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砥砺人生>第五章 大器晚成(十一)

第五章 大器晚成(十一)

作品名称:砥砺人生      作者:纪昀清      发布时间:2023-10-18 12:59:33      字数:3806

  67.旅游印象
  他游逛过的好地方,除了香港、澳门和新马泰之外,还真不少:北京,他去过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中国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鸟巢、水立方游泳场等地;山东,他去过渤海;湖北,他去过咸宁的天潭;河北,他去过石家庄的隆兴寺;广东,他去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以及珠海的港珠澳大桥和拱北口岸;新疆,他去过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玛纳斯县、芳草湖、石河子、沙湾区、乌苏市、克拉玛依市;四川,他去过成都市的都江堰、青城山、青羊宫和乐山市的峨眉山与乐山大佛;江西,他去过瑞金市的绵江;甘肃,他去过兰州市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平凉市的崆峒山和陇南市的两当县;山西,他去过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晋中市灵石县的王家大院及其平遥县的平遥古城;宁夏,他去过银川市的镇北堡西部影城、石嘴山市的沙湖和中卫市的沙坡头;四川,他去过九寨沟;他不仅体验过内蒙古的蒙古包,也品尝过那儿赫赫有名的烤全羊;陕西,他去的地方最多:譬如,陕北,他去过榆林以及延安的宝塔山、毛主席故居、万佛洞石窟;汉中市,他去过韩信拜将台、略阳县的梨树坪、留坝县的张良庙、城固县的张骞庙和佛坪县的龙草坪;宝鸡市,他去过陇县的关山草原、太白县的黄柏原、凤翔区的周家大院、陈仓区的九龙山、渭滨区的灵山寺、蟠溪河的姜子牙钓鱼台、岐山县的周公庙和五丈原;渭南市,他去过华阴市的华山;咸阳市,他去过乾县的乾陵、旬邑县的唐家大院和武功县的报恩寺塔;安康市,他去过宁陕县的园潭子;商洛市,他去过柞水县的天然溶洞;西安市,他去过长安区的关中民俗博物馆、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临潼区的秦始皇兵马俑、华清宫、兵谏亭以及周至县的沙梁子、老县城、秦岭北麓的板房子、秦岭腹地的厚畛子、殷家坪等地。
  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游逛的足迹,也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一遇到烦心事,他就打开记忆的闸门,徜徉其中,各个令他乐不思蜀的旅游景点都会像过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逐一闪现,让他沉浸其中,陶醉不已。
  听说云南贵州,山水如画,他神往已久,却因年老体衰无法前往,只能凭空遐想,为他安享晚年的旅游人生留下了些许遗憾。因年事已高不能远游,他就发挥余热,继续饶有兴致地参加老年庆生活动或当地名人纪念活动。
  而让他毕生引以为豪的却是2019年3月12日,他应邀参加了王克勤百年诞辰庆典活动,并发表了《善道论坛》的讲话。
  
