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沙弥发愿建慧济
作品名称:慈航神话演义 作者:寒塘瘦石 发布时间:2022-07-17 08:42:58 字数:3354
在普陀山千步沙南端的几宝岭下,有一座十分幽静的悦岭庵。庙中有一个小沙弥,法名能积,因为年龄小,还没有受比丘戒。
这天夜里,能积做完了晚课,便早早地熄灯睡觉了。忽然间,他好像听见有人在呼唤他的名字,便睁开眼睛仔细听,那声音分明就在窗外。于是他爬了起来,轻轻地打开寮房的门,一脚迈出了门槛。可是安静的院子里,只有古树的枝叶在风中摇动,投下了婆娑的树影。能积刚要转身回寮房,又听见有人在呼唤他的名字。他侧耳一听,那声音好像来自寺院外面。能积觉得挺奇怪,夜深人静,这是谁在不停地召唤自己呢?他怀着一颗好奇心,偷偷地打开了寺庙的门,走了出去。然而,寺院外杳无人影,只有朗朗的月光照临着幽径古道。
“能积!能积……”
那呼唤声又频频地响起,能积听得真真切切,便不由自主地循着声音一路走去。那轻缓的呼唤声,竟然引着他穿过循山道路——玉堂街,来到了宽阔平缓的千步沙。
这里是普陀山最大的沙滩,沙质柔软细净,犹如锦茵。人行其上,不濡不陷。千步沙的海浪日夜泊岸,涛声不绝。浪潮嬉沙,来如飞瀑,止如曳练。每遇风大浪急,则又轰雷成雪,慑人心魄。悠忽之际,诡异尤常。奇特景观,不可名状。赤足走在沙滩上,让海浪轻轻抚着你的脚面,那美妙的情趣,无亲身经历是不可想象的。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朗朗,海风习习,涛声阵阵,那清爽肃穆的景色更是充满了诗意。
在千步沙的北端,有块巨石植根在沙间,上书“听潮”二字。走上石阶,有一座望海亭。能积放眼望去,只见亭中坐着一位白衣人。他一时懵住了,深更半夜,这是谁还不睡觉,独自坐在亭子里?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白胡子老头儿。
能积来到望海亭跟前问道:“老人家,是您在召唤我吗?”
白胡子老头也不答理能积,自顾自地吟诵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能积说:“您是在训导我吗?”
白胡子老头依然不理睬能积,信口吟诵着:“佛顶山,山顶佛;庙有碑,碑无庙。”
白胡子老头说完,他看也不看能积一眼,竟然起身走出了望海亭,沿着梵音洞的方问飘然而去了。
能积刚要抬脚去追白胡子老头儿,不想脚底下一滑,忽地从石阶上滚落下去,重重地摔在了沙滩上。他心头猛地一惊,腾地爬了起来,这才发觉自己坐在寮房的床上,原来是做了一场梦。他由不得回想着梦中的情景,白胡子老头吟诵过的话,此时记忆犹新。能积思索着那话的含义,却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能积做完早课,把院子打扫干净,又把缸里挑满了水,跟师父打了声招呼,便走出了悦岭庵的山门。他沿着循山道路玉堂街,来到了佛顶山脚下,踏上了登山的羊肠小道。
佛顶山又叫白华顶,或者菩萨顶,是普陀山的主峰,支脉分别向南、北、东伸延,四周是秀峰险石。登山眺望,山海景观尽收眼底,大有“身登青云梯,平碧见海日”的意境。山中央有一块高插云海的巨石,险而且玄,人们叫它云扶石。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钵,承受天露,日积月累,从不干涸。山中松木成林,虬枝横卧,大有黄山古松的韵味。山顶还有一棵普陀鹅耳枥树,是世界上仅存的一棵,被称作“普陀三宝”之一。
能积沿着弯曲的山路往上爬,终于爬到了山顶。然而,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片荆棘蔓草,十分荒凉。峰巅大约有20余亩,方圆平坦。极目远眺,可观赏辽阔的山海景色。山顶时有云雾缭绕,被誉称为“华顶云涛”。远近山峰,在云海中像一座座浮岛。
能积从来没有爬上过菩萨顶,望着眼前的荒芜景象,反复琢磨着“佛顶山,山顶佛;庙有碑,碑无庙”这几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他就在山顶那么信步走着,忽然在一片草丛中,发现了一块古石碑。他赶忙走过去,扒开乱草仔细查看,只见石碑上镌刻着四个大字:慧济禅林。他站在那里沉思良久,忽然明白了“庙有碑,碑无庙”的真实含义。他想,既然这里立有“慧济禅林”的石碑,就说明这佛顶山上曾经有过一座寺庙。白胡子老头托梦给自己,说得很清楚。日子一天天过去,生命也随着缩减。就像是生活在渐渐干涸的池塘、河流里的鱼,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应该趁着生命力旺盛的时候,勤奋刻苦地努力去做一些事情,不要虚度光阴。
能积忽然茅塞顿开,既然前人曾经在这里建筑过寺院,自己为什么不将已经被毁掉的寺院,重新建立起来呢?让那些来普陀山静修的僧伽,可以在佛顶山上静心修持,这样自己的心愿才能圆满。想到这里,小沙弥能积便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慧济禅寺重新在菩萨顶上建立起来。
能积回到悦岭庵之后,便把自己的心愿高高兴兴地告诉给了师父。没想到,师父陡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师父生气地说:“在佛顶山上开辟丛林,你也太幼稚啦!你这是打算把泰山挟在胳膊底下,想要跳过北海,那是你能办得到的事情吗?”
