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一片丹心照大明>第三十一章 王振专权(上)

第三十一章 王振专权(上)

作品名称:一片丹心照大明      作者:阿圣      发布时间:2022-05-25 18:17:17      字数:4537

  却说于谦回京面圣献计,巧妙处置朱济熿逆谋之案,颇得宣德帝之赞赏,宣德帝还接受孙皇后的建议,赐假一月让他在京休息,只是于谦生就劳累命,虽是在京休假,可却放不下两省的政务,心系两省百姓,不知河南的治黄是否能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山西遭遇旱情补救措施是否得力,煤炭运输是否畅行无阻。因此,人在北京,心却早已飞往两省,只是因为于康去钱塘未回来,只能在京等待。
  又过了十来日,于康终于回京,禀报双亲和冕儿一切都好,于谦这才放下心来。于康又拿出一纸双手奉给于谦说:“父亲,老太爷给你写了几个,要你细细领会。”
  于谦接过展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八个字:“激流勇退,功成归隐。”稍稍一怔,即已领会父亲的深意,暗暗点头称是。过了几日,贾瑀科考之事业已安排停当,算算时间,回京已有二十来天,便与董氏辞别,领着于康和雨、梅两位校尉重赴河南、山西二省,依然肃官邪,清吏治;惩盗贼,抚流民;镇边关,理边政;恤灾黎,宣圣恩;荐贤才,进耆老;陈利病,便百姓行使巡抚之职不提。
  京城自朱济熿被废,奸党遭惩,各地宗王震惊,回到封国后,谨守法度,收敛劣行,一时之间,国内肃然,朝野安宁,百事待举,百废俱兴,一代英主,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多次御驾巡边,威慑异邦,大明王朝在宣德大帝的治理之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假以时日,明代的昌盛将有可能直追唐代贞观之治了。谁想天不佑明,乐极生悲,一日宣德帝巡边返朝,突感龙体不适,但宣德帝自恃身体健壮,极少患病,偶然不适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视朝如故。
  谁想拖了三个月,其病加重,竟然体力难支,卧床不起。太医守在龙床旁日夜诊治,均不见效。太后、皇后、文武百官皆忧心忡忡,黎民百姓闻之,都上庙烧香叩头,祈祷诸神菩萨保佑皇上龙体早日安康。
  离京城之西的谭柘山有一座嘉福寺,系西晋所建。寺内大雄宝殿后院有一棵银杏树,为辽代所植,已有三百来年,那日无风无雨,银杏树的一棵巨枝突然折断。寺中主持大吃一惊,暗道:“这是死一帝王的预兆呀。”下山一打听,得知皇上染病不起,便入京上奏,“老衲愿率众僧化缘,修筑寺庙,祈祝皇上延年益寿。”
  主持本是一番好意,可是宣德帝历来不信鬼神之说,而且人在病中,心情烦躁,竟将主持训斥一番,主持无奈,只得羞惭而回。
  宣德帝病情日重,自知病入膏肓,忙安排后事,命皇太子祈镇嗣位,并嘱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五位大臣辅助,大事请示张太后裁定。说完后又将太后、皇后叫到床前,嘱咐道:“于谦才华盖世,一代忠良,社稷之臣,后必为我朝栋梁,但过于刚直,将来必遭小人陷害,太后、皇后须时常呵护此臣,免遭奸佞伤害。切记!切记!”说完再无声息。太后、皇后俯身看去,一代圣君已溘然长逝,享年仅仅只有三十八岁。
  宣德帝驾崩之时,刹那间天空骤变,阴云密布,昏天黑地,狂风骤起,顷刻电闪雷鸣,暴雨普降,东南西北均降倾盆大雨,无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无不痛哭流涕,悲痛万分。顿时山水为之哭泣,天地为之同悲。
  于是,不满九岁的太子祈镇,懵里懵懂地登上九五之尊,这位被命名为英宗的小皇帝被扶上了御座,尽管有太皇太后张氏的垂帘坐镇,可是生性平庸的他,虽说身上涌动着皇统贵族的血,遗憾的是这种高贵血统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懦弱无能的天性,当百官涌入时,英宗小皇帝没有感受到君临天下的威风,反倒有如寻常百姓家的儿童一般,毫无掩饰地将内心的忐忑不安和六神无主,充分表现出来。就在他茫然无助的左顾右盼时,忽然看到御座旁恭立着的一位净面无须的中年人悄悄地向他摆手,英宗如梦方醒,仿佛吃了定心丸,这才端然接受了满朝官员的拜贺。