  68.善道论坛
  王克勤,1919年3月12日生于户县(今鄠邑区)甘河镇尹村,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一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虽不苟言笑,但却因一桩桩善举而闻名遐迩。
  然而“王善人”美名的由来,则缘于1949年5月10日上姚村突降大火时王克勤的仗义疏财和奋力救灾。
  据1999年4月1日《周至报》刊载的王安泉《火海凤凰——楼观镇上姚村王克勤先生事略》一文记述:(只见村中关帝庙,四周火势汹汹,王克勤)“浇湿四五床棉被,顶在头上,上到庙顶,把湿被儿盖在火焰燎烧的地方,捂灭了火,保住了公产。又见大火封了城门,他指挥大家跑到村西北角的空地上,攀着城墙上胳膊粗的藤条,爬上城墙,又用长绳,一一吊向城外,趟过护城河,暂避村外。”“近百户人家被烧得没有一升口粮,没有一寸缕线。畜禽被烧得焦臭,树木尽成焦棒立在黑墙边,锅灶家具渐渐稀烂,近300间房屋化为乌有。”只有王克勤等四五家幸免于火。“天降灾祸,灾民家家绝望,号啕声震天动地,一村人将背井离乡。”
  王克勤心痛惨状灾情,为了挽留乡亲重建家园,挨家走访。由楼观镇羊坡村陈程林创作的《王克勤舍财》经本中写道:“王克勤站村中泪流满面,呼乡亲莫要走放弃家园。我吃住不能让大家旁观,残病弱和老小我管宿膳。我拿出衣和粮救济贫难,莫哭喊莫恼怨挺起腰杆。全村人合一心抱成一团,互相帮互相助重建家园。若离家去讨饭从此走散,把老幼和庄稼谁来照看。住一村是一家救灾消难,亲帮亲邻帮邻流血流汗。山不塌地不陷人能胜天,渡此劫收庄田再干来年。”
  之后,王克勤又组织本村小学学堂的师生腾出教室,安置灾民。但由于灾民巨多,无法容纳,为了解决灾民的临时住房问题,不让乡亲背井离乡,王克勤思前想后主意拿定,决定拆掉房屋,将木料砖瓦分开搭盖临时居所。次日一早,他便邀集灾民到家门口,请大家动手拆自家房屋。村民感激涕零,无人动手。
  火灾亲历者翟俊荣在《王善人救灾》歌谣中对此如是记述:“王克勤着了急忙把房上,搬脊兽拆房瓦气宇激昂。众乡亲见此情才把房上,十二间大瓦房一齐拆光。椽和檩按大小分类堆放,把木料分灾民筹备盖房。把自家地坎上树木分净,还宣布种地户不交租粮。从姚村到尹村大车来往,运粮食运木料解救饥荒。”
  为了筹集粮食木料,王克勤率先带头,又从尹村老家拉来粮食木料捐给村中。在这救灾的紧要关头,为了安定民心,迎接全国解放,王克勤又毅然动员村民自救,组织救灾会。王克勤亲自指挥,开展救灾工作:组织全村铁匠、木匠,搭盖灾民的临时住房,制作简单家具;组织妇女将捐来的布匹缝制成衣物;组织老人搓草绳,打麻鞋,分发粮食;组织青壮年劳力下地收麦,不误农时。
  不料,当救灾工作刚刚理出头绪时,兵灾却接踵而来。
  1949年5月初,周至即将解放,胡宗南残部、十大县团、秦岭守备区等在沿山一带拉壮丁、抢粮食,姚村一日数惊。时年三十岁的王克勤,一米八五的个头,结实有力,正是做壮丁的最佳人选。全村救灾工作刚有眉目,如被拉丁,救灾工作势必前功尽弃,如想留下,就必须想一个万全之策。于是,王克勤思来想去,便痛下决心,“把烙铁烧红将左腿烫伤,红烙铁放腿上滋滋作响。疼得他冒冷汗昏倒地上。苏醒后将伤腿敷药扎绑,咬着牙忍着痛挪步扶墙。”
  次日,他拄着拐棍,继续指挥救灾工作。王克勤的这一义举,感动了临近村落的父老,向上姚村捐赠木材、衣物。在他的指挥下,“二十天三百间草房盖齐,姚村堡无一人流落外乡。”上姚村渡过了这场罕见大灾。
  一次座谈会上,翟俊荣说:“王克勤把救灾会办得好,全村灾民有吃有住。乾县、武功、兴平、户县一带人都称赞王克勤是王善人。”
  之后,除陈程林创作的经本《王克勤舍财》和翟俊荣创作的歌谣《王善人救灾》外,楼观道人就此事也创作了《王善人》经本,以此赞颂王克勤的善行义举,至今广为传颂。就连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听到王克勤毁家纾难的事迹后,也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克勤先生,大同世界有所得,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
  这便是王克勤被称作“王善人”“大善人”美誉的由来。
  能应邀参加这样一位令人无比敬仰的大善人的百年诞辰庆典活动,怎能不让任顺生无比激动呢?更让他毕生引以为傲的是,主办方还邀请他上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讲话的题目是《善道论坛》。这是他生平第一次面对台下数以千计的嘉宾和群众,还真有点诚惶诚恐,但无论如何不能怯场,毕竟自己也有过上台讲话的经验,经过自我调适,他终于稳定了情绪,在向各位嘉宾和台下观众问好之后,他开门见山、不紧不慢地讲道:
  “善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必然因素,弘扬善道精神,能给社会涌现出一份亲情、友情、爱情、深厚的恩情和无以回报的厚情。从而又促使了人爱人、人敬人、人帮人、人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是多么让人渴望和羡慕的好事。
  “我是个农民,在农村深有体会,在这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但农民的生活复杂多变,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有少部分人,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从而又出现了贫困户。
  “在此,我们何不取长补短,助人为乐,大力施行善道,好上加好呢?自古以强帮弱,以老带幼,穷沾富恩,富沾天恩,这是常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这叫仁道;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这叫义道;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这叫礼道;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这叫智道;鸡非定时不鸣,燕非春时不止,这叫信道;而以富济贫即为善道。大家都能看到,农村农民平日平常,在祠堂庙宇,大雄宝殿,烧香拨火,叩头拜佛,每逢盛会一日,只见百面彩旗先行,百面锣鼓压阵,炮声连连不断,锣鼓喧天,气势磅礴,摇旗呐喊,浩浩荡荡,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手执香盘,祈求神祇显灵,给万民赐财赐福,力保百姓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我认为,这种举止和仪式是追求善道的一种精神,是万民所向,人心所向的,因而才有千军万马的威力。在此又把话说实,只可惜这种求神显灵,给民间赐财赐福是假的,更是空的。有时让人思而无味,因为那不过是人们以神的名义取乐罢了。
  “我们为何不像当今社会的经济达人马云和影视巨星周润发等热衷慈善的名人巨星学习呢?听说他们向国家捐资捐款好多个亿,有助于国家扶贫,这才是真正的善道精神,也才是真正的活佛。我虽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但这样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一个人只要从内心深处发出善心,才能滋生出善举,这才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物有大小,事有深浅,哪怕是一点点,而心诚则灵。偌大的世界,无奇不有。我们的前辈王克勤,他就是当时社会上的大善人,是我们周至人的光荣,也是我们后辈的光荣,更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好榜样。”
  任顺生的《善道论坛》,言之凿凿,掷地有声,令大家频频颔首,深表赞同。
  此事过后不到一周,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他寝食难安,如坐针毡,无限惆怅。这无疑成了他2019年最悲催的大事变。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妥,将会直接导致他的西古家具城关门歇业。事关厂子的前途命运和走向,他岂能掉以轻心。一向傲骨铮铮的他,不得不求爷爷告奶奶,四处奔走。这让他一时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