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第二十五章、二十六章)
作品名称:春暖花开 作者:冷水人生 发布时间:2013-07-15 22:04:49 字数:12868
第二十五章 珍惜拥有
我不羡慕那些坐拥豪宅、过惯一掷千金、花天酒地生活的人;不奢望他人开着洋车在人前显耀,我只珍惜现在已经拥有的:和睦的家庭,健康的体魄,可爱的儿女及稳定的工作。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普通人生活:上孝敬父母,下养育孩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妻子是认真加细致。她常说:“教育孩子,百年树人,以前,我们没有学到的知识,要让孩子们补上。”由于妻子善于理家,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因而后来的收获是可想而知的。
人到中年,没啥奢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家庭看得比啥都重要。家庭经营好了,一切也就迎刃而解。爱人是一名教师,工作认真、恪尽职守、敬业爱岗、任劳任怨。可谓天道酬勤:历年来,她所担学科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2008年破格晋升高级职称。前几天全市教育系统要在基层评选乡村最美教师,鉴于爱人敬业爱岗的工作表现,被中心校直接推荐为候选人。儿子大学毕业后自谋职业,和他的女朋友联合注册了一家“致远科技”店,由于管理有方,善于经营,生意还挺红火。女儿学的是师范专业,2011年本科刚毕业,正好赶上了特岗生考试,被录用为教师,现在叶县三高教书。作为家长除了高兴,还是高兴。
家庭的温馨使我天天笑逐颜开,整天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屁颠屁颠的,感觉自己非常幸福。做啥事总是信心十足。自己是一名机关公务员,工作上得心应手,多次为机关捧回荣誉和奖励。得到领导和同志们一致好评。工作之余,养生成了第二职业。每到周末就约骑友外出骑游。一天骑游200公里,算是小菜一碟。除此之外,我坚持冷水洗澡,冬天在城河曾破冰洗澡。有次还闹出笑话,有人以为我要寻短见,在桥上大喊,让我哭笑不得。练倒立,摄影也都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养生的结果使我受益匪浅,感觉真好。人生其实就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恰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人生是美好的,可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光阴奔跑,但是在这奔跑的过程中,我们是否真地做到了珍惜拥有,珍惜那曾经属于我们自己的光阴,珍惜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爱呢?不记得是哪位人士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仔细回味一下这句话中的意思才发现,原来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我们错过了,也失去了很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事。为了事业,我们失去了与父母相处的光阴;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失去了与妻子儿女相聚的时间;为了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的,我们甚至失去了那童年最天真的心灵本质,变成一个只会为欲望而狂奔的野兽,不知道疲累,不知道满足,甚至失去了对与错的分辨。面对总总,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是时间,还是真实的自我?在感情的世界里人们同样聚聚分分,很多人都说爱需要勇气,爱需要谅解,爱需要信任,爱需要互相坦白,爱需要诚实,爱需要责任,但爱绝对不是义务。真的么?爱,真地不是义务么?当你们的爱有了结晶,那你身上所担负的不单单是责任,同样还存在着义务,难道不是么?珍惜爱才会拥有爱,拥有爱才会更久更好地爱。这不就是人们口中经常说的天长地久么?这不就是神话中所讲的天涯海角么?其实人生的一切都会有尽头,珍惜你的拥有,就是不要错过;珍惜你的拥有,就是减少失去;珍惜你的拥有,就是不要懊悔;珍惜你的拥有,就是最大的拥有。
第二十六章 身边的感动
由于长年工作、生活在基层,经常和乡村干部、非公企业老板及群众打交道,耳闻目睹了不少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这些给一向喜欢写作的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我把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感人故事整理成一篇篇掷地有声的精美文字,投递到各地报刊、网站或杂志社,竟然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多年以来,经我之手推出了1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全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爱心校长”,1名县级劳动模范。这些典型人物如今都成了名人,他们不图名利、不骄不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只要提起赵启良的名字,不管是乡镇干部,还是村里群众,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赵启良可是个大好人,拿自己的钱给群众办好事,佩服,这样的典型树得好,全国劳模他当之无愧。”
