们早不见晚见。你不给我打粥,我们就要饿死了啊!”吴祥余像没听见一样,端着碗只顾吃自己的粥,完全不理会他;另一位掌勺的人黄大林说:“四爹,你也太不讲道理,我们打粥,又不是天天打,哪能有那么好的手艺?多点,少点,哪能那么一当②?你开口就骂人,不饿死你,饿死哪一个呢?”说着,也只顾吃他的粥了。王元新吃过后,向老董四望了望,又向吴祥余望了一下,以为他吃过了会给老董四打的。于是,也没给他打粥就回家去了。岂知,这三个人吃饱后,打些水放锅里泡着,将装粥的缸盖了起来,竟然没再理会老董四,都到村前的工具屋里去了。这里只剩下老董四一个人孤零零地靠在打粥的柜台旁发呆。
老董四打不到粥,回家也没用。就靠在打粥的柜台边,傻呆呆地僵持着。本来一肚子幺二三的他,站得久了,竟然恍恍惚惚地进入了梦乡。他觉得自己打了满满一钵子粥回到家里,瘸老婆子高兴地说:“老四,今天过年,食堂里也慈悲起来了,二毛钱的饭票,就打得这么许多粥来了?”连隔壁老二的孙子孙女,也围过来要抢着吃。老董四呵斥着道:“小饿狗们,今天算是掉进茅缸里,有你们吃的了!”
大约九点钟了,崔成云来到食堂里。他是回家过年后来得最早的食堂里的干部。见食堂里仅老董四闭着眼睛,呆呆地靠在打饭的柜台边,问道:“老四,你怎么一个人站在这里,他们人呢?”老董四在梦中迷迷糊糊地听见有人叫他,哆嗦了一下,忙睁开眼睛,见是崔成云,知道他所问的人,是刚才在这里打饭的吴祥余他们。于是说道:“崔指导员,你回来啦!他们都到秧田里去了。”崔成云听说,转身正待往秧田里去时,老董四跨前一步,双手抓住崔成云的前衣襟,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半哭着哀求说:“崔指导员,您做点好事,把我的粥打给我吧,不然我和老伴都要饿死了呢。”崔成云见状,问道:“怎么?大过年的,他们没有给你打粥?”老董四说:“他们给我打了。我说了声吴祥余给我粥打得太少了,他就收走了我的饭票,把打给我的粥又倒进了缸里,不再打给我啊!”崔成云听了说:“他们也是屁也冲不得。你只这么说他一声,他就不给你打粥了?我马上批评他们去。”说着又要往外走。
老董四还跪着,抓着他的衣襟没有起来,又哀求说:“崔指导员,缸里还剩了不少粥,求您打点给我吧!”崔成云拉起老董四,到里面将缸盖揭开一看,果然还有不少粥。于是问老董四是多少饭票,老董四告诉他是二角钱的。崔成云马上拿起勺子,将老董四的饭钵打了满满的一钵子,叫他端回去。这要是炊事员她们打的话,没有五角饭票也不会有这么多。老董四捧着钵子,感激涕零地说:“崔指导员,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董老四今生今世永远忘不了您!”崔成云听了,微笑着挥挥手说:“好了,好了,你回家去吧!”老董四捧着钵子颤颤微微地走了。
崔成云来到秧田里,看到五个值班的民兵正忙着为秧田取暖的火钵、火缸里添加着木炭。
因为秧田里还关着满田水,这些钵子和小缸,都用小凳子架出了水面,被寒冷的风吹着,生起的火要么熄掉了,要么燃烧得很快,必须随时点火或者添加燃料。而这五个人,昨天晚上下半夜都偷懒没有到田里检查,天亮后钵里、缸里的火早都熄了,必须得重新点火才行。因此现在正在忙碌着。
因为天气太冷,崔成云怕在这里值班的人赤脚下田受不了,昨天特别叫人找来了四副靴桶③。现在,田埂旁边虽然放着靴桶,可是穿靴桶走路有很大的路迹,他们不敢因为穿靴桶而踩坏了秧床,只好赤脚在田中作业。崔成云见他们不顾寒冷地赤脚在田中忙乎,想到大家都在过年,非常感动。
吴祥余看见崔成云来了,一面操作,一面和他打起招呼来:“崔指导员,今天是正月初一,你不在家过年,也到连部里来了?”崔成云说:“这么冷的天,你们能日日夜夜地赤脚在水田里给秧田烤火,精神宝贵呀!我哪能贪图舒服在家里过年呢。靴桶就在这里,你们怎么不穿靴桶,竟赤脚在水里做活呀?”吴祥余说:“老靴桶笨得很,在田里一踩一大溜的洞,我们生怕将秧苗踩掉了,只好赤脚下田啊。”
