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英雄之功
作品名称:旷古穿越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22-05-30 09:30:21 字数:6048
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将领,任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胜,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打了个胜仗,被封为关内侯;以后,又接二连三地打败匈奴兵,立了战功。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领骑兵三万,追到长城外。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军还离开很远,一点也没防备,在兵营里喝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
卫青在夜色的掩护下,急行军六七百里,包围了右贤王。汉兵从四面八方冲进匈奴营地,打得匈奴部队四面逃窜,乱成一团。右贤王的酒刚刚惊醒,要抵抗已来不及了,只好带着他的几百个亲信脱身逃走。
这一仗,卫青的人马一共俘获了一万五千多个俘虏,其中匈奴的小王十多人。
匈奴的左右贤王,只比单于低一级。这次战争,右贤王全军覆没,对匈奴单于是一个很大打击。
汉武帝得到捷报,立刻派使者拿着大将军印,送到军营,宣布卫青为大将军,连他的三个还没有成年的儿子也封为侯。
卫青推辞说:“我几次打胜仗,都是部下将士的功劳。我那三个孩子还都是娃娃,什么事都没干过。要是皇上封他们为侯,怎么能够勉励战士立功呢!”
汉武帝经他一提醒,就封了卫青部下的七名将军为侯。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骑兵赶走了匈奴的右贤王,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
公元前123年,在和匈奴的战斗中又涌现出一位18岁的将领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
霍去病非常勇敢,又会骑马射箭,这次也跟着卫青一道去打匈奴。
匈奴听到汉军大批人马来进攻,立即往后逃走。卫青派四路人马分头去追赶匈奴部队,一定要把匈奴主力打败。卫青自己坐镇大营,等候消息。
到了晚上,四路兵马都回来了,没有找到匈奴主力,有的杀了几百个兵士,有的连一个敌人也没有找到,空着手回来了。
霍去病还是第一次出来打仗的小伙子,才做了个校尉。他带领了八百名壮士,组成一个小队,去找匈奴部队。他们向北跑了一阵,一路上没瞧见匈奴兵士,一直赶了几百里路,才远远望见匈奴兵的营帐。
他们偷偷地绕道抄过去,瞅准一个最大的帐篷,猛然冲了进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杀了一个匈奴贵族。他手下的壮士又活捉了一个。
匈奴兵没有了头儿,四处奔逃,八百个壮士追上去又杀了两千多匈奴兵,才赶回大营。
卫青在大营正等得着急,只见霍去病提了一个人头回来,后面的兵士还押了两个俘虏。经过审问,才知道这两个俘虏,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那个被霍去病杀了的还是单于爷爷一辈的王。
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一次参加作战,就逮住了匈奴的两个将官,这功劳可真不小。战斗结束,被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霍去病的兵马跟匈奴接连打了六天,匈奴兵抵挡不住,向后败退。霍去病和他的骑兵越过了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追击了一千多里地。那边还有不少是匈奴的属国,像浑邪(在今甘肃省境)、休屠(在今甘肃武威县北,屠音tú)。汉兵到了那里,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和相国,把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一种铜像)也拿来了。
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要替他盖一座住宅。霍去病推辞了。他说:“匈奴还没消灭,哪儿顾得上安家呢!”
为了根除匈奴的侵犯,到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次派卫青、霍去病各带五万精兵,分两路合击匈奴。
卫青从定襄郡出塞,穿过大沙漠,行军一千多里,匈奴的伊穉邪(穉音zhì)单于亲自率领精兵严阵对抗。双方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激战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沙漠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夹着砂砾,吹得天昏地黑。卫青顶着狂风,冒着扑面的砂砾,命令骑兵分左右两翼夹攻。伊穉邪单于招架不了,带了几百骑兵向北突围逃去。卫青一直追到寘颜山(古山名,今蒙古高原杭爱山南面的一支、寘音tián)下的赵信城,匈奴兵已经逃空,城里贮存了不少粮草。卫青让兵士们饱餐了一顿,把多余的积粮烧了,才胜利回师。
另一路,霍去病也横越大沙漠,前进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兵马,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西北黄河北岸)下,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留作纪念。
