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西原村名的传说>【木马】西原村名的传说(五、六、七)

【木马】西原村名的传说(五、六、七)

作品名称:西原村名的传说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3-07-04 10:33:04      字数:4078

五、西原村学校历史悠久
本村吉族家谱记载:明弘治三年(1490)七世礼、祉(廪生)、柞、稔(贡生)兄弟四人,以家族在山上土地出租收人作资金,在祖祠(现4组吉艺撒住宅)办义学1所,供本村子弟免费读书。现年93岁的郭茂海老人讲,张家、程家和郭家祠堂,清末民初办有私塾,名门望族吉守仁用空房为子弟办私塾。民初村上有私塾5所。山上瓦沟村、曹家山、南潘庄有许多孩子来西原私塾读书。
清代吉族还办有私塾“习武堂”一所。
  村办学校
  民国八年(1919年),由吉振翼(中兴)倡导,在吉族老祖祠(现学校大门西侧)办起官学一一西原村国民小学。废除旧式死背方法,实行新式教育,按国文、算术授课,不写八股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学校迁到玉皇后土庙,吉化原任董事长,学生100名左右,分4个年级。1937年,聘本县有名教师薛云峰、强云霄、李一凡、陈庭僚来任教,女生15%。1948年3月,韩城解放后,入学儿童130多人,1955年增设5、6年级,校名“西原村完全小学”。上下白矾、马庄、上下林皋、三林、谢村、大池埝、北潘庄等5、6年级学生均在西原上学。学生增至250多人。由于学生容纳不下,1957年学校搬到天园寺。1968年学制改为7年,学完初中课程,在校生540名,设1-7年级15个班,1973年发展到17个班有学生800名。1981年恢复6年制,校名“西原中心小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保持在750至800名之间。由于校舍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加之教室小学生拥挤。1998年,两委下决心集资60万元,从8月1日动工至11月5日竣工,历时127天建成占地160平方米16个标准化教室的2层教学大楼,有电教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土围墙变砖墙,建造花园、亭阁、水泥蓝球场,2003年又建成灯光球场,安装玻璃钢蓝板钢架,实现了教学楼房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园林化,成为全市一流小学。
  西原女校
  西原女校创办人高芝英,县城陈家巷人。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山西运城崇真中学上学期间和本村吉润生成婚。返里后吉润生在村办小学教书,高即筹办女校。
  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西原村私立“仁德女校”创立了。校址开设在自己家院,后迁楼院。有学生20余人,年龄一般在12-16岁左右。课桌是高芝英凑集的,凳子由学生自带。高芝英任教员,学生学习都很用功,尤其是放足剪发,唱歌跳舞等活动影响很大。有一次县立第一高小师生春游龙门,路过西原村,高老师带女生着裙列队相迎送,歌舞联欢,使一高师生深为羡慕。
  民国十六年(1927年),仁德女校学生吉希昭、毋竹青、程棠英、胡秀英等小学毕业。
  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正月,要求人学人数增加,但高芝英丈夫吉润生被暗害,遂停办校务。此时,女校得到教育界和社会上一些仁人志士的大力支持。雷步久(谢村人)、薛凤山(马庄人)、卫志固(下白矾人)、张致敬、程朴亭对女校进行了重组,并公举雷步久为校长,改私立仁德初级女子小学为村办,校名更改为“西原村晨光两级(小学、高小)女子小学校”。筹办人除薛凤山外,其余均在女校兼课,女教师唯高芝英一人。
  学校经费,一部分由校董程鸿烈、吉君实负责筹集,另一部分由教工捐献和学生学费。当时每个学生全年学费是三、四串铜钱或三、四块银元。
  民国十九年(1930年)暑期,首届20多名学生高小毕业,大部分考人韩城县立初级中学女子部。同年秋,晨光女校由吉惠文应庙毕业生主持招生和教学工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女校与男校合并。
  妇女识字班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由吉化原倡导在三义庙办起妇女识字班,半日制,每天下午上课,教师由学校老师兼任,认300字并默写100字准予毕业,参加者76名妇女。1948年扫盲,1949年又办妇女识字班,学期半年,每期50人,由师淑春任教,识200字毕业。
  基督教小学
1940年县基督教会在西原办小学1所,学杂费全免,并免费供课本、笔墨纸张,有20多名贫困学生人学,吉信德任教,星期日学生须参加礼拜听圣经唱教歌。1941年停办。
  幼儿教育
西原村幼儿教育始于1951年,创办人吉希昭,首任教师康庆歌、康菊春,幼儿园址设在玉皇后土庙东边小院。按入学儿童年龄分大小两班。学习以识字、记数为主,其次是唱歌、游乐。1988年,迁天园寺,分大、中、小三个班级,大班教有语文、数学、拼音、美术、唱歌、体游。管理正规,制度健全。1998年村上在学校西侧操场北边新建教室3个,幼儿教师宿舍1幢,购置了多种大型儿童游乐器具,被教育局授予“示范幼儿园”称号。自建园以来,曾多次获得市、镇的表彰。
六、西原锣鼓久负盛名