  这个中年人就是后来的司礼太监王振。王振原是山西蔚州(今河北威县)人,早年曾在家乡求学读书,后由儒士而做教官,任事九年,因玩忽职守,依法应当发配到边疆充军。正逢太宗爷靖难起兵,攻占南京,即位称帝后,颁下诏书,扩大宦官招收。王振生就一个比天还高的志向,只可惜虽有一些小聪明,却无大智慧,因其才疏学浅,无法按照正常的科举仕途,登上青云之路,无奈之下只得横一条心,自阉其身,投入皇宫内书堂供职。
  当时,宫中的宦官大都不识字(朱元璋规定不许宦官学习文化)。王振入宫前,不但有一定的文化,做过教官,又能说会道,见机行事。所以,他成为太监队伍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入宫后他就捞到教宫中小宦官认字的差事。小宦官们跟他学认字、读书,都称他为王先生,仿佛是鹤立鸡群,自然很快受到了重视。
  宣德年间,他被选派东宫侍奉年幼的皇太子朱祁镇。太子直到9岁登基做了皇帝,事事依赖王振,口口声声尊称他为“先生”。年幼无知的皇太子为什么如此信任以至惧怕身边的一个太监呢?
  说起来,此事十分蹊跷,当年宣宗二十已过,膝下尚且无一嫡子。这一日在宫中闲坐,又忧心忡忡地对宠妃孙氏谈到心中的烦恼:“皇后有病不能生育,爱卿年纪轻轻也不曾有孕,难道朕命中注定没有子嗣吗?”
  孙贵妃好像预有所料,故作羞态,徐徐说道:“妾身已怀六甲,想必是个龙子不成!”
  宣宗大喜过望,急忙捧起贵妃的双手激动地说:“如生男儿,当立卿为皇后!”
  八九个月后,孙贵妃果然产下一男。宣宗喜从天降,怀抱小儿,审视良久,取名朱祁镇。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孙贵妃从来就没有怀孕,她处心积虑夺取后位。设下一计,佯称自己有了身孕,暗中与怀孕的宫女串通,移花接木,将宫人产下的男儿假做己子,诳骗宣宗。小儿未出满月,便立为皇太子.母以子为贵,孙贵妃如愿以偿晋为皇后。
  而为孙贵妃出谋划策的,正是这个王振。
  当时孙贵妃虽得宣德帝宠幸,可毕竟只是一个贵妃,较之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位,似乎有着十万八千里的差距,孙贵妃很想夺得皇后之位,只可惜胡皇后为人贤淑大方,颇得人心,并无过错之处,唯一的缺陷是胡皇后因身体原因,未给皇上生下一儿半女,然而孙贵妃同样是一只不会下蛋的母鸡,但是要想扳倒胡皇后取而代之,就只能从这方面想办法。
  孙贵妃虽然心比天高,但也不过是头发长见识短的一般妇人而已,苦思无计,便请教身边的心腹太监郭敬,而这郭敬也是不学无术之辈,哪有什么办法可想,不过这位郭敬倒是一个有心人,知道王先生喝的墨水多,肚里的点子一定少不了,一请教,果然这王先生智计百出,献上了移花接木之计,孙贵妃立即派心腹暗中察访,发现了一位纪姓宫女身怀六甲,便将纪宫女暗藏起来,待其生下孩子,一看正是一位男孩,心中大喜,当即不再犹豫,将纪宫女秘密处死,将儿子据为己有。
  孙贵妃如愿登上皇后之位,自然亏待不了替她卖力的郭敬,于是,在枕边香风的吹拂下,宣德帝立即将郭敬升为监军,即可由一名无权无势的内宫小太监,摇身一变为手握实权的一呼百应的大监军,有如长毛的野鸡变成了凤凰,那种狂喜简直是难以言喻。不过,吃水不忘掘井人,郭敬的腾达来自于孙贵妃演变成了孙皇后,而促使贵妃变皇后的真正功臣则是王振,于是郭敬在即将走马上任的头一天,将王振推荐给了孙皇后,孙皇后此刻大权在握,要提拔一个太监自然轻而易举,况且在宫中,的确还得要有一个有智有谋的人给自己出谋划策。要知道今天的胡皇后能被孙皇后取代,以后谁能保证孙皇后不会被另一个皇后取代呢,如果身边有一个智谋之士,就能十分轻易地化解面临的危机,于是孙太后自然将王振引为心腹中的心腹,对他言听计从。