赵启良,男,汉族,1975年6月16日出生于叶县水寨乡河北赵村,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市、县、乡人大代表,河南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现任叶县水寨乡河北家园社区的党总支副书记兼河北赵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以前一直在外闯荡,拥有21家连锁店,身家百万。然而,他却毅然返乡,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几乎花光了积蓄,带领家乡父老去实现他的梦想: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父老乡亲过上城里人生活,他崇高而伟大的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群众心田。
河北家园社区是县、乡确定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社区。该社区位于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东北部3公里处。该社区辖河北赵、张侯庄、黄庄、余寨、只吴、杜楼、关庙沟、高庄8个行政村,46个村民组,1836户,8120人,土地面积11215亩。
2013年2月26日上午,我几经周折才在村北新建的河北家园社区二期工地见到了赵启良。原来他正和村里的群众代表商议第二期别墅施工的事。只见他和群众代表谈笑风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为河北家园社区建设献计献策。看到群众喜不自禁的眼神,勾起了赵启良对往事的回忆。
在儿时记忆里,赵启良冬天总是光着上身穿棉袄,新衣服是一个极其模糊的印象。他甚至一直认为,只有过年时才可以穿新衣服。更多时候他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从村东头窜到村西,捉青蛙,钓黄鳝,烧蚂蚱。14岁那年,赵启良有一次在街头打醋时被一阵突突声吸引了。小卖部老板骑着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车体上的“嘉陵”二字在他的眼前转啊转,被转晕的心比打的醋还酸。从那以后,他每次看到那辆嘉陵摩托车,就远远地闪开,却又忍不住偷偷地看上两眼。“嘉陵摩托车多好啊,骑上多带劲儿,多威风,我这辈子能有一辆就好了。”他的心被焦渴的希望放在铁板上,翻过来,烤过去。1985年,17岁的赵启良应征入伍,在北京武警部队服役5年。由于表现突出,第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年中,赵启良感受着首都日新月异的变化,沐浴着现化文明的气息,山村小伙儿的心不再闭塞。
5年间,河北赵村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复员后走在家乡小路上,赵启良百感交集。在家仅呆了几个月,赵启良就背着一卷破棉被,怀揣10块钱走出了家门。那一年,他22岁。
赵启良最初在新乡市一家卖早点的小摊上打工,他肩上搭条毛巾,弯着腰,手脚麻利地端盘刷碗、熬稀饭、炸油条……“启良,给,你的工资!”老板甩过来一张百元钞票,不屑的口气和眼神让个子高大的他一下子感到矮了半截儿。他知道矮下去的不是自己的身高,而是他做人的尊严。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个晚上,赵启良失眠了。他攥着那100块钱,展开,又仔细地折好;展开,又折好……“叫我一辈子焊在这儿,像狗一样叫人使来唤去,那算不中!”为了自己的理想,“大个儿”赵启良从此多了个心眼儿。他走遍新乡市区大大小小的早餐点,用心搜集顾客对早点的意见和建议。“我发现新乡市早点摊上胡辣汤很少见,就想何不把家乡附近舞阳县北舞渡镇有名的胡辣汤引进来呢?”对当初的灵感,他至今仍洋洋得意。
1991年,赵启良把辛苦挣下的打工钱和找亲戚朋友借的钱全部投进去,一间简陋得连招牌都没有的胡辣汤店开业了。那一天,老板赵启良格外激动,向前来用餐的顾客承诺说,一定让大家喝到最好的胡辣汤。此后两年间,赵启良的胡辣汤店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是顾客们的口碑相传赋予了胡辣汤店一个名字。对这个“大个羊肉胡辣汤餐店”的名称,他珍爱有加,并沿用至今。5年后,21家“大个羊肉胡辣汤餐店”连锁店在新乡、安阳、鹤壁等地先后开张。
