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一部>第三十九章 袁崇焕论计博识 孙承宗慧眼识贤

第三十九章 袁崇焕论计博识 孙承宗慧眼识贤

作品名称:明明白白我的清系列第一部      作者:历史粥      发布时间:2022-12-30 19:46:02      字数:5265

  书接前文,王在晋于1622年三月,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之所以兼一个正三品的副都御使,就是为了在官员因渎职、失职等职务犯罪时,能利用监察的职能便宜行事,就如同总督、巡抚加都御史衔是一样的),经略辽东军务。收到任命的当天,王在晋就收拾行囊出发了。
  一把手王在晋前脚刚走,兵部就紧急贴出了一张寻人启事:兹有兵部副处级调研员(兵部职方司主事)一名,姓袁名崇焕,祖籍广东东莞。特征:善诗书(爱作诗)、指点江山(谈论军事)。1619年,中进士,考取三甲第四十名。1620年授邵武知县,1622年擢兵部职方司主事(正六品)。于近日走失,望知情人告知行踪,必有重谢。
  好家伙,一把手前脚刚走,兵部就乱套了哈!副处级调研员连跟主管副部长(左右侍郎)招呼都不打,就私自开溜了,连寻人启事都整上了,兵部这回是丢大人了。
  下面我们说说袁崇焕其人,先看一份个人档案:
  袁崇焕,字元素,又字自如,祖籍广东东莞。1619年中进士。有这样一首诗调侃他的生平:上得了百姓平房(任邵武知县时,百姓家中着火,袁崇焕亲自上房救火,可称得上中国历史第一人了),下不了自家厨房。写得了作战提纲,查不出四周异常。斗不过朝廷肮脏,打不过东北野狼。百年后清秀面庞,真面目丑陋皮囊。《大清棋局明亡清兴卷》
  性格:我走我的路,你们找你们的,贴你们的启事,找不找得到与我何干。
  相貌:时人称其矮穷矬,后世画其高富帅。
  这放在当时也算是奇人了,有点儿特立独行的味道了。
  虽然说是奇人,但科举仍旧是其走上仕途的唯一正道。科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自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一直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
  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明朝末年的科举制度已相当完善。明朝的科举分为正式科举和非正式科举。非正式科举主要指的是童试;正式科举则指的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又称童生试,明代在提学官(省级教育行政长官,全名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副使,挂名在按察使司,正四品大员,由朝廷直接任命,正厅局级,主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省教育厅长)监督下举行的地方科举考试(取得科举考试资格)。包括县试(在县里考试,由知县主考、县教谕监考,多在二月举行)、府试(在市里考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考,府训导监考,多在四月举行,县试通过者可应试)和院试(在省治所考试,提学官主持,三年两试,寅、巳、申、亥年举行科试,丑、辰、未、戌年举行岁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应试,第一名称案首,按成绩分为六等)。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就能进入府、州、县学(也就是公办学校,官学)。考上的这些人,就算是有了“功名”,进入了士大夫阶层,拥有了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得随便施刑等特权。同时还享受八十亩田的钱粮优免(万历时),但凡有点儿头脑的人,考中秀才以后完全可以保证无冻饿之虞。尤其那些承揽一县诉讼的秀才,还会有一大笔可观的收入。
  这些还只是非正式的科举,而正式的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乡试是省级考试,地点在南京府,北京府和布政使司(13个)驻地。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由于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考试分三场,分别于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举行。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他官员若干人,考试场地叫贡院,一般在城市的东南角。乡试中者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曾中过解元,故又叫唐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其榜称乙榜或桂榜。
  会试是国家级考试,由礼部主持,称礼闱。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的次年即逢丑、辰、未、戌年春季二月举行,亦称春闱。也分三场,考试时间也是9,12,15日举行。由于会试是更高一级的考试,因此除主考(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员充任,称总裁,又称座师或座主)外,同考官等其他官员要比乡试多一倍。考中者称贡士,共录取三百名,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比会试级别还要高的国家级考试,又称廷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皇帝钦定。殿试考期一天,于会试揭榜的下月考试。只考策论,黎明入场,日暮收卷。阅卷当日,八名阅卷官分别于考卷上加“〇”“△”“\”“1”“✖️”五种记号,得“〇”最多者为佳卷,取得“〇”最多的十本交于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占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占三分之二,赐“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处级秘书)。其他人还需再进行朝考,按成绩授庶吉士(中科院博士研究生)、主事(正六品)、中书(从七品)、国子监博士(从七品)、知县等官,这些都是选为庶吉士三年之后的后话了。