这是汉朝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一次追击。打那以后,匈奴撤退到大沙漠以北,沙漠南面就没有匈奴的王庭了。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县东南胭脂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内蒙古居延海),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同年,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这次战役后,汉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从此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和代郡(河北蔚县)出发,共击匈奴单于(匈奴首领)于漠北。卫青北进千余里渡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蒙古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饮马瀚海,到达今天的贝加尔湖(俄罗斯)。漠北之战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并西迁。汉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在汉武帝的皇亲国戚中,不乏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有一个李广利。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首诗歌是西汉音乐家李延年所作,诗歌中所言的佳人,便是他的妹妹,也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李夫人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李广利。
汉武帝宠幸李夫人,爱屋及乌,想封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侯。然而汉朝祖训:无功者不得封侯。正好,西域大宛国将汗血宝马藏在贰师城,又劫杀了前来重金买马的汉使。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率兵征讨大宛国,取来贰师城的宝马,因此封他为贰师将军。这是一个杂牌将军的称号
大宛国,距离西汉首都长安有12550里,有70多座城镇,有6万户,6万精兵,总共30万人。
公元前104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6000郡中骑兵,和数万人流氓少年组成的军队出征大宛。西域路途遥远艰险,粮草难以运输,而沿途的西域国家都闭城坚守,不肯给汉军食物。汉军饥饿劳累,攻打沿途各国,损失不少士兵。最后,贰师将军无功而返,回到敦煌时,士兵只剩下十分之一二。贰师将军派人向汉武帝报告说:“路远缺食,士兵太少,无法攻破大宛,希望增兵再次出征。”汉武帝闻言大怒,派使者关闭玉门关,禁止贰师将军回国。
汉武帝下定决心一定要征讨大宛,于是又增兵6万人,带足了粮食和弓箭给贰师将军。另外还有无数自备干粮、武器自愿参战的人。武帝又发兵18万人去驻守酒泉郡,作为后备军并防备匈奴。
贰师将军李广利第二次出征大宛,声势浩大,沿途各国纷纷献上食物,郁成国、仑头国不服,当即覆灭。贰师将军击退大宛军队,围困大宛王城,切断城内唯一水源。城内贵族惶恐不安,于是发动内乱,杀死了大宛王,并愿意献出汗血宝马,请求投降。贰师将军同意了,于是班师回国。路上的小国听说大宛已被攻破,纷纷派王族子弟跟随汉军去长安献贡,并留下来当人质。之后,汉武帝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公元前90年,匈奴入侵五原郡、酒泉郡。于是,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7万人由五原郡出发前去攻打匈奴。贰师将军将要出塞时,匈奴右大都尉与卫律率领5千骑兵前来进攻,贰师派归降的2千胡兵出战,小胜。汉军乘胜追击,到了范夫人城,匈奴兵逃走,不敢接战。
此时,长安有人告发丞相刘屈牦的妻子使用巫蛊诅咒皇帝,李广利与刘屈牦是亲家,并且两人密谋立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因此李广利的妻儿获罪下狱。
妻儿获罪下狱的消息传来,李广利忧惧不安。有人劝李广利投降匈奴,而李广利想为家人博得一线生机,于是深入匈奴腹地,想立功赎罪。汉军北行,来到了郅居水边。一日,汉军遇到匈奴左贤王左大将,与2万匈奴骑兵厮杀了一整天,最终杀死了左大将,俘虏和杀死了大量的胡兵。
军长史与决眭都尉辉渠侯密谋说:“将军别有居心,想让众人涉险为他建立大功,恐怕必将失败。”二人计划逮捕李广利。李广利听说后,斩了长史,然后带兵去燕然山。
匈奴单于知道汉军疲劳不堪,于是亲自率5万骑兵阻击李广利,双方伤亡惨重。晚上,匈奴士兵偷偷在汉军大营前挖出一条深沟,然后匈奴兵从后汉军后方猛烈进攻,汉军退无可退,军心大乱,于是李广利率全军投降。
匈奴单于向来知道李广利是汉朝权贵重臣,便把女儿嫁给他,对他的尊宠超过卫律。卫律本是归附汉朝的胡人,后来又背叛汉朝做了匈奴的军师,深受历代匈奴单于的尊宠。
卫律嫉妒李广利得宠,适逢单于的母亲生病,卫律指使巫师说:“这是已故的老单于发怒,老单于曾经希望用贰师将军祭兵,如今为何不做呢?”于是单于斩杀了李广利祭兵,李广利死前大骂:“我死必灭匈奴!”
