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214章长孙无忌

第214章长孙无忌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7-16 09:21:29      字数:3148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母亲高氏为汉族。从小“该博文史”。
  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李渊爱其才,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受许敬宗诬陷,削爵流黔州(今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终自刎而死。
  长孙无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长孙氏。长孙氏是北魏以来的士族高门,属于军事贵族。但长孙无忌本人,在军事方面虽有一定谋略,但并不善于统兵打仗,用唐太宗的话说:“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总兵打仗,非其所长”。这种情况与他早年经历有关。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较早,他与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很有才华和名望。在这样一个文化素养高的家庭中,长孙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无忌“好学,该博文史”,妹妹也是“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高士廉识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把长孙无忌的妹妹聘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但却没有什么显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显露头角,是在玄武门事变中。唐朝建立后,李渊集团发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接踵而至的显赫军功,不仅使其本人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开始是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毒手,但没成功。李世民问秦王府的僚属们:“阽危之兆,其迹已见,将若之何?”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国家。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长孙无忌说:“吾怀此久已,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于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同劝李世民先发制人,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转危为安。
  此时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也在加紧活动,用重金收买李世民部将尉迟敬德,遭拒绝后,又对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于是,向李渊谗毁二人,将之逐出秦王府。这样李世民最为心腹之人只有长孙无忌仍在府中。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李世民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与灵州都督李靖商议,征求行军总管李世绩的意见,二人都表示不愿意干。正在此时,突厥南下侵犯,按惯例应由李世民督军抵御,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荐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北征,并调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等同行。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想借机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并计划在为李元吉饯行时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与长孙无忌等商量,又派长孙无忌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共同谋划了玄武门兵变。六月四日,李世民亲率长孙无忌等十人,在玄武门成功地伏杀了李建成、李元吉。
  武德九年十月癸亥,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按理来说储位既定,嫡庶已分,在李承乾深得唐太宗的喜爱、贞观九年唐高祖驾崩后又代父监国且“颇识大体”的情况下,其余的皇子不应再对储位产生什么想法。然而,与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同样自幼深受父亲的喜爱,又因为极富文才主编了《括地志》而屡屡受到父亲的褒奖与赏赐。如此盛宠之下,李泰对太子之位起了本不应有的心思,在李承乾试图谋反事败后,更是得到了父亲“面许立为太子”的承诺。不过很快褚遂良便将李泰杀子传弟的谎言揭穿,并对唐太宗指出太子之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还说陛下若要立魏王为太子,那么一定要把晋王李治安置到别处去,这样才能保证这三兄弟的安全。
  储位之争的最后没有赢家。唐太宗为自己最心爱的两个儿子伤透了心,却仍然想方设法保住了承乾的性命只将他废为庶人,在将李泰贬为东莱郡王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又重新进封为濮王,只是这太子之位究竟给谁才能不枉费自己的这一番心思呢?而在这场争储风波的开始,长孙无忌都袖手旁观,未曾卷进风波之中,直到李泰说出了“杀子传弟”后,才站到了李治这边。褚遂良就曾在给李治的上表中说过,直到唐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这才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唐太宗之所以选择李治,其实是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因素在内的。李承乾,李泰,李治皆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深爱发妻长孙皇后,对嫡出子女宠爱非常,对皇后家族也照顾有加。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更是对其所生的七个子女宠溺至极,所以在承乾和李泰已然成仇的情况下,果断选择了年幼但性格温和的李治,为的就是要保全自己心爱的三个儿子。
  李治这个太子最终是由李世民决定的,然而却有人认为长孙无忌之所以赞同李治上位是为了自己的野心,是为了以后好控制李治。但是李治继位之后到长孙无忌被流放之前,长孙无忌从未染指军权,更没有逼迫李治做任何事;相反,长孙无忌曾经劝李治要从谏如流,对学士更是礼遇有加,不以自己爵位高而压人。
  而长孙无忌当时会同意立李治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来是李泰杀子传弟的说法被褚遂良揭穿;二来长孙无忌看准了李世民想保全三个嫡子的心思。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又根据《册府元龟》记载,李泰去威胁李治是因为“泰数知太宗爱晋王,因谓之曰:‘汝善於元昌,今败,得无有忧色’?晋王忧之,见於颜色。太宗怪而屡问,方言其故。太宗慨然,有悔立泰之言矣”。何况正是为了让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不能再有任何质疑的机会,李世民不惜“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被拦住后只说一句“我欲立晋王”——面对此情此景,还有哪个大臣敢说不的?长孙无忌自然也不例外,于是答道:“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更为可笑的是有种观念认为是长孙无忌挟持李世民立了李治,大唐皇帝天可汗李世民居然成了长孙无忌的傀儡,这种观点荒唐可笑之处,就在于贞观时期的长孙无忌权利都是李世民给的,且永徽时期的长孙无忌同样没有军权,李治想要罢免自己的舅舅只一张诏书就办到了,更别说贞观年间既无兵权又无实权的长孙无忌,能拿什么来威胁李世民?
  长孙无忌一生都尽忠于大唐,却因为武则天的上台而被后人诟病,而现代有些人更是用心险恶,妄想将他一生的功绩抹杀。
  在立了李治大半年后,李世民突然担心起这个由自己捧在手心溺爱着长大的儿子日后能否在自己走后撑起大唐的江山?忧虑的想法一开头,自然就要往下想,如果他撑不起,那么又该选谁呢?这时唐太宗定将几个年长的儿子在心中掂量了一遍。当时李承乾被废,李泰夺嫡被贬,李宽、李祐已死,李愔、李恽的品行之差唐太宗心知肚明,李贞跟李治差不多大,唯一适合的人选只有年长李治9岁的李恪。
  李世民一旦冒出了想法,以他的急性子来说必然要向人吐露,于是就找来关系极为亲密的长孙无忌单独商量。然而他对立李恪只是处在一时兴起的阶段,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否则怎么说也要拿到朝上廷议或从此培养支持李恪的势力,而不是去找最不可能支持李恪的长孙无忌商量;更不可能被长孙无忌的一席话就此说服,并且从此再不转此念。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几天,李世民就兴致勃勃的跑去东宫参加李治庶子李忠的出生宴,在宴会上高兴地邀请太子、大臣们与他一起“酒酣起舞”“尽日而罢”,之后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