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容融
作品名称:绿水长源 作者:晓鸿影 发布时间:2025-03-29 16:08:09 字数:3468
多年以后,再想起常利写的《容融》,已记不起那铺陈于纸面的字句,但依旧记得想要表达的主题——敞开心扉,融入当下的生活,那既是他走过的路,也是对身在异乡的学弟学妹的希望和指导。对内心深处用梦想掩盖一份怯意的我,这不仅是一份稿件,更是一束光,在给校园广播增添暖意的同时,也让我前行的脚步多了一份笃定,我努力融入这个集体、这座校园。
四月的夕阳透着一缕暖色,让草未绿、花未开的初春,多了一丝生动。晚饭后,我和周晓薇在这样的恬静中,沿着小路走向了教学楼。我们先去四楼的电教室看了一会儿电视,因为没有太喜欢的节目,就准备离开。刚走到门口,便看见闻时章走了过来,我便和他借了宣传部的钥匙,和周晓薇一起去了宣传部办公室。刚打开本子准备写作业,部长常利就来了,问我:“你是怎么进来的。”我笑笑告诉他:“从门进来的。”他也笑了,说:“没错,我也是从门进来的。”然后,我告诉他,是和其他同事借的钥匙。
看我和周晓薇在写作业,我们就“学习”的话题聊了一会儿,然后,就和聊起这几天的广播节目。他让我把前几天写的《走出情绪的低谷》整理一下,安排在校园广播中播出,我提出,将文稿分解成男女合播的形式,他也觉得很好,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变,但也是个创新尝试。看我与常利讨论广播业务,晓薇就先行回班了。
我和常利随意地聊着,更确切地说是他在讲、我在听。他讲起自己的经历,从入学前的打工经历、入学后的多彩生活,还有对未来的期待,谈到成败得失时,他感慨颇多,自然而然地唱起了《都是一个爱》,“金灿灿的奖杯,光闪闪的奖牌,铸着多少汗水,刻着多少风采……汗水流出来赤心掏出来,成败系着千万家,化作一个爱……”
常利也就比我大两岁,但经历却丰富几倍。听着他的讲述,不由在心里感叹:“难怪,他只比我大一届,就能担任宣传部部长。”歌声结束后,他对我说:“严冰,我和你说了这么多心里话,以后,你应该唤我‘大哥’了,知道吗?”我开心地说:“行啊!那我岂不是多了个靠山!”他又说:“你多了一个大哥,又多了一份累赘。”我说:“才不是呢,累赘的应该是我。”就这样,我又多了一个大哥。
这个大哥可是原则性极强的,稍不留神就会得到他的管束和批评。宣传部举办舞会,我不会跳舞,便没有参加,事后他逮住我,一通“教训”:“舞会怎么没去呢?是不是以为就是去玩呀?这是和大家熟悉的机会,你工作的基础有了,其他方面也需要积累的,下次该参加就得参加。”我和同学在走廊说笑,声音大了些,他在宣传部听到了,便推开门对我说:“隔着一道门就听出是你,这是楼里,不能大声喧哗,你现在节目办得挺好,也挺爱关注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马列小组活动和新闻业务培训冲突,因为薛君强调:“新闻报道组成员必须参加业务培训”,我便放弃了马列小组活动,结果又受到常利批评:“小严冰呀,你是一点大局意识都没有,这两个活动哪个重要,分辨不出来呀?真让人操心……”
有了常利兄长的“管束”,我认知体系不断充实,一重一重地,融入了很多过去不曾有的内容。原来,融入生活,也是一个加减法,接受新的事物,也磨掉本色中原有的随性与棱角。而校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一个不断融入的过程,一路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
许是缘份,除了常利,我还认识一个与他同名的女孩,牧901班,常莉。在入学报到时,她先被分到我们寝室,后来搬回了隔壁的本班寝室,但我们依然是很好的朋友。常莉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她入学不久就报名参加了河北刊授学院的文学专业,她把学习教材、院报都借给我看,还和我一起探讨作业。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参加了刊授学院的学习,我选的是新闻专业。于是,我们经常在晚自习前,在走廊交流学习心得、聊聊生活趣事,就是在和她聊天时,我遇到金泉让我帮找组员,我毛遂自荐加入新闻报道组的。常莉家在铁岭的凡河镇,骑自行车上学,每周都能回家,在学校也有车子可用,让我特别羡慕。我偶尔有需求时,就向她借车,她都热情地帮忙。
常莉是我在铁岭农校认识的第一个外班同学,到宣传部后,在工作中渐渐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有一起工作的同事,也有校园广播的听众。笑颜既是听众,也是后来的同事。
