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冲天大将军黄巢>黄巢生死之谜

黄巢生死之谜

作品名称:冲天大将军黄巢      作者:浪漫诗剑侠      发布时间:2013-02-09 10:41:00      字数:3521

  黄巢是自杀?他杀?抑或遁入空门出家?
  有诗曰:
  大唐气数尽,崩溃到边缘。
  藩镇围剿灭,英雄末路艰。
  从前我贩盐,天灾起事反。
  征战五六年,攻破古长安。
  英雄称皇帝,大齐谱新篇。
  春风得意日,歌舞宫里欢。
  危机已逼近,逃往秦岭川。
  官军大反攻,被迫到河南。
  疲惫不堪兵,虎狼聚泰山。
  黄巢生与死,纷纭上千年。
  一种被人杀,一种自刎剑。
  究竟怎么死,听我慢慢谈。
  (以下资料为作者搜集整理而来,并非作者首创,录在此处,为了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黄巢这位豪杰英雄而已。)
  第一种传说:
  黄巢兵败狼虎谷时,觉得这回彻底完了,突围出去东山再起已经没有了希望,就对外甥林言说:“我的好外甥,逃是逃不出去了,我听说官府悬赏要我的脑袋,得到以后可以封王侯,你杀了舅舅,拿着舅舅的首级去献给唐朝,那么你还可以求得富贵!以后找机会给舅舅报仇。”林言怎么忍心杀死舅舅黄巢,满眼泪水,下不去手。黄巢道:“真的是我的好外甥。”拔出宝剑,横颈自刎,一代豪杰英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人说黄巢自刎并没有死,随后林言斩下黄巢的首级,去投奔唐军。结果半路上就被李克用的沙陀牙兵杀掉。然后李克用的沙陀人牙兵把黄巢和林言的首级都献给了唐廷。
  黄巢征战一生,英雄无畏,逃走不是没有机会,怎么可能到了最后关头把自己的脑袋送给别人去请功?跟个楚霸王似的。再者,林言即使拿上黄巢的首级投奔唐军,他也不可能讲出来这是我舅舅送给我的脑袋。而且随后林言也被杀,那么黄巢和林言的对话又是如何传出来的?此说让人不可相信。
  林言是黄巢的外甥,是黄巢身边一名重要将领。在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曾经选择500个武艺高强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部队,叫做控鹤。实际上就是禁卫队,并且黄巢任命林言为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军使。从基本的事实看,是林言拿着黄巢的首级投降唐军,这个事实是不可抹煞的。一千多年来,林言就这样一直背负着卖主求荣,杀害娘舅的罪名。
  第二种传说:
  黄巢被贴身大将杀害
  《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上面写道:其草贼黄巢被尚让(尚杰)杀却,于西川进头。
  尚让(尚杰)是黄巢最主要的助手,起义军二号人物。尚让早年随王仙之起义。后来王仙之牺牲以后尚让就率余部投奔了黄巢。黄巢打下长安以后任命了四个宰相,尚让是首席宰相。
  公元884年5月,黄巢在今河南中牟西,遭沙陀骑兵突袭,牺牲万余人。在此危急关头,尚让却率万人投降唐廷。
  有推测,尚让很可能在混战之中将黄巢杀死。这个战报被立即飞报朝廷和作战军队,这一情节就被记载在《肃州报告黄巢战败等情况残卷》中。
  第三种传说:
  《桂苑笔耕录》中记载的信息说明,唐将时溥是引诱黄巢起义军当中投降的将领把黄巢杀死的。
  令人疑惑地是,如果当时有人杀死黄巢,必定立下大功。即便是作为帮凶,其名字也会名扬四海,并为各种史书所记载。但关于尚让杀黄巢的说法,在迄今发现的史料中的记载只有一处。
  在宋朝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七中曾经提到,若说杀黄巢于狼虎谷,献首于徐州,两地相距约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二十天。当时又值盛暑,“函首”恐怕早已腐臭不堪了。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就没有与黄巢状貌类似者。
  第四种传说:
  很有可能在狼虎谷中被林言杀死的只是黄巢的替身。
  宋人刘是之的《刘氏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五代时有一个高僧法号翠微禅师,这个人就是黄巢。更为传奇的是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记载说,“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很显然,虽然黄巢起义军在山东狼虎谷几乎全军覆没,但此时黄巢并未身死,他用金蝉脱壳之计瞒过唐朝追兵的眼睛,在逃出狼虎谷的残军中依然有黄巢的身影。
  第五种传说:
  黄巢出家为僧
  黄巢从狼虎谷侥幸逃脱后,数年之后,他从洛阳来到宁波雪窦寺,潜心修习佛法,并成为一代高僧。年迈的他在明州的望春桥上独倚栏杆,细细品味着风云岁月,冷眼旁观着纷乱的天下,等待着大唐帝国叹出最后一口气,然后落日一般融入东去江水的尽头。
  故才有这首诗问世: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春波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张全义为洛阳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那么张全义为何会在众多的僧人当中认出黄巢呢?