西原锣鼓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威震三秦,名扬中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应邀在禹门口、黄河壶口参加《祖国风光》和《中国民间艺术》电影电视片拍摄;1999年应邀赴革命圣地延安市、中国石油延炼总公司、中国苹果之乡洛川演出;2000年应邀赴渭南为渭南电讯公司成立十周年纪念表演;2001年1月18日参加陕西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的拍摄;2002年应邀为眉县农民画展作精彩表演;2003年参加了全国城运会开幕式表演;2004年参加了中国古乐打击协会的汇报演出;2005年农历正月15日应邀在山西临汾市演出;同年5月27日参加了庆祝渭南市建市十周年纪念活动表演,接着在28日为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司马迁诞辰2050周年》在司马庙作了精湛表演,被中共电视台、凤凰卫视、陕西电视台直播全世界,2005年6月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民间艺术节的开幕式表演,11月应邀为全国门球赛开幕式演出。2005年11月7日新华社著名记者唐师曾和他的“走马黄河”电视实录摄制组来到西原,拍摄了我村的锣鼓表演。又一次使我村锣鼓走上电视莹屏。2006年以后,锣鼓队三次赴甘肃庆阳演出十多场,最令村民兴奋的是我村锣鼓队,参加了中国人百年期盼的在首都北京举办的世界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演出,得到全场10万国内外观众和各国首脑的热烈掌声赞扬。西原行鼓赴香港、英国演出表演时,队列变换无穷,鼓点曲调繁多,节奏分明,粗犷豪放,慷慨激昂,张驰有序,气势磅礴,即表达农民喜悦欢腾的情怀,又给观者予以奋发向上的艺术感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遣产保护名录。
  由于鼓系于击鼓者腰部,原名曰:“挎鼓子”,后来又起名为“黄河行鼓”。“黄河行鼓”名原于西原村(见本书趣闻轶事)。随着时代的变迁,2008年又称为“韩城行鼓”。过去敲击舞鼓者均系男性,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青年妇女也开始参加舞鼓活动,九十年代村上组建了“女锣鼓队”。巾帼不让须眉,男女两个锣鼓队,各有特点,平分秋色,女队多次被邀在山西乡宁、河津和本市演出。
  敲锣鼓是西原的传统娱乐活动,共和国成立前,村民按居住地域分为三个社,各社都有锣鼓,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搞文艺活动使用的都是旧社会留传下来的旧鼓、旧锣、旧钹。有一个大破鼓(俗称抬鼓)上写:“大清同治辛未年置”。196 年生产大队部为庆祝党的九大胜利召开,新购置了十个鼓子、十个锣、四付钹。改革开放后,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艺活动由原来的纯观赏型变为参与型。在村两委会的号召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热爱敲锣打鼓的青壮年先后购置回鼓子250个、钹100多付、锣50个,自缚扎花杆尽100个。为适应外出演出,村委会先后新购置鼓子83个(其中有抬鼓3个),花杆100个,为村锣鼓队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七、西原村寺庙知多少
  玉皇后土庙 位于村中大涝池岸,嘉庆二十五年重修,有献殿、寝殿、东西碑房、欢楼、东西门房,庙宇简瓦包沟,飞檐凌空,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十分壮丽。青砖铺院,花拦围墙,一对铁旗杆并列院中2个石龟上。庙中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鉴尝价值。1998年把东西门房及东碑房进行了改造,建成现代化的平板房,大门改建成转角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园寺 位于村中大巷北边,系元代建筑。为纪念道祖老聃所建。占地4亩,座北向南,有献殿寝宫和侧殿1座,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院中有钟楼、鼓楼、戏楼、厢房。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在抗日战争被拆掉,运到黄河岸边盖了防御工事。戏楼1967年拆掉盖学校,献殿1998年搬迁到咎村普照寺元代建筑群中。旧址学校占用。
  雷神庙 位于天园寺西侧,建于明初。占地1.2亩,建有正殿1座、厢房3间,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拆除。
  法王庙 位于天园寺东边,为纪念法王房寅而建。相传西庄法王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过庙会,西原盘家(社名)抬神楼为进庙先后与八社闹意见,就自筹资金在村中另建了这座庙、寝殿、献殿、厢房3座,塑造法王像、十八罗汉像,门前蹲大石狮1对。毁于1940年前后。
三义庙 在玉皇后土庙右侧相连,系正泰四年所建。有献殿、寝殿各1座,1936年被学校占用,神像毁坏。
玄帝庙 在玉皇后土庙左侧相连,系明成化元年创建。有献殿、寝殿各1座,明末重修。清乾隆癸酉年因雨毁坏,全村三社投银150两重修。1936年神像毁坏。现村委会占用。
火神庙 位于村东南角,现2组场西边。为防天火降落人间所建,占地2分,建1小神庙,抗日战争时拆掉。
  老爷庙 位于大巷西端南巷东侧,占地1 .5亩,有寝宫、大殿、厢房、戏楼,门前石狮1对,西侧有石牌楼,抗日战争时拆掉。
  温神庙 位于村中大涝池东南角,占地5分,为防疾病流行而造,有寝殿3大间、厢房1间,解放后毁坏。现老协会占用。
  观音庙 位于大涝池正东,建于元代,面积120平方米,有献宫、寝殿,塑观音,七十年代拆掉。
  娘娘庙 位于双井巷西端,清康熙十八年,占地2分,塑王母娘娘像,不育妇女多在此求子,文革中拆掉。
  关帝庙 位于龙麓寨(西寨子)雍城内,为纪念关云长而建,有寝殿1座,殿前戏楼,1980年拆掉。
  关公庙 位于东城门内,约18平方米,现存。相传1组张姓从杨山庄迁来曾居此庙。
  三神庙 位于村西沟北山上,清乾隆时建,面积80平方米,寝殿3大间供奉土地、龙王、山神,据程百令老人说1932年被山洪冲毁,后利用未被冲走的砖建一小庙,后人称为小庙。
菩萨庙 位于大涝池东边坡下路东,占地1.2亩,有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修碑记,同治回民起义被焚毁。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