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影楼旧事>第二十三回 单走泾阳

第二十三回 单走泾阳

作品名称:影楼旧事      作者:心意满庭芳      发布时间:2023-08-22 07:33:39      字数:4388

  沁园春词:
  岁月韶光,过眼都无,剩有馀清。
  忆故园茗碗,联床棋局,当年花月,几度魂惊。
  雨骤风狂,云飞絮乱,满地残英糁作萍。
  凭谁道,是江南春去,偏自飘零。
  如今事事关情,怕听取空阶点滴声。
  记夜窗剪烛,闲寻蛱蝶,寒炉拨火,静掩围屏。
  芳树啼莺,斜阳睡鸭,旧恨新欢一醉醒。
  追思处,绕池塘菡萏,娇小婷婷。
  话说袁文林自失火后,一家人便搬进了周公巷的一个大院里。这是一所四进院的大院子。原房主人夫妻俩,就在这个院子开作坊,是个大染坊。夫妇俩育有一子,名叫宝娃。宝娃有些傻。家中雇佣一位石姓保姆,大家都称呼石妈。石妈专门照顾宝娃的生活起居。后来宝娃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了这所院子和宝娃。石妈终身未嫁,受主人之托付,与宝娃相依为命,靠些房租度日。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大逃亡,逃往汉中地区的人很多。所以这个院子始终不乏租客。
  袁文林一家人所租住的后院,之前的租客是王大经。王大经一家人也是从北京逃亡而来。王大经是位老中医,系中医泰斗施今墨的弟子。由于工作性质,王大经接触的各路人员很多,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有病都来找王大夫。后来王大经搬出这个院子,就在周公巷附近的一个药店坐诊中医。
  袁文林一家人所住的房子,就是王大经一家曾经住过的房子。袁文林与王大经很熟识。同是逃难至此的同乡人,大家互相都很关照。乡里乡亲的,袁家人有个大病小痛的,也都去找王大经给把把脉,开个药方。
  王大经一家人在汉中的合影,也全部是袁文林亲手所拍照。
  异土他乡遇同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多年以后,袁文林之二女还曾与王大经之子王岩相约见面,叙旧,回忆汉中的往事。此为后话。一笔带过,不提。
  在这所大院里,还住着一对年轻夫妻,男子名叫梁启顺。孩子们称呼他们夫妻俩为梁叔、梁婶。夫妻俩育有一女,生于汉中,特起名叫汉英。梁启顺是北京朝阳区吴楼人,也是逃难而来。
  梁袁在此地相遇,一经攀谈,方知两人的老家相距不过几里地,便十分亲热。可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梁启顺自小学徒,学的就是做酱菜酱肉的手艺。逃难到汉中以后,就在周公巷附近的“上海酱菜园”工作。每年的冬天,梁启顺是最忙的时候。抽空便帮助袁家灌香肠,做腊肉,供这一大家人及徒弟们一冬天食用。这也成了一大景观。一到入冬,满院子都挂满了香肠和腊肉,令人羡慕不已。
  在这个院子还住着一家汉中本地人,那就是老朋友赵伯一家了。袁、赵两家人也是相处甚好。孩子们从小玩到大,从懵懂少年到芳华青年,相互之间都很了解。有的互相心生好感,便自由恋爱了。赵玉华与吴志忠就是这样,后来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直到今日,两家人还书信不断,屈指算来,已是百年友谊。此是后话,不提。
  在周公巷这儿,袁文林开始了新的生活。
  且说新家安顿好之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商议今后如何生活的问题。
  大家坐在那里,都不做声。良久,老太太说话了:“眼前有几样琐碎事儿必须处理了,小孩的学校离这儿太远了,最好换一座近一点的好些;还有天气越来越冷了,大人小孩也要准备一套冬季的棉衣了,粮食物价一直涨个不停,最好有些储存,不然这个冬天很难熬过去啊?”此时,袁文林一颗心焦躁得像是被滚油煎沸,想了很久说道:“这转学的事先放一放,等看好了合适的学校再说吧。现在我去外边找活做,顺便买些粮食回来,你们在家等着好了。”
  袁文林说罢,就走了。这次火灾,损失太大了,万幸的是当时吴志忠从屋里只抢出来一架照相机,不然就真的是没有什幺办法了。袁文林现在没有钱开照相馆了,所以只能去街边、码头等热闹的地方摆摊照相了。