崔成云听了,更加感动。即刻用他能够想得到的、最动听的词语赞扬起他们来:“你们这班年轻人,真不愧是农业上的突击队员,大跃进的积极份子,建设社会主义的带头人,基干民兵的排头兵,现代青年的红旗手!这许多名称都应该加在你们头上,这不仅是你们的光荣,也是我崔成云的希望啊!我们二十八连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什么人间奇迹也能创造得出来,何况这三十晚上育秧苗呢!这秧苗培育出来以后,我一定要给你们记上第一功!”吴祥余说:“我们只是在按照您的指示做事。要是有功劳的话,也是您崔指导员领导的好,我们哪能有什么功劳啊?”这句话说得崔成云心花怒放,他哈哈大笑着说:“小吴,就算我领导的好,也还要你们能够吃苦耐劳的干呀!”
其实,这班突击队里的年青人,都鬼精灵得很。他们知道,这大年以前撒稻种,纯粹是荒唐透顶的行为,是在糊闹,哪里能育出什么秧苗来!为这东西吃苦耐劳是不值得的。于是,他们晚上根本就没有给火钵、火缸上燃料,只是在秧田边的农具房里用木炭烤着火,尽情地图了个自己享受。又惟恐木炭烧不掉,不好交代,就把火堆弄得大大的。后来去了四个人到食堂里烧饭,还让木炭熊熊的燃烧着空气。直到吃过了早饭,见田里的火钵、火缸都熄了火,这才匆匆地到田里再给它们生火、加碳。正在忙碌的时候,崔成云到了,他见了这个场面,想象着他们一定是从夜里忙到了现在,所以非常动情。这班小青年,在崔成云的表扬声中,也顺水推舟地与他周旋着。
待到给火钵、火缸加遍了燃料的时候,他们已经在田里操作了近一个小时了。这时间,崔成云一直站在田埂上,看着他们,并且陪他们谈着。眼看着所有的火钵、火缸里燃料都燃烧着,吴祥云像是受了鼓舞,又一个人还要将所有的火钵、火缸再检查一遍。崔成云说:“小吴,天冷得很,歇一歇再检查吧。”吴祥云却说:“让他们去歇歇吧,我不冷,我一个人再检查一遍啊。”
崔成云又看着吴祥余检查完了这一遍,接着就有黄大林又来下田加第二遍碳了。这时,吴祥余才上田埂洗干净了脚,来到农具房里烤火。崔成云跟着吴祥余来到农具房里,见他们烤火的灰迹很大,知道他们烧去了不少木炭。说:“天气这么冷,你们烧点木炭也应该;可是,不能烧得太多了,浪费木炭呢。”吴祥余说:“崔指导员,您看这里的灰迹不小吧?其实,这是我们为了能把地上搞得暖和一点,好赤脚在上面暖一暖,特别将碳灰打了开来,才有这么大的灰迹呢!”崔成云看看木炭,它的堆度还不小,知道昨天晚上没有烧去多少碳。于是问道:“这样烧的话,这木炭能烧多少天啊?”吴祥余知道,这木炭在秧田里没烧什么,照这样烧的话,至少得烧二十天!可是,他也明白,按照刚才这么样的加燃料,三两天也就没有了。两难只间,他来了个折中,说道:“大概七八天能烧吧。”崔成云听了,说:“七八天?这秧苗可不行呢。这样,你们不能再用木炭烤火了,木炭现在也没处能搞得到了,要节约给秧田加温呢。”吴祥余听了,心里“咯噔”一下:不准用木炭烤火,那可真要冻死人呢!可是,嘴里又不敢说。他冷了一下,说道:“是!那我们就用砻糠撤火④吧。”崔成云说:“你们可以到加工厂里多挑些砻糠来,除了你们自己撤火外,也能给秧田火钵、火缸里多加些砻糠,少放点木炭,好让木炭能多维持几天。这样,秧苗也有些保证呢。”吴祥余听了,唯唯诺诺。
崔成云看了一回,正准备离开时,吴祥余说:“崔指导员,食堂炊事员们回来了没有,中午饭要不要我们去烧啊?”崔成云说:“她们马上就会回来的。中午的饭,你们就别管了。”又说:“那个老董四,我把他打发走了。”吴祥余说:“那老家伙,公开骂我们,我们才没给他打粥呢。”崔成云听了说:“他竟敢公开骂你们?真是老不识时务。这老家伙有什么可老的?今后对这样的人绝对不要客气!”说完,走出了农具房。临走时又向这五个人叮咛说:“辛苦你们了。你们不要用木炭烤火了,要把木炭节省下来,多给秧田加几天的温啊!”