  孙贵妃想报答王振,便问他想在内宫之中任何职,王振心想,区区内宫职务焉能满足自己的野心,要想实现自己净身入宫的终极理想,就要能沉住气,他想起了吕不韦的待价而沽,于是为之效法,也将目光投向未来的皇帝目前的太子祈镇身上,提出要侍候太子。孙贵妃对王振的这个要求简直是大喜过望。说真的这位孙贵妃要这个儿子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当上皇后的梦,如今梦已成真,毕竟不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又哪里会真心怜爱别人生下的儿子。无论谁来侍候,孙皇后都不会放在心上,既然王振主动提出,做个顺水人情又何乐不为,当即满口答应。而宣宗帝见王振会教书,奉事又殷勤,当然同意让他去伺奉太子,并封他为东宫局郎。这东宫局郎没有什么权力,只不过是教太子认字而已,不过王振却是十分高兴,他认为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已经顺利实现了。
  王振心里明白,东宫局郎虽然不是什么官,无职无权,只不过是一个管教小孩的苦差事,可他明白这里面却是大有文章可做,这个叫祈镇的小子,就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一旦开掘其价值无可估量。用发展的眼光看,眼前这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就是他日君临天下的皇上,只要将这孩子牢牢地掌握在手里,那么就等于掌握了整个天下。
  前面说过,这个王振虽无大智慧,却不乏小聪明,他想这个皇太子也实在可怜,母亲是假的,母爱自然也是虚的,因此,太子从襁褓中就得不到母爱,自幼就在宫人、太监的怀抱中长大,虽说贵为太子,但毕竟也是孩子,是孩子就得拥有一个依靠,一般孩子的依靠的是母亲,太子没有母亲,王振想自己应该乘虚而入,成为太子的依靠。
  从此,王振与太子朱祁镇朝夕相处,一面耐心地教太子认字,一面陪伴太子玩耍,逐渐取得了太子的欢心和宣宗皇帝的信赖。
  太子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并不懂得那些军国政事,他也跟寻常的九岁小娃娃一样,每天只知道贪玩。这时,朝中政事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处理。张氏有理政能力,颇受朝臣敬重。她把权力交给内阁,让既有办事能力、又有威望的阁臣三杨即杨荣、杨士奇、杨溥等料理政务。张氏与三杨密切配合,共议国事,辅佐幼主,虽无什么大的建树,可也没出什么大的乱子,朝中局势也相对稳定。
  太子朱祁镇是王振伺奉长大的。随着太子以幼冲登极,王振也时来运转。这年七月,令他代替不识字的刘宁掌司礼监事。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二十四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王振跻身于这个要害部门之后,大耍两面派手法,表面上装出一副虔诚恭顺的样子,不仅对英宗、对太皇太后,奉献殷勤,俯首帖耳。就是对阁臣三杨也是毕恭毕敬,每次到内阁传达谕旨,总是站在门外,非请莫入,因而得到三杨的好感。而暗地里却在干着交朋结党,挑拨离间,干预国事的勾当。
  他在掌司礼监后不久,奉命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观看武将比武。趁此机会,他采用偷梁换柱手法,假报比试成绩,把他的意中人纪广,名列第一,将纪广由一个隆庆右卫指挥佥事,一下子提升为都督佥事。朝中官员知道底细的人,纷纷议论此事。
  不许宦官干预朝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的一个规矩。太皇太后张氏见王振为人狡诈,诡计多端,并且逐渐干预国家政事,心中十分不安。
  英宗二年正月的一天,太皇太后带着小皇帝在便殿召见元老重臣。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尚书胡濙等奉旨入朝。张氏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对英宗说:“这五位元老重臣,都是先朝慎重选拔出来的,有什么事,要与他们共同商定。他们不赞成的,切不可去做。”英宗连声称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