2003年春节,回乡探亲的赵启良开着车走在凸凹不平的村路上,看见村民们穿着破旧的衣服,手笼在袖子里晒太阳……当来到五保户侯德良老人家时,赵启良发现老人还没有办年货,屋子里没有生炉子。临走时,赵启良给老人200块钱。没想到老人说:“启良啊,我用这200块钱过得了这个冬,过不了下个冬,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儿啊!”老人紧紧抓住他的手说:“孩子啊,你在外闯荡,有能耐,有门道,能不能领领大伙……”他的心被揪得生疼。
2004年7月,在朋友不解的目光里,在家人的埋怨声中,36岁的赵启良开着“现代”,带着挣下的百万家产回到家乡,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在第一次村两委班子会上,赵启良啪啪地拍着胸脯,一句话让村里老少爷们鼓起了掌:“我既然回来了,就要干好,干出个样子!”一天晚上,村委会主任慌慌张张地跑过来:“启良,快点吧,村里的月峰得急病,都不会说话了!”一听急了,立马打了120,掂起矿灯就冲了出去。晚上8点半,等120急救车赶到时,由于村里没有像样的路,急救车根本开不进村子里。无奈,赵启良找张小床,绑成临时担架,把赵月峰抬到3公里外的急救车上。看着病人因疼痛而苍白的脸,汗水湿透衣背的他心里想:“致富,致富,门儿都走不出去,致个啥富啊!”“要想富,得先修路”,赵启良暗暗决定着。修路的35万元资金,他捐了15万元,自筹20万元。很快,遍布全村、纵横5条的水泥路铺成。随后,他又捐资两万元,安装了21盏路灯。直到如今,每月600多元的路灯电费,仍全部由他负担。回到村里后,有个现象让赵启良纳闷儿:村里草多、水多,村民为啥不养鸭养鹅,甚至没有一家养牲畜。赵启良很快发现了令人震惊的“秘密”:盗贼猖獗。村民赵宝华说,刚开始自己家里养了两头猪,小偷天天翻墙到猪圈里偷猪,连续光顾了6次。赵宝华晚上只好在猪圈里和猪一起睡。小偷第6次偷猪失败后,赵宝华的爱人就催促着把猪卖了。卖完猪后的半年里,赵宝华的爱人神经严重衰弱,晚上一听到外面有脚步声,就立马坐起来,推醒丈夫说偷猪的又来了。“我以后咋说也不喂猪了!”她后怕地对赵启良说着。一个本来就贫穷的村庄怎经得起如此猖獗的盗窃?赵启良握紧了双拳。很快,赵启良组织起一个治安巡逻队,和其他村两委干部一起分成3组轮流值班。左手拿手电、右手拿铁棍,成了“夜游神”。村民开始养猪养鸡了。
如今,赵启良开着车在村里行驶时,常被鸭子和鹅扑腾着翅膀拦住道路。欣慰的赵启良笑着对笔者说:“我至今没有见过小偷,还真想抓个瞅瞅长啥样。”见识过现代文明的赵启良,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改变村貌。他的观点是“哪破补哪、快速见效”。看村里孤寡老人多,房屋破烂不堪,生活困难,他捐资30万元,建了一座养老院;捐资12万元,建了一所村委会办公室和计划生育服务室。捐资10万元建沼气,只是杯水车薪。于是,赵启良跑市、县农业局,住在旅馆每天像上班一样,掂茶倒水擦桌子,人家有急事时还给人家当司机,跑回来了30多万资金。
2006年4月,全村150户村民用上了干净的沼气。河北赵村历来是每年一季玉米一季麦的传统种植模式,村民仅能维持温饱。赵启良四处取经,对比发现种烟是一项成本低、收益高的项目。但是河北赵村地势低洼,旱了没法浇,涝了没法排,这是种烟的瓶颈,村民想种却不敢种。
2005年,赵启良跑到郑州请来专家,并捐资5万元,在规划的300亩烟田里打了5眼机井,统一铺设了水泥排水管,建成了两个全自动控温的现代化烟炕。赵启良的辛苦没有白费。当年,全村仅烟叶一项就增收60多万元,800多口人人均增收750元,几乎相当于2003年全年的人均收入。种烟改善了村民生活,但这远不是赵启良的目标。他把眼光放得更远,要建设中原地区最大的活牛交易基地。一头牛犊本钱2000元左右,村民买不起也不敢买。“别害怕!我出本钱,赔了是我的,赚了是你们的!”为此,赵启良又捐了10万元。村民赵进德说:“上哪儿找这样的支书,自己掏钱叫俺致富。俺啥风险都不担,牛养半年,膘一上来,一头能赚1000多元。启良动员俺养,俺为啥不养呢。”
2006年10月,赵启良开始尝试“零风险”合同养牛模式。他捐资20万元,作为村里养牛本金和风险抵押基金。没有本钱或本钱不足的村民,都可以从基金里借取;养牛赔了钱,损失部分也从基金里支取。同时,他还跟每个养牛户签订合同,再次明确养牛挣了钱是村民的,赔了钱由他承担。“零风险”养牛模式,大大激发了村民养牛的积极性,该村10多户村民自发从漯河买回30多头架子牛。养牛户赵和周去年买了5头架子牛,经过半年的育肥赚了4000多元。
2009年2月,赵启良又多方筹措200万元资金建起占地30余亩的肉牛养殖基地。目前全村已有30多家养牛户,牛存栏已近百头。基地建成后,牛可以卖钱,牛粪可以用来种木耳,木耳的腐殖质可以作农作物的肥料,一条理想中的循环发展模式时刻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当村党支部书记的8年,赵启良从一腔热血、敢想敢为到科学规划、理论指导,开始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致富路上的种种问题。“开始我盲目地甩钱,有些急于求成。如今我吸取了教训,积累了经验。脱贫致富不能光靠我输血,我得让大家会‘造血’,让每户村民都肯自发地‘造血’,利用村里的有效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幼儿园、文化娱乐中心、敬老院……”赵启良没事的时候喜欢拿出自己近来设计的一份河北家园社区建设规划图看看。
