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书写岁月的他们01

第一百一十三章 书写岁月的他们01

作品名称:由矿山编辑部引出来的故事      作者:爱好者快乐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2:04      字数:3104

  这些年,伍玉安在干好工作的前提下,开始用自己的笔端书写矿山的历史,他创作的第三部长达三十万字的反映煤矿职工干部生活的长篇小说《矿山脊梁》出版后,在矿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部作品宛如一座精心雕琢的艺术殿堂,以国企煤矿红石矿科级干部镜安的工作与生活经历为明线,以他所在煤矿发生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为暗线,二者相互交织,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煤矿众生相。
  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全方位地映照出当代煤矿里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在安全生产方面,工人们面临着各种危险与挑战,他们对安全的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在每一次下井前的叮嘱和检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井口旁,昏暗的灯光在寒风中摇曳,工人们裹紧棉衣,互相检查装备,严肃的神情在灯光下格外凝重。改革发展的浪潮席卷而来,煤矿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转型,从老旧的生产模式向现代化迈进,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煤矿的生死存亡。矿区的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不断,弥漫着陈旧的气息,新的设备与技术正逐渐打破这古老的格局。资源竞争的硝烟弥漫在煤矿之间,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各个煤矿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矿区外的公路上,货车川流不息,扬起的尘土仿佛是这场竞争的硝烟。这些现实问题,逼真地再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矿区生活画卷,引领读者仿佛穿越时空,深入体验煤矿人的酸甜苦辣、仕途坎坷与人情冷暖。
  “这部小说基本上是我在无数个工作之余的夜晚,在那昏黄的台灯下,一笔一划创作完成的。起初,我只是怀着对煤矿生活的热爱,想要记录下一些片段,并未料到会写成这样一部长达三十万字的长篇巨著。真正动笔之后,我才深切体会到——正如那些与我并肩作战的煤矿兄弟们所说,煤矿里的故事简直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着煤矿人的喜怒哀乐。这些平凡而普通的煤矿人,他们虽然身处社会的底层,却始终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坚韧、勇敢和善良,值得被更多的人知晓。”
  谈及《矿山脊梁》的创作历程,伍玉安坐在堆满书籍的书房里,窗外的月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窗前,他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感慨道:“只要一提起笔写小说,那熟悉的煤矿场景,那弥漫着煤尘的空气,那机器的轰鸣声,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一同在煤矿打拼的兄弟们,他们的身影也会一一浮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煤矿人的故事,像与朋友倾心交谈一般,讲给读者听。”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上,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金鼎作协的会议室里。会议室布置得简洁而庄重,四周的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
  金鼎作协召开了《矿山脊梁》研讨会,来自各界的文学爱好者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时任金江市作协主席李东,身着笔挺的西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他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评价说:“伍玉安长期扎根于煤矿的工作与生活,早已与煤矿融为一体,融入了煤矿人的气质与性格。他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煤矿人,对待文学创作同样真诚纯粹,将自身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作品之中。《矿山脊梁》展现出独特而鲜明的风格,看似只是对生活的原生态记录,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但实则是作者精心雕琢的艺术再现。其意义在于通过煤矿工人的故事,以小见大,让我们感悟现实生活的真谛,见微知著,从平凡中发现伟大。”
  在研讨会上,《金江文学》副主编兰薇,一头利落的短发,眼神中透着犀利与敏锐,她激动地说道:“这部小说题材新颖独特,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创作手法成熟老到,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恰到好处,堪称近年来金江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一大重要突破。小说结尾处,镜安的升迁成为一大亮点,这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仿佛预示着整个煤矿工人群体充满希望的光明前途。或许,这正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小说中蕴含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传递出一种能够直击人心的温暖与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三十余年的煤矿工作生活经历,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为伍玉安的小说创作奠定了独特的气质与底色。他在金江小说作者群体中,凭借着对煤矿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脱颖而出,个性鲜明,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就像一扇窗户,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煤矿人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以说,《矿山脊梁》是一部极具分量的煤矿题材小说,它犹如一座丰碑,兑现了伍玉安对自己、对煤矿兄弟们的承诺。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它已然成为过去式,但煤矿里的精彩故事仍在源源不断地发生,就像那永不熄灭的矿井灯火,照亮着每一个煤矿人的生活。
  谈及未来的小说创作计划,伍玉安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煤矿,夜色中,矿区的灯光星星点点,与天上的繁星相互辉映,他眼神坚定,引用全国著名煤矿小说作家刘庆邦的话表示:“我会像深挖一口矿井一样,继续深耕煤矿题材小说,下一部小说正在创作途中。我相信,煤矿里还有无数的故事等待我去挖掘,去讲述。”煤矿世界,既有乌黑的煤炭,那是煤矿人的汗水与心血的结晶,也有耀眼的光芒和炽热的力量,那是煤矿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天地中进行小说创作,饱含着创作者深深的情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们对煤矿人的敬意和对生活的感悟。
  那天,伍玉安的长篇小说《矿山脊梁》研讨会圆满结束后,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街道上,行人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车辆也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边。谷泓喜哼着小曲,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家,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给张朗拨通了电话。“老张啊,你可不知道今天的研讨会有多成功!”他兴奋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现场气氛热烈极了,大家都对伍玉安的小说赞不绝口。
  “这次研讨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激发了矿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甚至许多已经搁笔十几年的文学爱好者,也被这热烈的氛围所感染,重新拿起笔,抒发自己的心声。就连远在山东的张朗,听闻伍玉安发表长篇小说的消息后,也被点燃了创作的激情。”
  张朗在十里坪煤矿工作时,就热衷于创作短篇小说。他常常坐在宿舍的窗前,看着外面的煤矿,远处的煤堆在夕阳下泛着黑色的光泽,矿井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灵感如泉涌。伍玉安的长篇小说《矿山脊梁》出版后,对他产生了巨大的触动。他拿着那本小说,反复研读,心中的创作之火再度被点燃,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笔,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
  实际上,张朗虽已离开十里坪煤矿多年,但对那里始终怀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怀。在离开的二十多年间,他曾五次回到十里坪煤矿。第一次回去,是为了办理与十里坪煤矿解除劳动人事关系的手续,那时的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煤矿的不舍。矿区里,机器的轰鸣声似乎都变得低沉,曾经熟悉的场景此刻却多了几分凄凉。第二次是参加初中同学毕业三十周年聚会,在聚会上,他与昔日的同窗好友回忆起在煤矿的点点滴滴,那些美好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窗外的矿区,依旧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只是多了些岁月的痕迹。还有一次是陪老婆宋丽丽办理退休手续,看着妻子在煤矿工作了一辈子,他心中感慨万千。矿区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最后一次则是在自己六十岁那年回去办理退休手续,当他再次踏入煤矿的大门,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井口的标识牌已经有些斑驳,曾经热闹的工人宿舍也变得安静许多。
  尽管离开十里坪煤矿快三十年了,张朗对写作的热爱从未减退,闲暇之余依旧热衷于捣鼓些文字创作。他的书房里堆满了书籍和稿纸,每一张稿纸上都写满了他的灵感和故事。尤其喜爱描写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他觉得这些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能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一天,已担任小金鼎矿党委副书记的谷泓喜,正在办公室里忙碌地处理着文件。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留下一道道光影。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