  都要从秀才一直考到状元,几乎比登天还难。如果想要连中三元,那简直比登上太上老君的三十三重天还要难了。有明一代,连中三元者,只有黄观和商辂两人而已。
  之所以说了这么一大篇幅的科举制度,理由无非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袁崇焕也曾经历过这些磨难。小袁同学,14岁就成功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成了秀才;又考了三次,23岁时通过了乡试,考中了举人;那一步就该到会试了。
  会试可不再是从老家那边考了,而是在北京贡院。会试可就不如乡试那么好考了,全国9000多中举人的人中选出300个。袁崇焕来来回回考了五次才考上,真可以说的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东东莞到北京,单程2200余公里)了。1619年,35岁的袁崇焕终于中了进士,考取三甲第40名(第142名)。
  1619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明朝在萨尔浒战败,这让一向忧国忧民的袁崇焕很是伤心,他发誓,有朝一日,要站在东北大地上,指点江山。此时的他空有一腔热血,但是还并没有插手东北事务的能力和权力。直到1622年,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期已满,按惯例要到北京朝觐,接受考核。此次考核又赶上广宁惨败,御史侯恂,觉得袁崇焕是可用之才,提请对袁崇焕破格任用。于是袁崇焕连升两级,有正七品邵武知县升任正六品兵部职方司主事(主管兵部官员审核,考核之类)、山海关监军。这正好圆了袁崇焕的梦想,也算是给他数十载寒窗苦读的一个回报了。
  说了这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相信很多读者应该是有点儿厌烦了,那咱就接着开头往下说。
  1622年三月二十五日,王在晋一行离开了京城,四月一日早晨就到了山海关。刚到山海关前,就见从北面来了一个四十啷当岁骑马的将校,口中还吟着一首诗:战罢文场笔阵收,客途不觉遇中秋。月明银汉三千里,歌碎金风十二楼。竹叶喜添豪士志,桂华香插少年头。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锁蟾宫任我游。《秋闱赏月》
  王在晋一听,想不到关外居然也有如此有才情的人,把轿帘拉开,说道:“这位兄台,敢问家住何方啊?”
  袁崇焕双手抱拳,回道:“鄙人祖籍广东东莞!”
  王在晋又问:“吾观你单人匹马,意欲何往啊?”
  袁崇焕回答:“唉,这不刚擢了我兵部职方司主事兼山海关监军嘛,我寻思怎么着也得来实地考察考察吧!我刚从辽东回来,遍查了沿途的情况,正要回关内画个草图,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呢!”
  王在晋大惊:“我的天哪!都说那关外可是鬼门关哪,十人去九人不回的,你难道不曾感到害怕吗?”
  袁崇焕差点儿笑出了鹅叫:“笑话,人当初的熊大人说了,就是去北西伯利亚都没事儿,一个辽东我能害怕吗?不是我和你吹啊,只要给我足够的兵马我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对了,聊了这么多,还不知道您是谁呢?能冒昧地问一下吗?”
  王在晋立马耍起了官威:“袁主事啊!你可是让我们好找啊!部里人都以为你找不着家了呢!听好了啊,某就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军务的王在晋!”
  袁崇焕吓得大惊失色,赶紧从马上跳下来,跪倒在王在晋轿前,战战兢兢地说道:“不知大人今日驾临,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王在晋摆摆手,道:“免了,免了,元素啊,刚才的活泼劲儿哪儿去了,不用这么拘谨嘛!”
  王在晋对面前这个人还是很有好感的,心想自己的左膀右臂来了,再加上袁崇焕方才说的一通大话,王在晋决定重用袁崇焕。于是破格提拔袁崇焕为监军佥事(正五品,管监察,副厅局级减,相当于参谋长之类的官)。
  彼时,熊廷弼还没有被押解回京,袁崇焕特地去拜访了正在接收组织审查的熊廷弼。
  熊廷弼:小袁哪,我问你个事儿啊!上任后,你打算怎么做啊?
  袁崇焕:以守备战。
  熊廷弼喜上眉梢,笑道:有你守辽东,吾心宽矣。
  同时得到两任经略的肯定,足以说明袁崇焕是多么有能力。
  由于前线实在无人可派,王在晋不久之后保举袁崇焕做了宁前道(正四品,全称宁前兵备佥事,《大明会典》:宁前兵备一员,春夏驻札宁远,秋冬驻札前屯,辖三十二所,兼管屯田、马政,相当于守备区司令),这地方在当时已经是明军的最前线了。
  在宁远驻札的几个月里,袁崇焕又遍访了宁远附近的三十余所,最终他得出结论,倘若以宁远城为基地,苦心经营,囤积力量,他日定能收复辽东,宁远简直就是后金八旗的坟墓,至少袁崇焕是这么认为的。他一直想把这个想法跟王在晋说说,苦于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直到有一天他到山海关汇报工作,本想借此机会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也就是这个想法,让他和经略王在晋也有了隔阂。
  前文说到,王在晋要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再建一座新城,用于防守。此时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请了不少包工头、承包商开会呢。袁崇焕一听,这方法不中啊!跑到会场大闹了一场:“不能这样整啊,这样整是白痴的做法(与后来孙承宗给王在晋的评价一样),经略大人,咱应该去守宁远城啊!那儿才是咽喉要地啊!”