  刚开始的时候袁文林就在汉中城内几个风景点摆摊,收入不多,仅仅够日常生活所需,要想东山再起,那是不可能的。为了将来重新开照相馆,袁文林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寻找一下机会。虽然这时中日战争正处在相持阶段,战争非常残酷,然而整个陕西地区却相对平稳,特别是西安古城,因传闻要改做西京,反而比之前还要繁华热闹。因此,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也都去这里寻找发财的机会。不提。
  且说袁文林拿定了主意,给家里留下一笔生活费,就带着那一架心爱的相机和其它器材,袁文林离开了第二家乡——汉中。
  且说袁文林走出了汉中城,来到一个码头傍边,准备找一个顺路的船家去西安。可是囊中羞涩,又舍不得那船钱,正在那江边徘徊时,耳边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驼铃声。袁文林闻声而动,朝铃声处走去,走不过半里,看见不远处有一驼队。袁文林紧走数步,赶上了那驼队。袁文林朝一位年长者笑道:“老人家,麻烦您问个路,我准备去西安,如走陆路,如何走啊?”
  那老者笑道:“先生,我们这个驼队是去泾阳镇贩卖茯茶的,正好是同路。我们结伴同行好了。”袁文林笑道:“如此正好。”就这样袁文林和这一个驼队一起离开了码头,沿江边朝前走去。在路不止一日,这一日辗转到了泾阳县,这泾阳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东与三原、高陵区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
  泾阳这个名字。古有山南水北为阳之说,泾阳位于泾河之北,泾阳由此得名,其名最早见于《诗经》。泾阳是一座千年的历史名城。
  书中代表,泾阳在明清时期是沟通南北货物集散加工转运之商业重镇。商业发达,商贾云集,街市两侧商号、门店林立,手工作坊遍地。尤其是泾阳茯砖茶更是有名,除销往西域各地外,已随“丝绸之路”远销俄国、西番、波斯等几十个国家。故有文人云:“陕地繁华,以三原、泾阳为第一”,不提。
  袁文林到泾阳一看,山河依旧,人过文饰,实际情况不是想象中那样美丽。原来自从陇海铁路贯通之后,大宗货物都从潼关、西安、宝鸡一线运输了,这儿来往客商不多。人们生活也不富裕,当然来照相的人也少。不过这泾阳县的名胜古迹却不少。袁文林心中很失望,可是,已经来了,后悔也没有什么用,袁文林就改变了主意,既然钱挣不着,就去浏览一下这些古迹名胜好了。袁文林听说《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出在此地,于是就到那里参观去了。
  这《柳毅传书》的故事,乃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是这样的。
  传说荆楚之地,有一个名字叫柳毅的书生,在前往长安赴考途中,在泾阳江边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下牧羊。多次打听,才知是洞庭湖龙宫的三公主,远嫁泾水龙王十太子。太子不喜欢三公主,让三公主去放羊。当时正是隆冬腊月,大地上白雪皑皑,寒风刺骨,三公主驱赶着羊群,到江边放牧。慑于龙王声威,三公主不敢传书回家求救。柳毅义愤填膺,答应放弃科举,返回家乡送信。但洞庭君碍于与泾阳君多代姻缘,息事宁人。洞庭君的弟弟钱塘君则大表气愤,并带同水军前往解救三公主,并杀了泾水十太子。三公主回宫后,为柳毅奉酒答谢。
  柳毅离开龙宫,经常望湖兴叹;而三公主亦日夜思念柳毅。双方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而大费思量。柳毅的母亲决意为柳毅寻找媳妇;而钱塘君也颇有同感,决意化身为媒婆,前往柳家说媒。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袁文林在泾河边听人讲古,推古及今,凄然泪下,思往事,心酸阵阵,未知晓,何日能,重回故乡。
  另外泾阳县文物景点众多,其中有天下第一渠、第一塔、第一班,以及汉景帝阳陵、文庙博物馆等景点。袁文林心想,在这里挣不到多少钱,不过,这儿的名胜古迹却可以以偿夙愿。袁文林在一家小旅馆住下后,便去游览了。
