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平淡的日子
作品名称:绿水长源 作者:晓鸿影 发布时间:2025-03-10 10:41:03 字数:3056
走进宣传部之后的一段日子,在我记忆中很平淡,如溪水缓缓流过,偶尔落入一颗石子,渐起了水花,也会很快消散。
十月份,我们进入了文化课的学习,繁重的任务让还没有适应的我感到压抑。在宣传部中的编辑工作已经开始,一次晚上编稿时,我情绪很低,刘新走到我身旁轻轻问我:“怎么了,严冰,有什么心事吗?”我如实地说:“我的学习有些跟不上了,刚开始就这样,以后怎么办呀?”他无所谓地说:“刚开始时都这样,以后就好了,况且,你现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以后没有多大作用,得过且过吧!”我反问:“你知道吗?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笑了笑说:“知道!我从你的作品中就看出来了。其实,中专生活不同于中学生活之处就在于:得高分对中专生来说并不重要。中专面临的是社会、是就业,而不是升学。重要的是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生活,你说呢?”我想了想说:“你说得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学习,还是很重要的。”他笑了笑说:“我不能向你灌输学习无用的思想,自己慢慢适应,努力做好。”
中专生活之初,我重视学习,后来不知怎么便一点点的淡漠起来,而对文学的热望却慢慢高涨。
我参加了社团部文学小组和新闻小组学习。讲新闻的是八七级的一个女孩那晓萍,她的新闻功底很深,课讲得很透,我对她特别崇拜,觉得她是那样的高深,那样的遥远,她很赏识我的学习热情和敏捷思维。但我在课上,也有出糗的时候。一次新闻课上,那晓萍提问我:“暮色沉沉、雪花漫天”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我想了一下,觉得日常也会口头这样表达,便回答说:“是口头语。”那晓萍做了更正,并结合实例继续讲解书面语与口头语。那天的课,常利也去了,他是以宣传部特邀嘉宾角度参加活动的,因为87级的部长在校外实习,他暂代管宣传部,而且他也是广播室的播音员,在学校备受瞩目。他在课堂上做了发言,幽默、风趣,让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在发言中说:“这个日子,我最难难忘,因为严冰闹出个小笑话,识别不出来书面语和口头语……”
我的糗事成为他的“难忘”,他的话语成为我的“记忆”,时光就在这样笑笑闹闹中流走。在第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那晓萍找到了我,让我在下学期接管新闻小组,因为她就要参加实习,之后就毕业了。我很意外,八七级与九○之间相隔了两个年级,为什么这个担子会落在我的身上?虽然脑海中打了个问号,但我还是很高兴的答应下来。
当时,我真不懂什么叫机遇,更不懂怎样的机遇是我该把握的,也不懂退而结网,不懂计划自己的生活。而最初,我似乎真的是一个宠儿,各种机遇也纷纷垂青于我。
不久,我又进了宣传部的新闻报道组,边学新闻,边采写校园新闻。第一次进行新闻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和牧901的陈宇,到校老干部协会采访关于“关心下一代”的主题,之后,撰写了我的第一篇通讯,正是这篇通讯,使我成为新闻报道组的骨干。
一日晚自习,大家都在静静看书、写作业,不知谁说了一句“放学了”,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书,陆续走出教室,刚走出去,便都意识到放学铃还没响呢,就又往回走。我也跟了出去,正准备和大家一起往回走时,看见负责通联工作的薛君站在宣传部门口,应该是听见了走廊的吵杂声而出来张望。他看见我,便问:“严冰,放学了吗?”我说:“是我们以为放学了,其实还没有。”然后,他喊我进了宣传部。他说:“上节课我们请那晓萍给大家上了新闻课,知道你下午学过了,就没喊你。”我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我学过了?”他笑笑说:“我调查的呗。主要觉得新闻写作很实用,以后工作也许会用得上,我还想买一本书好好学学呢。”我玩笑说:“好呀,买完我帮你看。”