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赵启良更是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从选址、征地、户型设计到招标施工。他几乎全程参与。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河北家园社区一期120联体别墅工程已竣工,二期正在施工中。
近几年来,赵启良书记先后为村里公共事业建设投入资金达156万余元,所办实事受到群众称赞,上级肯定。2006年被河南省省委组织部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年均被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命名为“三级联创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被平顶山市命名为“市级文明村”;被叶县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平安建设先进村”、“全县经济发展30强”村等,赵启良同志也被评为“省、市、县、乡优秀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新农村建设致富能手”、“十大杰出务工青年”等。2010年五一前夕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赵启良从农民工到全国劳模,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为了致富家乡,为了实现家乡父老的梦想,为了实现更多人致富的梦想,所付出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他的辛勤付出,为他迎来了所有人尊重!为他人所做的各方面的贡献,他的奉献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他的光辉形象已成为人们心里一座永恒的丰碑!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侯召然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为给心理孤独、渴望读书的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家,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他顶住经济压力,坚持创办叶县奥琪尔留守儿童实验学校。他的创业经历和执着也是感天动地。
1976年,侯召然出生在叶县水寨乡留侯店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93年他初中毕业后,跟着亲戚一块儿到外地闯荡。年轻、踏实、认真的他很受老板的赏识,但由于自己知识不够,无法胜任工作,他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和无奈。
1999年8月,侯召然到西安开了家服装店,并结婚生子。由于忙于生意,他们无奈地把孩子送回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006年8月,儿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遇上村里的小学合并,孩子上学需要跑到五里外的邻村。老人年纪大了,接送困难,1年内给孩子转了3所学校。
春节回家,侯召然了解到,周围村庄有很多留守儿童,全乡约有800多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监管无力、安全堪忧的状况。联想自己的打工经历,侯召然萌发了回乡办学的念头。
2007年底,侯召然找到4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筹资38万元,在村南建起了一个占地15亩的学校。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他把学校定名为“叶县奥琪尔留守儿童实验学校”。
2008年8月,叶县奥琪尔留守儿童实验学校共招聘到教师9名,招收学生38名。第一学期过去,除去投资不说,学校运营亏损6万多元。合伙人动摇了,他们觉得这是个无底洞,纷纷要求撤资。侯召然也很苦恼,但良心告诉他,决不能半途而废,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让全乡的留守儿童有个温暖的家。
2009年,几名合伙人看办学没什么希望,纷纷撤了资,有的老师坚持不住也走了。年底,陷入窘境的侯召然抱头大哭,“死的念头都有了”。但留下来的老师对他说:“召然,我们不是冲你的工资来的,我们看重的是这个留守儿童学校,认准的是你这个人。”侯召然被感动了,他找亲戚朋友借,东拼西凑了12万元,乡里也帮他协调了15万元贷款,学校暂时渡过了难关。
叶县奥琪尔留守儿童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寄宿制小学。办学之初,侯召然就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对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五年多来,他投入近150万元,陆续盖起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校园面积已扩展到30亩。学校坚持以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使教学规模逐步走向规范,由起初办学时的3个教学班,32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11个教学班530多名学生;教师由9名发展到36名。已经为乡中输送了126名学生。
