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西原村名的传说>【木马】西原村名的传说(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

【木马】西原村名的传说(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

作品名称:西原村名的传说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3-07-11 09:27:09      字数:4732

二十八、西原村的“三宝”、“三怪”、“三谜”
  “三宝” 一是“石灰上墙白如雪”。砌砖粘力强,粉刷墙壁不脱落,像雪一样洁白。二是“煤炭焙火永不灭”。妇女下地外出邀娘家,不用火时用烧过的灰焙住,停三天捅开,火仍然不灭。不厝再生。三是“羊肉不擅味道香”西原沟里的山间溪流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羊喝沟里水宰后无擅气味,且肉质细腻芳香。
  “三怪” 一是水往高处流。东城是西高东低,南城是北高南低,大涝池是西北高东南低,城里排水涵洞本应修建在低处,大涝池溢洪道应在东边。然后却把出水口建在反方向,叫水往高处流。二是“人死院中埋”。吉化原父母逝世后,埋葬在老宅院子中间(现学校教学楼前东)。三是“城门楼是戏台。”西寨子门楼的建筑形式结构,是个戏台,城门从台下通过,人人都说这种设计怪。
“三谜” 一是双井巷的两个井相连,一个井水甜、一个井水苦。二是西原沟里路旁有一巨石,半边悬空,行人路过向悬空投石块,可消除疲劳。上坡爬山,感到身轻不乏。三是西山顶部有条长约四百米,宽三至五尺不等的裂缝,深莫测,看不见底,侧耳细听,缝里早歌午吼晚哭声,所有这些无科学答案解释,成为不解之谜。

二十九、西原村地名传说
  大涝池 西原涝池,名扬韩原,人所共知。为何在村中修筑占地6亩的大涝池?相传,上古西原村的人,终年累月勤奋劳动,还吃不饱肚子,大小官员没出一个。有一天,来了位银发白髯、身穿道袍的僧人说:你们村北依高山沟(西原沟)口,是西北风的风路,常年受顺沟风的吹拂,是有风之地。村庄处于旱原,是缺水之地。有风无水是不吉利的象征。风属阳,水属阴。世间万物皆阴阳相配。若在村中建一大涝池,就是一块”风水宝地“,村人就会兴旺发达,年年五谷丰登,代代有达官贵人。僧人走后,全体村民齐动手,挖土运石,修筑大涝池。逢天降雨,把山上的洪水都收储在池里。自涝池建成后,既解决了牲畜饮水和农妇洗衣困难,又在天旱缺雨时利用池水浇灌农作物。从此,西原村一年比一年富裕,有钱供娃上学求知识,成为韩城文化低蕴深厚的村子。大涝池的壮丽风姿,如今也成为韩原大地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杨陵 在村南与新潘庄、东贾村接壤的4组地域,有一大冢,传说这是杨家将与匈奴作战时,杨家军把阵亡将士埋葬此地而形成的大冢,农民叫“杨陵”。抗日战争时,国民军在冢周围挖了2.5米深、2米宽的战壕,从壕内挖了通往冢顶的数条道道,进行实弹演习。在挖壕时挖出不少人骨头。1963年农田基建电推平了大冢,但比四周土地高1米左右。
  壑壑捻 在村西南与西王村接壤的6组地里,传说这里以前灌木丛生,荒草遍野,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西王村民与西原村民因地界不清,常发生打架斗欧。后经两村头领协商,以山梁为界,西王村占南,西原村占北,互不侵犯。这一协议达成后,两村在此地宴庆,席间有人问:“今天吃的什么宴席?”西原村头领说:“合和宴。”从此,人们便把这块地叫“合和宴。”“合和”的谐音“壑壑”,“宴”的谐音“捻”,后人习惯叫壑壑捻。

三十、西原村驱逐山如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英、俄、日、德、法、美、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村人在义和团的影响下,家家户户用纸剪高鼻子洋人用火烧,表示驱赶侵略者的决心。村民只能用这种迷信方式,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瑞士山如仁牧师正好在村里基督教传教,住在吉尚清家。村人误认为外国人都是侵略者。这个洋人一出门,村民就用石子捣山如仁,并唾骂他。农历腊月初的一天,有40人手提棍棒来到吉尚清家,把山如仁及2个随从赶出了村。

