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走进社会大学堂之三:珍惜培训每一天(一)
作品名称:花艳秦岭 作者:安子川 发布时间:2024-06-02 09:51:46 字数:3584
第二天清晨,当东方的那座山头刚刚露出一点微光,她就在父亲的催促下,吃完了母亲做好的一个苞谷面馍馍和一大碗苞谷珍,推辞着母亲塞给她的两个煮鸡蛋。“还是留给你和我爸吃吧,我年轻,不需要。”
“我们又不出门,吃鸡蛋干嘛。你出门,带上,路上饿了吃。”母亲说。
她还要推辞,父亲说话了:“三十多里的山路,还不知道晌午饭咋吃呢?不带上饿了咋办?”
一听这话,她就不再说啥,装了鸡蛋,背上行李,告别二老,出门了。
父亲站在门前看着她走,母亲一直送她到山脚下。她让母亲回去,母亲便站住脚,依然看着她走向山路的拐弯处。
这是母亲固有的送别方式。父亲出远门时她就这样送过,如今,我又一次要出远门,她还是这样相送。
母亲就是我们的根,不管我们去哪里,走多远,她都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牵挂着我们,等待着我们。
她这样想着,鼻子里就开始隐隐发酸。
春天的秦岭山,春意盎然,万象更新。
走在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山间小路上,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穿过一树树、一簇簇的桃红柳绿、杏白菜黄,听着追逐嬉戏的百鸟鸣唱,想到即将成为一名培训学员,连国花的心情无比激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脚步也随之加快了速度,有好多次竟嗖嗖地跑了起来。
本来需要两个小时的路程,她才用了一个多小时。等走进公社培训班的时候,还不到上午十点,是四名学员中最早到的一个。
下午两点钟左右,另外三名学员也陆续到了。一见面,三名学员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
“呀,你就是连家坡的连国花吧,常听说你,却没见过,没想到这么漂亮。”六里屯村的袁国庆首先上前搭话。
“就是,只知道你是个女的,没想到跟天仙一样。”七里庄的王胜利也凑前一步夸赞。
“能和这么漂亮的女士一起学习,真是我们的荣幸。”杨柳村的夏传康也赶紧附和。
“看你们说的,我哪有那么好,你们是没见过我发脾气,等到我真发了脾气,就不说我漂亮了。”连国花对这几个男生这么夸她,虽不好意思,但还是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样子。
这一点连国花说得一点没错。虽然平日里父亲的严厉,让连国花变得温顺,好似一个乖女孩。其实骨子里完全不同。活泼开朗、敢作敢当的性格,让她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只要和她接触过的伙伴或者同学,都觉得有一种安全感,再加上她聪慧、记忆力好,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跟说评书似的,极具吸引力,也都愿意和她在一起玩。
记得上小学时,班里有个大男孩经常抄写同桌李晓爽的作业,李晓爽好几次都想给当班主任的母亲说,又怕抱负,就只好悄悄告诉了连国花。连国花一听这话,劝李晓爽不要声张,由她来处理。
当天中午饭一吃,她又组织大伙给学校厨房抬水的抬水,打扫卫生的打扫卫生。她有意叫上那名抄作业的男孩,让他和自己一起抬水。但走到小河边后,她让别的同学抬上水先走,自己和那名同学断后。
开始,那名同学不愿意和她抬,觉得她是女孩,没劲,抬水都是自己吃亏,可连国花拉了他一把,那名同学就差点摔倒,刚想再挣扎,连国花又是一把,他又踉跄了几步。实在没法,只好跟着连国花向小河边。
等到其他同学都抬着水走了,连国花问那名同学。“我看你天天吵李晓爽的作业,人家不给你就威胁,有这回事吧?”
“咋了,我抄她作业,又没抄你的,要你管?”那名同学仗着自己个高体胖,又是男孩,根本不把连国花这个女孩放在眼里,他轻蔑地回答。
一听这话,连国花一下子火了,她呼地近前一步,指着那名同学的鼻尖呵道:“你说啥?再说一遍。”
那名同学依然满不在乎地看着连国花,说道:“咋了,我抄她作业,又没抄你的,要你……”“管”字还没有说出,只听“啪”的一声,脸上便挨了连国花重重的一巴掌。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又是“啪”一声,打得那名同学既感到惊讶,又觉得非常生气。一下子向连国花跟前扑来。紧紧抱住连国花的肩膀,使出全身力气,想把连国花摔倒,没想到连国花借力打力,右腿稍微一蹩,看似高大的身躯一下子失去了重心,“嗵”的一声,重重地摔倒在地,连国花的身躯正好压在他身上,还没来得及那名同学反抗,连国花就地一跃,骑在那名同学身上,对着他的脸又是两记耳光,大声问道:“以后还抄李晓爽的作业不?”
