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左手劳动右手通讯
作品名称:绿水长源 作者:晓鸿影 发布时间:2025-04-01 12:13:39 字数:3050
我是写“通讯”的人,也是“通讯”内的人物,当通讯里人称表述为“他们”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小小的配角,就是我。那是加工881班和我们加工901班共同承担的专业劳动——挖冷库地基,也是通过劳动,给班级挣些班费。那时的我,正热衷于宣传部广播组和新闻报道组的工作,这个鲜活且有深度体验的题材,自然要成为笔下的通讯。
5月9日,劳动的第一天。地点就在教学楼后身的山脚下,任务是要挖出深度至少有一层半楼高的地基。我们和加工881班各据半壁江山,方法是纯人力施工,我们的工具就是铁锹、手推车和具有东北特色的土地篮子。
到了劳动现场,面对着数百土石方的任务,同学们干劲十足,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一边儿挖、一边儿运,迅速形成了简单而有效的流水线。我们班周玉山、常伟、王涛、胡新望、赵君民五位同学要参加下午4点的足球比赛,为了不耽误劳动进度,他们提出下午提前一个小时开工,其他同学则劝他们午饭后要好好休息,下午不用参加劳动了,不然踢球会没有力气的。可这些足球队员就是不听劝告,双方各执己见,最后双方各让一步,约定“他们下午参加劳动,但两点半必须撤离工地,回去休息。”球赛与劳动时间冲突的问题,就在这样“谈判”中达成了一致。
这样的画面,被我记在了心中,我一边用土篮子抬着土,一边在构思通讯如何落笔,心里还惦念着广播组的任务——由我负责的“同龄人悄悄语”栏目的稿子,身体与思想都在不同领域忙碌着。
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宿舍,我拿出草纸,在上面写下主标题和副标题:普通的“普通劳动者”——加工901班劳动纪实。然后落实写下通讯的导语——
“借光,手推车要走了。”“一、二——嘿——倒——”阵阵吆喝声、说笑声、吵杂声,从加工901班的劳动现场传来。这是一次强度很大的劳动,也是一次最令人感动的劳动,让我想起了王愿坚的那篇《普通劳动者》。那篇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不平凡的部长的普通与伟大,而这次劳动,却让我看到加工901班同学的赤诚与坚韧,他们不愧为普通的“普通劳动者”。
正文还没有写,困意就侵占了我的身心,倒在床上便进入了梦乡。
劳动还在继续。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汗水不请自来,可在这个需要补充水份的时候,学校却停水了,让大家口渴难耐。“这也太渴了,哪里有水呢?”不知谁率先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短暂沉默后,有人带着一丝试探和希望,吞吞吐吐地说:“校园池塘边的泉眼水,应该可以喝吧!”“我觉得可以,总比这样渴着要好。”周晓薇对我说:“严冰,我们俩去看看。”我们一人拿了两个暖瓶,匆匆向池塘走去。池塘东侧有一个天然泉眼,常年有泉水汩汩流出,晓薇走到泉眼边接水,我在旁边配合着。
四壶水打满后,我们又急匆匆地往回走。我心怀忐忑地问:“晓薇,这水真能喝吗?”晓薇说:“我觉得没问题,没其他选择,先喝了再说。”晓薇有些男孩子性格,做事比较果决,与她比起来,我则是遇事有想法,但也多些犹豫,缺少一份笃定。水打回来后,大家用暖瓶盖或水杯分着喝了。加工881的同学看到我们打到水了,让一名同学过来问,听我们说是从泉眼那接的后,他抱以怀疑的态度,问:“那水能喝吗?”回到班级后,那个同学转述了询问情况,他们只讨论了一小会儿,就否定了我们的做法。也许,这就是天然的代沟,八八级学生比九零级年长两岁,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顾虑、少了一份冲动。
这个小插曲转瞬即逝,火热的劳动场面再次恢复。就连老师也深受感动,两个班的班主任和加工科的老师,始终都在工地和我们一起参与劳动。而我的“通讯”也在持续构思之中。我将目中所见,在心中慢慢地梳理着,通讯的正文随着劳动的深入,在我心中慢慢形成。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我断断续续地完成了通讯稿的正文。我很想好好描绘一下这样的劳动场景,可是真正落笔时,那涌动在心里的感动,又略逊一筹,原来,我的笔力终究是跟不上大家付出的节奏,能表达出来的,不过是现场的一个个小片断——