三十一、西原村红枪会
1925年(民国四年),军阀吴佩孚手下麻振武部段懋功旅进驻韩城后,胡作非为,凌辱百姓,横征暴敛,造成民怨沸腾。北原人民组织“红枪会”,下分西原、李村、林皋、白矾、杨山庄、潘庄等5个团,总部设林皋,团总薛文田。西原村团头吉润生、副团头头张东娃,团员有吉焕新、史积善、吉诚忠、史养明、吉稳、吉兴运、吉兴顺、程随欢、程铁毛等70余名青壮年。
1926年3月25日,段懋进犯西原村,进村烧了7组程正德的庭房,红枪会闻讯抵抗,在吉家巷开战,段匪败退到南城下,被前来援战的白矶、杨山庄、潘庄红枪会人截住激战,刀飞矛舞,把段匪部队打得如落水狗一般逃往东王村,红枪会员穷追不舍,张东科不幸中弹身亡,经2小时奋战,打死匪军11人、伤10多人,缴获步枪17支、子弹100余发。红枪会有张东科和杨山庄团卫申儿、薛杨发、林皋薛旺子等七人壮烈牺牲。
  同年农历五月初六,段匪集结一营兵力洗劫西原,扬言鸡犬不留。这被红枪会侦探程祥云得知,立即返村疏散村民,并通报各团应战。早饭后,段匪部队包围了西寨子,因城门紧闭无法进犯。
  此时,内奸樊德荣(降州恶霸、招赘入村)要给匪军开门,被10多个小伙子捆绑。匪军见林皋、李村、杨山庄、白矾红枪会人马参战,逃走王庄斜,被打死2人、缴枪2支。第二天,民团将樊德荣游示众,拉到鸦儿崖处决。
  经过一年多浴血奋战,共打死匪兵200余人、缴松300多支,迫使段部调离韩城。北原人民在大池捻庙前建立“英烈碑”,刻着17名阵亡烈士的名字。

三十二、刘志丹来到西原村
1932年6月,刘志丹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200余人,来到西原村天园寺西侧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刘志丹在大会上讲话:“劳苦百姓团结起来,拿起武器,与官僚地主展开斗争,反对土豪劣绅,反对苛捐杂税,反对贪官污吏……”。
会后,红军从地主家抄收5石小麦,分给了穷人。当时,村中墙上刷写了“打倒军阀!”“反对剥削!”标语。
刘志丹虽在西原停留较短,但听了讲演,民众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认认,提高了反剥削的勇气,不少长工向雇主提出增加工钱,迫使雇有长工的五户均给长工一年增加1石至5斗小麦。民众高兴地表快板:“千里雷声万里闪,志丹来到咱西原。”