办学以来,荆棘与鲜花同路,坎坷和欢歌齐飞。在和师生们的朝夕相处中,侯召然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情感已与他们融为一体。他深为大家的满腔热情所感动。说实在的,他真把这群孩子当做了自己的亲生。看到孩子们勤奋吃苦的样子,想到他们远离父母,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眼神,他不知掉了多少次泪。
侯召然校长的心中始终铭记着“金奖、银奖不如家长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这句话。他把留守儿童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他常想办法资助他们,经常减免他们的生活费。五年多来,学校累计为贫困学生减免生活费10万余元,高亚楠、张浩楠只是其中两位。一次,留守儿童赵雪莹70多岁的爷爷送她上学,走在路上摔了一跤,脸上磕破了好几块皮,一脸的血,但他还是坚持把孙女送到学校。他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我总算安心了。听到这,侯校长无法掩饰内心的酸楚,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他把老人送到医院包扎,又塞给他100元钱。
学校给每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详细登记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联系方式、家庭状况等,还在学校安装了一部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学生随时可以和父母通电话。老师定期对留守儿童学生进行家访,掌握学生家庭情况。
除正常教学外,侯召然多方筹措资金,给孩子们购置了电视、电脑、课外读物及体育器材。市、县、乡有关领导及相关单位也为孩子们送来了衣服、图书、体育器材等生活、学习用品。侯召然经常对孩子们讲,人要常怀感恩之心,要懂得报恩,将来回报社会。
谈起办校5年来的感想,侯召然说:“返乡办校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实现我的一个心愿。每次在家长会上,听到家长对我表示感谢,我觉得很幸福。”
如今,学校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室、多媒体教室、餐厅、浴室、厕所及操场,校园面积扩展到30余亩。为办好学,仅有初中文化的侯召然下决心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变外行为内行,自费参加了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大专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好的管理带出一流的精英团队,学校团队通过五年多来不懈努力,终于采摘到了丰硕的果实:2010年9月被叶县教体局授予“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6月被叶县共青团、叶县妇联会、叶县科协授予“留守儿童、亲情家园”荣誉称号,并亲自送匾挂牌;2011年6月被叶县总工会授予“工会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9月被平顶山市总工会授予“示范性职工书屋”;2011年8月被中共水寨乡委员会、水寨乡政府授予“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2年3月被推选为叶县九届政协委员;2012年8月,侯召然入选“全国百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爱心校长”,2012年11月荣获“共青团叶县县委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如今,叶县奥琪尔留守儿童实验学校的工作越做越细,名声越来越大,社会形象越来越好,学校越办越红火。前来学校取经的人络绎不绝。2013年5月29日,县委常委、叶县纪委书记仝红伟、县委常委、叶县统战部部长崔利杰等领导观摩了该校留守儿童的才艺表演后,惊叹道:“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很难相信这里的孩子有这样的天赋和才艺。”2013年6月3日,县委常委、叶县县委副书记、叶县人民政府县长古松到该校调研后给予高度评价。
