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沧桑>内容提要、引言

内容提要、引言

作品名称:沧桑      作者:河杨      发布时间:2013-07-04 16:37:40      字数:3614

  内容提要  
  本书是记叙式小说,取材于真实史料。为避免争议,人物和地点作了适当的虚构。
  本书以记叙农民当时真实生活为宗旨。时间从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约1860年开始,到人民公社大集体解体,即1982年为止。在这一百二十年中,着重叙述了大集体,尤其是大跃进时期的农民生活。所攫取的材料客观真实,陈述清楚、直白,夹叙夹议,做到了言简意赅。具体地展现了中国农家当时的真实面貌;而且界面逼真,内容丰富。
  本书在还该阶段历史面貌的同时,于繁杂的生活实践中,简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事实叙述。全书以时间为顺序,富有故事情节。可以作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社会科学和生活文化的资料阅读。 
  各卷提要 
  为了方便阅读,本书分为四卷。各卷紧密相连,每卷30个章节。
  卷一
  岁月迭新
  物产富饶、人杰地灵的江南鱼米之乡,在洪秀全的太平军与清朝军队拉锯式的战斗中,几乎成了无人区。太平后,清政府下令迁来外地人们,渐渐地激活了这片土地。然而战争频仍,人们只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建立后,农民们分到了土地,欢欣鼓舞地庆幸新生活,却又意想不到地出现了亘古仅有的大跃进。百年以来,历史不断迭新。
  卷二
  狂飙岁月
  大跃进中“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与作为,酿成了特殊岁月。趋时狂躁的潮头人物,迎合形势,不顾客观规律,为所欲为,掀起了像是轰轰烈烈、实则荒唐透顶的狂飙。广大农民被迫遭遇着粮食极度紧张的煎熬、承受着严酷的政治压力,只剩下了如何生存的意识,而世面上却狂热地鼓吹“跑步奔向共产主义”。
  卷三
  岁月潸潸
  农民们在粮食极度紧张,政治严酷重压下,生存处于危机中,丧失了生产和生育能力。土地荒芜,没有婴儿出生,人们大批死亡。暂存者朝不保夕,纷纷寻找生路,逃离家乡。老幼病残更惨,偶有幸存的幼儿,被迫遗弃。极其看重道德伦理的人们,因为自顾不暇,亲情竟不相恤;为求生存,居然放弃人格尊严,甘当窃贼,千方百计地偸取吃食。
  卷四
  非常岁月
  国家在大跃进中经济山穷水尽,结束大跃进时急切地调整国民经济,也让农民休养生息,安徽将土地分给私人,枯竭的经济始有复苏,江苏六合人居然向往。继而的大集体生产,矛盾重重,人们生活拮据。史上仅有的文化大革命,一定要在平静的东圩村里“挖掘”特务,弄得人心惶惶。改革开放后,农民们才像大牛出了困井,展现了本来的能力。  
  《农家沧桑》引言
  1962年,李葆华赴安徽省任第一书记。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对他说:“回去以后(即上任以后),把前三年的历史写本书。如果勇敢些,把它编剧演。再勇敢些,就立碑传给后代。”①  
  引言
  一部农家书,一百二十年;人世变化大,沧海成桑田。
国泰民安天下乐,罹难多为人所作。为让社会长和谐,故将真情写小说。
  中国的农民是国家的主要人群,无论是在古代和现代都是如此。一个社会能否欣欣向荣,是否兴旺发达,主要是看农民的处境。作者根据清朝末年到共和国的人民公社解体,这个历史阶段的农民经历,撰写了一部“农家书”。这一个阶段,是一百二十年,农民们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所以,这本书被命名为《农家沧桑》。
  因为该书只写了农民,所以这里也只说农民的事。一般来说,农民处于喧嚣的城市之外,远离纷繁错杂的政治,凭自己的劳动挣得衣食饭碗,应该说是与世无争的人群。他们能有桃源式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只能是在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时候。换言之,农民是在国家的情与势中起伏颠簸的。
  农民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甚至牵动着国家的命运。在中国历代社会里,无论从人数和社会作用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成分。历史证明,农民们生活的好坏,直接标志着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荣枯。试看解放后,国家将社会上的人口分成了农业与非农业两大类。日常生活资料,农业人口由自己生产;非农业人口,由国家计划安排。即使这样,非农业们生活的优劣,仍然以农民生活标准为起落。在“大跃进”时期,农民们遭到了罕见的灾难,许多人成了饿殍,非农业们同样遭受了艰苦至极的“三年困难时期○3”;在农业大集体的年代里,农民们生活拮据,非农业人口也只能“凭票享受”一点必须的物资,生活捉襟见肘;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们丰衣足食了,全社会物资丰富起来,非农业们才有了宽裕的生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农民是全人类的衣食父母,只有农民们安居乐业,并且丰衣足食了,整个社会才能繁荣昌盛得起来!