  原来张全义曾经参加过黄巢起义,后来又投靠朱全忠。如果黄巢在狼虎谷没有死,而是逃往洛阳出家为僧,张全义统治洛阳30年之久,他与黄巢相遇的机会应该很大。
  那一天,笃信佛教的张全义到寺庙中礼佛,他无意中发现对面来的僧人十分眼熟,定睛看去,他大吃一惊。四目相对,黄巢的眼神中并没有流露出张全义脸上的惊奇,而是面色平和,拂袖而去。
  也许此时张全义的心中既惊诧又疑惑,但对于黄巢的身份,作为太守的张全义不难确定。难得的是性格复杂的张全义始终保守这个秘密,直到把它带进坟墓。他想让公元884年7月13日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的消息,将一代枭雄黄巢的传奇就此画上句号,不愿意再起波澜。
  却说公元884年,唐朝政府经过研究,最后确认,确信黄巢已经死于狼虎谷,便不再追剿黄巢了。于是,大唐官员们在他的身死之处建了一块石刻:黄巢埋骨处,标明这位造反者的葬身之地,以警醒世人。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很多书籍中却另有说法,都相信黄巢没有死于狼虎谷,而是逃脱之后死于他处。《泰山道里记》有这样的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泰山道里记》所记载的黄巢墓。此地与狼虎谷相距几十公里,如果真的是黄巢尸骨的埋葬地,那么则证明黄巢真的没有死于狼虎谷。
  宋初陶穀的《五代乱离纪》记载:说黄巢逃跑后,剃发当了和尚,住在明州雪窦寺,人称雪窦禅师。雪窦寺有黄巢的墓,每年当地官府派人前去祭扫。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中也谈到了黄巢当和尚的事情。他说时溥献给唐僖宗的那个黄巢头是假的,东西二京的老年人都说其实黄巢没有死,从泰山狼虎谷逃了出来,装扮成僧人投奔到河南尹张全义处。张全义原是黄巢的旧部,这时假装不认识,为黄巢造了南禅寺居住。邵博多次到洛阳南禅寺游览,见到墙壁上画着一个僧人,状貌与一般人相差不大,但两眼像蛇眼一样凶狠,这人就是黄巢。庙里的老僧人对邵博说有黄巢以前写的绢本十分稀奇,上面有黄巢的一首诗。据邵博记载,诗的内容与上面陶穀所记基本相同。黄巢逃脱后当了和尚,投奔张全义,或说后迁居明州雪窦寺,这样的述说在很多书中都有,被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致,因而有许多人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对此,宋代人对黄巢遁逸为僧并未加以直接否定。
  黄巢出家当了和尚的这种说法在今天的学术界也很有市场,一些人认为时溥送到四川给唐僖宗看的黄巢头肯定是假的。林言杀黄巢后,先将头送到徐州的时溥处,但狼虎谷到徐州相距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行在所,相距三四千里,即使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20天。当时是六月盛暑,放在盒子里的首级恐怕早已腐臭不堪,唐僖宗怎么能认得出?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没有长相差不多的头颅。他们认为黄巢逃跑也有现实条件,围剿义军的唐军之间相互矛盾重重,还不断发生火并。一些地方势力为了要挟朝廷,在围剿时真真假假,有时谎报军情,有时围而不剿,甚至有时还故意放走义军,将义军击散了事。黄巢在几次面临灭顶之灾时都能安然无恙,化险为夷,都与当时唐末军阀之间、军阀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有关。即使到了义军主力被歼后,对那些潜逃和躲藏起来的义军将领,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也根本不可能穷追猛打。
  一些学者认为唐朝是一个佛教非常发达的时期,黄巢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早就有遁入空门的思想根源。在韶州的南华寺,保存了黄巢于877年写的《斋僧文》,自称是率土大将军。在安徽歙县昭庆寺,也有黄巢的《斋僧疏》碑文,讲到他打算舍银六锭,斋一千僧人。当黄巢确信起义失败无疑时,他的意志消沉了,甚至对他的过去表示怀疑,他就完全有可能选择出家寺庙的这条道路,这是历史给他的安排。在那些官修或钦定的史书中,是决不敢直书黄巢遁逸逃脱之类的事情,他们对义军总是极尽诽谤歪曲,为以儆后人,总要说义军是被官军追尽杀绝的。在当时有的人为了向唐王朝邀功请赏,虚报战功,首级的真假根本是无法辨认的,即使说这些史书所记不误,但谁能保证黄巢是真的死了?
  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是死还是逃走当和尚了,至今还没有一个能使人彻底相信的答案。前二种说法,大体一致,仅是被杀的细节上有差异,但见于比较严肃的历史书上;后一种说法比较戏剧性,尽管记载的都是笔记小说,但数量很多,如王明清的书,历来被认为是实录,他自称是“无一事无一字无所从来”,实在让人不能视而不见。看来黄巢的下落。依然没有谜底,仍是无法解释得清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黄巢是死是活已经不重要了,只留下了这段传奇,作者浪漫诗剑侠能给大英雄黄巢写一本菊花自传,也很开心。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