“再也不敢了。”那同学这才知道连国花的厉害,赶紧求饶。
“还威胁李晓爽不?”
“不了。”
“还蔑视我这个女同学不?”
“不了,再也不敢了。”
看到这名同学彻底被制伏了,连国花才从他的身上站起来,两个人抬起满满的一桶水向学校走去。
现在,她毕竟长大了,但看似温柔的女孩子外表下面,依然是男孩子的性格。既然三个同培训男青年这样夸她,她也只好顺着他们,毕竟一年的相处时间,说不定将来还真成好朋友呢。
然而,一切都出乎她的想象,一切都简陋到极点。没有教室,只有六个人一间的办公场所;没有宿舍,只有临时腾出的两间库房;她住一间,他们三人住一间;没有可口的饭菜,就连最基本的填饱肚子都无法满足。
他们按照两位老师的分工,两人跟一名老师,从最基本的医学基础学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深入乡村临床实践,每月轮换一次,计划一年学完。
虽然没有专门教室,但只要手把手地教,随处都是教室。老师认真讲解,恨不能把所有医术医道传给学生;学生仔细听讲,恨不能记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
在这里,她们四名学员学到了更高层次的医学理论知识。
比如中医学理论知识: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
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他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
比如西医学理论知识:西医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当今世界医学的主流。西医根植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不到200年,西医与中医相反,具有张扬的个性,它对人体及疾病的认识是孤立和静止的,但又是具体而精确的,例如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西医强调客观标准,并追求极致。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以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这种方法又叫“分析科学”。
西医学就是在“还原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还原研究,形成了医学还原论,并以元素论、原子论为基础,来理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
因此,解剖、分解、还原,就成了西医必然的研究途径,这种方法,使西医学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
对连国花来说,以前虽然父亲也讲过关于中医学的理论知识,但对于西医学的理论,却从未讲过,也非常陌生。听了两位老师的授课,让她更进一步认识到了西医的重要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互为补充和相互发展。为她日后两种医学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坚持一周,就到了崩溃的边缘,不单是他们四个学生,就连两位老师也是一样。
原来,这次培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员,每人每月的生活标准只有22斤口粮,3两食用油。这样算来,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还不足8两。
8两的生活标准怎能满足一个人正常的活动热量。而且每天只有两顿饭,不是白菜萝卜两个馍,就是一碗米饭一碗汤。
说是两个馍,就是用苞谷面或高粱面蒸的窝窝头;说是一碗米饭,最多也就二三两;说是一碗汤,实际里面就几个菜连放点盐,看不见油星,更无大肉。不要说老师们吃不饱,就连她这个女孩子,也饿得头昏眼花,天天盼着吃饭、想着吃饭。哪还有心思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这是啥待遇吗?连饭都吃不饱。”六里屯的连国庆生气地说。
“就是,吃差点都行,只要能吃饱,可现在啥都占不上,真后悔来培训。”七里庄的王胜利也满嘴怨言。
“我真的受不了了,要这样下去,非得饿死。”杨柳村的夏传康赶紧附和。
连国花也是满肚子怨气,刚要发作,忽见两位老师走了进来,就赶紧诉苦:“两位老师,咱们每天吃不饱饭,哪还有心思学习呀。”
“不是咱们吃不饱,你看现在公社里的干部,哪个能吃饱?这是国家统一口粮,谁能有啥办法?”王老师看了看大伙,继续说:“大家吃不饱,我和查老师都知道,心里也非常着急,本来想学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再临床实践,看来得提前。”说着,看了看查老师。
“是的,从明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临床实践。”张老师接过话题说。
王老师笑着说:“对,深入农村,现场教学,现场临床实践。”
听两位老师这么一说,他们几个一个个高兴地摩拳擦掌,恨不能即刻就走。
大家刚一来就听两位老师说过,将来临床实践的时候,就在社员家里吃饭。
如今,两位老师提前让他们现场临床实践,就是想解决他们吃不饱饭的问题。
于是,他们三人一组,按照事先安排的学习计划,走大队进小队,每户每人挨个检查。有病看病,没病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