在鲜花和掌声面前,侯召然没有自满,没有陶醉。他深知,曾经的汗水让他们更加充实,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曾经的辉煌,为了叶县奥琪尔留守儿童实验学校的发展,为了明天的太阳,他们将一如既往地辛勤耕耘,默默浇灌,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董红卫也是一个受人关注的人物。他自任桃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以工作为己任,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不计名利、无私奉献。他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深得群众拥护,在当地树起了良好口碑。2013年4月3日上午,我有幸联系到了日理万机的大忙人——董红卫。带上数码相机,骑上我心爱的“美利达”,骑行5公里到桃奉社区施工现场采访。阳春四月,正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景色宜人的季节。骑行在乡村的村村通公路上,呼吸着新鲜、清新的空气,心情格外舒畅。放眼四周,尽是碧绿的田野,瞧!春姑娘挎着一篮希望,悄悄地来到了田野。哇!一片片油菜绽开了黄澄澄的小花,在春风吹拂下,涌起了层层金色的波浪,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阵阵清香。它们仰起可爱无比的小脸蛋,天真无邪地望着蔚蓝的天。一群辛勤劳动的小蜜蜂在油菜花中忙着采蜜呢。绿油油的麦田齐刷刷的一片,像一张绿色大地毯铺在地上。麦苗的叶子有几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美丽极了。我完全被这眼前的景色陶醉了,面对大自然,我深深呼吸着这带有芳香的空气,心里惬意极了,若不是心驰神往地去水寨乡桃奉社区施工现场采访,我会立马停下“美利达”,跑到田野里好好地享受享受,享受这眼前美景,享受这无限春光。董红卫同志自任桃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桃奉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全村群众和各级领导高度赞扬。董红卫,男,汉族,1969年8月年出生于叶县水寨乡桃奉村,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98年6月任村会计,2011年11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书记,董红卫书记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更清楚村“两委”班子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所以,上任伊始,他就制定了目标,要带领全村百姓闯出一条致富路。董红卫书记注重班子建设,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约法三章,明确责任,当好带头人,公开公正处理事情,做到清清白白;为群众办事,不推诿不拖拉;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坚持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管理,定期组织党员观看电教片和科技知识培训片。此外,注重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村务,财务,政务公开力度,对公开内容不断量化、细化。不仅如此,董红卫书记还千方百计带领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发展经济,走共同致富之路。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桃奉村一直是一季玉米一季小麦的传统种植模式,群众收入低。董红卫在外出考察后发现,近几年来种植蔬菜收益一直不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农业增收项目。但由于桃奉村的地势平缓,旱了无法浇,涝了无法排,村民们想种植蔬菜却不敢种。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初,他带领村干部投资近12万元,在规划的70亩蔬菜大棚地上打了3眼机井,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村民有养猪的传统。但村民怕偷,想养不敢养。董红卫召开两委会讨论后决定在村上成立了一支夜间巡逻队,每天晚上由一名村干部带队轮流值班巡逻;确保了村民的财产安全。为了让群众信服,他带头建了猪场,看到发展势头良好,村里群众纷纷效仿,现在全村已发展规模养猪、养牛户30余户。三是狠抓劳务经济,加大对外输出农民工的力度。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仅靠种地难有大的作为。只有把劳动力输出去或上项目,才能彻底摆脱全村的贫困面貌,董红卫率先在村干部中实行村干部轮岗制度,即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分成两批,一部分带领村里有电焊技能的50多名青壮劳动力到青岛、广州、天津搞劳务输出,另一部分在家开展工作,一轮半年。