当时我负责校园广播的《同龄人悄悄语》专栏,遇到给专栏的稿件,一般都会转由我来审。一次在审稿时,组长刘新递给我一篇稿,说:“严冰,这篇稿需要你来审。”我以为是专栏稿件,结果,是比专栏中的“专栏”,题目是《给一个人》,内容中写道:“严冰,名字听上去很冰冷,但,真有那么冷吗?或许,融化后会有更多朋友,就如那些文章,每篇都很温暖,都能找到共鸣……”文章落款是“笑颜”。然后,我以《笑颜》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做回应。
之后,我到她们班级,找到了她,就这样,我们相识了,也成为了好朋友。原来,她是新闻报道组的成员,后来,我也加入了新闻报道组,又成了同事。于是,在校园里,经常有两个女孩会一起谈梦想、谈文学,也谈三毛、谈沙漠。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抖落了“沙漠”的符号,又慢慢化作一个美丽的向往,也是我与笑颜的一个约定。后来,在我们互写毕业留言,不约而同地写下了“缘起不灭”四个字。我们最初是通过电波向彼此靠近的,其实,这也是融入对美好的校园生活、靓丽的青春季节的过程,是注定的缘份。
因《同龄人悄悄语》认识的,还有另一个女孩,是农901班的白菊。在她的一篇投稿中,读到了她的迷惘,我以“知心姐姐”的角色,从节目走进现实,与她面对面交流。其实,作为同龄人,我们有着相同的心境,我在宽慰她,也是在宽慰自己。她说,她很感激我对她说的那些话,而我,也很感激她,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思考,也让离家在外的自己沿着这样一个偶遇的命题,拨云见日,在阳光下快乐而充实地生活。我们的交集很少,更多时候就是路上遇到,互相打个招呼。我一直记得她,是因为对她有一份歉意,在毕业前,她找到我,让我去劝解一个人,被我拒绝了。因为,那时的我,面对毕业时的种种未知,也无所事从,完全没有了最初办广播栏目时的勇敢与笃定,甚至觉得,我也是需要劝解与安慰的那个人。
原来,以“容融”的方式面对生活,并非都精彩纷呈的,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左手忐忑、右手梦想,努力地克服自身的不足,敞开心扉,拥抱生活。当时,我曾在日记中这样自问:“我校园生活的主旋,是在加工901班,还是在校团委宣传部?”无从回答,但我所热爱的,都在课余时光。
我的课余时间,很少在寝室度过,其他女生喜欢的织围巾、织毛衣,我完全是外行,我钟爱的是文字。一个春色铺满窗子的周日,我在教室里与日记本潜心交流,门被敲响了,我抬头一看,是齐彤,她正微笑着,唤出了我的名字,我放下手中的笔,走了出去。我们并肩走出教学楼,沿着校园小路向西而行,她和我说起遇到的烦恼,我也讲了自己的心事,两颗心就这样一点点走近,她不仅是我的好朋友,也是宣传部中给我鼎力支持的好同事。以后的校园小路上,常常有我们的身影,将时间轴以这个春日为起点拉长,就会看到同行的我们,身边渐渐多了其他的朋友,比如后来的凤桐、英子。
校园小路,就是演绎行色匆匆的处所,留下很多脚印,却又被时间覆盖,担起同样职责的,还有教学主楼后面的小山坡,那也是我们喜欢的畅谈之所。周末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会买上一些零食,在那呆上小半天,享受身在大自然的惬意,也陶醉于友情的温馨之中。彼时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某个场景,抖落心海后会久久不忘,哪怕不是时常相伴的人,那些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话,都会持久留香。我一直记得晓萌姐在洒满阳光的山坡上,我和说的一句话:“学生时代很短,感情方面的事,没有发生的,最好就不要发生了。”和新哥最初对我说的话,如出一辙,都是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妹的关爱。
中专生活之初,我便努力拔节、向上生长,跨过了很多藩篱,也拥有了很多朋友。那个在刚入校时,第一班会上自我介绍说“性格有点孤僻”的女孩,早已将那份怯意,尘封在旧时光里。宣传部中的学长们,亦师亦友亦兄,既指导我融入工作,又给予我呵护关爱;路遇的好友同窗,让我心中多了一份踏实与信任,慢慢实现了自我蜕变。
我在农校的第一个暑假前夕,宣传部按惯例召开总结大会上。会前,常利通知我,让我作为优秀工作人员代表发言,当我站在发言席上,我似乎更深地懂得了那篇《容融》,那不仅是一篇小文,也是生活的导航,而我,是一个幸运儿……
在毕业后,回顾我的校园生活,打过交道的校友,从87级到93级,跨越了7个年级,我也从一个追随老生的新生,变成一个带着新生的老生。最后,大家都先后通关,用一张毕业证书封印校园生活,只是我融入得更深,生活馈赠给我的也便更多,如一部书般多彩而丰富,我需要将那段时光一字一字写出来,落笔在《绿水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