  王在晋大吼道:“去去去,没看见开会呢吗,你懂个锤子,别捣乱,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袁崇焕依然七个不服,八个不愤的,“要不然这样,咱把你这个计划报给京城怎么样,让那些智囊团给参谋参谋。”
  王在晋气不打一处来,“写就写,你小子给我记住了,你的四品顶戴可是我给你讨来的,别回头顶戴丢了,找墙角哭都找不到!”
  王在晋在这边写着奏折,袁崇焕悄悄走出了经略行辕,回到住处,也写了一封信。洋洋洒洒几万言,但中心意思就一个:一定要守宁远啊!不守宁远大明要完哪!千万千万要把宁远守住啊!你道他把信寄给谁了吗?时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
  孙承宗一边念着信一边说:“这是哪个不懂事儿的王八羔子,这种事儿直接上个折子不就完了嘛,给我写哪门子信。写的什么玩意儿,车轱辘话一大堆,你就直说守宁远不就得了呗!你这是秀你的蝇头小楷哪!”再一看署名,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心里暗道:这无知小子,也当了几年官了,这点儿规矩都不懂吗?越级汇报工作,那可是官场大忌呀!太不像话了!孙承宗对这个愣头青还是有几分喜爱的,可不免也为了他的将来担忧。日后不定哪天就让别人给穿了小鞋。
  信刚看完,首辅叶向高就来了,孙承宗赶紧把信收了起来。
  原来叶向高也收到了个折子,是王在晋上的。他想在山海关外八里铺建个新城,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拒不执行命令,为此两人还吵了一架,所以才上报领导决定的。叶向高是一介文官并不懂军事,收到信也是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来找孙承宗商量对策。孙承宗心想:这辽东这地方是什么情况,就没有人能商量着来吗?以前有个熊王斗法,现在又有个不听命令的袁愣子。
  孙承宗对叶向高说道:“叶阁老,无妨,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好近日部里事儿少,我交与两位侍郎,待我亲去查看一番再做打算!”
  叶向高笑道:“如此甚好,那就有劳孙阁老了!”
  孙承宗到了山海关,先出关考察了一番,又找到了王在晋,听王在晋谈了谈战略部署。不听不打紧,一听可把老孙头气苦了,这小子完全就是个棒槌啊!啥都不懂啊!可自己现在在别人的地盘上,虽说官职比王在晋高,孙承宗只是来视察工作,连指导都谈不上,更别提领导了。孙承宗决定发挥他的口才优势,说服王在晋改变策略。于是就有了上文的孙王辩论。两人辩了三天三夜,孙承宗最终也没能说服王在晋。无奈之下,孙承宗主持召开了关内关外官员扩大会议,他本着你们大家都可以说话,但我都可以当耳旁风,我只听离我最近的人的话的原则,得出了几个观点:王在晋主张建新城(起初已被老孙否了,这会儿提肯定也不好使),袁崇焕主张在宁远筑城,守宁远。
  孙承宗转过头问袁崇焕:“那个谁,你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守宁远啊?”
  袁崇焕答道:“宁远距山海关200许里,上行达锦州,下行至关内,三面环山,东濒大海。城东城西各有一山,中极窄处仅百余米,后金若想通过辽西走廊攻山海关,必经宁远。只要坚守宁远,后金定不会打到山海关!”
  孙承宗赞叹道:“此计甚妙啊!Ilike,那你叫甚名谁呀?”
  袁崇焕回道:“下官姓袁名崇焕,广东东莞人!”
  孙承宗大惊:“你就是走丢的那个袁崇焕哪!一个正六品的官有如此远见,实属难得!”
  袁崇焕:“非也,下官并不是走丢,下官是来考察军情的!而且下官如今已经被擢升为正四品宁前兵备佥事了!”
  孙承宗也对这个袁崇焕青睐有加了。
  不久之后,孙承宗奏请天启帝,罢免了王在晋的辽东经略,自请辽东。到任后重用了袁崇焕、赵率教、满桂等一大批很能打仗的将领,意欲图复辽东。
  想知道孙承宗是何许人也?在辽东采取了什么策略?且看下回分解。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