如今全村已有68名群众在青岛做电焊工,60多人在天津做修建码头工程,如今仅劳务收入一项,年收入就达300万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董红伟带领村两委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经多方考察论证后,在村南时南线北侧征地180余亩建设高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社区内计划建设220套上下两层、户型统一的联体别墅。目前,一期工程基本结束,新建别墅106套。工程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已和“平顶山宏飞建筑公司”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公司经理李要领系本乡籍知名人士,身家百万,来村实地考察后,深为村两委干部的工作干劲及群众报名热情所感动,当即拍板以全市最低价(220元/平方米)承包了工程,也算是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尽些力,做点贡献。
董红卫忙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家里很难得到照料,经常是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孩子也时常看不到父亲的身影。多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只要是为了群众的事,都值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董红卫,任村支部书记以来,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他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认真践行宗旨教育,勤政廉政为民,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他是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桃奉村的上空。
典型引路推动各业蓬勃发展。在宣传报道的推动下,当地一个非公企业老板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个人就是现任叶县恒泰制衣厂的总经理刘俱耿。他从一个在外务工的青年,靠毅力和智慧,从一家私营服装企业的清洁工做起,一步一步走向管理层,当他预测到服装行业孕育的无限商机后,决定放弃优厚的薪金待遇,辞职回乡,自办厂子。不到一年时间,他所创办的服装厂已远近闻名。叶县恒泰制衣厂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水寨乡夸子营村西北部100米处,厂子南部200米就是省道“时南”线,东300米是乡政府所在地,占地20余亩。地理位置优越,适合建厂。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全国劳模赵启良引荐,我有幸结识了叶县恒泰制衣厂总经理刘俱耿先生。彼此寒暄后,刘总热情地邀请我到生产车间实地看看,在宽敞的厂房里,工人们一个个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车间内安全警示、标语、器械、设备应有尽有。看到这,我对刘总肃然起敬,好奇心驱使我想尽快走进刘总心田,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在简陋但十分整洁的办公室里,刘总向我娓娓谈起了他一路艰辛的创业经历。1975年6月18日,刘俱耿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文峰乡小河刘村,家里兄弟姐妹四人,父亲在平顶山煤矿做苦力,母亲在家务农,一家大小的开支几乎全靠父亲微博的工资来支撑。为了减轻家庭生活的压力,懂事明理的刘俱耿于1992年7月高中毕业时,做出一个让全家失望的选择:放弃高考,出外打工挣钱,为家里分忧。1992年秋,刘俱耿背起行囊,含泪离开家乡,远离亲人,只身一人来到广东东莞打工。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娃儿,找工作谈何容易?他四处打探,在大街上到处寻找招工信息,身上带的300元钱还是母亲跑了几家借来的,没找到工作前,他舍不得花,每天只好靠吃馍和喝茶维持生计,晚上睡觉找涵洞。这样维持了20多天。一天上午,一个刚贴出的招工信息吸引了刘俱耿的眼球,原来有个叫“溢峰制衣厂”的私营企业招几个清洁工,工资200元左右。刘俱耿想都没想,就前去应聘,从此踏上了他人生的旅途。刚进厂子,人生地不熟,真是吃尽了苦头,什么脏活、累活几乎让他全包了。为了生计和前途,颇有心计的刘俱耿全然不顾这些,一如既往,勤奋工作,把本职工作干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这一切的一切,领导看得见,员工们更看得见。一年后,主管业务的一位副经理找他谈话,问他愿意不愿意学习裁床技术,到车间工作。刘俱耿二话没说就应允了。他自费参加夜大培训班,系统学习服装制作工艺及管理知识,他想靠技术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学习结业后,刘俱耿被安排到车间从事裁床工作,进入新的岗位。刘俱耿更加勤奋和努力,一边工作,一边摸索,逐渐熟练了整个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他的工作得到了厂领导和员工的一致认可,深受大家喜欢。