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抗辽英雄杨无敌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9-15 08:45:36 字数:3985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戏剧或小说中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代州判官,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
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猎获总比他人多。读书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弱冠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刺史。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拜其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朝守将纷纷投降。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3月,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区区3000兵力,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在马尾山扎上树枝,造成大军压境的假象,从而大破辽军,并亲手斩杀辽军主帅萧咄李,俘获辽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但其他两路宋军进攻不顺,特别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赵光义下令撤退,并命令杨业负责掩护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的百姓撤离。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音shēn)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峪音yù)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流淌了上千年,人们不断从小说、评书、戏曲、电影、电视剧的精彩演绎中,形成了对杨家一门忠烈的敬佩和赞颂。
杨家将为抵抗辽人的侵略,横刀立马,前赴后继,驰骋疆场。杨老令公血溅李陵碑后,杨家七子继承父志,义无反顾地投身抗辽一线,差点满门牺牲。
最后,杨家的所有女人,在佘太君的带领下,以柔弱的双肩继续擎起抗辽大旗,直面辽人的弯刀和铁骑,继续捍卫大宋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康,书写了一段抵抗外辱、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壮美诗篇。
当然了,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但历史终归不是艺术,真实的杨家将还是和戏曲荧幕中的故事存在很大的差别。那么,历史上的杨家将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杨家将故事中,天波杨府位于北宋都城东京城西的金水河边,是宋太宗赵光义为表彰杨业的不世之功,特赐金500万为杨家修建的府邸。在杨府落成之日,赵光义亲自前往参加庆典,并御书匾额“天波府”,以褒奖杨家忠君爱国的精神。
此后,当满朝文武官员途经此处时,必须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彰显对杨家的敬重。
不过,在当时的开封城里,并没有“天波府”,只是在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杨业的普通府宅,当然也不是宋太宗恩赐修建的。
杨业以身殉国后,这个府宅改为了家庙,取名“孝严寺”。现在的“天波府”修葺于1992年,集公园、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身,成为了后人瞻仰和祭奠杨家将的场所。
在杨家将故事中,杨业的后代一共有七狼八虎,个个能征善战,勇猛无敌,但由于大奸臣潘仁美的陷害,导致其中的六人殒命战场,只剩一人回来。
实际上,历史上杨业有6个儿子,最为有名的是长子杨延昭,其余5个儿子靠着父亲的功劳,恩荫得到了微小的官职,一生碌碌无为。
杨延昭很小就随父征战,在雍熙三年攻取朔州城时,29岁的杨延昭被流矢射穿臂膀,但仍坚持战斗,终于攻克朔州。
在杨业死后,杨延昭接过了父亲抗辽重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遂城保卫战。
公元999年冬天,辽国萧太后集结20万大军入侵北宋,遂城成了辽军首当其冲的目标,而驻守遂城的正是杨延昭。杨延昭以数千兵力阻挡了萧太后的数十次猛攻,尽管城墙屡被击垮,士兵死伤惨重,但杨延昭硬是没让萧太后前进一步。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辽军,杨延昭心里明白,如果没有出奇制胜的方法,遂城迟早会落入敌手。于是,智勇双全的杨延昭想出了一个办法,动员全城军民在滴水成冰的晚上,将城里的水浇到城墙上,利用严寒的天气把城墙冻结起来。
第二天一早,当萧太后面对一座如同水晶般熠熠发光的城池时,束手无策,只得下令撤军。
因为杨延昭在和辽军的战斗中,鲜有败绩,辽人认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天狼星转世,镇守北方,由此送他绰号“杨六郎”。
公元1005年1月,北宋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由此罢兵,宋真宗升任杨延昭为保州防御使。9年后,杨延昭病逝。
杨家第三代中,青史留名的是杨延昭的三子杨文广。杨文广出生于公元999年,以父荫为官,曾得到范仲淹的赏识,先后任职侍卫亲军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最后官至防御使。
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存在,只是在清代的《保德州志》中提到过,“杨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这个“折德扆女”也许就是佘太君的原型。当然,历史上也没有杨宗保其人,穆桂英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和宋朝历代皇帝重文轻武,致使国家衰弱、连遭国耻;这个历史教训,令人扼腕。对杨门女将的大幅度虚构,既是为了抒发后人对杨家将深度的缅怀之情,也是对宋朝历代皇帝的历史教训之绝妙讽刺以及沉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