  袁文林首先去看崇文塔,崇文塔位于泾阳县崇文镇。塔为八棱柱体,塔基边长两丈五尺,周边二十多丈,占地约一亩。塔为楼阁式。塔体中空,有阶梯数百级,盘旋直通塔顶。塔顶为铜板制,状似葫芦,上置铁相轮,塔高二十六丈,为十三层宝塔,其高度居华夏古砖塔第一。塔龛内置石佛几十尊。塔顶暗藏鎏铜造像八尊,系释迦牟尼、如来佛、弥勒佛及天王等珍稀文物。
  据《铁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众记》碑文记载,崇文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耗时十九年,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竣工,修塔人为明刑部尚书、泾阳县人李世达。
  袁文林从崇文塔下来,便去参观参观那天下第一渠了。袁文林顺着古河道一路走来,参观了战国秦修郑国渠、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通济渠、清代龙洞渠以至民国李仪祉先生修建的泾惠渠等古迹。游玩这两处,天色已晚,袁文林回到旅馆休息。次日,袁文林去了太壸寺,古寺位于泾阳县城二条街。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顶施灰布纹筒、板瓦,檐施沟头滴水。柱头斗拱为五踩重昂。转角斗拱为七踩三层,补间斗拱为五踩重昂一朵。据《史记》记载,太壸寺为前秦苻坚(357—384年)所建之行宫。北周时改作佛寺,名惠果寺。隋文帝时,改为中兴禅寺。唐开元年间改称为太壸寺。唐天宝年间救修,其时与西安青龙寺齐名。《续陕西通志稿》载:“惠果寺,即县内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学于此”。金世宗、元世宗时皆重修。明正统年间重修。
  袁文林游罢古寺,来到了文庙。泾阳文庙位于泾阳县城,南临南环路,北背北极宫大街。形成完全四合院群落,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二亩多地,整个建筑分大成殿、戟殿(山门)、东西庑殿、东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年)毁坏。同治四年(1865年),知县黄传绅修大成殿。其它建筑系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吴周氏捐银所修。查考旧志,对文庙始建年代均无记载。
  且说袁文林一连数日浏览了几处山水古迹,心情大好,早已把那因失火而致的闷烦一扫而光也。袁文林连夜将这一路上拍摄的风光照片整理成册,不提。
  袁文林又在城里热闹处摆了几天地摊,挣了一些碎银子,袁文林将其换现钱,收好。不提。当晚无话,第二天一清早,袁文林就离开了泾阳县城,寻路向潼关而来。
  袁文林现在精神焕发,一路游览沿途景色,晓行夜宿,非止一日赶奔潼关。
  这天,太阳快压山了,暮景苍茫,晚风四起,倦鸟归林,牧牛童横骑牛背,手拿短笛,野调信口吹。
  袁文林知道前头黑压压雾沉沉的,这个古城就是潼关。这样,他便来到城内。这时街道上灯火通明。袁文林在街上转了一会,看天都黑了,便准备先住店,明日再说。
  正巧路南有座大店,横匾上写着:高升店王家老店。
  店门开放,门灯挂起,老板在门口让座:“先生住店吗?再往下走可就错过宿头了。咱们王家老店南北通衢,东西交流,不瞒您说,咱们这店年陈日久,四远驰名。现有的房间都是新裱糊的,四白落地,十分干净,一个虱子蚊子虮子臭虫都没有,吃的完全都是京味大菜,您请吧,跨院也有,上房也有。”
  “好吧。老板,有清净一点的跨院吗?”
  “有您哪,您随我来。”
  老板说着,把袁文林带到店里,一直来到东边的跨院北房。调摆桌椅,袁文林擦脸漱口梳头,老板问:“先生吃饭吗?吃荤的还是吃素啊?”
  “好,来一碗羊肉汤泡馍,少搁辣子。”
  时间不大,饭菜摆上来,袁文林慢慢吃了起来。
  不多一会,袁文林吃好了。当晚无话。次日,一早起来,洗漱完毕,吃了早点,袁文林就到街上去了。准备找一个热闹去处摆摊。正是: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书到这里,暂告一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