三十三、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原村
  1937年11月。山西失陷,侵占河津、万荣的日寇虎视眈眈欲入侵陕西,敌机不时在韩原大地上空侦探扫射和丢炸弹,炮击沿河村庄,本村成为抗日前沿阵地。从1937年冬至抗战胜利,村中常年驻扎国军一个团的兵力,先后有61师、53师、新八师、109师等,驻军人数超过全村人口,相应加重村民负担,但村民无怨言,全家人挤到一个屋内,都愿腾出房屋叫军队驻扎。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保卫黄河,保卫家乡,……
  保卫全中国!
  这首抗战歌曲,激励着村民抵抗日寇侵略。1937年隆冬腊月,天寒地冻,本村抽调五十名青壮年,由张四德带领到山西人陕西的咽喉要道禹门口、挖战壕、筑防御工事,这年过春节都没回家,有一天正在吃午饭,敌人的炮弹落在院中,幸亏人都在土窑内未有伤亡。1938年春,又由吉士英带领五、六十人到诸北村南挖交通壕(隐蔽大路)长约一公里。从1937年冬至1941年,北起禹门口,南至相里堡的黄河岸边,处处都有西原人挖战壕、筑雕堡、栽枣刺的脚印。
  为在黄河岸边筑雕堡防御日寇渡过黄河,村人拆了老爷庙的厢房、东牌楼、八角楼,又捐椽献檩,在黄河滩筑了两个碉堡,并征派二十名壮丁持械轮流驻守,直到抗战胜利。那时黄河沿岸,碉堡林立,战壕相接,屹针栽满,形成一条使日寇无法逾越的防卫阵线。
  抗战全面展开。1937年本村青年吉高生跟随县保卫团中队长李养锋率领的百人抗日先锋队赴沪参加抗战(据县志载)。同年9月吉温、史基喜参加朱德总司令率领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与此同时,薛禹安(三旺)、吉根喜、张彦坤、郭德学四位青年在地下党的指导下,北上延安进人“延安抗大”,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共产党才能为中华民族擎着大旗,打倒日本侵略者。1943年在韩城中学上学的程孝义、梁云宽、胡忠俊、郭荣惠、张世根等五位青年参加了“青年从军”,投军杀敌。在抗战期间,村里被“拔壮丁”(征兵)和从各个不同渠道奔赴抗日前线的四十多位青年,有十三人为国捐躯,血酒疆场,有一人在战场遭日寇毒气弹袭击致为双眼失明,回家后不久逝世。
  1938年12月25日至30日,以国军新八师为主力开展的东龙门山战役,战斗一开始,本村就组织了10付担架,由吉守祥带领奔赴前线,先后向后方医院(井溢村)运送伤员五次。这次战役我军获胜,夺回东龙门云中寺和一度失守的“鹑鸽子庵”。战后军队和群众在村玉皇后土庙召开了胜利庆祝大会,并展示日寇缴获的大炮、轻重机枪、弹药和日本国旗。
  抗战时期,村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地劳动常遭日寇飞机扫射,庄稼不能精耕细作和按时下种收割。使粮食连年欠收,而国民党的征派一年比一年加重,老百姓的负担多如牛毛。一是“拔壮丁”(征兵)。凡有兄弟二人者,均属拔兵对象。二拔一、三拔二、四拔三……。拔到谁,不去者得买人顶替或拿钱顶替,当时一个兵的价格为20至30石小麦的市场价值,县兵役科和接兵的把钱一收,又到处抓人顶名。那时青年人出门都提心掉胆怕被抓去当兵。二是苛捐杂费,有县、乡两级地方不敷费、征兵优待费、代购军粮费、面袋费、草料费、前方慰劳费、慰劳伤员费、保警服装费、保警津贴费、购买枪枝弹药费、乡、保跑腿隧通知)人员费、修路费、河防费、门牌费、灯油费、警报费等等。有些费一年收三四次,有的月月收,旧的派款还未交,新的派款又下来了。三是频繁“支差”。劳力主要有挖战壕、筑雕堡、抬担架、修路等。畜力主要是给前方战士运送给养和军械弹药,据老年人讲,那时每头牲口(骡、马、驴)一年支差都在百天以上。为保家卫国,村民接到支差条子(通知),先一晚就准备好干粮,收拾好家具,第二天就按时出发,曾没怨言。支差向宜川(二战区阎锡山)送面袋(面粉),从1938年至抗战胜利,村人曾没间断,因路途遥远,翻山越岭,酷暑严寒,人畜损失,时有发生,吉斌娃、吉卫学等六七人支差往宜川送面袋,牲口得病死亡和跌残在外,背上鞍子回到家,全家老小哭断肠,无人管、无人问,只有受惜惶。当时村人有句口头禅:新八师前线抗战哩,九十军到处乱窜哩;二战区宜川偎蛋哩(比喻母鸡偎窝),老百姓支差受难哩(意为不满意给二战区送面袋)。现将程贵平、程思明二位老人口述的抗战时期的一首对口快板“支差”附后。这个快板真实的描述了那时支差的情景。
  恨支差(对口快板)
日本鬼子野心狠,侵我中华想称王。
阎锡山,不抵杭,率领人马窜后方。
渡过黄河藏宜川,韩城人民添负担。
马庄村,扎兵站,叫咱支差给送面。
出了马庄就上山,羊肠小道弯又弯。
翻过一山又一山,拐了一弯又一弯。
王峰桥,打个间,不歇摸黑到合川。
合儿川,合儿川,山大沟深路更烂。
道路两边刺长满,匀烂衣服划破脸。
夏天蚜炸能遮天,叮的牲口胡球窜。
冬季水雪永不消,滑的人畜净跌跤。
翻了驮子撒了面,带队军官把脸变。
拳打脚踢唾满脸,还要赔偿撒的面。
上到川脑又翻梁,满山遍野一片黄、
老虎梁,老虎梁,从南到北六十里长,
前无村,后没店,想喝凉水也困难。
太阳落山鸟归巢,朝行暮宿山峁峁。
人没饭吃驴没草,饿的肚子咭咭叫。
寒风刺骨数九天,冻的一夜未合眼。
手冻肿,脚冻烂,痛的浑身打战战。
东方吐白天未亮,急忙搭驮往前走。
赶到宜川整四天,毛驴脊梁破压烂。
宜川县城在半山,兵站设在城外边。
交了差事出了站,筋疲力竭星满天。
想住店,没有钱,街头墙角蹴一晚。
这回走到冶户川,又被拉差去送炭。
送到芝川返回家,媳妇脸吊不搭话。
不问吃,不问喝,只见她眼泪往下落。
一遍哭,一遍说:你支差一走十多天,
我在家里受熬煎,米吃完,面吃光,
把娃饿的哭栖惶;老人得病炕上躺,
每日煎药又喂汤,地里活,还要干,
一日三晌连轴转,受甘受累我不嫌,
保里摊派难承担,旧的摊派还未交,
新的摊派又来了,保长催,甲长要,
把我逼的想上吊。
媳妇的苦未诉完,保长进门开了言:
明日前方要开战,派你今夜送子弹;
快收拾,快出发,迟了小心你脑瓜,
我说:“支差进门还未坐,为何又派送子弹。”
保长见我有瞒怨,行动迟缓不动弹。
眼一瞪,脚一绊,牙关咬紧伸出拳,
把我打的乱叫唤,鼻青脸肿血满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