能积说:“师父,人定胜天嘛!当年愚公移山,都说是不可能的事,最后还不是把山移走啦!”
师父瞪了能积一眼,说:“修建一座寺庙,你知道要花多少钱吗?这么多的钱,你去哪里化募?佛顶山那么高,砖石木材你又怎么运上去?”
能积说道:“不去做,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师父,我们试一试嘛!”
师父由不得火了,说:“你太自不量力啦!如今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去世间化募,犹如大海捞针,到头来必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你说你可以兴建丛林②,那你自己去建好了,我不奉陪!”
能积见师父如此瞧不起自己,便发誓说:“师父,我的主意已定。我发愿非要在菩萨顶上重建慧济寺!”
师父讥讽地说:“大言不惭!好!好!好!你要是在佛顶山上建起丛林,我做师父的,情愿去替你烧三年的灶堂火,并且煮饭供养全寺众僧三年。”
能积义无反顾地说道:“师父,我已矢志不渝。今天我就下山过海去,往各地募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小沙弥能积虔诚地跪在观音大士圣像前默默地祈祷着:“观音菩萨在上,弟子能积为了兴建慧济丛林,决定下山化缘,供养十方僧宝,用功办道,惟愿菩萨大慈大悲,冥中加护,随愿所成。”
从此,能积告别了朝夕相闻的晨钟暮鼓,走出了清净庄严的悦岭庵,离开了红尘不染的佛国圣地,拜别了曾为他传授戒相的剃度师父,以及终日相伴的师兄们。
小沙弥能积单身只影地离开了普陀山,独自漂流在茫茫的人海之中,过着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白天他沿街到处募化,晚上在山野古庙栖身。为了要实现自己心中的愿力,他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
眨眼之间,三年过去了。能积走过了不知多少城镇村庄,历经千辛万苦,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尝尽了人世间的苦辣辛酸,却仍然没有一点点的收获。一双双自己编织的草鞋穿破了,那身僧衣僧裤也已经穿得破旧不堪。但是,能积却从来没有气馁,依然在顽强地坚持着。他牢牢地记住了那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的警言。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尽管能积受尽了人们的冷眼、奚落和讥笑,但他还是一如既往,每天在大街小巷,不管有人无人都敲着木鱼儿,沿街挨门挨户地募化。
这天早上,能积又早早地走出残破的土地庙,来到了繁华的县城。可是走遍了大街小巷,竟然连一颗米粒都没有募化来。眼见得当午时分,烈日炎炎,能积的钵中还是空空如也。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婆,将半碗残羹冷饭倒进了能积的钵中,说:“出家人,你在这儿已经化缘好多日子了,我看你怪可怜的。这点残汤剩饭,是我从嘴里硬省出来的,只够你打打牙祭,填不饱肚子的。”
旁边一个肥头大耳的家伙说:“老太婆,你自己都吃不饱,还去打点沿街讨饭的穷和尚,你是不是有病啊?”
又一个过路人指着能积说:“你这个叫化子和尚,过着不劳而获的日子,活该挨饿。还俗吧,给当长工,每天起码能吃饱肚子!”
能积说:“我本是普陀山悦岭庵的出家僧人,下山募化,为的是在普陀山菩萨顶兴建慧济禅林。”
几个人听罢,由不得开心地哈哈大笑。
那个肥头大耳的家伙说:“小和尚,你如今连饭都讨不上,竟然还梦想着建寺庙,你这不是做梦娶媳妇吗?”
能积双手合什说:“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那位老太婆看不下去了,说:“你们这些人啊,不捐钱倒也罢了,说什么风凉话呀!哼,当心遭报应!”
几个人对佛还是心有畏惧的,便作鸟兽散了。能积扪心自问,师父当年曾经告诫自己,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去世间化募,犹如大海捞针。漫长的三年岁月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发心布施过半文钱。果真是被师父言中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啊!募化不来建寺的资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师父、师兄?想到这里,能积由不得仰天长叹,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