恰巧连着下了几个月的雨雪,牲畜多死,瘟疫流行,庄稼不熟,匈奴单于非常惊恐,以为李广利显灵作祟,于是为李广利建立祠庙。
电影《战狼2》一经上映,便在社会上掀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但收获了8.7亿的票房,更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与可靠,直观地体会到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真正含义。
然而正如电影中所展示的那样,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英雄的付出与牺牲。正是他们才为我们铸就出了一道强有力的屏障,让所有敌人都不敢轻视中国。这些英雄也是中国强大的资本。
早在汉朝时期,便有一位将领冒着巨大的风险,完成了一次绝杀,结束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百年战争。同时,他也是“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创造者。这位将领便是汉朝的陈汤。
陈汤出生于山东兖州的一户农民家庭,其幼年时的艰辛可想而知。作为社会的最底层,陈汤一家的生活十分拮据,一日三餐已经是一家人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大的难题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汤自然无法到学堂读书。然而家境贫寒并没有让陈汤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为了能够学到知识,陈汤抓住一切机会,靠向别人借书和求问便学会了读书识字。
在看到陈汤如此热爱读书之后,陈汤的父母不忍心让陈汤的天赋被埋没,和他们一样终生碌碌无为。于是,他们省吃俭用,甚至不惜向别人借贷而供陈汤读书。
而陈汤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盼,很快便小有所成,写出的文字可圈可点,颇受好评。很快,陈汤的学识便有口皆碑,名声也传到了当地的官员耳中。
在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形成,读书人只有被已经当官的官员推荐给朝廷,才能得到阶级地位的提升。因此,得到官员的赏识是当时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一经朝廷认可便能够入朝为官。
然而在访查陈汤的品行时,官员却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原因就在于陈汤一家人借钱从来不还,这样言而无信的家庭养育的子女品行一定也好不到哪儿去。
就这样,陈汤的仕途生涯还没开始便无疾而终。既然无法得到家乡官员的赏识,再继续耗下去也没有意义了,于是陈汤决定前往首都长安,争取得到更多的机会。
来到长安之后,满腹经纶的陈汤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官职,太官献食丞。这个官职主要负责为皇宫采买蔬菜水果,是一个再基层不过的官职。
然而陈汤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太久。在任职期间,陈汤兢兢业业,同时谈吐不凡,终于得到了富平侯张勃的赏识。汉元帝时期,张勃向皇帝推荐了陈汤。就在等待朝廷委派职务时,陈汤的父亲却去世了。
按照当时的规定,亲人去世要守孝三年,期间不能为官。得到消息的陈汤十分苦恼。如果回家守孝,三年之后皇帝恐怕早已忘记自己,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又要付诸东流。
于是陈汤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隐瞒了父亲的死讯。然而这件事最终还是被检举了出来,汉元帝下令将陈汤逮捕入狱,陈汤的前途再一次变得十分渺茫。
虽然陈汤的仕途始终不顺,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陈汤最终还是被任命为郎官,成为了朝廷中的一份子。当时西域的局势十分混乱,陈汤主动请命前往西域,于是又成为了西域都护府副校尉。
造成西域局势混乱的根本原因,与汉朝的老对手匈奴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匈奴内部矛盾激化,使得匈奴内部产生了分裂,五位竞争者同时争夺大汗之位,史称“五王夺位”。
而随着事态的发展,最终演变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之间的争夺。双方为了取得汉朝的支持,都送自己的儿子来到汉朝作为人质,而汉朝则采取制衡的策略,将双方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郅支单于的军队能征惯战,最终郅支单于摆脱了汉朝的掌控。不仅如此,郅支单于还对西域进行了侵略,严重阻碍了汉朝与西域的通商,因此西域急需重建秩序。
陈汤的主动请命,在汉元帝看来是解燃眉之急,在其他官员看来却无疑是自寻死路。然而实际上,陈汤有着更为远大的抱负。为了实现心中的目标,陈汤丝毫不在乎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
在来到西域之后,陈汤向上司甘延寿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打算依靠汉朝在西域都护府的驻兵,加上其他部落的军队组成联军,对郅支单于直接发起攻击,一举扫除匈奴在西域的隐患。
虽然甘延寿对陈汤的计划表示赞成,但按照规定,甘延寿打算先向朝廷请示,在得到朝廷的答复之后再着手实施。而陈汤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十分了解,等待答复的时候便会丧失良机。
而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甘延寿突然生了一场大病,无奈之下,甘延寿只好让陈汤主持大局。于是陈汤趁此机会,又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举动,假传升职召集了所有的军队,并领兵出征。
此时的陈汤已没有了退路,如果大获全胜,自己或许还有一丝生机,但如果大败而归则死无葬身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陈汤不断激励着这支联合部队,气势如虹地朝着目标进发。
在经过长途奔袭之后,陈汤率军在郅支单于都城附近的都赖河边安营,得到消息的郅支单于立刻派骑兵前去袭击汉军,但被早有准备的汉军用弓箭射回,丝毫没有占到便宜。
之后,汉军趁胜追击,将郅支单于的都城重重包围,开始了惨烈的攻城战。郅支单于原本打算趁乱出逃,但多年以来对西域各部落的欺压让他自知无路可退,最终只好坚守城池。
仅仅经过两天,陈汤便攻破了郅支单于的都城,并将其斩首。长达百年的汉匈战争就此结束,也正是在陈汤向朝廷请罪的奏折中,陈汤写下了那句至今仍然令人振聋发聩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早年的经历,让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也正因如此,陈汤才敢于做出惊人之举,取得最终的胜利。
由此可见,不管人生中经历怎样的遭遇,实际上都是在为日后做准备。这也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只有在经历了足够的波折之后,一个人才能获得足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