  作者是一位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农民,常常思考着农民的处境:他们终年辛勤劳动,与世无争,只希望能有个温饱、恬适的环境。可是,天灾与人祸常常缠绕得他们难得安宁。对于天灾,农民们有时候还能抵御;而对于人为的灾难,他们不仅无抵御能力,还只能是逆来顺受,直至以身而殉。这位老农以为,许多人为的灾难,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然而却不幸发生了!对于不该发生的人为灾难,他痛心疾首,希望全社会能视作前车之鉴而引以为戒。
  试看近代:清朝政府腐败没落,致使社会弱肉强食,善良勤劳的农民难以活生。洪秀全乘势造反,清朝政府予以镇压。于是,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战争。在太平军与清军战斗的广大江南地方,居民们被赶尽杀绝,成了“无人区”,发生了人群大更迭。紧接其后,战争频仍,居然延续了一百多年,农民们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经过了长期艰难曲折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把全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农民们也得到了翻身,并且得到了耕作的土地。他们欢欣鼓舞,进行着诚实而艰辛的劳动。时间不长,便初步改善了艰难的环境。然而,却又出现了震天撼地的“大跃进”运动。在这一运动中,农民们无可奈何地遭遇了巨大灾难。紧接着,大集体的环境又束缚他们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在那样的环境里,农民们只能长期的过着拮据生活。
  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民,抚今忆昔,感慨万千。作者认为,客观地将上述历史予以陈述,给后人作为借鉴,不使重演,应该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于是,写出了这本书。
  国家在纠正“大跃进”运动时,说当时刮的是“共产风”、“浮夸风”、“蛮干风”、“瞒上欺下风”和“强迫命令风”。从那时候起,农民们就称大跃进时期是“共产风”。共产风中是怎样的情景?这里做了如实的叙述。目的是想让人们知道,人类社会,确实有过另一个环境里的人难以置信的荒唐岁月,而且还是在“奔向幸福”的口号下进行的。这些事实,要是能引起今后的社会主持者们警觉,则是人类的大幸!
  二十多年的农业大集体,这里也做了概述。目的是想让人们对当时的情况有个基本了解,让人们明白,仅有美好的理想,没有适当的方法,这种理想只能算是阻碍社会前进的空想。
  这位老农为了能把那“空前”的农村面貌写出来,甚至庆幸自己正好在那个环境里生活过,无须访老查远。而那个特殊时期的景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要被湮没、淡化了:因为有着切身体验的农民,即使想写,一般却写不出来;而能写作的人,又多没有切身体验,或者存有某些顾虑而不愿意写。这位老农自不量力的尝试,或者能够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农业、农民体广面大,无论什么时期,都不乏藏龙卧虎之人、惊天动地之事。但是,这位老农所在的这里只是普通农民,没有超凡脱俗的人物和事件。因此,他所写的,只是些普通农民的普通生活。这样虽然显得平凡,还似无聊,然而却是当时最广大农家的真实写照。当时整个中国农村的情况,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只要了解了这本书里的内容后,是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的。
  作者只是农民,陋见寡闻,而日常事务却是方方面面,繁杂无章。他没有如椽的笔力,难得出神入化地全面描述。然而,他以为,“塌鼻子比没鼻子好”。如果能够借助这点记录,让读者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有个基本的了解,就算是实现了他的心愿。
  中国社会开放以来,农民们从长期被束缚的环境里走了出来,发挥了应有的能力,为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大显了身手。在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劳动力大量剩余的情况下,青年农民弃农进城,做起了本来是非农业们才允许做的工作。他们虽然一度还受着人为的社会制度限制,然而,所展现的才智,已经充分说明,做农民的人,也和别的行业里的人一样,既精明又能干!在此以前,所以又穷又苦,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束缚了他们!
  当时的农民,究竟是什么样子,这里虽然只是管窥蠡测、一鳞半爪之述,然而,却如实地说明,农民,甚至整个社会,都只能在国情的范畴里运作。作者希望,这里所记述的事实,作为历史见证,应该成为后人明智的借鉴。为了记下写这本书的感受和体会,作者由衷地写道:
  写本农家书,所述为几何?农民无力涉国运,但愿少坎坷!
  国情旨在为人民,实践检验方为真。得失有凭需记取,后生明智应细评!  
  注释:
  ①摘自《党史文汇》1986年第2期。
  ②陶渊明有《桃花源记》的故事,毛泽东有“桃花源里可耕田”的诗句,都是说农民们希望能够生活在和谐、恬适的环境里。
  ③大跃进造成的灾难,曾经被说成“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国家幅员广大,每年都会有天灾和丰稔的地区。笼统的说某一年全国都遭了天灾,或都获得了大丰收,都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大跃进的那几年,本书所记述的这里,都是真正的风调雨顺的年成。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