他脚踏实地,忘我工作,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从清洁工一直干到车间管理,一干就是八年。2000年夏季,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个企业发展不景气,甚至倒闭破产,刘俱耿所在的企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前景令人担忧。此时,正好家里父母也催促他回家乡办婚事,不景气的企业及家庭原因让他做出决定,打算回来发展。2000年秋,刘俱耿谢绝厂领导的一再挽留,辞职回到老家完成婚姻大事。蜜月刚过,他惜别娇妻,先后辗转到“平顶山虹菲制衣有限公司”、“郏县康氏服装厂”、“洁尔利制衣有限公司”和“新密市龙翔制衣有限公司”做车间管理工作。期间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细心学习各个服装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一边通过各种关系和人脉考察适合自己建厂的位置。在老家操办婚宴时,发现地方留守妇女较多,这正是服装厂不缺的资源。2011年春节期间,刘俱耿到叶县水寨乡夸子营村表叔家走亲戚,无意间向表叔谈及自己想建个服装厂的想法,深得表叔支持。他表叔在村里当干部,人脉关系很广。他说村里以前有人办过服装厂,由于管理原因停办了。村里及周边不少妇女曾在村里服装厂干过,招熟练工不愁问题。表叔的一番话说得刘俱耿热血沸腾,更加坚定了他自建服装厂的信心,他让表叔到当地政府了解一下情况给他回个话,热心的表叔当即拨通了该乡企业办主任的电话,得到了明确答复。时机成熟后,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的刘俱耿开始步入经商之路,他辞去单位高薪及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来到表叔家,开始一心一意运作筹建制衣厂的事宜。2011年春节刚过,刘俱耿在当地党委、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支持下,和表叔一块儿正式开始投资筹建“恒泰制衣厂”。从审批、选址、征地、建厂、招工、培训员工到企业运营,相关部门一路绿灯,不足7个月时间,由他个人投资560万元兴建的“恒泰制衣厂”就投产运营了。刘俱耿高薪诚聘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组建了“恒泰制衣厂”精英管理团队,刘俱耿被推选为任总经理。厂子建成后,刘总带领管理团队,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着与热情,凭着他的诚信、热情,最终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客户信赖。企业的名声越来越响,生产规模越扩越大,订单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广,主要合作伙伴有:世界500强企业“江苏美达集团公司”和杭州“美克瑞斯时装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服装遍及全国各地,甚至销往欧美国家。在此后的1年多时间里,“恒泰制衣厂”可谓是一年一个新台阶,职工人数从数十人增加到百余人,管理人员由5人增加到10人,年产量及销售额成倍数增长,同时积累了大批客户。截止2012年,企业总资产达到650万元,年销售收入达到700万元,年利税15万元。与此同时,企业安置下岗职工2人,高校毕业生4人,部分职工已办理正式的劳动关系,为其缴纳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刘俱耿经理也深刻意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体,拥有高素质稳定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他把企业人才招聘列入企业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优先招聘技术类下岗职工;其次,加强周边居民技能培训,企业通过当地政府招聘了大批留守妇女进厂,并且分期分批展开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储备人才;三是实行人性化管理,有效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近年来,刘俱耿经理按照现代企业模式逐步逐层进行企业改革,因为他坚信思想决定出路、眼光决定财富。他坦言,他坚持的经营策略只有十六个字:“诚信为本、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客户至尊”。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信誉是企业发展的法宝!”
在当地,身边的感动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他们是时代的楷模和骄傲,他们的事迹将激励和影响更多的人去拼搏!去奋斗!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