正聊着,放学铃声响了起来,我和薛君一起走出宣传部,结伴走向宿舍楼。我们边走边谈,从课堂到假期、从散文到诗歌、从广播到电视、从汪国真到席慕蓉……这时,从身后走来一群人,都是宣传部的,刘新也在其中,他走过我身边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其他人也跟着回头看,我刚想打招呼,他们又都转了回去,快步向前走去。我忽然感觉一丝不自在,毕竟我从来没有和男孩子一起并肩走过,他们会怎么看呢?正当焦虑爬上我的心头时,已经到了宿舍楼下。青春时的自己,也没有逃出敏感、多疑的天性,也许,这才是青春本色吧。
喜欢文学的我,总会多愁善感,课间时,喜欢站在走廊西侧的窗前,看外面的世界,虽然没有什么风景,但高远的天空和开阔的视野,也会让人心情愉悦。一次下午自习的课间,我依旧到西侧走廊“望天”,快上课时,慢慢往回走,正遇到常利走了过来,交给我一篇稿子,是他写的《外面的世界》。
这是我向他约的稿件。前两天的晚自习,审稿结束后,我与刘新、常利、陈宇、高程会没有马上离开,自然而然地结合审稿情况,探讨起文学创作来。常利先拿出一篇自己的文章,大家开展评论,接着陈宇也取出日记本,读了一篇散文,我们又一是番讨论。然后,我把刚写完的《外面的世界》拿了出来,先给常利看,他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他又把稿子给了刘新,刘新看了开头就说:“开篇感觉有点压抑。”看了一半时,又说:“后面挺好,有一定的哲理性。”大家讨论后,我说:“我写的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是莫名的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可就是无法冲破那种束缚。”刘新说:“那你就不该写这样的文章,因为越写越压抑,而不能走向快乐,要改掉这种风格,就是有意识地写快乐的内容,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找到真正的快乐。”然后,刘新先行离开了,我们继续讨论着其他作品。然后,我给常利出了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就是《外面的世界》。他看我桌面摆着写一半的小文《严冰》,也给我出了个题目《融化我心中的冰》,鼓励我走出情绪的低谷。这一天,我非常开心,能与同龄人这样畅快地、无拘无束地交流,心中原本的淡淡忧愁,已在不知不觉间散去,而我,也仿佛冲破了小屋的栅栏,向“外面的世界”迈出了一步,原来,我心所向的,就是外面的广阔的世界。
打开常利的《外面的世界》,我有我有很多感触,在字时行间,可以看出他的志向,觉得他将来一定是“天高任鸟飞”的。我把这篇文章抄了下来,并做简单的点评,计划编排在广播节目中。下午放学后,我去了宣传部,常利在那儿,看我进来,就递给我一篇短文《容融》,是对我那篇《外面的世界》中,低落情绪的回应,鼓励我敞开心扉,走出自我,我很感动,感觉又多了一个朋友。我也把自己新写的《走出情绪的低谷》拿给他看,说:“我出的题目,我做了改动,主旨没变。”他伸手接了过去,正看着,刘新走了进来,他便把稿子递给刘新,说:“我有点事,得先走了,还是让你们组长给你指导吧。”刘新接过后,只看了一眼便提出个意见:“不要用铅笔写字。用铅笔写字因为容易修改,便不会深思熟虑,不利于成长。”他总能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我很喜欢。在他看完《走出情绪的低谷》,并提出建议后,我问:“前面那篇呢?”他说没看,又补充说:“我没往前翻。”忽然想起,他上周六时说过,他不会擅自看别人写的东西,因为有人偷看过他的日记,他很讨厌。看我明确地说了,前面那篇也请他指导,他便翻到那篇文章。
刘新看我写的文章,我编辑当天的广播稿,很快,我编完了,交给他审核。审完后,他去广播室送稿,薛君走了进来,部内的人这样出出进进,几乎是每天午后的日常。
知道薛君在研究新闻,我便拿出自己写的一篇通讯,拿给他看,并向他请教通讯和报告文学有什么区别?赵军、施德伟也过来了,大家一起讨论、各抒己见,我脑海中接收了收了很多信息,又似乎没怎么听懂,充实又开心的一天就这样从身边溜走了。
这样的情景,是那段日子的常态,是平淡的、丰富的,也是快乐的、新鲜的……那段日子,美好而单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