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旷古穿越>第189章孝文汉化

第189章孝文汉化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6-23 08:53:35      字数:3634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称作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得北魏政权从游牧文明向中原农耕文明靠拢,一般史学界认为这里是鲜卑少数民族在积极地向中原文化靠拢。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趁前秦政局混乱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建立代国。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拓跋珪改元天兴,是为北魏道武帝,以文治武功立国,定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以汉王朝正统表彰自身的合法性,可视为北魏的汉化之源。
  随着北方的逐渐统一,在进入中原之后,不得不考虑农牧混杂、胡汉合居的现状。特别是北魏建国之初,军事征服过程中出现的军功权贵贪渎、霸占田产等现象加重了阶级矛盾。为了缓和矛盾,北魏统治者不得不放弃原有的部落聚合的统治方式,开始迫切寻求同汉族地主的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与汉族的界限,推行汉化政策。在北魏建国之初,便已经出现此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北魏冯太后的主政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强化。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面对政局动荡,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献文帝去世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执掌天下十五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享年五十岁,安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太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在丈夫死后,冯太后以非常的政治手段稳定了朝局,同时铲除了北魏权臣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随即临朝听政,大力推行汉化。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因母子嫌隙,冯太后迫使自己18岁的儿子拓跋弘退位,扶持不满5岁的孙子拓跋宏继位,自己则继续执掌朝政。一直到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辞世,冯太后执掌北魏朝政长达25年,可以这么说,从延兴到太和年间的一系列改革在本质上都是由冯氏推动的。
  在孝文帝正式秉政之时,北魏已经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了官员俸禄、均田制、三长制等改革措施,大大地缓和了民族矛盾,社会的经济也实现了恢复和发展。孝文帝在冯太后死后继续遵循冯氏的改革思路,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平城,继续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孝文帝见状首先亮出了两柄利器:五品诏及下令迁都。“五品诏”规定凡宗室远属,不是太祖拓跋珪之子孙者,都降爵一级。下令迁都,把京师从偏北的平城迁到汉人士族聚集的洛阳。
  在鲜卑贵族对迁都稍有微词时,他又下令移风易俗,如禁着胡服该穿汉服,朝堂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高门通婚等。可见孝文帝的改革思路是当改革遇到阻力时,就用更彻底的改革强行压下去。虽然这种高压的改革能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一个国家也如同一个个体一样,药剂过猛的话,往往导致伤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之后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但是对于北魏政权而言,北魏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在孝文帝死后不久便悄然而至。
  虽然在魏孝文帝变法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压榨下,阶级矛盾却十分突出,由于孝文帝推行的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聚敛无已,征收租调时,重新使用长尺、大斗、重秤。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方已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北魏统治者除加重剥削未逃亡的农民外,多次检括逃户,搜捕逃亡的农民。因而引起农民的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领导的大乘教起义,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北魏政府动员了十万军队才镇压下去。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起义军在战斗中杀死了北魏许多王公贵族和州郡牧守,诛戮地主,摧毁坞堡,严重动摇了北魏的统治。
  六镇,也称北镇,是北魏前期为了攻击和防御柔然政权,沿平城北由西向东依次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北魏前期,柔然是其最主要敌人.北魏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六镇,每镇设置镇都大将,镇将由鲜卑贵族之中杰出的军事人才担任,而戍防的士卒多是拓跋联盟各部落的牧民和中原豪强地主的高门子弟。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政权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对北魏已经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
  六镇与旧都平城一体两面,共同结合为国家支配核心的时间长达一个世纪。迁都洛阳,六镇的直接影响便是不得不与中央切离,一方面从实质上贬低了地位,另一方面,又随时间而显露其边境荒瘠的性格。军管区长官的所谓镇将原与中央政府高官互调,也非自族显贵不具备任用资格,至此阶段,已全被冷漠,南迁族人高官无人愿意重返荒僻的北边。
  六镇长官既追随地理上的形势而制度上从中央系统被剔除,留住当地的北族居民自感被遗忘,较之南迁中原富庶地带,生活安泰舒适的族人,判然分划两个世界。六镇北族在精神、物质差距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不得不步上任凭沦向贱民化的悲途。
  而洛阳同族权势者有着惊人豪奢的生活享受,如河间王府就有奴隶六千、妓女五百。两相对照,六镇北族普遍心怀怨恨与激愤可以想像,郁积的怒火于待遇不能获得改善时注定必难抑制。
  公元523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破六韩是姓)首先带领兵士杀死镇将,发动起义。其它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反对北魏的起义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北魏勾结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镇压,六镇兵士的起义失败了。
  北魏政府为了防止六镇兵民的反抗,把起义失败的六镇兵士二十多万人都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这些兵士哪里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烧起起义的火焰。鲜卑族的葛荣率领起义军进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为大司马,广阳王元深(中元琛是两个人)为大都督,发动大军镇压。那些只知吃喝玩乐的贵族哪里会打仗。葛荣起义军到了博野镇(今河北省中部),就派出一支轻骑兵偷袭元融的大营。元融没有防备,被起义军杀了。元深听到元融被杀,退到定州,也被葛荣的骑兵俘虏了。葛荣把各路起义兵士都合在一起,号称百万,准备向洛阳进军,声势浩大。这时候,秀容(在今山西省)有个部落酋长尔朱荣,手下有八千强悍的骑兵,专门和农民军作对。北魏孝明帝就利用尔朱荣的兵力来对付葛荣。
  葛荣认为尔朱荣人马少,容易对付。他把兵士在几十里的阵地上散开,准备围捕尔朱荣。想不到尔朱荣把兵埋伏在山谷里,发动精兵突击,把葛荣的兵士冲散,再前后夹击。起义军遭到失败,葛荣本人也被杀害了。葛荣起义失败后,北魏内部也发生大乱。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武泰元年)二月,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号称孝明皇帝当月所诞新女元姑娘为皇子,欲拥立为帝,事泄不行。改立元钊为帝。同月,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拥兵迎已故宗室元老彭城王元勰三子元子攸于河阳,立元子攸为帝,即敬宗孝庄皇帝,改元永安。永安元年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邵、元子正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北魏孝庄帝因不满尔朱荣专权,于530年(永安三年)农历九月,在明光殿设计杀尔朱荣。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得知消息,合力调兵攻打洛阳。同年十月,孝庄帝被尔朱兆缢死于晋阳。
  晋州刺史高欢于531年(建明二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公元533年(永熙二年)进兵晋阳,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
  534年(永熙三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并迁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建立东魏。第二年,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建都长安,建立西魏。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