(一)不听劝的足球队员
下午一点开工,足球队员们都在工地上坚守着,他们挖土、推车、挑土、抬土等各个工序中挥洒着汗水,都将“休息”抛在脑后。
约定好的两点半到了,大家都来劝这几个队员回去休息一会儿,可他们却“不守信用”,怎么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工具,而且口中还应付着:“装完这车就走。”“挑完这次马上走。”,“别劝我了,我不累,累了自然会去休息的。”……这些队员,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又干了足足一个小时,才被同学“赶走”,急切切地奔赴球场。
5月10日,下午仍有足球比赛,这个“节目”又被动地“重演”了一遍。这五位不听劝告的足球队员,真是既让人生气,又让人心疼。
(二)男子汉的担当
“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其中,既有默契配合,也有精神支撑。我们班的男同学,有的化身“暖男”,有的彰显“硬汉”。
周玉山在这次劳动担任组长,他在足球队训练中摔倒两次,双手已经破皮了,可他仍然坚持在劳动岗位,而且一直是身先士卒。他的手虽然摔破了,可他还是把手套让给了女生,自己只用手绢把手缠上,然后紧握铁锹,丝毫不影响挖土的节奏。
王涛从未挑过担子,这次他却拿起了扁担,挑起两筐土,走起路来脚步踉踉跄跄的,肩膀也磨破了,同学们劝他休息时,他说:“大小伙子,连扁担都不会用,太让人笑话了。我不会挑,现在才学呢!我要会挑就不挑了!”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理由,但谁也劝不动他。
(三)夕阳下的身影
5月11日,下午是大扫除时间,第二组组长ZRS通知组内女生,下午劳动暂停,都在宿舍扫除,不能在卫生检查中扣分。可谁知,吃过晚饭,他和男生拿上工具去了工地,悄悄干起活儿来。女生知道后,也非常感动,也纷纷放弃休息时间,前去“增援”。
太阳渐渐西沉,同学们的干劲儿却留在地平线之上,大家齐心协力,一直干到八点多才收工。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干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甘落后”“对,时间就是效率”。
夕阳很美,同学们的心情也很美。虽然劳动后筋疲力尽,而内心却得到一份满足……夕阳下有劳动的身影,青春中有不老的诗篇。
(四)不听指挥的人
“谁说我干不动,我就是要挑!”一个倔强的女孩儿在和组长吵,她就是周晓薇,原来,她想用扁担挑土,可组长和别人就是不让,而她却不听指挥。
看着周晓薇我真的很心疼。我和她一个寝室,劳动之后,她肩膀已经肿了,而且还磨出两个血泡。她的脚也胖了,手也磨破了,可就是不休息。13日下午,每组抽出两个女生去擦玻璃,组长和大家都让她去,可是她就是不听指挥,说什么也不去。
用周晓薇自己的话说,她从来是“知道可怜别人,不知道可怜自己!”她总是怕别人累着,总想着自己多干一点儿,就能让别人轻松一点儿。
两周的劳动结束了,我们也迎来了一个休息日。上午,我们结伴去浴池洗了个澡,回到寝室,又把衣服连同床单被罩,都洗了出来,用清清爽爽向灰头土脸的日子告别,也将满身的疲惫尘封在刚刚走过的昨日,我们又满血复活了。不禁感叹:年轻真好!
下午,我去了教室,即使在劳动期间,我负责的校园广播栏目用稿也没有停滞,而是利用休息时间把稿子编好,送过去。劳动结束了,首要任务是把通讯发出去。把写好的通讯抄写一遍,送到宣传部,交给了闻时章,他看后说:“写得挺好,但是和你口头描述的比,生动性和现场感还差了些。”我说:“我觉得也是,就是功底不足,这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吧!”他又看了看,加了一个序,编辑到广播节目中。
“你们加工班真能干!”“专业劳动哪有像你们这样起早贪黑干的?!”通讯播出后,在同学间还是引起了很大反响,听着别人对我们班的评价,我心里也是满满的自豪。在凝神回想时,老师和同学们忘我劳动的身影和满含欣慰的笑容,依然萦绕在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