俗话说:“冬天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初一这天还晴朗暖和,初二,在东北风的劲吹下,就乌云密布了。下午,天空竟然飘起了雪花。崔成云忙吩咐艾德发、程上锦,让他们叫民兵们到各家各户将笠帽、雨伞都搜了来。他要用这些东西把火钵、火缸遮盖起来,防止被雨雪淋了。可是,多年来人们已经没有添置这些东西了。搜遍了全村,只收到了十六顶好坏不等的笠帽,和五把旧雨伞。这二十一件雨具,只能将就着遮盖二十一个火钵、火缸。还有许多火钵、火缸没有东西遮盖,只好任其敞着口装着雪花。到了傍晚,遮盖火钵、火缸上的雨伞,都化成了灰烬;笠帽盖的火缸,因为缸体较深,笠帽还有着焦碳的模样,可是,手一拿也变成了灰烬。仅八顶笠帽,由于钵和缸里自动熄了火,还完好如初。越下越大的雪花,落满了火钵、火缸,“火钵、火缸”都变成了“冰钵、冰缸”。到了初三的早上,突击队员们出门一看,秧田里的水结成了整块的冰,冰上被大雪覆盖着,整个的和全世界的景物一样,一片洁白,连田埂在哪里也看不到了。秧田里板凳上的火钵、火缸也埋在雪里了。
吴祥余看了这个样子,马上来到饭厅东边崔成云和艾德发睡觉的卧室里,将这种情况做了报告。崔成云、艾德发听了,马上都从床上起来,跑到现场一看,一百多个钵子不仅没有火,一个也看不见了;只有小缸因为缸身较高,还能看见半截黑糊糊的。艾德发看到这些,一声没响,就跑到农具屋里去了。崔成云看了,知道人要想与老天争执,创造这样的奇迹,实在是荒唐了!因此,看着这白茫茫的秧田,竟傻傻愣愣地发呆。吴祥余见了,问他说:“崔指导员,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崔成云虽然叹了一口气,可是,竟然说道:“你们暂时都回家去,等天晴了再说吧。”
已经到了这个样子了,崔成云还不肯说此举已经失败,应该偃旗息鼓了,却还说要等天晴了再说。突击队的人员将他这句话,做为这次育秧怎么收场的事,说给二十八连的人听了以后,二十八连稍具知识的人评论崔成云说:他虽然被誉为是“工作能力强,工作方法多”的干部,却同时还具有“淹死了的老母鸡,虽然死了,嘴还铁硬”的特性啊!
①挽子:木制的有一支把的小提桶,可以方便地舀水。常在灶上使用。
②一当:准确,标准。
③靴桶:木板做的椭圆形的鞋具。穿上它,不用赤脚,可以在浅水和烂泥里行走。
④撤火:将燃料放在下面,上面放上火种,使燃料慢慢燃烧,却不冒明火。这样,用较少的燃料,能较长时间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